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涉房企业上市护身符?

大湾区,涉房企业上市护身符?,第1张

调控渐重、市场趋冷,大湾区成了部分涉房类企业炒作发展、谋求上市的最大概念。北京商报记者最新梳理发现,部分涉房类企业为了尽快实现上市融资,开始不断强调自己作为大湾区布局企业的身份,甚至有些企业不惜改名“硬蹭”大湾区的热度。典型案例如:“二战”港股IPO的方直发展,以及前不久更名成“大湾区文旅”的中国文旅。但是,大湾区的概念真的能助推相关企业上市畅通无阻吗?那些整体规模不大、此前发展受限的企业又能否依仗“蹭概念”被拯救?

不惜改名字

港股IPO首战折戟、二次递交上市招股书的粤系房企——方直发展,再度以“大湾区房企”的身份向港交所发起冲刺。据港交所11月8日披露消息,继2021年4月21日首轮递表失效后半年后,方直发展再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在招股书中,方直发展将自身描述为“一家聚焦大湾区经济圈的成熟综合型房地产开发商”,主要从事物业开发及销售、商业物业投资、室内装修服务等,业务活动主要集中于大湾区经济圈各地,尤其是大湾区内深圳、广州、佛山、惠州、中山、珠海及东莞等一线、二线及精选三线城市的核心区域。

然而,从现有城市布局来看,方直发展尚未真正做到大湾区11个城市全覆盖。对比企业先后递交的两版招股书,方直发展对自己的起家地——惠州的依赖度一直程度颇深。在该公司于11月8日最新披露的招股书中,截至2021年8月末,方直发展在广东省的12个城市共有45个物业开发项目,其中惠州项目数量占到了近一半,具体数量为20个。

靠“大湾区概念”谋求上市的不只方直发展,还有“换个马甲”继续卖房的中国文旅。

作为房企“中国奥园”旗下的子公司,中国文旅在外界的解读中一直是一家披着“文旅外衣”卖房的涉房类企业。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该公司已向港交所主板发起了四次上市冲击。

2020年4月17日,中国文旅首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在超期180天未获港交所“放行”后不到一周,第二份上市申请材料便再度递向了港交所,不过最终结果仍然是申请“失效”。在2021年4月,中国文旅第三次递交上市招股书,然而仍然没有叩响港交所的大门。

今年10月22日,该公司将公司名称由“中国文旅有限公司”变更为“大湾区文旅康居股份有限公司”,并再一次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书。

在业内看来,中国文旅第四次冲击港股IPO,并在同期更名成“大湾区文旅”,表明了其深耕大湾区的决心,并希望借助大湾区概念助力自身上市进程。

更好“讲故事”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热度的持续走高,越来越多的房企开始积极拓展湾区内的土储。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大湾区已经汇聚了近50家房企相继布局。而伴随着楼市调控逐渐进入深水区,当被房企视为“必争之地”的大湾区激战频起,一众中小涉房业务企业显然也没有放过大湾区的这波“概念红利”。

在同策研究院资深分析师肖云祥看来,涉房类企业大“蹭”湾区热度的背后,实质上是为了将企业自身的品牌与大家熟知的IP进行绑定,形成标签化。“说直白一点,就是向资本市场传递概念,为了更好地‘讲故事’。”

肖云祥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其实涉房类企业“蹭”大湾区概念的主要利好,体现在品牌营销和市值管理上。“因为目前大湾区经济的概念较受市场热捧,而部分企业通过绑定IP的形式,首先在营销上传递企业将承接大湾区发展红利,有较好的发展机遇。此外,在资本市场中,大湾区概念也会获得资本市场青睐。”

但从企业端的表现来看,近期一众着急赴港IPO的企业,上市的直接目的仍然没有跳脱“融资续命”。方直发展在其招股书中透露,若此次赴港上市成功,所募集资金的一部分将用于支付已收购的土地,并为未来拟收购地块的部分地价提供资金;同时,偿还一部分已用于项目开发用途的部份现有银行及信托融资贷款。

无法拯救一切

对于一部分规模增长乏力、融资需求相当迫切的涉房类企业而言,因政策红利加持而极具发展潜力的大湾区,似乎是行业寒冬之下,企业们目前能够找到的为数不多的一些慰藉。不过,在整体大环境趋紧、调控严苛的现实背景下,“大湾区概念”真的能够拯救一众“上市困难户”吗?

