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崔颢

《黄鹤楼》崔颢,第1张

<<登黄鹤>>.是唐明诗人常作的题目,唐诗中著名的有崔颢的作品,明诗中著名的有戒显的作品。
诗词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①。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②。
[崔颢头像]
崔颢头像
[1]
晴川历历③ 汉阳树, 芳草萋萋④鹦鹉洲⑤。
日暮乡⑦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⑧。
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2昔人:指传说中骑鹤的仙人。
3返:通返,返回。
4悠悠:飘荡的样子。
5川:平原。
6历历:分明的样子。
7汉阳:地名,现在湖北武汉的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8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9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10乡:故乡。
11愁:乡愁。
译文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白日下汉江(平原)之碧树清晰可数,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我发愁。
分联详析
首联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颔联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浓浓的乡愁。
颈联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写二句描述了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极富人情味:艳阳高照,碧空如洗。恍惚中,汉水北岸的树木化作久久思念的亲爱之人,伫立在眼前。和煦的阳光洒满江面,温暖着亲人。依稀间,鹦鹉洲上的芳草丛中走来一身正气、击鼓骂曹的祢衡,他面对黄祖的屠刀,视死如归,血洒碧草,正是无数浪迹天涯的游子浸满血泪的无私付出,才构筑了无数令人难忘的故乡。
尾联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请看他是怎样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下这样的结论绝不是哪一个人,更不是我硬要往开封人脸上贴金。《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的选集,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可见对此诗的器重。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有人说此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但我以为也决非全部子虚乌有,李白写的有关黄鹤楼的诗,我手头就有两首:一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另一首为《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虽都与黄鹤楼有关,然皆另有所托,并非完全写景。同时他的《鹦鹉洲》前四句“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句法何其相似。其《登金陵凤凰台》诗亦如此,都有明显仿崔诗格调的痕迹。因此,既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两句非李白之言,承认崔诗绝好,对于李白来说还是可以认定的。《沧浪诗话》(严羽)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虽然有争议,如胡应麟称杜甫的《登高》为古今七律之冠,但也确是代表大家意见的中肯之语。这样一来,崔颢的《黄鹤楼》名气就更大了。
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题诗:
这首诗的意思是: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这首诗前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 “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后来李白登楼时,也诗兴大发,当他在楼中发现崔颢一诗,连称“绝妙、绝妙!”相传李白写下了四句“打油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怀:“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真是煞有介事,神乎其神。后人乃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搁笔亭,以志其事。重檐复道,成为燕游之所。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 “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相互倚重,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
黄鹤楼(今 全景)(1张)
作者简介
崔颢(hào),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士,(约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他的作品『黄鹤楼』被严羽称为“七律第一”。他才思敏捷,擅于写诗,唐代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这些都是为了什么?很值得人们思考。 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作品有《崔颢集》。
