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借才、借势、借智,蒙牛成功逆袭全是靠牛根生“借”出来的

案例:借才、借势、借智,蒙牛成功逆袭全是靠牛根生“借”出来的,第1张

2002年,成立仅四年的蒙牛销售收入已突破20亿元。当时这种“蒙牛现象”被称为“西部企业,深圳速度”。蒙牛的成功远不止一个简单的商业策略或者一种单一的营销手段,发展速度如此迅速,它的成长是与“借术”密不可分的。借才:1998年,为伊利工作16年的牛根生自立门户,创办了蒙牛,创业之初的绝大部分人才都是他从伊利“借”出来的,这为蒙牛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关键性的技术要素。但“借”是有前提的,老牛在伊利的时候基本上就用他的“大方”征服了很多员工的心。他的“钱散人聚”的经营哲学让大家都知道,跟着老牛不会错。所以,当老牛离开伊利时,身边的下属毫不犹豫地追随了老牛。加上伊利的老总郑俊怀当时对老牛以前的部下“赶尽杀绝”,进一步加速了人才的流失。而这些人在伊利工作多年,经验丰富,业务熟练,蒙牛壮大,势在必得。借势:牛根生是一个借势高手,从起步开始,他就一直把伊利挂在嘴边,产品宣传也不忘带上伊利。一方面老牛来自伊利,本身对伊利有感情;另一方面他也深知“比附之道”在商战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他以伊利为参照物,依附伊利的品牌影响力提升蒙牛的价值和知名度。他别出心裁地在产品包装盒上印上“为民族工业争气,向伊利学习”的口号,他的第一块广告牌也非常“谦虚”地写着“做内蒙古第二品牌”。伊利从道义考虑没有多加干涉,蒙牛因此赢得了生存机会,利用伊利的名气越做越大。借智:牛根生一直有一个观点,不善于学习的企业家永远做不大。即使不经常看书,也要向不同领域、不同阶层的人取经,不断更新知识、增长智慧。创业之初,老牛曾经向当时中国最著名的策划人之一王力取经,当时王力对这个“小老板”并不怎么重视,最后被老牛的诚意打动了,便答应与老牛随便聊聊。这次聊天花费了老牛20万元,他也深深地记住了“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这句话。以此为戒,老牛的大局观和眼光越来越非同一般,蒙牛的发展规划也越来越宏观。在这一系列灵活、柔韧的借术指导下,牛根生带领手下将蒙牛的事业越做越火。企业经营都离不开借术,尤其是刚起步的企业,更需要借用别人的优势为己所用。蒙牛通过借伊利经验丰富的人才,在短时间内积聚了发展的宝贵财富;借向伊利学习之名,避免了与伊利的正面竞争,通过谦虚谨慎、暗中较劲的努力,成为足以向伊利挑战的强劲对手;不惜重金向专业人士借智慧,开阔了视野、转变了观念,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携手老大共创乳都

牛根生曾做过这样的分析:从历史上看,草原是牛的故乡、奶的摇篮。千百年来,人们一提起内蒙古,首先想到的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脍炙人口的歌谣,不仅是宝贵的草原文化遗产,更是古人留给内蒙古的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从地域上看,世界畜牧专家认为,北纬45度左右是最佳的天然养牛带内蒙古大草原恰位于北纬40—45度。从产业看,全世界年人均消费牛奶约为100公斤,我国仅为10公斤在我国,牛奶制品有着无比广阔的市场空间,乳业被公认为朝阳产业。从现实看,呼和浩特人均牛奶拥有量和牛奶增长速度均居全国第一2000年,呼和浩特还确立了“奶业立市”的发展战略。以上诸要素,都是内蒙古创乳业品牌得天独厚的优势所在。

整合历史、文化、地理、经济、现实的大背景、大资源,2001年6月,蒙牛公司携手伊利以“我们共同的品牌——中国乳都”为主题,在呼和浩特市主要街道高密度地投放了公益灯箱广告,将经营企业品牌与经营地区品牌有机地结合到一起。通过多种媒体的广泛传播,“中国乳都·呼和浩特”的概念已在国人心目中渐趋形成,蒙牛在为内蒙古创造了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的同时,不仅巧妙地扩大了自己的知名度,更打消了伊利的戒心。

