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众营销策略

上海大众营销策略,第1张

上海大众凭借其在中国大陆市场近20年的积累,已成为中国轿车市场的一线领军厂商。但现在上海大众面临着更多的市场进入者的挑战,其垄断地位受到威胁,市场占有率逐渐萎缩。

而新进入的厂商除了不断推出新车型占领细分市场外,其蚕食市场的最主要手段就是以相对较低的价格冲击市场。

面对激烈竞争,上海大众也在竭力维护其车坛老大的地位,技术含量高的新车型投放市场的步伐明显加快。但是从整体上看,其价格与新进入的厂商相比依然坚挺。并且,上海大众的有关负责人公开在媒体上表示“市场的领导者是不会主动降价的”,“上海大众汽车质量好,故其造车成本高,实际上单车利润已经很低”。

本文针对上述说法,以价格作为切入点,用博弈论来分析上海大众市场营销策略的有效性。

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与价格策略

为简便起见,我们将上海大众视为博弈的一方,而将所有的竞争对手视为博弈的另一方(对手)。两个博弈矩阵分别表示上海大众为高成本企业和低成本企业,我们可以看看在这两种情况下,其对手是否进入市场。

以上是一个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即对手具有不完全信息,而上海大众具有完全信息。可知:

一、给定对手进入市场的情况下,上海大众选择低价斗争行动还是高价合作行动,取决于其成本类型。如果它是高成本企业,则高价合作是最优策略;如果它是低成本企业,则低价斗争是它的最优策略。

二、对手不知道上海大众的真实成本类型。如果假定对手知道上海大众为高成本企业的概率为P,则对手选择进入时的期望利润是40P+(-10)*(1-P)>0,解得P*>0.2,即P*>0.2时,对手进入市场。也就是说,对手是否进入市场依赖于它“知道”上海大众为高成本企业的概率,这是对手对于可能性的一种主观判断。

三、显然,对于处在垄断地位的博弈一方,若是低成本企业,它将在博弈中占据最主动的地位,因为它可以通过采取单一的低价行动向对手发信号,从而获取最大利润。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与价格策略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中,垄断者降低价格并非是为了放弃最大利润,而是向进入者传达自己低成本的信息。这样,如以上博弈矩阵所示,对手进入就会无利可图,只有选择不进入,从而达到垄断者维护市场地位、继续占有垄断利润的目的。

上海大众营销策略博弈分析的结论

一、如果上海大众是高成本企业,并且对手也深知其作为高成本企业的概率超过一定的P*而采取进入行动时,上海大众的最优行动是高价合作。这样,虽然将一部分垄断利润分给对手,自己还能够保持一定的利润。就目前上海大众坚挺的价格特点而言,可以视同高价策略,这是当上海大众为高成本企业并且这一点被对手以较大概率确认后,它所能采取的最优策略。从这个意义上讲,上海大众目前的高价策略是正确而有效的。

二、既然是不完全信息博弈,那么上海大众作为高成本企业这一信息就不应该透露给对手。也就是说,即便上海大众是高成本企业,如果此时上海大众发出低成本的信号,并能影响到对手以为其为高成本企业的概率P(使P变小,P<P*),则对手会选择不进入,这样,上海大众仍将获得原有的利润。而上海大众“单车成本高”的说法直接向对手发出了一个使P增大的信号,虽然这种信号并不可靠,但它却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从市场营销及博弈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个败笔。

三、既然是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那么上海大众作为垄断者,完全可以主动降低价格,即向对手发出其低成本的信号,逼迫对手不进入市场。而上海大众“市场领导者是不会主动降价的”这一说法有悖于最优价格策略。

四、上海大众“单车利润已经很低”的市场营销宣传是极为不妥当的。首先,消费者在乎的是汽车的销售价格(消费者剩余),而不是厂家利润的多少。其次,大家都知道,汽车的研发环节是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的,需要相对比较高的利润率作为支撑,而上海大众自已说自己的利润率很低,会引发人们对其后续研发能力的担忧,从而影响其客户的品牌忠诚度。

五、上海大众“高质量要求高成本,也就导致了高价格”的逻辑是不能令人信服的。高质量并不必然要求高成本,否则怎么会有“物美价廉”之说呢?并且,上海大众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造车技术,而先进技术的使用以及大规模生产,应该是有利于降低单车成本的。因此,上海大众“高质量要求高成本”的说法如果成立,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上海大众存在X低效率现象,即生产未能达到现有技术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也就是说,上海大众有可能因为曾经的垄断使得它减少了降低成本的压力,从而滋生了X低效率,而消费者却要为这一低效率买单。

六、对于上海大众和对手的博弈分析,同样也适用于某个细分市场的车型。如果上海大众能够积极采用新技术,提高其生产效率(降低X低效率),使其某个车型的成本大大降低,那么它仍有可能在某些细分市场上占有博弈的主动地位,获取较高的利润。

营销说的是策划,战略一般说的是企业战略。营销策划是一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艺术。企业成功的市场拓展几乎都需要有精心的营销策划来支撑。企业营销策划程序有“三阶段论”、“四阶段论”、“五阶段论”。

”三阶段论”:

目标设定阶段

测定现状阶段

活动内容设计阶段

“四阶段论”

环境状况分析

目标设定与具体化

过程设计

结果监测

毕业多年,五阶段论忘记了。。。总之这些都是当年书本上的,要学会灵活应用。营销目前在中国还没有特别系统的规范。毕竟涉及到各行各业,经营的产品属性不同,所决定的营销策略绝对有天壤之别!

写了好多了,纯手工码字,如果没有比我更好的回答,望采纳

8月27日,Costco大陆地区首家门店在山海闵行区开幕。该店毗邻沪常高速公路,总购物面积将近14000平米。因交通拥塞,开业当天下午就暂停营业了。

根据资料显示,成立于1976年的Costco,是全美第二大,也是全球第七大零售商。作为全球最大的连锁会员制仓储式超市的首创者,Costco以低价、精简的商品和会员制为核心商业模式,曾被称为“沃尔玛的唯一对手”。

开业当天导致周边交通堵塞严重,而且可以容纳1200个室内及室外的停车位,都已经都被占满。为什么在开业当天如此的火爆,我们先来认识一下Costco的营销策略。

首先它可随时随地退货。

我们买东西的时候大部分就是七天内包退换,Costco却是退货,从来不问原因,也不限时间,只要你不满意随时都可以退货。他们认为退货是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提高,也是无形当中给供应商更大的压力,让他们注重产品的质量。

其次是经营者想少赚钱。

所有老板们想的肯定是追求更多的利益。但是Costco却在想能怎么样少赚点儿钱。比如一件物品15块钱进货,那么它可能只卖16块钱。他们就是用这样的销售理念来,赢得消费者的信赖。

再次是用会员制吸引人。

Costco实行的是会员制模式,消费者需要预先购买会员才能够进入Costco门店购物。为会员提供低价格高质量的商品,自然会引得人们争相购买会员。有业内人士就曾经指出,Costco赚的就是会员费。

Costco是否能够在中国大火,并且站稳脚跟,我们拭目以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72343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3
下一篇 2023-04-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