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营销成功案例分享(一)

社群营销成功案例分享(一),第1张

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社群的不断发展与壮大,社群营销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社群营销为企业营销创造了更多的业绩,建立了企业和消费者之中的信任感。社群营销已成为互联网创业时代一种必要的营销手段。

虽然大家都在谈论社群营销,但具体如何进行 *** 作,如何做才能起到以小搏大的效果呢?对许多创业者来说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下面,我们就通过分享一些成功的社群营销案例,来共同学习如何进行社群营销。

 

罗辑思维

据说罗辑思维估值上亿,而其最大的价值,就是构建了一个顶级的微信社群。而罗辑思维是如何构建社群的呢?主要有三步:

一、选人。罗辑思维的用户主要是85后“爱读书的人”,这群人有共同的价值观、爱好,热爱知识类产品;视频是罗振宇建立社群的入口和名片。通过视频的大范围传播,持有与他相同价值观的人才能够在微信上聚集,参加各种互动;会员加入要交钱,分200元和1200元,确保会员能真正付出行动。

二、培养习惯。培养共同的习惯,可以进一步固化会员“自己人效应”。比如,罗辑思维固定每天早上大概6点20发送语音消息,培养用户阅读习惯。

三、加强线下互动。线下的互动更能激发人与人之间的联合,罗辑思维就曾举办过不少线下活动,比如“爱与抱抱”、“霸王餐”、众筹卖月饼、柳桃的推广等活动。借这些项目,社群里的人可以对外销售商品,从中得到回报。

有内容互动也有精神上的价值输出,最后还养成了用户的付费模式,逻辑思维将社群做得风生水起,可圈可点,为很多内容平台提供了很好的转型方向。

 

小米

小米的快速崛起,绝对离不开其社群营销。其在社群营销上的做法,主要包括:

其一,聚集粉丝。小米主要通过三个方式聚集粉丝:利用微博获取新用户;利用论坛维护用户活跃度;利用微信做客服。

其二,增强参与感。比如说,开发MIUI时,让米粉参与其中,提出建议和要求,由工程师改进。这极大地增强了用户的主人翁感。

其三,增加自我认同感。小米通过爆米花论坛、米粉节、同城会等活动,让用户固化“我是主角”的感受。

其四,全民客服。小米从领导到员工都是客服,都与粉丝持续对话,以时刻解决问题。

小米的模式并不能算完全意义上社群,但其早期用户深度参与互动,以及线下活动运营的方式,也可称得上初创建立社群模式的教科书。

 

星巴克

星巴克对社群营销的 *** 作,可谓炉火纯青。在Twitter、Instagram、Google+、Facebook等平台上,都可以看到星巴克的踪影。星巴克的社群营销玩法包括:

一、借助Facebook和Twitter推广新产品。星巴克曾经为了促销黄金烘培豆咖啡,而推出FacebookAPP,顾客可以从中了解新品资讯、优惠福利等。而在Twitter上,星巴克也展开了宣传,并通过文章引流。

二、运用贴合热点的广告和主题标签。如美国曾遭遇Nemo大风雪,星巴克当时在Twitter上推出了在寒冬中握着热咖啡的广告并且利用#Nemo和#blizzard等标签,贴合顾客的生活。

三、与Foursquare合作慈善活动。星巴克曾与Foursquare合作,推出抗艾滋慈善活动,顾客到星巴克消费,并在Foursquare上打卡,星巴克就会捐出1美元。

未来营销的趋势依然是社群营销,我们要认清这是一个信息过载、传播过度的时代,只有摒弃烦躁粗暴的营销模式,抓住社群本质内涵,才能把社群经济发挥到极致。

大家对脱口秀节目并不陌生,电视上有高立波的《一周立波秀》、王自健的《今晚80后脱口秀》,互联网上有高晓松的《晓说奇谈》、郭德纲的《以德服人》等,都非常受欢迎。近几年来,又有一档知识类脱口秀节目横空出世,它就是罗振宇的《罗辑思维》。

《罗辑思维》2012年年底上线,由罗振宇和独立新媒体创始人申音开播几个月后便迅速红遍互联网,所推出的付费会员制度更是震惊业界内外,《罗辑思维》顷刻间入账160万元,向众人展示了它强大的商业变现功能。