崔颢(公元704?- 754年),汴州人。开元十一年源少良下及进士第。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状极戎旅,奇造往往并驱江、鲍。后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然行履稍劣,好(艹捕)博,嗜酒,娶妻择美者,稍不惬即弃之,凡易三四。初李邕闻其名,虚舍邀之。颢至献诗,首章云:“十五嫁王昌。”邕叱曰:“小儿无礼!不与接而入。颢苦吟咏,当病起清虚,友人戏之曰:“非子病如此,乃苦吟诗瘦耳!”遂为口实。天宝十三年卒。有诗一卷,今行。(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他诗名很大,但事迹流传甚少,现存诗仅四十几首。
编辑本段戒显-登黄鹤楼
作品信息
名称《登黄鹤楼》
年代明末
作者戒显
体裁诗
诗词原文
谁知地老天荒后,犹得重登黄鹤楼①。
浮世已随尘劫换,空山仍入大江流②。
楚王宫殿铜驼卧,唐代真仙铁笛秋③。
极目苍茫渺何处?一瓢高挂乱云头④。[2]
注释译文
①地老天荒:亦作天荒、天荒地老,比喻时间久远。宋杨万里《谒永佑陵归途游龙瑞宫观禹穴》诗有句“禹穴下窥正深里,地老天荒知是非。”即此意。
②浮世句:谓尘世间已经改朝换代了。此处尘劫借指明亡清兴。
③楚王宫殿:代指朱明王朝。铜驼:典故。西晋索靖有远见,知天下将乱,指着洛阳宫门前的铜驼说:将会看到你在荆棘丛中。唐代真仙:指吕洞宾。传为唐京兆人,名岩,咸通中及第,曾任县令,后修道于终南山。元明以来称为八仙之一。传说他曾登临黄鹤楼,并在楼头吹铁笛。
④极目句:谓极目远眺,远处是一片苍茫,不知通往何方。一瓢:出家云游僧人所用取水盛水之具,此处以之代指僧人,即显公自己。此句谓自己就此隐居于荒山野岭之中。[3]
诗词鉴赏
黄鹤楼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蛇山北端。详见禅僧《黄鹤楼》之说明。这首七言律诗是显公诗歌代表作品。本诗借黄鹤古楼千年屹立,阅尽世事沧桑,借万里长江亘古长流,淘尽千古人物,来寄寓显公自己深沉的国亡之恨,家破之仇。诗写得慷慨悲壮,雄浑有力,很有气势和力量。即使在历代咏黄鹤楼的诗歌中,亦可称得上为上乘佳作。[4]
后世影响
沈德潜评该首诗:“起有撼山岳、吞云梦之概。具此胸襟手笔,不管崔颢诗在上头也。惜无诗稿,于卷轴中得之。”这赞美推崇
作者简介
戒显(1610-1672),明末清初江西建昌云居山僧。号晦山,灵隐具德弘礼禅师法嗣。俗姓王,名瀚,字符达,娄东(今江苏省太仓县)人。家世巨族,以儒为业。及长,为诸生之冠。明思宗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清兵攻入燕京,明亡。显公得讯,尽焚平日所习诗文制艺,舍俗出家。依佛门泰斗千华三昧老人,受具足戒。参具德弘礼禅师,得法为嗣。入匡庐,挂单于东林、西林、圆通、归宗诸名刹。清世祖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应聘由庐山归宗寺转云居山真如寺,任住持。于此兴残起废,易故鼎新,先后六年,重现唐宋祖庭道场。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移住湖北黄梅双峰寺,主持和发展四祖道场。清圣祖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继弘礼禅师住持浙江杭州灵隐寺,主修《灵隐志》,审阅《云居山志》。圆寂后,葬衣冠于西湖灵隐,其灵骸归葬云居山,塔墓至今犹存。显公家世书香,出身名士,兼通儒释,学殖渊博。著作丰富,主要有《云居赋》、《云居锻炼说》、《匡庐集》、《楚游录》、《现果录》等。
编辑本段登黄鹤楼有感
记得黄鹤楼,原本是因为喜欢唐代诗人崔颢的诗。我知道,在岁月的流逝中,诗词深藏一种慑魄的力量,一种神秘的韵律,像一双幽幽的眼睛与你对视,让你不由得怦然心动。不久前的一天,我便走进了诗的意境。
崔颢当年游黄鹤楼,留下一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因为是题了壁的,故而读之者众,以至而令李白读而却步。《唐才子传》载:“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李白,世称诗仙,却无骄横之态,看到崔颢的诗题在楼头,自度不能过之,便敛手不题。笔者既为李白谦逊、明智之举叹服,又为崔颢在诗中流露的苦叹而砥砺感奋。我总以为,记住了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记住了一种胸襟,一种抱负。
黄鹤楼坐落在海拔高度为617米的蛇山西端,占地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楼分五层。72根大柱拔地而起,60个翘角层层凌空,五层的飞檐斗拱潇洒大方。伫立在黄鹤楼前,前尘往事,在我眼前刹地幻化成道道生动的流韵……
公元223年(吴黄武二年),魏、蜀、吴三国大战犹酣。在吴江夏长江汉水交汇处对面的黄鹄矶上,一座供军事了望用的戍楼突兀而起。50多年以后,吴为晋所灭,戍楼失去军事作用。由于它临江负险,高标卓立,随着江夏郡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了人们登临游憩的场所。因为时代的变迁,黄鹤楼亦几经迁址,且由于历代能工巧匠的精心构筑,建筑风格亦发生变异,楼中大厅内陈列的历代黄鹤楼模型——宋楼的雄浑,元楼的堂皇,明楼的隽秀,清楼的奇特,无疑帮助游客弥补了时空造成的缺憾。自然,五座模型中,当数现在的黄鹤楼最为多彩多姿,其形态壮观,美丽别致,自不待言。楼的周围,楼群鳞次栉比,争着拔地而起,似乎在迎合城市高涨的情绪。可它们谁也没有超过她的高度,黄鹤楼依然“鹤立鸡群”,这便是天下名楼的无限魅力。
在黄鹤楼正面入口。一副楹联让人颇觉别具一格。这是由刘海粟大师书写的传为吕岩旧题的楹联,曰:“由是路,入是门,奇树穿云,诗外蓬瀛来眼底;登斯楼,览斯景,怒江劈峡,画中天地壮人间。”这副楹联飘渺神奇,颇有道骨仙风之韵。吕岩,字洞宾,号纯阳子,是“八仙”之一。历史上确有其人,且得过功名,当过县令。他与黄鹤楼的关系无从考查,但在有关黄鹤楼起源的神话中,却是个十分注目的人物。传说他成仙后,曾多次到黄鹤楼来想点化度人,有时变作卖桃老翁,有时是售墨货郎,但遇到的尽是“肉眼凡胎”,无人可度,于是题下这副楹联,忿然而去,绝迹不来。
登黄鹤楼,一种踏唐履宋的感觉油然而生。一层又一层楼,你会感到那是一部部线装书,而你则穿行在一个诗街词巷里,每一步都踩着唐诗宋词。你甚至感到有一种发自于唐宋甚至于更远更远的光束,穿过时间隧道,把黄鹤楼这座名楼照得通亮通亮。那是一种目光,一种鉴古知今、永不疲惫的思想之光。