答案或许是否定的。对于二度递交上市申请的方直发展以及“四战港股IPO”的中国文旅而言,仍将在管控趋严的港交所上市规则下,接受相关部门的各项核查。至于“蹭”大湾区概念到底能否助力中小涉房类企业上市,在业内看来,市场其实不会太过“买账”。

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分析师关荣雪向北京商报记者记者表示,多数房企“蹭概念”或将引发企业热度短期上涨现象,但房地产市场政策调控不断加码,规范房企的“三道红线”等金融监管措施也不容忽视,只有企业自身发展稳健,或才能借助区域发展的利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粤港澳大湾区这片曾被房企视为投资热土的区域,已经迎来了密集调控。趋冷的地产大环境以及有所降温的区域市场,也已降低了一部分布局企业的热情。据克而瑞相关统计,2021年开年以来,大湾区楼市调控不断,“惠八条”“莞八条”双双发布,“二手参考机制”也在深广莞相继落地。

在地产分析师严跃进看来,对于方直发展、中国文旅这类“上市困难户”而言,“融资续命”就是企业目前的最大期待。即使后续如愿登录港交所,在经历地产行业动荡、爆雷频发的2021年后,资本市场的“韭菜”似乎也不是那么好割了。

就赴港上市进展、布局大湾区的后续发展策略等问题,北京商报记者致电方直发展官网电话,但截至记者发稿,电话未有人接听。

20210618 FGL525

我理解的搭便车就是坐享其成,利用别人的优势或付出顺便获得好处;以前的大锅饭时代就是一个代表,有人无怨无悔的付出,为生产队作贡献,有人偷懒耍滑,最后的结果却是大家共享所得,看似公平的背后其实存在很多不公平因素与个人。

我们现实生活中细心的去觉察也是一样存在有很多这种搭便车的行为。词如其名,搭便车嘛,你开车我坐车,共同到达一个目的地:比如去某个领个奖品,我可以在车上睡觉、学习、聊天、刷视频,你呢就给我老老实实的开车看路,司机在开车过程了保障彼此的安全高速行驶中博了一把,而你到了目的地之后,你神彩奕奕的下车,还不用给车费,结果领的奖品比司机还丰富,司机只能用复杂的眼神看着你。

举个维度大一点的例子,我们身处正在发展中的大湾区,我们许多普通人会因此搭了上国家这辆时代便车,改变我们的命运,成为一名受益者。

再例举一个类似的,就像创业者,抱大腿也是为了搭上品牌的这辆便车,利用品牌方的营销力量、品牌知名度、产品的成熟度等优势,互补这方面的不足与劣势,实现资源整合,通过这种方式达成利盈最大化,这也算是搭了便车,这种行业是需要付一定成本,像是付费型便车,各取所需。

个人看法“搭便车”如果不是那种很强烈的投机心理,动机不纯的行为,是可以被理解的,就如前面例举的抱大腿,从另一个维度看,能通过正常的行为(不违背道德与违纪违法)抱上的大腿也是种能力,在某方面一定是存在某种能力的交换互补;就像汽车开上渡轮,可以跟随其飘洋过海,所以便车也可以定义为一个平台。在很多时候搭便车也是改变许多运命的选择。只能动机与出发点是正向的,不要抱着损人利已的投机行业。搭便车也是我们一种抓住时代机遇、红利的能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71094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1
下一篇 2023-04-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