如今提起《罗辑思维》,大家都会想到那是一档知识性脱口秀节目,它的主讲人罗振宇有着强大而富有逻辑的知识系统以及独特的个人魅力,它的主要受众是爱智求真、积极上进、自由阳光、人格健全的年轻人,这种强烈的烙印使《罗辑思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同时,它创造了一种新颖的传播理念、社区组织和变现模式,对其他自媒体人的轻创业带来了很好的思路。

为什么罗振宇会选择脱口秀作为自己的创业开始?看看他的履历: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系,硕士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博士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后在中央电视台工作,曾任《决战商场》《中国经营者》《领航客》等电视节目主持人和《对话》节目制片人,第一财经频道总策划等,2008年辞职成为自由职业者。

正是因为有过丰富的媒体人经验,所以罗振宇的脱口秀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借助人生定位进一步拓展职场生涯。2012年底,《罗辑思维》正式上线,每周更新一期。同一天,《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也开始运营,每天推送一段60秒钟的语音,同时推送一篇由罗振宇推荐的知识性文章,视频和语音均由罗振宇主讲。视频和语音推出半年后,《罗辑思维》由一款互联网自媒体视频产品,很快成长为最具价值的互联网社群知名品牌。

《罗辑思维》短视频内容,主要分享罗振宇个人读书感悟及对社会各方面的种种思考。罗振宇以其丰满的知识内容和独特的个人语言风格迅速征服了大批粉丝,仅仅半年时间,《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就拥有了75万粉丝,微博则拥有了30万粉丝。并且,他收获了众多的“死忠粉”,堪称中国的社群建设顶级品牌。

2013年8月,《罗辑思维》推出了付费会员制度。这个举动,引起了轩然大波:针对短视频推出会员模式,这在中国闻所未闻。对于中国的网民来说,“免费共享”是第一原则,而收费适度,却完全违背了这一精髓。所以,绝大多数观察家都看衰这次尝试。

但是,随后的结果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仅仅在两天之内,5000个普通会员和500个铁杆会员就全部卖完,《罗辑思维》在两天之内收入160万元(普通会员的会员费为200元,铁杆会员的会员费为1200元)。这个消息在自媒体领域一下子炸开了锅,大家没有想到一个小团队创办的自媒体竟然有这样大的价值,《罗辑思维》竟然有这样大的魅力!更有专业人士称,自媒体品牌已经实现了“自商业”。

当然,也有人会提出质疑:《罗辑思维》在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的情况下推出“会员制”,是一种“无理会员制”,因为它无法给会员提供等价的利益或价值,这样做无疑是一场赌博、一场对自身品牌的消费。

但是仅仅在两个月以后,事实就给了这些人一记响亮的耳光。10月12日,《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推出一条消息:今天,《罗辑思维》将发放会员福利,所有会员可从中午12点21分开始,通过《罗辑思维》微信后台提交自己的会员信息,前十名可以获得由《罗辑思维》送出的乐视超级电视一台!消息一发出,所有会员沸腾了。12点21分刚过5分钟,《罗辑思维》官方微博就称:请大家停止提交信息,已经有200个会员提交信息,他们中的前十名将获得这份大礼。

这次“福利派送”,让中奖的会员感到自己赚了,200块钱换来了一部价值6999元的乐视超级电视,这个会员还不值得吗?而《罗辑思维》更是表示:这只是会员福利的第一波,后面还有。果然,后面又进行了第二波。

这时,人们才相信《罗辑思维》的会员制不是野蛮“圈钱”。但是又有人质疑了,一台乐视超级电视6999元,10台就是将近7万元,搞一次活动就这样大手笔,《罗辑思维》是在卖血吗?其实,外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送电视是真的,但不是《罗辑思维》送的,是乐视电视厂家送的。但又有人问了,那是乐视电视厂家在卖血吗?当然也不是,没有任何一个商家会做没有利益回报的生意,乐视电视也是此次活动的赢家。

那么,乐视电视厂家得到了什么呢?我们知道,《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有75万粉丝,微博有30万粉丝,此次活动在100多万人中传播,推广费不止7万元,而且这次活动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受众不止100万人。更重要的是,《罗辑思维》的用户尤其是会员基本上都是高学历、知识结构在社会上层、消费能力较高的人,针对他们做推广对乐视品牌的影响力绝对有益。所以,这次活动其实是一次创新营销,《罗辑思维》、《罗辑思维》的会员、乐视电视商家三方都是赢家。

所以,这不仅仅是《罗辑思维》与自己的会员之间的游戏,更是《罗辑思维》计划已久的商业尝试。这种尝试就是先把《罗辑思维》变成一个知识社群,用优质的内容产品对兴趣相似的粉丝产生黏性,然后通过会员制形成更加精准的交流社群,再以社群为基地为品牌提供推广合作的平台,最终,《罗辑思维》达到了变现,商家实现了推广,会员也得到了实质性的回报。所以说,这是一个三方共赢的“自商业”模式。

因此,在《罗辑思维》的社群中,有一名成员的话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心声:“没有成为‘罗辑粉丝’的会员,我都不好意思和大家在一起互动!”