1景点旅游
到东湖去看看,不是很热,环境也好,坐个电瓶车往返40元也不贵。
住到汉口就热闹很多,推荐去江汉路步行街,离江边很近,而且住宿也不贵,标准间100元左右。
步行街后边全是武汉的特色小吃,依品种而定价格,很便宜的,
步行街上有好乐迪KTV,环境好,价格不贵。
武汉的游乐场不多,夏天的话可以去蓝天嘻水乐园,宝丰路附近,30元/人,环境好。
公园大多陈旧。
不建议去动物园,夏天味道不好闻,破坏浪漫的感觉。
汉阳嘉年华去年只来了1个多月,就撤了,现在没有
金银湖跑马场在郊区,比较偏,
不如去木兰天池(武汉港乘车,20元/人单程,门票40元/人。玩一天足够),避暑的好地方。
以上两人行,2000元足够
武汉的消费并不高,因为你去的都不是烧钱的地方。呵呵
时间为 两个半天加一个晚上
第一天:抵达武汉,游木兰天池,晚返回市区,宿步行街
第二天:清晨游东湖,武汉的标志景点--黄鹤楼50元/人,东湖门口左402去,2元/人。下去到归元寺数数500罗汉,求个好运气。
黄鹤楼
号称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矶头,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十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
新黄鹤楼比旧楼更壮观。这是因为飞架大江的长江大桥就横在它的面前,而隔江相望的则是这24层的晴川饭店。这一组建筑,交相辉映,使江城武汉大为增色。黄鹤楼的建筑特色,是各层大小屋顶,交错重叠,翘角飞举,仿佛是展翅欲飞的鹤翼。楼层内外绘有仙鹤为主体,云纹、花草、龙凤为陪衬的图案。第一层大厅的正面墙壁,是一幅表现“白云黄鹤”为主题的巨大陶瓷壁画。四周空间陈列历代有关黄鹤楼的重要文献、著名诗词的景印本,以及历代黄鹤楼绘画的复制品。2至5层的大厅都有其不同的主题,在布局、装饰、陈列上都各有特色。走出五层大厅的外走廊,举目四望,视野开阔。这里高出江面近90米,大江两岸的景色,历历在望,令人心旷神怡。黄鹤楼所在的蛇山一带辟为黄鹤楼公园。种植了许多花草树木,还有一些牌坊、轩、亭、廊等建筑。有一个诗碑廊,收藏着许多刻有历代著名诗人作品的石刻,蛇山一带的古代景点都将陆续修复。黄鹤楼将成为位于我国心脏地带的中心城市武汉的一个标志。
乘车路线:59、709到街道口转401、413到阅马场后站
古琴台
位于汉阳龟山之西,月湖之畔。相传春秋战国时,楚国的音乐大师俞伯牙曾在此d琴,被樵夫钟子期听后,知其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二人遂结为知己。后子期病故,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不再d奏。“知音”一词典故由此而来。后人感其事,便筑台纪念。
古琴台始建于北宋,历代毁建多次。现在的主体建筑为单檐歇山顶,前加抱厦式殿堂,堂前汉白玉方形石台,传为伯牙抚琴处。“琴台”二字传为北宋书法家米芾手迹,台壁上镶嵌有“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浮雕生动逼真。整个建筑群精巧雅致,保留当年古建筑风貌,三面环水,遥对龟山。
交 通:59、709到鲁巷转536路、703路
归元寺
位于汉阳归元寺座落在武汉市汉阳区翠微路西侧。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由浙江僧人白光、主峰来此创建。取名“归元”,出自佛经《楞严经》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归元即归真,就是超出生灭之界,还归于真寂本源的意思。在佛教中,归元寺属于曹洞宗(该宗系禅宗五家七宗之一),故又称归元禅寺。它与宝通寺、溪莲寺、正觉寺合称为武汉的四大丛林。
为了方便香客,服务社会,归元寺还增设了摄影部、小卖部、书画展、素餐馆等服务设施。这里的素餐,以味道鲜美、清新雅淡、丰而不服,受到游人香客的好评。东坡饼、什锦包被称作归元寺素点“二美”。素火腿、珍珠口蘑、银耳甜羹、炸素鸡卷等素菜都在有关部门评比中获奖。
交 通:709、59至街道口转401到腰路堤
开放时间:8:00 — 17:00
中山公园
位于汉口解放大道中段。始建于1914年。前身为一私家花园,名曰“西园”。1927年收归国有,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命名为“汉口中山公园”。经过数十年的扩建修整,现公园面积为33万平方米,其中绿地面积24万平方米。园内分三个区:前区绿荫掩映,小桥流水,亭台楼阁,静中生乐,为庭园绿化区;中区以花展科普为主,是寓知识趣味于一体的文展区;后区以动为主,是动而宜康的游乐区,如集中“西游记宫”、球幕、摩天轮、碰碰车、激流探险、空中列车、太空飞车、水上世界、森林狩猎、过山车等30多项大型游乐设施及项目,是目前我省最大的青少年儿童游乐中心。公园布局合理,景色各异,具有观赏、游乐、展览、饮食等多种服务功能,每年接待游人500多万人次。
交 通:59、709到鲁巷乘公536路、703路
武汉长江大桥
连结汉阳和武昌的龟蛇二山,横跨万里长江之上。是我国长江上第一座公铁路两用桥。它建于1955年9月,1957年10月正式通车。全桥长1670。4米,正桥长1156米,8墩9孔。桥身分为两层,上层为公路桥,车道宽18米,可容6辆汽车并行;下层为铁路双轨桥,南北火车各行其道。铁桥下净高,在水位最高时仍可通行万吨巨轮。大桥将武汉三镇联成一体,形成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立体交通格局,成为武汉江城的一道壮丽景观。
交 通:任何一辆往汉口或汉阳的公车
武汉长江二桥
位于武汉长江大桥下游68公里处,1995年6月18日建成通车。全桥总长4678米,正桥1877米,主跨400米,桥面宽度26。5米至33。5米,日通车能力为5万辆机动车。桥下通航净空为24米,系双塔双索面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斜拉桥。其主跨度和桥面宽度在亚洲及国内已建成的同类型桥梁中位居第一;作为斜拉桥的主跨跨度,在世界已建成的同类型桥梁中也名列前茅,是一座具有20世纪90年代水平和风格的桥梁。武汉长江二桥的建成,使武汉三镇交通内环全线贯通,有力地促进了武汉经济建设的发展。过江到汉口后还可以步行到江滩公园游玩,比邻长江,风景极美,而且免门票哦。
乘车路线:乘公汽3路、719路、807路等
龟山三国城
位于汉阳区北,东临长江,北带汉水,与江南的蛇山隔江相峙,为三国时的军事要塞和著名游览胜地。现可供凭吊瞻仰的有东面的三国鲁肃墓、鼎园、辛亥革命之一的黄兴铜像和山西部的向警予烈士墓及红色战士公墓等。山顶矗立着我国第一座具有现代旅游功能的电视塔——湖北广播电视塔,海拔标高3114米,曾有“亚洲桅杆”之称。为增添三国古文化氛围,在900米长的龟山脊道上建有120尊三国群英雕像,“三国计谋殿”和新增加的赤壁大战全景画馆,再现了1800多年前的历史画卷。全景画高18米,长35米,堪称当今美术界的旷世杰作。全长888米的高空旅游观光索道横跨汉江,惊险刺激的高台蹦极和飞天滑索等娱乐项目,为三国城增加了一道道新的风景。
