什么是移动智能网客户

什么是移动智能网客户,第1张

一、智能网的发展概述
智能网发源于80年代中期的美国,1984年美国贝尔系统公司的垄断被打破后,出现了AT&T和Bellcore激烈竞争的局面。自1984年开始Bellcore先后提出了一系列技术建议,使智能网的思想逐渐成熟,IN/1是一个基于数据库的号码翻译业务的方案,IN/2的主要思想是引入新业务时只需修改SCP,IN/1+则是一个可以实现的折中方案,由以上方案逐渐演进形成了AIN,1992年CCITT发布了智能网的第一个建议IN CS-1。
标准化的智能网主要解决传统电话系统提供新业务的问题。智能网的核心思想是交换功能和业务控制功能分离。它在原有通信网的基础上设置了一层叠加网络,是一种快速、方便、经济、灵活、有效生成和实现各种新业务的体系结构。系统结构如下图所示:
智能网系统结构
SSP(Service Switch Point):业务交换功能,负责呼叫基本交换功能,负责智能业务的识别,并通过标准的INAP协议与SCP中的业务逻辑交互 *** 作
SCP(Service Control Point):负责业务逻辑的执行,业务数据库的 *** 作。
SDP(Service Data Point):存放业务逻辑数据。
SMP(Service Manage Point):业务管理功能,负责业务逻辑、业务数据、用户数据以及网络方面的管理。
SCE(Service Create Environment):负责业务的创建、验证、和测试。
SMAF (Service Manage Access Function):智能网网管维护终端,实现和SMP的人机命令 *** 作。
IP(Intelligent Peripheral):媒体资源中心,可实现录音通知管理、语音合成、会议桥接等功能。
智能网的基本思想是把对业务的控制从交换机中分离出来,把智能化和交换功能分离开,由附加的智能网络层完成对业务的集中控制。这是继程控交换之后又一场网络革命。交换机除了负责基本的呼叫接续控制,还要支持与业务控制点(SCP)交互所需要的必要规程,具有这些能力的交换机成为业务交换点(SSP)。SCP中具有多少种业务逻辑及数据,智能网就可以向用户提供多少种新业务。因此,不论是增加新业务,还是从网上撤消一个业务,只需要增加或撤消SCP中的业务逻辑和数据即可,完全不必修改交换机的软件。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智能网中设置了业务生成环境(SCE),用于生成各种新业务的逻辑和业务数据;设置了业务管理系统(SMS),负责把新的业务逻辑和业务数据加载到SCP中。由于控制集中在SCP上,因而可以在网络上灵活地配置SCP,实现网络的智能化,解决新业务生成周期长,交换机软件的可靠性下降,新业务提供费用庞大等问题。
二、国内智能网的应用
智能网能有效的使用网络资源,使网络功能模块化,且灵活的分配在不同的物理实体中,可通过独立于业务的接口,实现标准通信。并快速提供丰富的个性化的智能业务;智能网提高了呼叫量和设备使用率,使运营商得到丰厚的经济效益,同时给设备制造商提供了高技术的应用领域和新的商机,产生了新的价值链。因此说,智能网从根本上改变了电信网上提供业务的传统方式,是电信网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下图为智能网与其他业务网关系:
通过上图可以看出智能网与PSTN网、GSM网、CDMA网、IP网等网络均有连接,本文在此简单介绍一下固定及移动智能网,其他智能网不作说明。
1固定智能网
我国智能网1995年首先在PSTN/ISDN网络上建设,1997年正式提供300业务,1998年正式提供800业务,遵循CS1的INAP标准,分国家骨干智能网和省内智能网两个层次,固定智能网已经覆盖了全国31个省/直辖市,国产IN设备在市场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下图是固定智能网的一个网络应用实例:
2移动智能网
借鉴固定智能网的成功经验,智能网被迅速推广到移动/无线领域(移动智能网),移动智能网是在移动网络中引入智能网功能实体,以完成对移动呼叫的智能控制的一种网络,它是现有的移动网与智能网的结合。如果将移动网的交换中心改造为SSP业务交换点,使底层的移动网络与高层的智能网(SCP、SMP、SCE、SMAP等)相连,从而将移动交换与业务分开实现,便形成了移动智能网。对应于GSM和CDMA两种移动网络的智能网模型分别是移动网增强逻辑的客户化应用CAMEL(Customized Applications for Mobile network Enhanced Logic)和无线智能网WIN(Wireless Intelligent Network)协议。移动智能网提供神州行预付费业务,移动虚拟专用网,亲情号码等智能业务。