蒙牛非常聪明的一点,就是非常清楚自己在特定的时间里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对于创业之初的蒙牛,首先需要占领的是本地市场,那么就不应该向国际知名品牌如达能、雀巢去借,也不应该向国内巨头光明、三元去借。最好的选择就是向伊利这样的本地霸主借,借伊利的势长自己的势。同时借自己的地域优势――呼和浩特这个全国最优的奶源之地。在这里,“中国乳都”之光除了照亮伊利,就是照亮自己了。而光明、三元等是无法借到这个光的。因此,他可以先在这里养精蓄锐,等到自己力量强大之后再冲杀出来。

2、借势国际资本武装

2002年12月19日,和林县盛乐经济园区蒙牛公司总部,一个隆重的签字仪式正在举行——3家著名的国际金融投资公司摩根士丹利、鼎辉、英联共同向蒙牛投资2600万美元。一般而言,企业是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对外融资的需求。蒙牛并不缺钱,为何要引进国际资本呢?蒙牛决策层有着自己深远的考虑。

蒙牛的长远目标是做“世界牛”。三家投资公司注资蒙牛后,均派出董事进入蒙牛董事会,使蒙牛的法人治理结构国际化,从而相应提升蒙牛的经营管理水平,使其向国际水准看齐。三家投资公司皆为实力不菲、知名度很高的国际财团。作为专业化的国际投资公司,在其投资行为发生后,必须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公布其交易信息。三家投资公司注资蒙牛后,也必须遵循上述程序。这就意味着蒙牛借助国际资本的跳板纵身跃入了国际视野从而迅速扩大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蒙牛乳业在香港上市,摩根士丹利是两家保荐人之一。

蒙牛的战略时间表是:2003年,中国乳业领导品牌——已经做到了。2010年,世界乳业领先品牌——蒙牛团队正以国际化的眼光、理性的思维、饱满的激情,向着目标阔步前行。

3、赞助申奥初显身手

借势,看似比较容易,人人都可以借。但如何才能借得对,借得准,却不是像说的那样简单。在《红楼梦》里一心要掌握贾府实权的薛宝钗说过一句话:“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不管企业也罢,个人也罢,如果你找到了自己的“好风”,自然也上了“青天”。那种只靠自己的力量达到成功的观念早该扔掉了。

2001年炎热的夏季,众人的目光都聚集在“申奥”事件上,奥运会历来是商机无限,刚刚起步仅两年的蒙牛瞄准了这一千载难逢的时机,打算借助“申奥”的东风为“奥组委”捐助1000万,打响在全国市场的第一炮。蒙牛当时的想法是:既然要借公益活动提升品牌,就必须抢占最佳资源,做中国“申奥”成功后的第一个捐款品牌,可以最大限度的提升品牌价值。经过慎重推敲,蒙牛将捐款日定在了2001年7月10日,此时“奥组委”即将成立,并且距离“申奥”成功的7月13日仅仅提前3天,正是万众瞩目,翘首以待的时候,蒙牛此时出招,可将传播效果最大化。

蒙牛当时想了一个恰倒好处的捐款理由:内蒙古和林格尔盛乐经济园是蒙牛的大本营,在1999年蒙牛成立之初是一片荒地,是北京市西城区对口帮扶捐资100万元,启动了盛乐经济园区,可以说蒙牛与盛乐经济园区是同步发展起来的,蒙牛正是借助这个渊源,喊出了“北京援我100万,我助北京1000万!”的口号。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蒙牛在这个时候捐款,让人们感觉到了中华民族“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

因此,蒙牛打出了“一厘钱精神,千万元奉献”的旗帜,意思是蒙牛在每袋牛奶、每根雪糕的销售收入中各提取一厘钱,累计提取1000万元,分期分批捐给“奥组委”,这样,蒙牛的公益行为就天衣无缝的与消费者联系在了一起,让每个购买蒙牛产品的消费者感觉到为“申奥”做了贡献,即体现了消费者的个人价值,又升华了蒙牛品牌形象,可谓一箭双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73618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4
下一篇 2023-04-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