乘车路线:59到千家街,转10路到汉阳桥头站下
武汉动物园
武汉动物园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地势起付,三面环水,林木茂密,自然景观构成了野生动物理想的栖息地。现有陆地面积483公倾,内湖水面207公倾,外湖水体200公倾,列全国八大动物园之一,展出动物200余种2000余头(只)。
乘车路线:59、709到鲁巷转536到武胜路,再转711到武汉动物园下
湖北省博物馆
位于东湖之南,在游览东湖时,可顺道参观,该馆陈列着湖北省出土的历代文物,有古代青铜器、漆器、兵器以及近代的装饰用品等。博物馆不太大,但展出的文物很有特色、历史价值甚高。其中有几件文物值得一看。
战国编钟1978年夏从湖北随县战国曾侯乙古墓(约前430年)中出土了64件编钟。这些编钟出土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钟架上,其中最大的一件编钟通高153。4厘米,重达203。6公斤。编钟上刻有关于乐律错金铭文2800字。这套乐律比欧洲早1800多年。它不仅是世界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而且在世界铸造史上也极为罕见。经试验演奏,证明中国2400多年前的这套青铜编钟,音阶准确,音质优美。
过去一些中、外学者曾断言,中国战国时期尚无七声音阶,中国的十二律是战国(前475一前221)末年由希腊传来而汉化了的乐理。但在这套编钟上,却明明白白地记载了七声音阶。而且在七声音阶间,还有五个完备的中间音(铭文上记载了每个音的名称和发音部位),形成了完整的十二乐音体系。它能奏出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欢乐颂》的旋律。二十八宿形象图画在一件漆箱上。这件漆箱也是从湖北省随县战国曾侯乙的古墓(前430年)中出土的。漆箱盖的中央写有篆书“斗”字,意为代表北斗七星。围绕斗字写有“角、氐、翼、……”等二十八个字,表示二十八宿的名称。漆箱的两端还绘有苍龙和白虎,与二十八宿相配。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二十八宿及四象形象图。
二十八宿是中国古代通过对日、月、星辰的长期观察,将赤道附近的天空划分为二十八个区域。当时还把二十八宿分成四组,每组七星,分别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相配,这就叫四象,即青龙、朱雀、白虎、玄武。这件漆器文物的出土,把二十八宿及四象记载,提前到公元前五世纪。越王剑是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出土于1965年。越王剑是春秋(前770一前476)时代越王勾践破吴时所用的配剑,剑身满饰黑色的碎锦花纹,口刃薄而锋利。冷饮青铜鉴出土于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古墓,距今已有2400多年历史,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冷饮器。这件冷饮青铜鉴,高615厘米,重约170公斤。铜鉴内套放有一个盛饮料的铜方壶,使用时把冰块放在方壶外周围通过冰镇制作冷饮。这种冷饮在战国(前175一前221)时期称为“清凉冻饮”,是古代中国南方达官贵人在盛夏时必备的冷饮器具。
乘车路线:59、709到街道口转401、413到阅马场
辛亥革命军政府旧址
又称武昌楼,座落在武昌起义路。原是清宣统元年(1909)建的湖北省咨议局大楼。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成功,在此组成革命军政府,宣布废除帝制,建立中华民国,通电各省起义。
这里的建筑物现已改作湖北省的政府机关,不准入内参观。此楼两层,砖木结构,面阔73米,深进42米,楼内设有“辛亥革命文物史迹展览”。门前只有一个小牌子,上面写着“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外面的空地上,矗立着孙中山先生的全身像,供人凭吊。
乘车路线:59、709到街道口转401、413到阅马场
武汉马鞍山森林公园
位于武昌关山东麓,毗连东湖风景区。公园总面积713公顷,内有17座山林,山势曲折蜿蜒,丰富的森林植被,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令人神清气爽。全园规划为夹山、马鞍山、太渔山、吹笛山四大景区。1995年6月建成的夹山风景区对外开放,猴山上顽皮的群猴、松鸽坪上千余只广场鸽,以及供野营活动的烧烤区吸引着大量游客,成为人们游览、休闲、回归自然的理想去处。每年的新生几乎都会组织去吃烧烤。
乘车路线:59、709至鲁巷后转703到森林公园
落燕岛
位于东湖的一个小岛上面,小岛仅露出水面一迷左右。四周环湖,风景优美,提供了很多好玩的场所,例如高空蹦极、高空滑索、高空探险、骑马和骆驼、射箭、划窜船、坐汽艇等等,还可以自己动手做烧烤,有兴趣的也可以租帐篷过夜。更重要的是价格非常便宜,如果超过20人就只有25元/人,进去后不再收任何费用,很适合全班集体春游。
乘车路线:到学校门口租面的,沿东湖方向(司机一般都知道),每人不到7元
武汉新世界水族公园
武汉新世界水族公园位于江岸区塔子湖,占地面积六万平方米。公园以淡水珍稀野生动物为特色,现拥有中华鲟、扬子鳄、江豚、黑天鹅、黄鸭、孔雀、胭脂鱼、大鲵等国家一、二级保护水生动物50余种,以及日本锦鲤、南美七彩神仙鱼、金龙鱼等名贵鱼种和其他鱼类500余种,珍稀植物200多种。
乘车路线:59、709到鲁巷转536,到古琴台转726至武汉水族馆后向前走,或到青年路转560至姑嫂村再向前走
东湖风景区
位于武昌东郊,是国家重点名胜风景区,总面积88平方公里,其中湖面33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6倍。东湖烟波浩淼,碧水粼粼,水鸟翻飞,游船如织,湖岸曲折,港叉交错,素有九十九湾之称。游览区域分为听涛、磨山、落雁、白马、珞洪、吹笛六大景区。点缀其间的景观有泽畔行吟、碧潭观鱼、水天一色、曲堤凌波、湖光浮阁、朱碑耸翠、雪海香涛、翠帷蕴谊、常春花苑等。
乘车路线:709到徐东村转402到梨园
东湖沙滩浴场
磨山风景区景点之一,在东湖边建造人工沙滩,可以进行日光浴、沙滩排球等等活动,但最吸引认得就是游泳,水极为清澈,比学校的游泳干净多了,而且面积相当大,深水浅水区划分明显,有专业救生员,安全有保障。据介绍,这里的人气一直很旺盛,周末常常有四、五千人。很适合全班集体游玩。
乘车路线:59、709到街道口,转401至沙滩浴场