移动智能网体系结构
三、智能网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电信运营商已经先后组建了PSTN智能网、GSM智能网和CDMA智能网,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出各类智能业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用户,也为电信运营商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由于三种智能网分别基于PSTN、GSM和CDMA组建,相互独立,所开展的新业务也只能针对本网用户,很难推出面向所有用户群的综合业务,这对新业务的开展十分不利,特别是对于拥有CDMA、GSM、PSTN、长途、数据、寻呼和多种电信增值业务的综合运营商而言,更是如此。综合智能网概念正是在这样的市场需求下提出的,它实现了智能网与PSTN、GSM和CDMA的结合,综合了三种智能网的特点,能够满足三种网络所有智能业务的需求,同时还可以支持具有综合特点的各类智能业务。
综合智能网是基于三网之上的智能网络,需要同时遵循ITU-T提出的INAP标准、ETSI提出的CAMEL标准和TIA/EIA提出的WIN标准。因此,其网络功能结构将不同于三网中的任何一个。在PSTN、GSM和CDMA的智能网功能结构中,ISCF为综合智能网业务控制点SCP的功能实体,它分别与PSTN、GSM和CDMA三种网络的各种功能实体通过标准接口相连,并通过SCGF(业务控制网关功能)与Internet互通。它与PSTN互通主要采用INAP接口协议,与GSM互通主要采用CAP和MAP接口协议,与CDMA互通主要是WIN-MAP协议。也就是说,综合SCP必须可以同时支持INAP、MAP、CAP和WIN-MAP四类标准协议。
1综合智能网体系结构
综合智能网是在原有智能网的基础上引入综合业务控制点(ISCP)和综合业务交换点(ISSP)发展起来的,综合智能网至少要满足以下主要特点:支持多协议,支持GSM的CAP、CDMA的WIN-MAP、固网的INAP和SIP协议以及数据业务中和AAA服务器互联的Radius协议等;支持多信令点编码,具有与原有各通信网的智能网互联的能力;支持以软交换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NGN);提供开放的业务接口(OSA)。系统结构见下图:
为了兼容原有的智能网系统,综合智能网的体系与传统的用于固定网以及移动网的智能网体系结构基本上是相同的。综合智能网是以综合业务控制点(ISCP)为核心的智能网,在ISCP的控制下完成一次完整的智能业务呼叫。除了ISCP外,综合智能网还包括综合业务交换点(ISSP)、综合业务管理点(ISMP)、智能外设(IP)、综合业务生成环境点(ISCEP)、综合业务管理接入点(ISMAP)、综合充值中心(IVC)、综合业务数据点(ISDP),同时还应包括支持开放接口的应用服务器和REDIUS服务器等等。
2综合智能网的实现
由于综合智能网是在现有各业务网的智能网基础上提出的,因此综合智能网不仅要与各业务网络连接,还要与固定网、GSM网、CDMA网、IP网的智能网连接。
1)与PSTN网络、GSM网络和CDMA网络的连接
综合智能网充分利用原有智能网的SSP提供综合智能网的业务,例如PSTN网的本地端局、汇接局、长途局的SSP通过No7信令网的INAP信令与综合智能网的ISCP连接,触发综合智能网的业务,并与综合智能网的智能外设IP通过No7信令网建立信令连接和承载连接。
与PSTN网一样,原来设于GSM和CDMA网中的智能网的SSP 也可根据综合智能网业务的需要通过No7信令网与综合智能网的ISCP连接,触发综合智能网的业务。综合智能网的
ISCP也可以通过INAP或WIN-MAP协议与各个业务网络的SCP相连,ISCP-ISCP之间是否相连,将取决于所开放的业务和路由组织方式。
2)与IP网络的连接
