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大众的品牌策略是什么?

上汽大众的品牌策略是什么?,第1张

有人说营销是一门艺术,艺术中有现实派,也有理想派。但不管是商战,艺术,都可以让人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艺无止尽,战无常法。

当越来越多的桑塔纳、帕萨特以及POLO等品牌轿车驰骋在中国大地上的时候,上汽大众营销策略和战略自然越来越被业界瞩目,不计其数的媒体记者采访总是提这样的问题。其实归纳起来就是:上汽大众卖产品更卖服务,而卖产品和卖服务就要“摆缸”。

1 上海上汽大众的营销策略——卖产品更卖服务

中国虽然入世了,但市场还没有完全按游戏规则运作,进口车高潮也还没有到来,进口车因为数量少,影响面小,而老百姓对国产车期待是不一样的。如果说进口车能收能放的话,国产车就只能放不能收。买进口车的人毕竟是少数,波及面小,它就能收能放。波及面大的国产车是不能这样做的。不希望我们的价格在别人之上,进行竞争。但是我们的价格绝对不会比别人低,也没必要这样做。我们是卖产品更卖服务,这就是我们的理念。

在价格战中有的企业成功了,却没赚钱,因而在经营上是失败的。我们作过一些市场调查,说实话,如果我们稍微在价格上松一松,会有60%的用户买我们的产品,但我们不能获得更多的市场,除非我们降3—5万元,但又是不可能的。即使降下来之后,也不可能获得更多的份额,只不过是达到一个平衡,而不能增加市场占有量。因为现在用户更讲究质量和性能,很多消费者对10万元以下的车也是冷静的。电视机企业相互压价可谁也没得到好处,这个结局已经让大家看得很清楚了。我们没把主要精力放在价格上面,而是放在了我们应该做的工作上。我们进一步加强了网络建设上的一些基础工作,如“用户满意工程”。上海大众强调的是,卖产品更卖服务,如果这一点做到的话,是会长期受益。2002年我们在全国建立了7个零部件仓库,为的是让广大的维修站能够在很近的距离拿到他们所需要的配件,逐步再进行24小时送货上门服务。我们请有实力有诚信的代理商,这样做,一是杜绝假冒伪劣;二是降低了零部件的库存;三是提高了配件的满足率。我们现在售后服务是实行地域管理,使之既负责销售,又负责售后服务,把用户满意工程落到实处。这样就能够把所有的事情在第一时间内解决,让用户更方便。如果用户抱怨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他们的满意率就会提高,我们的销售量也会明显地增加,我们经营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消费者的权益受到漠视。

重视经销商队伍的建设,也是我们卖产品更卖服务的题中之义,我们要发展到900家。我们跟广州本田不一样,他们是全新建设,我们是对老的网络进行改造,这就比较难,就象老城区的改造比建设新城区要难一样,对经销商的计划完成率我们要作严格的考核,我们测算好了,你的能力只能销600辆,你就销600辆,销够600辆我就不给你销了。除非你说你还有发展能力,你写申请报告,我们派人对你的能力进行重新评价。这样,就能够确保他们在很轻松的状态下完成任务,然后用剩下的精力,精心地去为用户服务,特别是在卖给用户之前,仔仔细细地把住每辆车的质量关。我们在2002年在上海搞一个发车中心,为的是避免让上海的经销商把车运来运去。这样,也可以使用户享受到比较一流的服务。这些措施都有利于提高用户的满意率。应该说对目前的上海大众汽车市场是满意的。

有人说别克年初降了4万元,对帕萨特的影响很大。影响会有的,但帕萨特有后劲。它的优良性能会在今后的时间里验证出来。我们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加强对用户的宣传。在卖车之前,让用户对汽车充分进行了解,消除他们对产品的盲区。

在2002年年初的价格战中,好多人说我的压力非常大,说没有压力是不现实的,但有压力还得冷静观察市场,沉着应对竞争啊!

因为降价中有的成功了,但未必都这样。我们没说我不降价,只是现在不降,保留一份主动权。你降了,你就爬不上来了。2002年初国产车厂家纷纷跳水,这是一种新的情况。实际上WTO真正对他们的冲击并不是很大。也就是说,进口车对他们的冲击并不是很大。但是自己先乱了。如果他不赚钱,这个过程就会很痛苦。如果本身就有很大的利润空间,那么,即使降下去也没用。所以,对跳水的企业来说,市场压力较轻,经营压力较重。

商场如战场,竞争就跟打仗一样。我们认为,他们把战争的残酷性考虑得太简单了。我这支部队引而不发,就保持着战场上的主动权,因为我们没有受到伤害,也没有什么包袱。

只要进口车的价格浮出水面,国产车市场就易稳定了,现在在中国只能打冷战,不能打热战。价格的冷战就是指它需要时间。这就要比企业的综合实力,不能靠一朝一夕的拼命,因为你不可能一下子把一个企业打下去。