中南民族大学是一所直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座落于白云黄鹤的故乡——武汉南湖之滨。学校前身为中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1年,2002年3月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学校占地1,600亩,现代化校舍面积 66万平米,校园内绿树成荫、花香四季,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湖光山色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校园环境清幽秀雅。学校馆藏图书200万册,拥有全国高校第一家民族学博物馆。
学校现有教职工1,545人,其中专任教师977人,正副教授500余人,博士导师、硕士导师150余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20余人,省部级专家和学科带头人40余人。另长期聘请国内外兼职教授、客座教授60余人。
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为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服务,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开设了文、理、法、工、管理、经济、历史、医学、教育9大学科门类的54个本科专业、43个硕士专业和1个博士专业,其中2个一级学科硕士专业。有11个学科为省部级重点学科,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学校设有民族学、民族高等教育、女书文化、民族文化、土家族、应用化学、等离子体、生物医学工程、古典文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等30个研究所(中心)。近年来,学校共出版学术著作750余部,完成科研项目500多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项90多项,发表科研论文9,000多篇。50多年来,学校已累计培养了40,000多名各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他们遍布祖国的四面八方,为维护民族团结与稳定,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南民族大学杰出的办学成就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先后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瑞士、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俄罗斯、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所大学合作办学,建立师生对等互访机制,开展国际间科学文化合作研究,常年聘请外籍教师,招收留学生。
近年来学校事业获得了飞速发展,2001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02年学校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2003年9月,学校成为国家民委与武汉市政府人民政府共建院校, 2001—2002年、2003-2004年连续2次被评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2005年5月学校被国务院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00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荣获博士学位授予权。中南民族大学的办学模式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成功的范式。
中南民大人在团结奋进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秉承“笃信好学,自然宽和”的办学理念,坚持走“质量立校、学科兴校,人才强校,品牌荣校”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发挥优势,彰显特色,正朝着建设一流民族大学的奋斗目标阔步前进。

