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窍”之路

“开窍”之路,第1张

最近参加一个手账打卡群。

朋友问我为啥要记手账,这花里胡哨的东西不是我的风格。

我回答:“开窍之前迷茫,开窍之后瞎忙,我想通过这种不是我风格的东西记录下我的生活,看看什么是活在当下!”

朋友没有纠结我的活在当下,而是挑起了一个更值得我深思的问题:你是怎么开窍的?

面对这个问题我的答案好像在嘴边,又好像又万般思绪,最后发现说不出口。

思考我所谓的“开窍”,发现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追溯到大一时候。

没有高考的压力,没有父母在身边,我们像脱缰的野马,各种嗨,逃课打架谈恋爱。颇有今朝有酒今朝醉的豪放和豁达。

在这种“今日不知明日事”的陶醉里,我听说了一个故事:

我们一个老乡学长,坐拥一级运动员、一级裁判证,毕业后花了6万块,找关系进了离我家不远的一所中学做体育老师。

我一下就惊醒了。

我自问一没有证,二专业不行,三家里没钱,四家里没关系,我毕业了怎么办?

而且那个中学离我家很近,近到知道学校教学真相的我都看不起那所中学。

那种我曾经看不起的东西,如今变成高不可攀的强烈反差,让我开始思考:

我的未来怎么办?我是不是应该早点做打算?

当然这样的惊醒也只是惊醒而已。

我发呆迷茫,不知道未来在哪里。

我看各种杂书,想找到我感兴趣的方向,然而我发现,我最感兴趣的就是躺着什么也不做。

……

一直到大一下学期快考试的时候,学校公布了一个政策:双学位。

我透过长长的报考要求、学科内容等等,看到了一个可能:找到自我的可能。

我是靠特长读的大学,专业没得选。我的专业是表演,学习一些伪艺术的东西,对我这种实在的人而言,简直是听天书。

而这次报考双学位,专业自己选,能学自己听得懂的学科,也许,我能发掘我的未来发展方向!

我积极的报考,排除掉那些与体育与艺术有关的专业,在剩下有限的专业里选择了管理专业,没有其他原因,因为学科内容够广:会计、市场营销、运筹、统计、人力资源等等,都有课程。

在此后两年的学习里,我发挥了超常的认真和努力。

努力到考会计,基本全场抄我的。

努力到淘汰制(有一门不及格就结束双学位进修,只拿辅修证)只留下精英的情况下专业第一名。(超过140人报考,最后拿到学位证的只有40多人)。

你问我双学位学到了什么,我没办法告诉你哪个知识点哪个概念,但是我真的打开了一扇认知的窗户…

我开始知道从电视、电影里学习经验,而不是只看热闹(感谢人力资源的老师);

我开始知道要把知识运用到生活里(感谢市场营销的老师);

我开始知道任何事情要做调查而不是想当然(感谢市场调研的老师);

我开始站在管理的全局看问题,虽然还很稚嫩(感谢管理学和运筹学老师)。

我有了更宽的视野和思维,再不是那个打群架就欢呼,孤独的时候就想帅哥的花痴。

如果不知道路在哪里,就去学习!

大四出门实习。

我去到一个卖保健品的公司做礼仪接待。

整个公司很小,小到礼仪接待在会议营销的时候是礼仪,没有会议营销的时候是行政、人事、仓管等等,统称后勤。

哪个时候还不懂什么是岗位职责,就是简单的认为“公司让我多做事,我就多做事,努力多干活就会得到认可”。甚至一度以为,公司只有三个岗位:销售、后勤、领导。

我自认为自己没耐心跟老爷爷老奶奶聊养生知识(事实证明,是那时候的我太单纯),做不好销售,所以就做了后勤。

在后勤的各个工作内容上打着转,尝试过后,自然的发现自己的喜好。

那些地位低的工作,我受不了。

那些太繁琐的工作,我受不了。

面试别人很有意思,有种挑人的感觉。

写活动流程也很简单,一二三四罢了。

......

在尝试完之后,对于仅有的我能做的岗位,有了基本认知和喜好。

这时候,总经理助理告诉我: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个岗位是培训师吗?你适合!

有时候,事情就是这么的戏剧化。

因为贵人的一句话,因为周围人的一个故事,就能让自己进步一大段。

我对培训师这个岗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我知道当时的自己还做不了。

毕业后,去到一个建筑公司做文员,想着先积累经验再换岗(事实证明,我又单纯了)。呆了半年换岗无望,果断离职。

鼓起勇气找一份培训专员的工作。

我一直以为这份工作是要工作经验的,毕竟要上台讲课,就要言之有物、博学多才、亲身经验吧。

可是,我没有想过,有的工作不需要你有工作经验,因为工资很低!

