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内耗是什么意思

拒绝内耗是什么意思,第1张

拒绝内耗指的是拒绝自我内耗、精神内耗等行为,拒绝因为反复自我折磨、自我否定而造成的时间、精力、金钱等各方面的消耗。

内耗,可能是继“内卷”之后,又一个让全社会为之共鸣的“群体心理”。

无论答案是或否,你都不能否认,“内耗”这个概念火了,就连一向对它闻所未闻的朋友,可能也想要翻看一眼《内耗自救指南》。而内耗,可能是继“内卷”之后,又一个让全社会为之共鸣的“群体心理”。

“内耗”一词,不仅是一个披着心理学外衣的鸡汤套路,还可能是一个被成功学“玩转”的营销概念。“内耗”是个筐,啥都往里装。

如果围观当下与“内耗”相关的讨论,你也许会发现,我们很难找到一个明晰的定义,因为内耗一词的外延,就像滚雪球一样,在人们的呼声中,越滚越大。

“内耗”的起源

进行词源搜索之后,我们发现,在2019年以前,“内耗”曾是管理学界最爱使用的名词。

从《华为管理法合集》到《股权占率:架构、激励与财富》,再到2020年引进的美国管理学会推荐图书《零内耗:打造一支彼此信任的高效团队》,“内耗”曾一度是“企业内斗”的代名词。“消除内耗”,则成了一种管理者所需要的手段。

在2019年以前,“内耗”曾是管理学界最爱使用的名词。

此外,内耗这一概念还出现在一些历史类著作中,例如在太平天国的历史故事里,内耗被用作“内讧”的近义词。

这个说法是比较片面的。外国企业同样存在内耗的。对权力、利益的欲望是人的天性,外国人并不例外的。

转载以下资料供您参考,如有具体问题可以进行探讨。

大家都希望能够在一个有好的文化公司中工作,不希望公司把精力放在内耗上。

其实:公司是一定有内耗的,有内耗的公司往往是好公司,内耗最大的公司往往也是我们眼中的好公司。

这个道理我刚进企业的时候也不明白,后来渐渐明白了:很多时候员工为了发展,为了表现,总是在想我们能做什么。而公司老板很清楚公司的实力边界,资源有限,只能有所为有所不为,他更多的想把有限的资源用在钢刃上,因此他更多再想不能做什么。

如果发现你的建议很好,人也是为公司着想,但老板有他的考虑,很多时候这种考虑不方便告诉你,但如果直接拒绝你,作为员工是不是很容易失望和伤心,甚至导致很不错的员工流失?老板自然不愿意给人这种听不进建议的印象,更不愿意这种主动为公司出谋划策的人离开,怎么办?

那就开会,开会的时候自然有人能察言观色,或者站在本位立场反对你,老板就可以要求对事情进一步论证,事情也就算了,你有怨气也不会针对老板,而是反对你的人,自然这是会带来内耗的。

不过能干的人留下了,将来遇到机遇,老板决策又正确,能带领大家都为一个目标努力的话,企业反而可能遇到大发展机遇,这就是辩证法。

做企业很多时候不是看你做了什么,而是没有做什么,即使做了什么,也要看在什么阶段做了什么,做早了是先烈,做晚了是后悔。

即使是目标清楚的创业公司,一开始大家齐心协力做大企业,但任何事业都有天花板,不可能无限做大,那怎么办?要么搞多元化进入你认为你可以有优势的行业,要么先做好小富翁,在一个领域内没有对手,但不能做太大。

前一种选择可以让你的财富由实业运做慢慢到资本运做,可能成王成霸,但决策失误就可以从天上到地下,很多老板是有畏惧的,但公司发展过程中养了一帮能人,不给外部的发展空间,这些能人就只能在内部相互斗争。

外部的敌人往往让内部团结,没有外部威胁了就生内乱,所以美国人最明白这个道理,堡垒是从内部攻破的,为了团结,必须制造敌人。

有机缘的企业还可以通过股份制让一部分创业元老选择退出,使力量平衡,而大部分企业必须经过一轮人事血拼,才能达到动态平衡,这很正常,好象昆虫要张大,就必须经过痛苦的蜕皮,否则无法化蝶!

