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一种不可能达到的完美状态

“中庸”:一种不可能达到的完美状态,第1张

中庸”:一种不可能达到的完美状态

2009年,老何与珠海的傅姓朋友一起赴台湾中岭山参加了黄庭禅禅修班的学习,有缘聆听了黄庭禅创始人张庆祥老师讲解了儒家经典《中庸》。现在《中庸》的大部分内容已经记不清了,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却给老何留下了一生不可磨灭的印记。十多年以来,老何每天静坐冥想时,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儒家经典《中庸》的上述名言。

然而,最近我在得到课程《跟华杉学儒家思想》之《中庸》的学习过程中,华杉老师对儒家经典的精彩解读令老何对中庸之道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真是有醍醐灌顶和茅塞顿开的震撼感觉,而且,中庸之道的七项要求更是我们学习和践行儒家思想的 *** 作指引,非常值得有兴趣的朋友认真学习和思考。

老何的小学中学都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度过的,当时的文化主流把孔孟思想的中庸之道看作统治阶级用来维护其帝皇统治地位的封建思想,或者直接把中庸之道视为平庸,不作为和不得罪各方的中间路线等等。

华杉老师认为:中庸不是平庸,而是完美,极致的完美,是分毫不差的完美。

什么是中庸呢?北宋理学家程颐认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不偏,就是不偏不倚,一点差错都没有,还要无过不及,没有一点过分的,也没有一点没达到的,恰到好处;不易,就是永远不变,遵循永恒不变的定理,可为万世垂范。这就是天下的正道、天下的定理,就是传说中的宇宙真理。通俗一点讲,中庸之道,就是一点毛病都没有,白玉无瑕,没缺点。或者说,中庸,是一种不可能达到的完美状态。

要趋近中庸,华杉老师归纳出以下7条可执行的 *** 作标准:

1、慎独:就是在别人看不见,也听不见的地方,天知地知只有你自己知的时候,你的行为也合乎道义(高度自律)。

2、致中和:《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人每天应事接物待人,顺自己意的就欢喜,不顺自己意的就恼怒,失去了自己所喜爱的就悲哀,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就快乐,这都是人之常情。当事情还没有发生,这情绪还没有发动,不喜不怒,不哀不乐,无所偏倚,这叫“中”。事情发生了,情绪发动出来,当喜则喜,当怒则怒,当哀则哀,当乐则乐,但一一都合着当然的节度,没有过分,这叫做“和”。总之,该喜就喜,该怒就怒,该哀就哀,该乐就乐,让情绪抒发出来,恰到好处,就是致中和(自我情绪管理)。

3、忠恕之道:忠道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道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之道就是由内而外,推己及人,由近及远。(将心比心)

4、言行相顾:就是学会说话和听话,说话,是不要说自己做不到的话;听话,是听自己的话,听自己批评和要求别人时说的话,然后要求自己先做到(言行一致)。

5、素位而行:华杉老师认为,羡慕别人,是大毛病。《中庸》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素位而行的意思是,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并努力做好应当做的事情。不愿乎其外,愿,是羡慕,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看看自己的位置,做该做的事,不羡慕别人。(随遇而安,素位而行)

6、不怨天尤人;《中庸》: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百度的解释: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

7、至诚无息:至诚无息的意思是极端的真诚是没有止息的,而没有止息就会保持长久。《中庸》:“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徵,徵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百度的解释:极端的真诚是没有止息的,而没有止息就会保持长久,保持的长久了就会显露出来了,显露出来后就会悠远留长,悠远留长的就会广博深厚,而广博深厚的最终就会高大光明。因为广博深厚所以是承载万物的;因为高大光明所以是覆盖万物的;因为悠远留长所以是生成万物的。广博深厚是可以与地相比的,高大光明是可以与天相比的,而悠远留长则是永无止境的。如果达到了这样的境界,那么不显示的也会明显了,而不变动的也会有所改变化了,即使无所作为也会是有所成就的。

你好,我是华杉,欢迎你来到我的得到课程《跟华杉学儒家思想》。

这一讲我们开始进入《中庸》。之前我说了,《中庸》是儒学的高峰,现在我们就开始爬这座高峰。

到底什么是中庸,什么又是中庸之道呢?几年前我在上海曹杨路看见一个设计公司的广告,写着八个大字:“拒绝中庸,追求完美。”我一看,这是把中庸的“中”误解成了中不溜,把“庸”误解成了平庸。恰恰相反,中庸不是平庸,而是完美,是极致完美,是分毫不差的完美。