也正是有这样一份工资低的培训专员的工作,让他们招不到有经验的培训师,所以就便宜了我这个小菜鸟。

在这个公司上班一年半,我经过了系统的训练成为了一名培训师,同时自己也补贴一万多块…

如果不知道方向在哪,就去尝试!

尝试也许不会告诉我们正确的方向,至少也会告诉我们错误的路!

何况,你要相信,你在找它,它也在寻找你!

在定下培训的方向后,在这个领域里从头学起。

这时候的我,特别感谢大学时读了双学位。

双学位带给我多个专业的视角,能让我对相同的问题有不同的解答角度。

比如你纠结某个计划如何才能让别人执行,我则会想,如果有人执行了,取得了好的效果,那我还需要纠结别人会不会执行吗?没错,我可以改变策略,只要树立典型就可以啦!

双学位带给我多个领域的知识,能让我上课时天南地北的举例和论证,让课堂更有深度和广度。

比如我经常把市场营销课程里的市场决策模拟题当成热身游戏或者启发游戏。

这一切的一切,让我的培训师的从业生涯更加顺利。

从此,我坚信, 只要学习,总有用得上的时候!

在培训主管宣姐的带领下,我迅速生根发芽, 不断扩充我的知识体系 ,也慢慢了解到培训师的不同发展方向,并且定下自己的发展计划。

一旦找到方向,日日月月年年都在做这个领域的事,走得再慢,也会发展成一颗苍天大树。

当然,如果能不断总结提炼,不断注入新的知识,那是再完美不过的状态。

至此,我想,我才算开窍完毕,进入下一个锻造的阶段。

细细数来,从大一到做完培训专员的一年半,我历时6年。

用了6年的时间,才从浑浑噩噩到方向明确,有自己的计划,我不知道这算不算很慢。

经过这6年,我再也不相信所谓一朝开悟,从此心如明镜,知道自己的康庄大道在何方的故事。

那都是在玄幻小说里!

当然,一朝觉醒,想要开始认真努力了,这是真实存在的。

所以,如果你现在迷茫,慌什么?我花了6年!

当然,如果你现在还在浑浑噩噩,那就需要警醒了。

时代发展太快,不要等到30岁时,看到曾经考试还要抄自己的同学们,买车买房、结婚生子、升职升官、事业有成,才被血淋淋的惊醒。

最可怕的是,那个时候已经30岁,连从头再来的勇气都不知道有没有!