企业做到最大,就更怕决策失误,因为要制定很多流程全面权衡,例如对IBM,通用这样的企业,几十亿的收入都未必值得去做,关键是战略不能错,一错就是千亿的损失。

因此企业必须制定大量的流程,让所有的人相互制衡,最终找到合适的方向后企业往往会请一个强力领导人推行,在之前,内耗让我们什么都不做,结果就保存了发展的机会。

不过内耗控制得不好,大家都死,说实话,我所见过的最好的企业,内耗都是最厉害的。

就象我们大家喜欢的中国移动,电信,银行,大学,还有特大国企,包括公务员,等等,莫不如此,比企业内耗大多了!

因此公司有内耗正常,没有不正常,这样的公司不能去!权力没有制衡的公司都是要出大问题的!

小公司用人来制造内耗,大公司用制度来制造内耗而已!

最怕小公司用制度来内耗,大公司用人来内耗!

我们要学会利用内耗,合理生存,记住:内耗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既然对权力、利益的欲望是人的天性,不如通过制度建设加以正确引导,那么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还争什么,还耗什么呢?

在企业运作、实现价值的过程中,需要员工和各部门之间的鼎立协作,而这些合作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的。部门和个人是一个个小利益的个体,员工之间、上下级之间,以及部门之间在分工合作中会产生不一致或冲突,从而导致企业内耗。

企业内耗可以基本阐述为:企业内部员工、上下级或者部门之间,由于利益、权利、责任、沟通、认可等方面的不协调、不作为等行为,从而在完成员工、部门或者企业目标过程中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损耗。企业内耗产生的根源在于员工、上下级或者部门之间的关系、权利、利益等冲突,而这种关系或者冲突在中国特有的文化体系和价值观念支配之下,显现得更加突出和严重。那么,企业内耗在中国企业内有何表征?

有学者总结了中国企业内耗的“四大罪状”:

1.纵向脱节。上下两层皮、阳奉阴违、报喜不报忧、瞒上欺下、战略稀释、执行不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等。

2.横向失衡。部门壁垒、各自为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互不买账、内生障碍、信息不对称、沟通成本高、响应迟钝、流程低效,等等。

3.水平掣肘。三个臭皮匠凑个诸葛亮、互相拆台、流言蜚语、造谣中伤、打小报告、拉大旗作虎皮,等等。

4.系统癌变。拉帮结派、结党营私合纵连横、排除异己互相包庇、集体渎职剪不断理还乱,等等。

“四大罪状”充分表现了:在中国特有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体系之下,企业内耗变得更加尖锐,危害更加突出。企业内耗首先导致员工之间、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的合作失败,导致企业目标完成率的下降其次会造成企业资源浪费,成本提高和获利能力的下降再次,企业内耗会使企业偏离方向,隐性侵蚀企业管理协作,造成战略执行不力和战略虚空,如危害严重将导致企业崩溃。所以,企业必须关注自身内部关系,润滑协作关系,降低企业内耗。

企业内耗的危害如此严重,企业是否无计可施?答案是否定的。

企业内耗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必然性和可控性(可降低性)。企业内耗存在的必然性(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不一致或者冲突),决定了企业内耗从根本上无法根除。但是,由于企业内部在权利、利益、制度设计等方面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调控,决定了企业内耗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的可控空间。

那么,应该如何解决或者降低企业内耗?从内耗的形成原因来分析解决之道可谓上策。

一、人人相轻,缺乏包容性,导致企业缺乏团队精神

中国人不是文人相轻,而是人人相轻,只要想轻视别人,总有相轻的理由,总之就是不会相互尊重。在企业里,常常表现为学历、部门和职位上的轻视。比如硕士轻视本科,本科轻视大专,大专轻视中专,技术部的轻视市场部的,生产的说销售的无能等等。

企业内部存在这种人,相互合作肯定成问题。人们总是更加看重自身的利益,其实企业跟个人是一体的,企业发展,个人自然会得到好处。这点道理每个人都知道,但是做到的能有几人?缺乏团队精神,企业内耗就愈发严重。在中国的企业里,相当一部分时间是浪费在解决内耗上的,因为部门间的摩擦太多,个人间的冲突太多了。企业就在这样的内耗循环中不断侵蚀着自身。

对策:培养开放包容的优良企业文化

人人相轻,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解决的良方只有靠建立一种开放包容的企业文化来中和。一个企业即使没有企业文化建设部门,也有沉淀下来的本身特有的企业文化,当然,积淀下来的不一定都是“金子”,也有一些“老鼠屎”。有点年头、上了规模的企业,内耗往往因为员工责任心下降、不敬业而产生。如果不注重开放包容的优良文化的培养,企业内将总有几颗“老鼠屎”的臭味弥漫,长此以往,其他员工都习惯了这种味道,这就成了最可怕的全员内耗!