这才是会员制的真正价值、《罗辑思维》的“自商业”模式。很多人唱衰自媒体,认为自媒体即便是再红火也难以实现商业变现,但是《罗辑思维》却用事实告诉大家,只要能提供有价值的社群,敢于尝试,自媒体就能实现自己的商业价值。商业模式不仅仅是分析出来的,更是经过尝试摸索出来的。

在说到《罗辑思维》的优势时,很多人说这与罗振宇的个人能力及魅力分不开。的确,有过丰富新闻媒体从业经验的罗振宇,很懂得如何把控听众的情绪;同时,他热爱思考、热爱阅读,所以自然展现出了过人的人格魅力。这当然是《罗辑思维》的突出优势。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话题选择能力及内容的糅杂能力,这使他的脱口秀更高端。所以,他的脱口秀节目赢得了喜爱思考的年轻人,甚至是知识分子的一致推崇。

但更重要的是,罗振宇能够牢牢把握“短平快”的创业思路,而不是过分拘泥于传统的大平台。小而美,是《罗辑思维》的核心特点。小,体现在产品上——除了短视频节目、每日语音推送,《罗辑思维》事实上并没有太多的产品,但这些产品却足够美:在《罗辑思维》之每一期都有独立的立场、鲜明的态度和新颖的观点,引导受众思考,而不是迎合受众。它虽然没有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却树立了自己“公知”的社会公信力,这才是它能够赢得那么多粉丝跟随的原因。

除此之外,罗振宇还非常懂互联网,虽然他讲述的内容比较高端,但他却带有强烈的“互联网思维”,在开场前讲一些小段子营造轻松的氛围,即便是严肃的话题,他也能像拉家常闲聊的方式讲给大家,而不是说教,这一点又把他与传统的电视节目区别开来。

这些优势整合在一起,才造就了《罗辑思维》的成功。自媒体一向以内容为王道,但从罗振宇开始,人们又看到了“人格为王”的重要性,它甚至比“内容为王”更能聚集粉丝!

同时,《罗辑思维》还创造了新颖的盈利模式——会员制,实现了自媒体的“自商业”。当然,会员制的成功也跟以罗振宇为核心的团队的品牌号召力有很大关系。除此之外,《罗辑思维》还通过微信语音、线下读书会、城市现场活动等多种形式强化社群效应。将来,如果能够整合社群内外资源,进一步发展社群经济,对《罗辑思维》来说将是又一种盈利模式。

《罗辑思维》的传播口号是“有种、有料、有趣”,“有种”即态度上不媚俗,“有料”即要有价值的传播内容,“有趣”即分享方式好玩、有趣。这样的定位就把《罗辑思维》与那些传播娱乐八卦的哗众取宠的自媒体区别开来,也与严肃的传统媒体区别开来。它兼顾了互联网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点,同时又规避了两者的缺点,从而打造出了《罗辑思维》独一无二的传播定位。

这样的定位,自然会吸引一大批“公知”和渴望主动思考的年轻人成为《罗辑思维》的受众。这些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分子,对社会和公共事务有责任感,对历史、经济、政治等话题感兴趣并有自己的见解,对“北漂”和“南漂”、房价、地沟油、就业等社会痛点和热点问题有深刻的感受,并能结合自己的处境宏观地看问题。这些知识青年本身也是“有种、有料、有趣”的群体,与《罗辑思维》的传播定位不谋而合。

同时,这些知识青年大多是“80后”、“90后”,他们认同互联网传播这种更自由的传播方式,因此,新一代有灵魂的知识社群和一帮自由人的自由联合就成了《罗辑思维》的精准受众,而高雅有趣并充满人格魅力的传播内容则成了《罗辑思维》的定位。