一、《穷爸爸,富爸爸》(以下简称《富爸爸》) 《富爸爸》一书读者群定位于大众普及读物,面对的是目前已经达到温饱水平,有了一些积蓄,希望更好的管理自己财产的普通人群,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财商”的概念也满足了人们希望发财致富的普遍心理。根据发行机构当时在亚马逊网站上查询的结果,此书在该网站销售的370万种图书中的排名达到了17位,种种分析说明《富爸爸》已经具备了成为畅销书的基本条件。 但是发行机构面对的一个状况是,该书的作者清崎先生当时在国内无人知晓,如何创造一个简单有效的概念,使读者对书籍的内容产生兴趣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联想到IQ和EQ的热潮,最终发行机构的目光锁定了“财商”。 在推广方面,发行机构据说投入了近80万元,重点是媒体的宣传和作者的讲座两个部分。媒体宣传方面,发行人员召开了媒体研讨会,重点向各种主流媒体介绍“财商”的概念。由于“财商”具有的新闻性和现实的教育意义,媒体的表现相当积极,一时间各种大小文章出现在各种主流媒体上,随即形成了一个宣传热点,而这个热点也迅速由主流媒体向各种其他媒体蔓延,据不完全统计,期间总共有300多家媒体对此给予了相当的关注。《富爸爸》在极短的时间内开始热销,迅速走红全国,一举跃上国内书籍销售排行榜首位。 销售开局不错,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保持热销局面,发行机构一方面继续保持在媒体上的宣传攻势,另一方面也邀请了书的作者来到中国进行巡回演讲,这可是名利双收的事情,甚至也引起中央电视台的关注,邀请作者出席《对话》栏目。一时间,《富爸爸》和“财商”概念可谓妇孺皆知。书的销量据说当年便超过200万册。 书走红了,发行机构也相应进行了产品延伸,《富爸爸》也出现了姐妹篇,相关的《现金流》游戏也上市了,即使没有大规模的宣传推广,定价也不菲,可依然卖的火爆,又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但是潮起就终有潮落,虽然现在还有很多人对于这个概念津津乐道,但《富爸爸》一书已经少有人问津,对于畅销书而言这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书市还有另外一类书籍,就是销量历久不衰,一再出版的经典名著,其中的一个代表就是《定位》,那该书的发行过程又是怎么样呢? 二、《定位》 《定位》不同于《富爸爸》,面对的读者群是一些企业中高层人员和营销广告类专业人员,这是一个基数不大,相对专业的细分市场,读者群有自己的明显特点,他们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颇有造诣,不盲从于主流,希望学习先进的概念,方法,他们也没有大量时间进行阅读,浏览的也是一些专业媒体,对专家的意见比较信服。而《定位》则是营销史上最为经典的书籍之一,是非常适合目标消费群的。 发行机构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对书进行包装和定价,他们为《定位》设计了一个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封面,能够迅速吸引读者的视线,书的开本和字号选择也较大,便于阅读,封面和封底有专家的推荐介绍,总而言之,能让读者一见动心。当然,书本身的定价也不便宜,就同类的书籍而言,39.8元的定价也颇高,但对于收入较高的目标读者群却是合适的。 书开始顺利铺市了,如何推广就成为重中之重。同样是进行媒体宣传,《定位》和《富爸爸》一书大不相同,首先选择的是一些专业的媒体,特别是营销和管理类媒体,也邀请了一些业内名家进行推荐介绍。国内机构也适时的邀请了该书作者、营销大师特劳特先生来中国进行讲座。但总体来说,宣传的频率较《富爸爸》一书低很多,媒体的选择面也窄很多。根据市场状况和潜在读者群特点,低密度、持久的宣传,依靠书籍本身的质量形成口碑效应是其最主要的策略。在有效的推广下,《定位》的销量开始稳步上升,并进入营销专业书籍销售排行榜的前十名。 由于《定位》是经典书籍,加上媒体的持续宣传和口碑效应的作用,书的销量也保持着相当的稳定,一直在营销专业书籍排行榜上位于前5名,由于持续热销,总销量也颇高,读者群也不断增长,发行机构进行产品延伸也就很自然了。于是《营销战》、《新定位》、《营销革命》等该作者的其他名著也被迅速介绍到国内,封面设计、包装及排版也遵循同样的风格,结果也同样旺销。 《定位》做为经典名著,书本身的内涵和作者的影响力早已经奠定了成功的基础,但是世上绝大部分书并非名家所写,也不是经典名著,介绍的也不是著名事件,也没有什么突出的可供炒作的概念,那么这些书是不是不可能成功呢?让我们分析一下《训练销售精英》一书的 *** 作过程,或许会有所启迪。 三、《训练销售精英》 《训练销售精英》是一本介绍销售实战技巧的书,作者孔雷虽然是两次获得全球宝洁销售精英大奖的唯一一人,但原来在业内并不出名,面对的读者群是企业基层销售人员,据估计全国共有5000万营销人员,是一个很大的细分市场,这类人群有着非常强的求知欲,渴望提高自身素养,对于书的选择是实用而不是理论,喜欢接触的媒体比较杂,但是像行业主流杂志,如《销售与市场》等也是经常阅读的,最希望了解的是著名公司和成功人士的成功经验。而《训练销售精英》一书正好符合这个需求――来自著名公司中的成功人士的成功经验。 既然书是一本好书,那么包装设计自然也要下一番功夫了,考虑到读者群的收藏需求和购书的心理,该书的开本形式、印刷选材和定价策略方面并没有遵从面对此类市场的传统做法,而是按照精品图书的标准进行了提升,采用了比较特别的开本,定价也低于一般水平。而在封面设计方面,也突出强调了来自著名企业的成功经验。从实际结果看,这些产品策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在该书的推广方面,发行机构的媒体选择和《定位》一样,也集中于行业主流媒体,但是较《定位》更为广泛,同时由于该书并非经典著作,口碑效应也不如《定位》那样强烈,冲动型购买的特点更为明显,因此发行机构也更为注重在店头的陈列宣传,为此专门印制了精致的海报和一批宣传手册,同时加强了陈列管理,例如在某大型书城就有该书的2个独立堆头和不少于六个堆头内陈列,陈列面积甚至在《定位》的一倍以上。在渠道方面,发行机构也采用了一系列新的措施,如加强经销商沟通,开拓新的直效行销方式等,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经过卓有成效的工作,《训练销售精英》开始出现在营销类专业书籍排行榜上,位置也逐步上升,直到四月份,终于超过《定位》而跃居第一。 《训练销售精英》毕竟是一种普及性读物,缺乏《定位》那样的经典效应,因此持续不断的推广也就更为重要,后面如何发展还很难预料,但是做为一本常销书,不会向《富爸爸》一样潮起潮落,生命周期会长很多,销量也会持续稳定的保持相当一段长时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74234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5
下一篇 2023-04-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