还有的人把中庸之道理解为中间派,不得罪人。这也是错误的理解。谁都不得罪,那叫乡愿,叫好好先生。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乡愿就是贼,因为这些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不人不鬼说神话,就是个没立场的人。

那么,什么是中庸呢?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不偏,就是不偏不倚,一点差错都没有,还要无过不及,没有一点过分的,也没有一点没达到的,恰到好处;不易,就是永远不变,遵循永恒不变的定理,可为万世垂范。这就是天下的正道、天下的定理,就是传说中的宇宙真理。通俗一点讲,中庸之道,就是一点毛病都没有,白玉无瑕,没缺点。

过去我讲中庸,经常喜欢用美女举例子,方便大家理解记忆。

《登徒子好色赋》说那美人的身高“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意思就是,增加一毫米就太高了,减少一毫米又太矮了;又说她的脸蛋和皮肤“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抹粉就太白了,抹点腮红又太红了,她不能化妆,任何化妆都是对她天生丽质的破坏。

所以,孔子说:“中庸不可能也。”真正的中庸,没有人能做到,孔子也做不到。做不到,说它做什么呢?你得知道有这个标准,知道自己没做到,所以才要时刻警醒,努力去做。更形象地说,中庸就像数学上的一个极限值,你可以无限趋近,但是永远不可能达到。

圣人就是因为总能察觉自己在犯错,总能朝着一个无尽的目标努力,才成为圣人;小人就相反,他们总觉得自己一贯正确,从不反省,才成为小人。

追求中庸之道,也可以体现在生活的细节里。比如我们吃饭的中庸之道,假定健康的标准是吃七分饱,摄入多少蛋白质、维生素、盐,都有一个最精确完美的量,那么你多一分则太多,少一分则太少,每种元素摄入都不多不少,恰到好处,这就是中庸之道。你不可能做到,但知道这个标准,就注点意,不要暴饮暴食,也不要过分节食。

所以孔子说:“中庸不可能也。”这句话完整的表述是:“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什么意思?天下国家可均也,国家可以分一半给兄弟;爵禄可辞也,高官厚爵可以辞去不要;白刃可蹈也,刀山火海可以下;但中庸不可能也,也就是说,要始终坚守中庸之道,那才是真不可能做到啊。

知道了中庸做不到,也知道了我们需要时刻省察自己,无限去靠近它,那么我们得清楚,这么难的中庸之道,到底有哪些具体可执行的要求呢?

其实简单得很,主要有7条:

慎独

致中和

忠恕之道

言行相顾

素位而行

不怨天尤人

至诚无息

道理都特别简单,一说马上就懂,马上就会做,但难在知行合一,难在把这些当成一生的修行。为了帮助你更好地践行,我会拆开来细致地讲解。这一讲,我先讲前两条:“慎独”和“致中和”。

先说“慎独”,《中庸》说:“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是故君子慎其独也。”

戒慎不睹,恐惧不闻:不睹,是没有人看到的地方;不闻,是没有人听到的地方。在没人看到、没人听到的地方,也保持警醒自律,不要放肆,这就是慎独。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见,读“现”;隐,是幽暗之处;微,是细微之事;独,是别人不知道,只有自己知道的地方。

为什么要强调慎独呢?你想,人在众人看得见的地方,在众目睽睽之下,都会注意自己的举止表现,因为我们要做给人看。相反,在没人看见的地方,你不需要关注别人的时候,自己的心念发动是善是恶,自己最清楚,这才是天下之至见,是最清楚明白的时候,所以叫莫见乎隐。天下之至见,最显而易见的,莫过于你独处的最隐秘的地方。

同样,天下之至显,莫显于微,也就是说,越是那细微之事、不值一提的小事,怎么样都影响不大,怎么处理别人都注意不到,就越能显出你的价值观和修养。

所以真正会观察的人,去评判一个人时,不看大事,看小事。因为大事人人都会警醒注意,但不经意的小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 *** 守。一个人守不住小节,那么我们也很难相信他能守大节。