企业内长期培养的优良文化可以促使多数人真心热爱企业,相互包容,不容忍看到损害企业的人出现。功利点说,也不愿一小部分人弄脏了企业,毁掉自己的“好饭碗”。那么,企业内即使出现了“老鼠屎”,也会被集体剔除,最终实现共赢的结果。

二、疑心大,小人横行,敏感度太高

企业在运作中,最重要的是沟通,沟通则要坦诚和诚信的氛围。很多企业内人与人之间缺乏坦诚,大家总是相互猜疑。领导的一句话“我讲的是对事不对人”往往会引起员工之间的互相猜测。于是,企业的市场问题、生产问题最终变成了人际关系的问题,简单的问题最终复杂化。

职场上的人都会接触到打小报告的事情,员工被别人打了小报告,都会很不爽,这就埋下了内耗的基因。销售部经理偷偷找老总说:“这个季度业绩不好是因为市场部做的方案不行。”市场部经理知道了,找老总说:“方案没问题,出现这种局面是销售部经理能力太差,执行力不好。”以后整个营销工作都会陷入人际斗争的困局中,内耗就此产生。

部分企业有允许越级上报的规定,甚至有举报箱,仿佛更公平、更透明、监督力度更大,却不知,这种猜测的氛围将使企业内部毫无诚信可言,中层也会极力去“拉山头”。

对策:树立内部诚信、廉洁的风气,建立“小人”无法为所欲为的制度

企业领导应致力于企业内部诚信的建设,杜绝越级上报,杜绝非工作问题汇报,任何问题都在桌面上摊开讲。如果担心中层在部门内一手遮天,那么别忘了让人力资源部的考核功能(360度考核)落到实处。尽管在企业内部仍然无法消除小人,但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将小人的负面作用尽可能降低,让小人为其所为付出代价。一个美国学者说过,所谓伟大的时代,也就是大家都不把小人放在眼里的时代。同理,一个有竞争力的企业,就是小人目的难以得逞,不良行为受到有效制约的组织。企业领导应倡导有话明说,培养企业内的君子之风,杜绝小人行径,长此以往,员工的心思慢慢只会放到工作上。

三、组织和流程设计存在缺陷,造成权责不明

试想,一个公司共20人,却有一个总经理,两个副总,三个部门经理,四个部门副经理,整整占了半壁江山。这种设置虽然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职员的心理利益,却在公司运营上制造了更多的内耗机会。员工常常埋怨,业务因为没有领导的决策拍板而无法继续开展。如此多的领导只会导致人人插手管理,而人人最后都不管的局面。

公司的经理总抱怨老板不授权,权力太小,无法管理员工。可是遇到真正麻烦的时候,他们又会把问题往上级推。这些经理不去想,他拿的薪水比员工多,权力比员工大,问题就应该到他为止,不然老板要他做经理干什么?权力、责任和利益是对等的,有多少权力,就得到多少利益,就要负起多少责任。

对策:组织管理扁平化,合理设计流程,促进利益分配合理化

企业内部应当形成职权明确、职责分明、避免内耗的组织管理体系。目前企业中流行扁平化管理,避免了很多中间环节的扯皮,也就是内耗。工作流程中的职责细化可以帮助减少内耗,同时部门协作也是不可缺少的,无论设置了多么合理的流程,明确定义了多少岗位,也应该尽量扁平化以促使沟通的顺畅。

利益分配合理至关重要。很多公司为了促进营销工作,同等工作质量的情况下,待遇上明显倾斜于营销部门。或许三个月内,这种方式能激发营销人员的战斗力,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不配合营销工作的情况。拔高了木桶一个板子,周围的一圈都成了短板。这个问题需要从分配制度上来解决,不要忘记管理的本质是体现公平。

既然对权力、利益的欲望是人的天性,不如通过制度建设加以正确引导,那么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还争什么,还耗什么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62181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18
下一篇 2023-03-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