在《罗辑思维》公众号上,他们能够听到主播用不同的方式讲述的不同于传统主流媒体的一些观点,不仅能够感受到主播彰显出来的知识分子独有的人生智慧与人格魅力,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一大批和自己身份、阶层、价值观相似的朋友,通过社群互相认识、交流,成为朋友,这是《罗辑思维》延伸出来的价值。

自媒体自从诞生以来,更多的是以“草根”定位,一大批“草根”因自媒体找到了自己的生存方式。而《罗辑思维》的出现,打破了人们对自媒体的固有印象,让人们看到自媒体也可以是有灵魂的知识社群展现自己魅力的舞台。并且有灵魂的知识社群更容易在这个领域成功,并能够引导自媒体往更高端的方向发展。

《罗辑思维》也结合了一些“草根”人际传播的优点,比如形式更加轻松、内容更加灵活等,它不仅注重话题的严肃性和高端性,同时也注重个性与趣味性,使受众更能够接受并因此成为它的传播者和宣传者。

一系列的创业思路,让《罗辑思维》诞生之时,就贴上了浓厚的社群标签——兴趣整合,形成传播闭环;同时不同层次的社群体系,将受众分为四种:泛受众、粉丝、普通会员和铁杆会员。所以,罗振宇的创业之路就是典型的轻创业之路,没有过多的组织架构,也没有复杂的管理体系,但凭借着精准传播和精准营销,它实现了“短平快”的新模式创业。所以,对于渴望创造“短平快”合作模式的人来说,在做好精准内容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社群经济,这是事半功倍的一条路。

本文摘自互联网时代创业指导书:《轻创业》(2017年)

作品更多精彩内容,请猛戳此处关注

   田云娴

       教育训练行业创始人、国际商战训练权威、国际训练专家、田云娴国际教育训练集团董事局主席、云基金创始人、商战训练系统创始人,成功研发《王者军团》《精锐训练营》《企业商战系统》《企业运营全套系统》等多个训练系统。著有畅销书《我非等娴》等。

同好

社群构成的第一要素——同好(Interest),它是社群的成立前提。

所谓“同好”,是对某种事物的共同认可或行为。一群人聚集起来可能是乌合之众,也可能成就一番雄图大业,最重要的是和什么人一起干什么。任何事物,没有价值就没有存

在的必要,社群同样如此,我们为了什么而聚到一起?

正如“趁早”社群活动中的那句话:为了找到同类,我们造了一个世界。

这些同类,可以因为什么聚到一起?

可以基于某一个产品,比如苹果手机、锤子手机、小米手机。

可以基于某一种行为,比如爱旅游的驴友群、爱阅读的读书交流会。

可以基于某一种标签,比如星座、某明星的粉丝、PPTer。

可以基于某一种空间,比如某生活小区的业主群。

可以基于某一种情感,比如老乡会、校友群、班级群。

可以基于某一类三观,比如“有种、有趣、有料”的罗辑思维。

结构

社群构成的第二要素——结构(Structure),它决定了社群的存活。

为什么很多社群很快走向沉寂,是因为最初就没有对社群的结构进行有效的规划,这个结构包括 组成成员、交流平台、加入原则、管理规范 。这四个组成结构做得越好,社群活得越长。

组成成员:发现、号召起同好抱团形成金字塔或者环形结构。最初的一批成员会对以后的社群产生巨大影响。

交流平台:找到人之后,要有一个聚集地作为日常交流的大本营,目前常见的有QQ、微信、YY等。

加入原则:有了元老成员,也建好了平台,慢慢会有更多的人慕名而来,那么就得设立一定的筛选机制作为门槛,一来保证质量,二来会让加入者由于加入不易而格外珍惜这个社群。

管理规范:人越来越多,就必须有管理,不然大量的广告与灌水会让很多人选择屏蔽。所以,一要设立管理员,二要不断完善群规。

输出

社群构成的第三要素——输出(Output),它决定了社群的价值。

持续输出有价值的东西是考验社群生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罗辑思维作为最大的互联网知识社群,深厚的知识积累和视频输出,便是其生命线;最开始做微营销的万能的大熊,曾持续产出大量高质量的文章和培训,在微信红利期迅速积累了海量的粉丝群。所以,你也看出来了,没有两把刷子,没有深厚的积淀,还真玩不起一个高质量的社群。