2 上海上汽大众的营销战略——“摆缸战略”

2001年我们销售24万辆,要归功于我们的网络。我们现在的网络就好象是摆缸,所以这个网络发展战略叫做“摆缸战略”。也就是说,在全国的中小型城市我们都去摆缸,缸摆好以后,如果天下雨的话,它就有水。下得大有大水,下得小有小水,如果天不下雨呢,它就没水。那么,天不可能老下雨,也不可能老不下雨,无非是多下少下。销售也有潮起潮落。这样一来,我的这个缸里就总是有水,不可能没水。如果你没有缸摆在那里,即使是下雨了,那里也没有你想要的水。

5年前,我们开始实施“摆缸战略”,缸里的“水”是指市场,缸破了不能补的话,可以再摆一个,这是没有问题的,因为经常有缸破的事情。我们现在的整个网络是一潭活水,是铁打的军营流水的兵,经常有新面孔出来。5年来,我们的老经销商有的久经考验发展了,有的已不存在了,替代是大量的新面孔。他们给我们的营销网络带来了勃勃生机。他们跃跃欲试,一个个都想做出成绩来,这就构成了网络的生命力。所以,有时缸确实破了,比如一个经销商与我们越来越疏远,就属于破缸,我们会马上在这个地区发展一个有能力的新的经销商。缸会破的,但不能没有缸,这就是我们的“摆缸战略”。

缸有深有浅,像沿海地区,东部的长江三角洲,他们的水量大,他们江河里的水主要是靠下雨多,雨量足。因此,他们的缸自然就大。欠发达地区的缸会不会变成小碗呢?也不会的,因为我们对全国市场抓得最早,而且进入最深。我们打的是一场全面的战争,而不是重点战。我们不再跟对手争一城一池的得失,我们是面向全国的。在西部地区他们还没有深入进去的时候,我们却已经在那里站稳了脚跟,开拓了市场。缸是不能摆多的,要留有一点空间。就好比中国960万km2的土地上都摆满了缸,岂不就变成了汪洋大海了吗?因为上海大众汽车在汽车行业只能占其中的一部分,不可能全部占满,所以也不可能全部摆满。但是,在每一个点上必须要摆上我们的缸,这是很重要的。目前我们就是这样做的。

3 打有准备之战,不断应对新的竞争

入世后国产轿车新产品层出不穷,新的竞争者增加了许多,消费者也越发成熟。中国经济每年都在发展,GDP增长超过7%,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汽车厂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每个厂家的市场份额会有所升降。还有一个进口车的问题,因为2001年6万辆,2002年9万辆左右,增量应该是3万辆。2001年的市场走势是先热后冷,2002年是先冷后热再火爆。我们缸还在,因而水也在,你不用着慌。

2002年有新的追求,原预期目标27万辆,现争取30万辆或接近30万辆,增长25%,2001年我们都是在打攻坚战,就象现在的企业竞争一样,尽管竞技水平越来越高,但还得有冠军。

有人问2003年的做法跟2002年一样吗?我们说每年都不一样,可以说每个月都不一样。有时要快,有时要慢,有时要以动制静,有时要以静制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譬如说,人到了50岁的时候,要把自己调理好,这样到了60岁,就会焕发第二次青春,就像有的人到了70岁也还是显得很健康,这和50岁时的调理有关。

