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厨房的广告怎么那么多,

下厨房的广告怎么那么多,,第1张

厨房的广告多是因为下厨房是一款食谱分享应用,它提供了大量的菜谱,帮助用户发现和分享美食,这也是吸引众多用户的关键所在。另外,下厨房也在不断举办各种活动、抽奖以吸引更多的用户积极参与,这也是它有大量的广告的原因之一。

slogan:

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

目标用户:

想做菜,但不会做菜的美食爱好者

会做菜,但无处分享的美食爱好者

由此分析得出,下厨房的使用人群主要集中在20-29岁的年轻人群,男女比例保持平衡,它被央视CCTV新闻频道报道为年轻人流行的生活方式APP。

创始人为原豆瓣设计师、UGC行业专家王旭升

1)菜谱运营,一开始把卖相好的,被赞次数多的作品挑出来,放在前面;后来用户觉得太难了,不愿意上传;

调整之后,按照菜谱上传的时间倒序排列,让用户可以看到最近一小时、两小时、一天内的作品,“那他就会觉得这个菜谱好像确实很热门,并且其他人做得好像也不咋地,自己做的比别人好多了,就有信心拍张照片传上去。

2)结构化菜谱形成多分类食谱;

3)社区化关键就是要让每个用户感觉到平等,才能吸引更多人参与到内容体系里来;

4)一开始按最靠谱的热门度排序,新用户一搜索,出来的都是最经典、做过率最高的方子。但这样一来就会形成马太效应的负面影响,新菜谱完全没有出头机会,影响新作者的创作热情。具有热度的老菜谱越来越热,而老用户总是看到这些,也会缺少新鲜感。新菜谱进到社区,先给5000次曝光。在搜索列表里,有一个位置是留给新菜谱的。

第一批用户很多是豆瓣上的一些热爱美食的美食爱好者,下厨房做好 之后就给豆瓣的那些美食爱好者发了一些私信,然后就请他们来看一看,他们来了之后看到下厨房,嗯确实这边非常漂亮简洁,就有一批豆瓣的用户在这里驻扎下了,然后这批用户因为确实质量非常的高,后续产生了很多UGC 的优质内容,然后再通过口口相传,这样下厨房的种子用户就积累起来了。首先做的是web,那时候比较早,后来是做了移动端,11 年做了移动端,所以第一批app的用户其实是从web 用户转化过去的。

依靠《万能青年旅店》歌词“是谁来自山川湖海 , 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传播;每一句文案都考虑传播点?是否让人意想不到,原来还可以这样?首日3w独立访客;或者用户也很快留去;

花了1个月积累1000个作品,鼓励尝试,榜样效应与模仿效应。

豆瓣、微博、微信公众号,电视(明星真人秀下厨类活动)

从2011年到2016年,下厨房完成了从工具到社区到电商的转变。

菜谱相关功能更新

广告 :2013年,“下厨房”收入仅100万元,大多来自品类广告。在“下厨房”上做广告的品类包括食材、调料、炊具、橱柜,甚至超市。既有首页的banner广告,也有将调料、炊具嵌入菜谱的“品牌菜谱”。但品牌广告存在一个问题,就像新浪微博一样,人气博主完全可以借助“下厨房”平台自己做广告,品牌商也更愿意与他们合作,平台最终为他人做嫁衣裳。

一号店导流 :和多数有人气没财气的APP一样,“下厨房”对商业模式进行了诸多探索。最初尝试是往1号店导流,但效果不理想。用户习惯就不是去网上打酱油。多数人看完菜谱会去超市买东西,价值转化发生在超市,没“下厨房”什么事儿。很快,他们放弃了。

食材导流 :2013年8月,“下厨房”上线了生鲜电商项目“有点田”,与北京周边多家有机农场合作,销售农场年卡、打包菜品。王旭升希望借这个产品验证用户网上买菜的习惯,但结果是转化率很低,甚至达不到广告价值。现在,“下厨房”已经把“有点田”的入口隐藏起来,食材导流的尝试宣告暂停。

市集 :主要以食材和厨房用品买卖为主。

衍生品销售 :下厨房从2013年开始,与下厨房美食达人合作出版了美食类图书,主要以菜谱为主要内容。美食图书的出版与销售形成作家分成与电商分成两部分的商业模式。

从最核心的环节,菜谱、清单、社交、电商四个方面进行功能拆解分析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菜谱的形式上,三款软件均以图文、视频为主。其中,下厨房与豆果美食是从图文蔓延到视频,而厨房故事则是主打视频,由于它的内容产生均由官方精心挑选和制作,所以在整体详细程度和美观程度都高于前两者。

在查找菜谱上,下厨房由于目前主打电商板块,菜谱的展示篇幅不大,在运营上推动用户去展示轻量级的美食秀,而不是复杂的整个菜谱,猜测也是因为平台的菜谱数量已经趋于饱和。

而豆果美食鼓励用户分享和制作美食和新菜谱的程度高于下厨房,从其最新菜谱、各类秀美食板块可以看出。

从菜谱查看的实用性来看,下厨房的优势更加明显,排版清晰,重点突出,尤其ipad版,让用户能在一个屏幕中看清楚整个制作步骤,还添加了计时器功能,但其缺点是留白太多,未充分利用空间。豆果美食的设计则有些粗糙,缺失美感;厨房故事的排版条理清晰,十分有美感,但就真实的使用场景来说,我认为下厨房不用翻页的设计更加实用,但厨房故事由于视频居多,这种设计更符合其核心。

将想做的菜添加到清单后,拿着手机就可以去超市进行菜品的选购了。在这部分的处理上,三款app的形式虽不尽相同,但本质来说差别不大,都能轻松查看、添加和删除。在删除 *** 作上,前两者更符合用户习惯;在美观度上,厨房故事则更有优势。

豆果美食的社交部分强大,厨友间可以发帖交流、在各自感兴趣的圈子交流。且其个人主页展示内容也很丰富。下厨房目前的社交功能也逐渐成熟,甚至单独列出信箱一栏,从工具到平台到电商逐步转化。

对比三款app的电商部分,前两款app均采取商户入驻的形式,下厨房的商品范围目前以厨房用品和食材为主,食材暂时主打烘焙,而豆果美食的商品范围更广,生鲜等都涵盖在内。下厨房的每样商品做到和平台内的菜谱关联起来,而豆果则是在菜谱中生硬的插入不相关商品的广告,体验非常不好。

厨房故事目前仍是一个纯粹的工具型app。

就整体的设计风格来说,个人更偏好厨房故事,大片精致的美图占据版面,真正把制作美食是种享受的理念传递给了用户,从其筛选机制、小贴士、烹饪时间、单位转化等细节也可以看出,这是一款为零基础用户准备的厨房app。

下厨房由于转型寻求变现,整个app的大部分版面全被推广的商品占据,让人有些失望。个人认为让广告打的低调些,让用户先看到菜谱再触发购买会更恰当。在产品细节上,不如像厨房故事学习,为用户考虑再多些,也有助于老用户的留存。

anyway,菜谱还是非常好用的,鄙人学会的自己爱吃的红烧鱼和红烧土豆,感觉要幸福死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729883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4
下一篇 2023-04-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