所以,慎独的道理很简单,就是在别人看不见,也听不见的地方,天知地知只有你自己知的时候,你的行为也合乎道义。修养慎独,也很容易上手,但是能不能坚持都做到,那就要问你自己了。

接着我们看第二条:“致中和。”这一条说的是对自己的情绪管理。《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

人每天应事接物待人,顺自己意的就欢喜,不顺自己意的就恼怒,失去了自己所喜爱的就悲哀,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就快乐,这都是人之常情。当事情还没有发生,这情绪还没有发动,不喜不怒,不哀不乐,无所偏倚,这叫“中”。事情发生了,情绪发动出来,当喜则喜,当怒则怒,当哀则哀,当乐则乐,但一一都合着当然的节度,没有过分,这叫做“和”。

朱熹把这个叫作“性情之德”。喜怒哀乐都要恰到好处,喜悦如果是狂喜,就成了范进中举,欣喜若狂,发疯了;怒气过分呢,伤人又伤己;哀,亲人去世,哀毁不成人形,走不出来,古人说这也是不孝;乐,也不要乐极生悲。

反过来,你如果喜怒哀乐不形于色,没有情绪,那也很可怕。

总之,该喜就喜,该怒就怒,该哀就哀,该乐就乐,让情绪抒发出来,恰到好处,就是致中和。

《中庸》里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里的致,是推到极处;位,是得其所哉,各安其位;育,是万物生长发育。

喜怒哀乐都能致中和,我的心正,则天地之心也正;我的气顺,则天地之气也顺。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各得其常,天地万物,各安其位。少有所长,老有所养,无论是动物植物,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各尽其性,万物生长。

说到情绪的管理,最需要在这一点自省的人就是管理者。儒家思想很大程度上是在讲领导力,过去讲的是君主,放在现在的语境里就是管理者。管理者把自己的情绪管理好了,下属才能各安其位,天下万物才得以生长。

天人合一,在上位者就是天,一国之君就是一国之天,一个公司的老板就是一个公司的天,不是天,至少也是天花板。是在上位者决定了天有多高,地有多广,天中不中,地和不和,气顺不顺,年轻人能不能成长,老年人能不能得到照顾,山川河流是美丽大自然还是被破坏,野生动物是否得到保护,这都是在上位者的性情决定的。所以修性情之德,致中和,原理在这里。

生活里也一样。一个家庭,如果父母脾气不好,则子女的一生都要被扭曲,都走不出童年的哀痛;一个公司,如果老板脾气不好,全公司不得安生;一个国家,如果国君脾气不好,那全国人民和山川草木都要遭殃。所以,中庸之道,致中和,就是有情绪,但要能管理好情绪,还要管理得刚刚好。

简单回顾下,中庸不是平庸,中庸是极致的完美。正因为是极致的,所以我们只能无限趋近于它,永远无法达成它。

忠恕之道:如何用一句话抓住《论语》核心?

你好,我是华杉,欢迎你来学我的得到课程《跟华杉学儒家思想》。

前面我讲了格物致知是儒学大门的第一级台阶,格是一个格子,是一个刚性的格子,对是非善恶的刚性需求,绝对没有选择性,绝对没有例外,绝对按那格子的标准和尺度来做事。这就跟那个调兵的虎符一样,对得上就做,对不上就不做。虎符就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把令牌劈成两半,一半给将帅,一半给皇帝,只有把虎符的两半严丝合缝地对上,持符者才有调兵的权力。

可以说,能够按格子行事是做事的前提。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继续往后修炼;做不到这一点,后面的就有虚假,有漏洞,功夫就练不成。

《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都讲完了,那我们学习儒家思想时就等于有了最高纲领,同时,《大学》里面的精华你也就拿到了。

讲完《大学》,按照四书的既定顺序,这一讲,我们就进入《论语》了。

曾经有人问我:“华老师,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总结《论语》?”我想了一下,还真有这么一句话。

《论语》里有一段,孔子对曾子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参,就是曾参,曾子的名字。孔子说,曾参啊!我的道,就是一个思想,一以贯之,贯穿始终。

孔子说的他这个一以贯之的道是什么呢?他说完这句话就出去了,同学们都懵圈了,就问曾子师兄:“老师说的什么意思呀?”曾子回答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意思就是,老师一以贯之的道,就是忠恕之道而已。