上海大众凭借其在中国大陆市场近20年的积累,已成为中国轿车市场的一线领军厂商。但现在上海大众面临着更多的市场进入者的挑战,其垄断地位受到威胁,市场占有率逐渐萎缩。 而新进入的厂商除了不断推出新车型占领细分市场外,其蚕食市场的最主要手段就是以相对较低的价格冲击市场。面对激烈竞争,上海大众也在竭力维护其车坛老大的地位,技术含量高的新车型投放市场的步伐明显加快。但是从整体上看,其价格与新进入的厂商相比依然坚挺。并且,上海大众的有关负责人公开在媒体上表示“市场的领导者是不会主动降价的”,“上海大众汽车质量好,故其造车成本高,实际上单车利润已经很低”。本文针对上述说法,以价格作为切入点,用博弈论来分析上海大众市场营销策略的有效性。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与价格策略为简便起见,我们将上海大众视为博弈的一方,而将所有的竞争对手视为博弈的另一方(对手)。两个博弈矩阵分别表示上海大众为高成本企业和低成本企业,我们可以看看在这两种情况下,其对手是否进入市场。以上是一个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即对手具有不完全信息,而上海大众具有完全信息。可知:一、给定对手进入市场的情况下,上海大众选择低价斗争行动还是高价合作行动,取决于其成本类型。如果它是高成本企业,则高价合作是最优策略;如果它是低成本企业,则低价斗争是它的最优策略。二、对手不知道上海大众的真实成本类型。如果假定对手知道上海大众为高成本企业的概率为P,则对手选择进入时的期望利润是40P+(-10)*(1-P)>0,解得P*>0.2,即P*>0.2时,对手进入市场。也就是说,对手是否进入市场依赖于它“知道”上海大众为高成本企业的概率,这是对手对于可能性的一种主观判断。三、显然,对于处在垄断地位的博弈一方,若是低成本企业,它将在博弈中占据最主动的地位,因为它可以通过采取单一的低价行动向对手发信号,从而获取最大利润。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与价格策略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中,垄断者降低价格并非是为了放弃最大利润,而是向进入者传达自己低成本的信息。这样,如以上博弈矩阵所示,对手进入就会无利可图,只有选择不进入,从而达到垄断者维护市场地位、继续占有垄断利润的目的。上海大众营销策略博弈分析的结论一、如果上海大众是高成本企业,并且对手也深知其作为高成本企业的概率超过一定的P*而采取进入行动时,上海大众的最优行动是高价合作。这样,虽然将一部分垄断利润分给对手,自己还能够保持一定的利润。就目前上海大众坚挺的价格特点而言,可以视同高价策略,这是当上海大众为高成本企业并且这一点被对手以较大概率确认后,它所能采取的最优策略。从这个意义上讲,上海大众目前的高价策略是正确而有效的。二、既然是不完全信息博弈,那么上海大众作为高成本企业这一信息就不应该透露给对手。也就是说,即便上海大众是高成本企业,如果此时上海大众发出低成本的信号,并能影响到对手以为其为高成本企业的概率P(使P变小,P<P*),则对手会选择不进入,这样,上海大众仍将获得原有的利润。而上海大众“单车成本高”的说法直接向对手发出了一个使P增大的信号,虽然这种信号并不可靠,但它却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从市场营销及博弈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个败笔。三、既然是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那么上海大众作为垄断者,完全可以主动降低价格,即向对手发出其低成本的信号,逼迫对手不进入市场。而上海大众“市场领导者是不会主动降价的”这一说法有悖于最优价格策略。四、上海大众“单车利润已经很低”的市场营销宣传是极为不妥当的。首先,消费者在乎的是汽车的销售价格(消费者剩余),而不是厂家利润的多少。其次,大家都知道,汽车的研发环节是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的,需要相对比较高的利润率作为支撑,而上海大众自已说自己的利润率很低,会引发人们对其后续研发能力的担忧,从而影响其客户的品牌忠诚度。五、上海大众“高质量要求高成本,也就导致了高价格”的逻辑是不能令人信服的。高质量并不必然要求高成本,否则怎么会有“物美价廉”之说呢?并且,上海大众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造车技术,而先进技术的使用以及大规模生产,应该是有利于降低单车成本的。因此,上海大众“高质量要求高成本”的说法如果成立,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上海大众存在X低效率现象,即生产未能达到现有技术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也就是说,上海大众有可能因为曾经的垄断使得它减少了降低成本的压力,从而滋生了X低效率,而消费者却要为这一低效率买单。六、对于上海大众和对手的博弈分析,同样也适用于某个细分市场的车型。如果上海大众能够积极采用新技术,提高其生产效率(降低X低效率),使其某个车型的成本大大降低,那么它仍有可能在某些细分市场上占有博弈的主动地位,获取较高的利润。

我认为大众T-ROC探歌纪念版配专属标识,这种营销策略非常好,不仅给人一种汽车很尊贵的感觉,而且也能让消费者认为这款汽车与其他的汽车与众不同,所以能很好增加汽车销量。从现在当前市场竞争强度来看,大众汽车拥有非常好的竞争优势,因为发动机技术非常先进而且工作状态很稳定,再加上这样的营销策略,我认为对大众T-ROC探歌这款汽车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因为像这样的一种汽车标志不仅可以满足消费者虚荣心,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帮助这款汽车迅速在市场上打开局面。因为想让一个汽车迅速在市场上打开局面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除非有非常好的营销团队和方法才能做到。所以我对这样的营销策略非常看好,因为这样做不仅有效降低成本,增强了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联系。

大众T-ROC探歌我认为这款汽车设计非常不错,因为从颜值上来看更加符合运动潮流一些,并且这款汽车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可以满足多种驾驶需求。如果这款汽车设计外观不好看,马力也不充沛,那么对消费者而言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吸引力,而大众公司把这款汽车进行了很好的升级改造,所以对消费者充满着致命的诱惑力。

总结:如今现在的汽车消费市场竞争优势和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企业也越来越了解消费者的心理诉求,所以在生产汽车的时候,往往都会根据消费者的生产需求来解决,这样不仅能够让自己的产品更接地气,更重要的是能够让自己的销量增加,因为只有把汽车卖出去生产企业才有生存下去的希望,如果生产出来汽车没有任何优势,那么对于一家企业而言,将会造成巨大损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73603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4
下一篇 2023-04-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