一、中南民族大学教务处登录入口 中南民族大学教务处登录入口为 >

出处:黄鹤楼

崔颢〔唐代〕

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赏析:

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下这样的结论绝不是哪一个人,更不是我硬要往开封人脸上贴金。《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的选集,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可见对此诗的器重。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

作品简介

题咏黄鹤楼的作品很多,但举世公认崔颢的《黄鹤楼》堪称绝唱,连大诗人李白也因“崔颢题诗在上头”而搁笔。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崔颢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的选集,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可见对此诗的器重。《沧浪诗话》(严羽)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黄鹤楼: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鹄矶上,下临长江。传说三国时费祎在此楼乘鹤登仙,也有传说仙人子安曾经乘黄鹤经过此处,住留于此,故名黄鹤楼。

昔人: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悠悠:久远的意思。

翻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只留下了这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归来了,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依旧。

晴天从黄鹤楼遥望江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为茂盛。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才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作者介绍

崔颢(hào)(约公元704—754年),汉族,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士,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唐代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这些都是为了什么?很值得人们思考。 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作品有《崔颢集》。

崔颢开元十一年源少良下及进士第。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状极戎旅,奇造往往并驱江、鲍。后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然行履稍劣,好(艹捕)博,嗜酒,娶妻择美者,稍不惬即弃之,凡易三四。初李邕闻其名,虚舍邀之。颢至献诗,首章云:“十五嫁王昌。”邕叱曰:“小儿无礼!不与接而入。颢苦吟咏,当病起清虚,友人戏之曰:“非子病如此,乃苦吟诗瘦耳!”遂为口实。天宝十三年卒。有诗一卷,今行。(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他诗名很大,但事迹流传甚少,现存诗仅四十几首。

讲解

此诗为咏黄鹤楼的名篇佳作,即便是大诗人李白也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叹,因为崔颢的诗实在太高妙了。他将黄鹤楼的历史传说与人生的感发写得如此空灵,如此真实,不仅情景交融,而且时空切换自然,意境深远而又不晦涩,犹如信手拈来,读之如若行云流水,一泻而下。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诗人起笔从黄鹤楼远古的传说写起,昔日的`仙人子安早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留下了这座空空荡荡的黄鹤楼。这远古传说的追溯,既令读者想知道黄鹤楼的来历,也无疑是为黄鹤楼罩上了一层神奇虚幻的神秘色彩。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无论从律诗的格律还是从意思上看都是承首联而来,仙人乘鹤而去了,而且再也没有回来过,在这漫长的年月里,黄鹤楼有什么变化吗?没有。“白云千载空悠悠”是在说天空的白云千百年来依然在空中飘来荡去,并没有因黄鹤一去不返而有所改变。在诗人的笔下,“白云”也仿佛有了情感,有了灵魂,千百年来朝来夕往,黄鹤楼相伴。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时已黄昏,何处是我的家乡?烟波飘渺的大江令人生起无限的乡愁!这是写诗人所感,感叹人生,感叹乡愁。至此,诗人的真正意图才显现出来,吊古是为了伤今,抒发人生之失意,抒发思乡之情怀。

全篇起、承、转、合自然流畅,没有一丝斧凿痕迹。诗的前四句是叙仙人乘鹤的传说,写的是想象,是传说,是虚幻的;而后四句则是写实,写眼前所见、所感,抒发个人个人情怀。将神话与眼前事物巧妙融为一体,目睹景物,吊古伤今,尽抒胸臆,富含情韵,飘逸清新,一气贯通。

该诗内容为吊古怀乡。登上黄鹤楼后,诗人为眼前的景色所感染,遂即兴赋诗,一气呵成。该诗自然清新,又有气势,为历代所推崇。据说,李白登楼看到此诗后,不禁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可见该诗的出色。

黄鹤楼的得名缘自其位于武昌黄鹤山的地理位置《齐谐志》中有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的传说,《太平寰宇记》引《图经》中又有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的记载。诗人从楼的来历入手,从传说写起,由怀古进入写景,又从中引发乡愁,场面宏大,情思悠长。

前四句围绕楼的得名写起,写此地空有此楼,人和鹤俱远去。黄鹤一去不复返,只留下悠悠的白云,充满了对此楼变迁的百般感慨。这四句用了散文的写法,一气呵成,没有遵守格律的要求,连用了三次“黄鹤”,但没有丝毫呆滞的感觉。

后四句即景生情,写在楼上北望的见闻。他的写作顺序是由远到近,先写远处江北历历的汉阳树 ,接着写进入眼帘的鹦鹉洲头的萋萋芳草,最后写楼下近处大江上的烟波。但日暮的重重雾霭阻隔了回乡路,使他不禁顿生愁绪。和前半部分不同,后四句又严格遵循起了格律,若断实连,气韵一体。尤其是结尾,不仅收束有力,且给人缥缈苍茫之感。

我们的沉湖

(之六)

文丨甬上话
1、头回骑军马

      七十年代初,我们的军队还处在骡马化时代,武器装备大致等同于二战时期日军的水平。一个步兵团火力最强的装备是一二O迫击炮、八二迫击炮和八二无座力炮。步兵营属重装备也只有重机q和迫击炮、无座力炮,还有一部分口径较小的六O迫击炮。没有汽车,这些重装备行军时需要人扛马驮。所以营里编有驭手班,专门养军马。除了军马,机q连和炮兵连还编制有骡子。营里干部也没车,但有马可骑。所以这些马和骡子就成了宝贝。尤其是骡子,体质结实,肢蹄强健,行军时的负重能力、持久力极强,易于驾驭,吃苦耐劳,默默无闻,憨厚老实,役用价值比马和驴都高。部队通常把饲养、管理这些马和骡子的兵称为“骡马分队”。但后来这个词被赋予了相反的定义:领导骂那些事情拖拖拉拉的,甘于落后、不求上进的,比赛老输的,只吃饭不干事的人和团队为“骡马分队”。