什么是忠恕之道呢?忠道,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你想有所作为,也要让别人有所作为;你想发达,也要让别人发达。这就是忠。恕道,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希望承受的,也不要施加于别人。把忠恕之道一以贯之,就是孔子之道。

那么,到底怎么理解忠恕之道,又该怎么用它来指导我们的日常行为呢?这一讲我就给你说一说。

看一下忠恕这两个字:忠,上面一个中,下面一个心,中人之心,你所做的,正中别人心中所期望的,这就是中人之心;恕呢,上面一个如,下面一个心,如心,别人的心就如同我的心。所以,忠道、恕道,是一个道,就是将心比心之道。将心比心,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这个简单吧?就是中国最朴素的民间智慧。

忠道,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什么?是成就他人,就是领导力。所以,《论语》里讲的忠,主要不是下级对上级的忠,而是上级对下级的忠。

《论语》里还有一段讲什么是“仁”。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仁,就是你怎么对待你身边的人。能近取譬,譬是譬如,近就是我自己。别人就譬如我一样,我想要的,也是别人想要的,那我就要帮他。我想得到的,也帮助别人得到;我想达到的,也帮助别人达到。

美国西点军校讲领导力时,也有类似的描述:“心里始终装着下属的利益,并且有能力让对方认识到这一点。”你时刻都想着下属,而且他也知道,心里踏实,这就是领导力,就是忠道,就是仁。

所以,忠,主要是要求领导的。我是华与华的老板,我就要时刻想着,我有没有忠于我的员工?有没有时刻想着他们的利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成就他们?我也注意到中国的忠道老板有两位,都是我的好朋友,一个是海底捞的创始人张勇,一个是西贝莜面村的创始人贾国龙。

海底捞的价值观叫“双手改变命运”,张勇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或者说,很多人都在海底捞改变了命运,这就是张勇的忠道,就是他立人、达人。

海底捞的机制,也是一级一级的上对下的忠。店长拼命地要培养手下的店员当店长,因为他可以从自己培养出来的新店长所经营的店里获得分红,培养的人越多,他的收入越高。你看,他把立人、达人做成了机制,做成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对员工如此,对顾客也是一样。

我是做品牌咨询的,我在得到的另外一门课《跟华杉学品牌营销》里抨击过一个“品牌三度”的概念,所谓的三度就是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我说,在品牌里,只有知名度是对的,后面都是错的。美誉是一个结果,不是我们能控制的。追求美誉度,就违背了《大学》里讲的“知所先后”的道理,你的发心、你的行为在先,你的声誉、你的形象在后。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发心和行为,自然就获得什么样的名誉。很多人呢,就是不注意自己的行为,却很在意自己的形象,这就是把先后次序搞反了。忠诚度更是荒唐,因为顾客没有任何义务忠诚于企业,而企业却有全部的义务忠诚于顾客。忠诚于员工,是老板的忠道;忠诚于顾客,才是企业的忠道。

我和张勇聊天时,他说:“顾客期望什么呢?期望好吃,服务好,价格低,甚至是不要钱。员工期望什么呢?期望工作轻松,离家近,收入还高。那他们的期望就是我们的目标。当然,这个目标不可能完全实现,怎么办呢?那从这个起点开始往回找,找找看平衡点在哪里。”

他平平淡淡的一段话,在我听来却是如雷贯耳,这就是忠道。我们一般人在寻求那个平衡点的时候,都是从自己的最大欲求开始,慢慢地退让,往对方靠拢,而且是很不情愿地一步一步慢慢挪。而张勇的思维方式,是从对方的最大欲求开始,再往自己靠拢。这就是忠,就是恕,就是最大的仁义。

再说说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大家天天讲,张嘴就来。但是,谁能做到呢?《论语》里记载,子贡曾经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意思是,老师能教给我一句话,可以终生去践行的吗?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就是恕道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我不愿意别人加之于我的,我也不会加之于别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孔子打断他说,子贡啊,那不是你能做到的。

做不到啊,太难了。我们平时张嘴就来的,都是要求别人,一旦切己体察,放到自己身上,就做不到。怎么办?就是时时、刻刻、事事,都注意自我检查。

《大学》里有这么一段:“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你不希望老板对你抠门的,你也不要对你们家保姆抠门;你不希望自己通宵加班干活的,就不要不把乙方当人看,让人家通宵给你加班干活。这就是所谓的絜矩之道,就是一种推己及人的人际关系处理法则。