综合智能网直接和具有SSF的软交换设备相连,利用软交换支持多种网络用户接入的能力,为IP网络用户或PSTN、GSM、CDMA用户提供综合智能网业务。对综合智能网来说,软交换以及它所控制的接入点构成一个虚拟的SSP,通过INAP(可采取INAP/TCAP/SCCP over M3UA或INAP/TCAP over SCUA方式)或者SIP协议经由信令网关,与综合智能网中ISCP互通,共同提供智能网业务。对于智能业务所需要的IVR等功能,由软交换控制的媒体服务器和媒体网关实现。通过这种方式,综合智能网能够与IP网络实现互连互通,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实现与Internet相关的综合智能网业务。此外,RADIUS服务器可以通过RADIUS协议为IP网络用户实现统一计费、认证等功能。
四、智能网的业务
智能网技术在固定电话网、移动电话网等传统的电信网内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在运营商的业务创新和开展业务竞争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提供原有智能平台的业务,如卡类业务,各种电信网络的预付费业务(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小灵通电话),电话投票(VOT)业务,游子归家业务,被叫付费业务(FPH),***业务,广告电话(AD),IC公话,亲情电话业务等。
2)提供智能网和数据专网互联的业务,如TP业务、ICW业务、固定电话发短信业务、智能IP超市、**投注、股票时时听、Internet800业务。
3)提供各种网络综合开放的业务,如统一账号业务(后付费统一账号、预付费统一账号),综合***业务,综合FPH业务,统一号码业务(广义的UPT业务),任何终端之间电话聊天业务,双振铃业务,自动秘书台业务等。
4)PINT/SPIRITS业务,包括点击拨号业务、点击发送传真业务、来话通知业务、语音接入信息库业务、因特网呼叫等待业务、语音E-Mail、多媒体消息等等。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智能网是一个能够快速灵活地提供、生成和管理新业务的体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智能网作为一种非常成熟的技术,已经成为电路交换网中提供增值业务的重要平台。随着网路的演进,智能网作为一个体系和概念,仍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005年7月1日~2006年1月1日,中国网通、中国铁通、中国电信先后将各自的电信业务计费账期进行调整,将原有每月21日至次月20日的计费账期调整为每月1日至当月月底,按照公历自然月计费并收费。
电信运营商实行自然月收费充分体现了服务的易用性,倡导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势必将智能网业务支撑引入新的课题。
智能网平台提供包括预付费、话费立显、话务批发、彩铃、一号通、语音信箱、广域Centrex等多项业务,智能网预付费业务实时计费和自然月账期后付费截然不同,在业务管理和用户管理方面存在诸多不足,随着智能网各项业务的开展,既有计费管理网无法满足智能网业务的支撑,现将一些主要问题归纳如下。
(1)智能网业务发展的时间相对较晚,其业务模式和数据接口与固网业务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话单格式和计费策略的更加复杂,现有计费账务系统不能提供对其计费账务等方面的支持。
(2)既有营业系统缺乏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对各种智能网业务的受理不便,特别是目前不支持产品定义、流程定义、资源分配等功能。
(3)既有营业系统采用账户、用户的两级数据模型,系统数据模型没有客户信息,更没有产品模型管理,致使当前业务种类是只能依靠“业务类型”和“计费类别”来区分,系统产品扩展能力存在缺陷。
(4)既有营业系统大多数采用C/S结构设计,而目前主流的营业系统采用基于JAVA的B/S结构。B/S结构的营业系统可以灵活地更新,非常方便市分公司人员的维护;可以灵活的实现二级管理的需要;也可使代理商对自己所辖用户具有一定的管理权限。另外,网上自服务也需要以B/S结构为基础。