      能骑上一骑这些军马,是士兵们梦寐以求的事情,我也不例外。见过钟营长和周副教导员骑着自己的马“招摇过市”真是羡慕。和驭手班的战士一起去溜过马,看过他们修钉马掌,但无缘骑。

      有一天,又和驭手去溜马,实在忍不住了,就央求他让骑上拍个照片。他同意了,于是照了唯一一幅骑军马的照片。后来调来调去东南西北到处走,这张照片也不知那去了。返回时路过一个小树林,壮着胆子又骑上去,驭手交待了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跑了好长一段路。两手握住缰绳、身体被马跑起来一掂一掂的感觉真是很爽。马也有灵性,只要你轻轻左右一带缰绳,它立马知道该往哪转弯,双手同时向内一带缰绳,它就知道要停止。两个膝盖轻轻夹一下它的肚子,就知道你要它快点跑。

      军马都有编号,号码被烫在马屁股的肉厚部位。它们的伙食很好,草料很精细,时不时能有豆子吃。团里编制有兽医,专门保障马的健康。

      到七十年未八十年代初,军马全部退出现役,但部队的机动能力却大为下降。原本有马来驮重机q和小炮,马退出军队序列后又没替代运输工具,只好全靠人背着扛着。营一级也没装备汽车,营里领导也没了交通工具,行军时全凭徒步。当时的决策者们不知道是怎样思考问题的,部队机动力下降却是存在了很长一个时期。

2、走进大武汉

      沉湖东距武汉仅九十公里,也算是大武汉的“后花园”。

      在我们的心目中,武汉的形象很高大。在历史的某个时期,只有大上海、大武汉配得上这个“大”字。小时候背过“黄鹤楼”,想像过“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景色。读书时听说过“武昌起义”“京汉铁路大罢工”的故事,林祥谦、施洋的大义凛然令人钦佩。再大一点,知道了武汉兵工厂和“汉阳造”,对上世纪五十年代在长江上架设的第一座桥梁“武汉长江大桥”心弛神往,知道这是当年中苏友谊的象征。上中学时正值文革,革命集会天天有,各种传单满天飞,所以知道当年武汉的武斗全国闻名,有一个著名的造反组织“百万雄师”、“武汉7•20”事件的头头是武汉军区司令员陈再道,也跟着学校的人喊过“打倒陈再道”的口号。还知道武汉是由武昌、江岸、汉口三镇构成的。对这座华中名城的印象仅此而已。

      虽然大武汉近在咫尺,但我知道当兵的不能到处乱跑,也就从来没有起过逛逛武汉的念头。不料入湖一年后,突然就有了一次去武汉的机会,兴奋了好几天。

      那是我在六团轮训队当文书时,跟着团作训股周国才参谋一起去的。当时是去干什么的,早已忘得精光。只记得似乎是住在武汉钢铁厂。住下来后,我专门爬到高楼上,俯瞰各种高高的烟囱、炼钢炉、一望看不到边的厂区。

      剩下来的几天,周参谋去办事放我假,于是一个人就去逛街。爬了江边的龟山、蛇山,看了黄鹤楼。不过那时年轻知识不够,也没看懂黄鹤楼,只是去打了个卡,也没留下照片。看了武汉“东湖”,知道此湖比杭州“西湖”大六倍,是毛主席一生有四十八次去留并将其称为“白云黄鹤的地方”。也是屈原“泽畔行吟”,楚庄王击鼓督战,刘备设坛祭天,李白湖边放鹰的地方。

      梦中的武汉长江大桥来回走了几趟。宽阔的江面上,“一桥飞架南北””。只见有些混浊的滔滔长江水,急急忙忙地穿过桥墩向东流去,燃气火车通过大桥时,站在桥上还有些晃悠,两个桥头堡旁的雕塑也令人惊叹。我见过黄河几次了,也乘船横渡过黄河,长江则是第一次近距离地走近接触,心中豪情油然而生。

      那时武汉最热闹的地方叫“六渡桥”,用武汉方言说,叫“嵝(lǒu)豆桥”。这是一处繁华异常的街区,历史悠久,商业茂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住在武汉长江南岸的人家添置重要的东西、购置时尚的物品都要“过汉口”,去的多半就是六渡桥。

      慕六渡桥之名,我也去感受了一下这里的气象,到最大最豪华的百货公司逛了逛,拍了一张“小鲜肉”式的照片。好一幅老武汉核心地带嘈杂纷纷而又生活化的场景。用人声鼎沸、摩肩接踵、热气腾腾、熙熙攘攘这几个词来形容很是恰如其分。

3、感受“九头鸟”