所恶于下,毋以事上:你不希望你的手下不竭心尽力,你对你的上级、你的客户也不要偷懒耍滑;你不希望你的供应商偷工减料,你也不要对你的客户偷工减料。

所恶于前,毋以先后:你不希望前面上厕所的人搞得脏兮兮的,你也不要蹲在公共厕所马桶上,觉得反正没人看见就随地吐痰。

所恶于后,毋以从前:你不希望排队时后面的人跑来加塞,那轮到你在后面的时候,也就不要去插队。

总之就是要切记体察,推己及人。用什么标准要求别人,就要求自己率先做到。

这一讲,我们学到,孔子之道就是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你看,都是我们最熟悉的、最平常的道理。用比较专业的儒家的语言来说,叫推己及人,从自己推想别人,中心,如心,将心比心。儒家之道,是由内而外,推己及人,由近及远,这是儒家最基本的原理。掌握了这个,你就能体会到孔子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感觉,而且不用等到七十岁就能提前体会到。

强调一下,一定要记住这十二个字:“由内而外,推己及人,由近及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这个原理,一切都不假外求,只在自己身上求,自己修养到了,外面的一切的美好就会自己来,而且是排山倒海地来。

一、怕买贵了或者看到更大的优惠

只要你曾经消费过,你就一定在各路商家的打折、免费试用活动中掉入过陷阱。

虽然人人都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但是在类似“清仓、大减价、五折起”的招牌下,到有自己可能需要的东西,都难免会热血上涌,不能自制地兴奋、激动,迅速说服自己,进行原本不需要的额外、过度或者超前的消费。

二、购买是希望选择更简单,务实求实际

拥有求实心理的消费者,更注重产品的性价比,产品的功能性要满足他的需求,产品的价格要在他可认知的承受范围之内。

因而,针对这样的消费人群,企业应该做到“实事求是”。任何消费者都追求商家提供的产品信息的真实性,因此他们对产品信息的真实性非常在意。

商家在对商品的描述中要尽量突出产品实惠、耐用、结实等用户喜欢的字眼,也可以通过举例来打消客户疑虑。

三、开价格可以感觉到更便宜,选择中间价格的商品

们害怕过于特立独行,处于人群之中总会带来一种莫名的安全感,在讲求谦虚、内敛的中国人群中尤其如此,这也是为什么有“q打出头鸟”的俗语。

另一方面,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更是为营销者们利用中间项效应提供了便利。

我想大家一定都外出下过馆子点过菜,最普遍的菜单设置是这样的:便宜的小菜、凉菜摆在菜单的最前几页,中档价位的菜肴是主体部分,摆在中间,较贵的大菜放在最后。第一次翻开这个菜谱,我想你一定是看完了所有菜之后,又翻回中间,中档价位的菜占去了所点菜肴的绝大部分。这其实就是对中间项效应的简单利用。

市场营销就像是个妈,生啦很多孩子:

产品,定价,定位,细分,服务,渠道,促销,心理,销售,零售,传播,广告。

产品:好的产品设计,好的产品质量,好的产品包装,就是一个好的市场营销。

定价:折中效益。所谓“中庸之道”。星巴克为什么设计三种杯子,中,大,特大杯型。餐厅的餐牌为什么第一张永远是餐厅最贵的,然后翻到中等的,最后翻到家常实惠的。因为人的天生尊严,又实际的心理,不愿买最便宜的,也不会买最贵的。所以折中反而销量提升啦。让大家心里都得到啦舒适满意的程度。定价最高的那个不是用来卖的,而是衬托出主要盈利产品的特色和特点。

细分:细分市场,就是商机的存在,世界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可以垄断市场,即使微软系统占据市场份额百分之九十。依旧有百分之十的空间。细分市场最终落地到消费者心理,只有消费者心理的抓取才能有市场份额的提升。

服务:无论传统制造业,互联网行业。同质化严重的产品,抢占市场份额除了价格战生存,还有就是差异化。服务差异化也是营销的必备。产品无法做到差异化,就从服务下手。逃离价格战这一纷争。

一,什么是企业核心竞争力。

以顾客为中心。顾客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有时候消费者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消费者在面临选择的时候一定是理性选择。