(5)既有营业系统封闭,系统对外开放接口规划的不够,与其他关联系统的信息交互不够灵活,无法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
(6)既有系统无法实现对预付费用户自动催缴。
(7)既有系统无法实现对预付费用户自动停复机。
(8)既有客服系统缺少营业受理功能,无法完成一些不需要用户证件确认的业务受理工作,如修改密码和停复智能网业务等。
(9)与既有客服系统没有接口,无法完善用户信息、详/账单、账户余额等查询功能。
针对上述主要问题,各运营商在BOSS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由于智能网业务发展的时间相对较晚,而各智能网业务平台的承建厂商把重点放在网络建设和运行维护上,而忽视了业务管理、用户管理和计费支撑。因此,完善智能网业务的营业受理、计费优惠、缴费销账和话务统计等方面功能势在必行,同时对于运营商提高服务范围和质量尤为重要。
总体目标
为了充分发挥综合优势,实现灵活多变的营销策略,实现多种业务“一台清、一单清”,为客户提供统一的、综合的、规范化的高质量服务,计费集成商应在计费营账系统基础之上,充分融合智能网业务开展需要,并实现对原有系统的保护与融合,提出“智能网业务支撑系统”融合解决方案。系统提供对多业务用户资料、业务受理、数据采集、计费出账、欠费处理、销账等业务的全面的支持,为各种业务的全面开展提供技术保障。智能网业务支撑系统中各业务模块相对独立,可根据智能网业务开展阶段需要,实现“整体融合架构、分业务灵活加载”,保证投资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智能网业务支撑是一个综合性的业务支撑系统,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业务的融合,即系统能完成智能网业务的统一支撑,而不是针对某一项业务建立单独的一套支撑体系;另一方面,系统在功能结构上也高度融合,支撑系统应考虑各类数据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和合理调度使用,减少系统间错综复杂的接口,提高数据和信息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基于统一的架构实现了从业务受理、客户管理、客户服务、业务资源管理、计费账务结算等全部业务支撑系统功能。
根据智能网业务开展需要,并综合考虑既有系统建设情况,“智能网业务支撑”的主要功能有6点。
(1)基于BS结构IE浏览器方式录入数据,完成智能网业务的业务受理,充分利用营业厅受理大渠道,实现各营业厅对各智能网业务的开户、销户、充值、修改密码、开机、关机等统一界面的营业受理。
(2)建立统一的三户(账户—用户—账目)模型,实现各智能网业务客户资料统一管理,并可以通过PSTN号码与固网账户关联,同时支持大客户、代理商标识管理。
(3)通过“智能网业务支撑”与固网账务的账务汇接,实现各智能网业务与固话的“一单清”。
(4)通过“智能网业务支撑”与固网营账系统接口,实现在既有系统中统一查询各智能网业务的用户资料、缴费信息、业务量数据。
(5)在营业厅或客服系统界面业务受理的同时,通过“智能网业务支撑”与业务平台及交换资源间的电子指令接口实现业务“即开即通、即禁即止”,避免工单流转造成的效率低下与时延。
(6)实现客服系统对各智能网业务用户资料及账单数据的统一查询。
系统需求
智能网业务是刚开始发展的新兴业务,各种业务推广模式还不够成熟,因此支撑系统如何应对未来业务发展策略是对支撑系统一个挑战。新一代的运营支撑系统不仅仅要完成营业、计费、结算等工作,还必须具有功能丰富、智能化程度高的综合业务支撑能力,它是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策略的基础和保障。支撑系统要能够灵活地适应和支持新技术、智能网业务的推出,而不应该制约业务的发展。智能网业务支持系统要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备、 *** 作简便、符合e-Tom模型的业务支撑系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134373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06
下一篇 2023-08-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