      入湖种田的那个时候,我们部队还隶属于武汉军区,属军委战略预备队。武汉军区驻防在湖北、河南两省,我的前后左右的战友绝大部分是这两个省籍的,退役时大多也回了这两个省,武汉也不例外,当年许多的领导、战友都现在都居住在武汉。好听硬气、曲里拐弯、拿腔拿调、富有音乐感的武汉话听起来很爽,便永久地记住了几个标志性的武汉话,比如骂人的话“个巴马”“个表子日养地”、埋怨人时的“高末丝噻”(干什么呀)、赞美年轻人的“乐伢好靓”(这孩子真漂亮)等等。

      都说“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湖北人真得是聪明绝顶,所以现在我对这地方情有独钟,尤其对湖北的汉川、汉阳、沔阳、仙桃、黄陂、孝感、京山、黄冈、咸宁、随州、天门、新洲、大悟、赤壁、嘉鱼、通城、麻城、黄梅等等地名有种特殊的感觉。

      几十年后,我和一帮同事因公又去了一趟武汉。抽空重登黄鹤楼、再游大东湖,游走长江岸、漫步“江汉关”、走进都督府、参观武汉大学,专门去街边苍蝇馆子吃了道地的“热干面”。抚今追昔,感慨万千:首次见识武汉也只二十郎当岁,再见武汉时,就变成了六十多岁的老头子。

      到2020年武汉传来消息,新冠疫情在武汉爆发时,有几名熟悉的武汉战友没能抗得住而中招离世了。真是日月如梭,岁月如歌,命运多舛,世事难料!

4、班师又重来

      1975年初,二师五团和六团历时两年的生产结束了。全团有序撤出沉湖,从万福闸登船水运到武汉,再坐“闷罐子”火车铁路输送至开封。然后从开封出发,进行了一次百公里拉练,徒步返回河南商丘营房。这是我首次参加的百公里徒步行军,很是兴奋了一阵子。

      部队上半年返回商丘没多久,风传部队要调防。到了下半年,传说被证实:出于一支部队长期驻防一地不利于部队建设的考虑,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决定全国军队搞一次大换防。其中一军与二十军对调,按编制序列对口接防:一师与五十八师对调驻防杭州留下;二师与五十九师对调驻防宜兴川埠,三师与六十师对调驻防金华。军部驻防浙江湖州。从此,我们这支从苦寒的大西北到朝鲜,从朝鲜到中原,又从中原进驻江南温柔乡,由武汉军区转隶南京军区建制。而从江南调到中原的这个二十军,就是今年票房巳近60亿的**《长津湖》中描述的志愿军九兵团所属的英雄部队之一。

      撤回商丘时,六团部队发了笔小财:除了上交到军和武汉军区的粮食外,团里还攒了许多。两年辛辛苦生产的稻谷被从武汉装上火车,全数运回商丘。当年七月又全数装上火车,被运到新的驻防地江苏宜兴。

      调防到江南,心想应当恢复正常训练了吧。谁知,屁股还没坐热,没完没了的生产又来了:六团接到师里的命令,全团被调到安徽当涂二师农场搞生产。这个农场是自己师的,条件比沉湖好很多,但任务和沉湖是一样的。这是后话了。

5、沉湖去哪了

      从1966年三师首批入湖,到1975年初二师撤离沉湖,一军自此全部完成沉湖军星任务。到1975年底,第二十军与第一军换防,二十军一部由江浙地区进湖生产,两年后撤离。1977年,武汉军区的第五十四军又接替二十军入湖生产。

      1985年全军整编,广州、武汉两军区合并,武汉军区撤销。沉湖农场转隶湖北省军区,成为广州军区武汉沉湖生产基地。   

      2001年8月,大部队撤出沉湖,留下一个连留守。2001年9月,解放军总后勤部与湖北省政府、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在武汉举行交接仪式,沉湖被悉数移交地方。

      从此,沉湖农场一分为二,分别被汉川市和天门市瓜分。参加军垦的军人,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为江汉平原地区建设生态农业和旅游创造了理想的条件。

      移交后的沉湖,于2006年11月被香港上市公司绿地集团投资5亿港币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最大的有机农业示范区和湖北省最大的生态旅游观光园区。     

      如今的沉湖,被称为沉湖湿地。别称澄湖、鸳鸯湖。因地势四周高中间低,雨季来临又会成为“水乡”。湿地总面积174万亩,核心区内有广阔的沼泽、湖滩、草甸和丰富的生物资源,生态系统完整,是江汉平原最大的典型的淡水湖泊沼泽湿地,是全球同纬度生态保护最好的一处湿地。

      如今的沉湖,是生态学家眼中的“湿地水禽遗传基因保存库。”是中国五大鸟类分布区之一,鸟类资源有153种,在此越冬的大雁、野鸭和天鹅达数万只。国家重点保护的一级鸟类东方白鹳,占全球数量的八分之一,黑鹳、白头鹤、卷羽鹈鹕、白琵鹭、丹顶鹤,都是全球重点保护对象。

        如今的沉湖,成为一块宝地。2000年被列入《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2004年被列入《中国湿地保护工程2005-2010年规划》;2006年被湖北省政府列入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2007年被世界自然基金组织列为“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网络”的首批重要成员;2013年被国际湿地公约组织列入中国5个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名录。 

      新的故事又要从头开始了。

(全文完稿于2021年12月31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134992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 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