所有的社群在成立之初都有一定的活跃度,但若不能持续提供价值,慢慢地活跃度下降,便大多沦为广告群。没有足够价值的社群迟早会成为“鸡肋”,群主和群员就会选择退

群或者解散群。也有一些人会再去加入一个新的“好”群或选择创建一个新群。还有一种情况是群员并不退群,继续留在这个群里,他会看一看这个群能不能给他带来价值,如果观察一段时间以后,发现这个群完全不能给他带来想要的东西,他就会在里面捣乱(发一通广告信息),因为他已经不在乎会不会被踢出这个群,发些广告也许还能拿回一点沉没的时间成本。

为了防止以上情况出现,好的社群一定要能给群员提供稳定的服务输出,这才是群员加入该群、留在该群的价值。比如罗胖坚持每天一条语音、大熊坚持定期干货分享、秋叶

有课程&动手实践、某些行业群定期可以接单等。 另外,关于“输出”还要衡量群员的输出成果,全员开花才是社群,如果仅仅一枝独秀,那还是走的粉丝经济路线。

运营

社群构成的第四要素——运营(Operate),它决定了社群的寿命。

不经过运营管理的社群很难有比较长的生命周期,一般来说,运营要建立“四感”:

仪式感。比如,加入要通过申请、入群要接受群规、行为要接受奖惩等,以此保证社群规范。

参与感。比如,通过有组织的讨论、分享等,以此保证群内有话说、有事做、有收获的社群质量。

组织感。比如,通过对某主题事物的分工、协作、执行等,以此保证社群战斗力。

归属感。比如,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助、活动等,以此保证社群凝聚力。

如果一个社群通过运营这“四感”有了规范、有了质量、有了战斗力、有了凝聚力,怎么可能短命?

复制

社群构成的第五要素——复制(Copy),决定了社群的规模。

由于社群的核心是情感归宿和价值认同,那么社群越大,情感分裂的可能性就越大,能够做到规模巨大还能情感趋同的,好像只有宗教了。

在“复制”这一层,有这样两个问题需要你自问一下:

1)是不是真的有必要通过复制扩大社群规模?

有时候会有一种误区:大家觉得,没个几万人都不好意思称为社群。

其实,经过前面四个维度考验的群,完全可以称为社群了,小而美也是一种存在方式,而且大多活得还比较久。

你可以自己思考一下,当你现在进入一个人很多的大群,第一件事是做什么?——是不是就是屏蔽消息?因为遴选信息的成本高,人员相互认知成本高。

相反,小圈子里,人员较少,大家相对话题集中,所以小圈子里人人都容易活跃起来。从微信群、QQ群等社群的大数据中发现,90%的用户在不足20个人的小群里活跃。

人人都想组建人多的大社群,但是许多大社群却非常不活跃,人人都在小圈子里活跃。

所以,发展社群规模要参考社群的成长阶段,每个社群都有一定的成长周期,不同的阶段用不同的节奏进行控制。

一般来说,规模越大的社群,越可能永远只是为新手及小白用户提供服务,在过滤优质信息上有很大的难度,这样的群如果不控制活跃度,看着每天的信息不少,但是信息价

值太低,社群很快就会沦陷为一个聊天灌水群。这也会加速使高价值成员沉默或者离开,社群价值就无法得到提高。

那么,你就要明确,扩大规模是为了什么?扩大规模之后能帮你解决什么瓶颈?自己的社群定位适合扩大规模吗?……这些问题都要好好想一想,不要盲目复制反而起到了副作用。

(2)是不是真的有能力维护大规模的社群?

复制不是一拍脑袋的事情,而是综合人力、财力、物力、精力等多角度综合考量之后的结果。

比如,伏牛堂霸蛮社是号称有20万年轻人的社群,曾尝试做一场50万人的线上发布会,微信群发布会最后只来了7万人,但仅仅是7万人就出现了失控的局面,微信群里骂人的、发广告的,什么都有,反而给品牌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之后伏牛堂管理团队进行复盘,开始严格控制霸蛮社社群的规模和质量。

2016年4月底,微互动小黄人发出通告,主动删除自己建的全部几百个免费分享微信群,他们发现自己没有精力管理几百个群,很多微信群变成广告群,反而影响品牌形象。

删除全部微信群后,微互动计划只对付费用户提供社群服务。所以,规模的扩大意味着更多的投入,那么,相应的投入产出比能否支撑你将社群一直维护下去,这要打个问号。毕竟,情怀是很贵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72519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3
下一篇 2023-04-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