体验产品-以消费者身份体验自己的产品以及竞争对手的产品。只有了解顾客的感受才能了解自己的产品方向。

二,中国企业需要什么样的营销。

国家营销战略。打造中国品牌就是保护消费者权益。为什么亚马逊,谷歌,沃尔玛。到中国市场就打不过中国当地的土豪企业。相反,中国企业要走世界性企业。是否能像了解自己国家的风俗文化一样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

科学营销。营销即是对顾客的理解和分析,洞察消费者心理,做到有知名度的企业,就是品牌的效益。所以,不能违背科学道理。品牌延伸要有一定的匹配度。做霸王的洗发水,因有中药成份的洗发水发家致富。当看到跟自己一样做中药成份的加多宝的时候。霸王洗发水推出了霸王凉茶。这样的品牌延伸出的产品,有谁会买单?

联合评估-单独评估。当出现一些所谓跟自己产品一样的公司价格低或者价格高的时候,不见得他是你的竞争对手。因为价格是一把双刃剑。有时候反而因为竞争对手的价格成就啦你。对于顾客人群价钱不是第一标准。而且是有一定懒惰效益的。只要你的东西让他得到满意。他并不会在意你的产品价钱小浮动变化的。比如,去一家商场,你需要购买将近20个不同品牌产品的时候。你会一大半选购你曾经使用过还感觉不错的品牌。因为在选购新品牌的时候,你要仔细观察一个产品的详细简介,日期,价钱。这样选择20个品牌会让你很累。也浪费你的时间,尤其对于那些按小时算钱的人士。

三,营销如何吸引客户和保留客户。

广告-吸引客户

满意-保留客户

广告并不是最有效的营销。它只能吸引到客户,往年发展很快的品牌,企业。都是靠借央视的广告效益赚啦一大笔。同样,往年央视的标王,近两年并没有看到身影。因为他只做到前四个字,却把保留客户这后四个字丢下啦。做企业的人最终都会忽略掉顾客,所以必定死亡。并不是互联网的兴起让广告越来越没效益,而是靠打广告发家的企业很容易被模仿,被更新迭代。在美国的餐饮业中,不是像中国的一样服务员在门口接待,而是这家店的老板接待。以感情为纽带让每位顾客感受到老板的热情。大家对他家店的满意度就会高于其他家来产生回头客。那这样顾客就满意啦吗?当然不是,每家企业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顾客,也会遇到这样那样无法让顾客满意的情况。那怎么解决?当然,全世界上还没有出现一家完美的商业模式,让顾客对企业产品的满意度达到百分之百。但是。只有一种办法,就是以顾客为中心去保留客户。去做产品。

四,互联网时代,营销的变与不变。

变:商业模式,大量的 o2o B2B B2C出现。促使信息透明化,成本减少,生活便捷,万众创新。

不变:一,以顾客为中心。即使互联网的冲击,在新的商业模式下,也无法替代原有的方式。o2o上门理发,本身客人家里很干净。因理发造成很多不便,也无法享受在理发店的头部按摩等服务,即使有金钱补贴,靠资本硬抢占市场,根本做不久。o2o上门按摩,这世界上不都是遵守规则的人。必然这样的模式会出现很多难以预见或者满意解决的问题。它们这样的行业性质,还是要线下体验店铺,实际上门体验才是正确之道。b2c当中,一定会出现一些比较个性的顾客,在这个时候,往往最传统的当面沟通洽谈,来达到他的满意度是最好的办法。而通过互联网有可能会造成更大的误会。b2b当中,公司的管理层是具备以最短的时候做好的事情出来的能力。因为人类都喜欢用便捷你当时达到自己的目的。当你跟一家厂家合作的时候,发现他符合你需求呢一切,你会选择跟他渠道直销,长线合作。这样既节约沟通成本也节约时间成本。但是,消费者是会变的。他的欲望会提升,他的预期会一次比一次高。所以,这样的模式,不见得就可以让你长期保留你的顾客(资产)。

二,价值,满意,忠诚。

顾客的思想价值永远不会变,顾客在选择的时候必然理性。

满意度永远都是决定顾客的去和留。

忠诚,人的七情六欲,永远存在。例如苹果粉,明星粉。

                          ——学会管理顾客,就是营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71184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1
下一篇 2023-04-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