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爱营销的“网红”酸奶品牌简爱酸奶砸钱“死磕”品质

不爱营销的“网红”酸奶品牌简爱酸奶砸钱“死磕”品质,第1张

据媒体报道,国内低温无添加酸奶头部品牌简爱酸奶已顺利完成B轮融资,老股东经纬中国、黑蚁资本、中信农业基金、麦星投资继续加码,新进股东为红杉中国、云锋基金、璞瑞投资基金、德弘资本,融资金额共计8亿元人民币。此事可以看出目前资本市场对新消费乳企赛道持乐观态度,也可看出目前国内无添加低温酸奶产品的火爆程度。

低温酸奶成为明星产品得益于两大要素:一是国民消费能力提高, 健康 生活理念得到普及;二是乳品企业营销力度不断加大。

我国酸奶产品主要分为常温酸奶、低温酸奶两种,前者在发酵完成后会进行高温灭菌处理以方便保存,后者则需要全程冷链供应,但保有更多益生菌和营养成分,风味更佳。

2015年以前,碍于运输和存储条件的制约,充斥酸奶市场的大多是常温酸奶,这一细分产品在中国市场规模约为2000亿,可以说是竞争激烈。

彼时,“常温酸奶加明星营销”的模式已是各乳业巨头的规定动作。不过,业内总有些“异类”,敢于在连头部奶企都不敢轻易尝试的低温酸奶领域,杀出一条“血路”,它就是简爱酸奶。

2014年,本着“为自己的家人和孩子做一杯安心好奶”的初心,夏海通和他的团队创立了朴诚乳业,2015年,推出低温酸奶品牌“简爱酸奶”。

当时企业面临的第一道难题,不是花钱投广告、做营销,而是如何做出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好产品。基于此,无心营销的简爱酸奶一直在生产端做设备、产线方面的投入,创业前五年耗资超过一亿元人民币。

正是这股子“工匠”精神,简爱酸奶吸引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乳业人。澳亚牧场、现代牧业等顶尖牧业纷纷与简爱酸奶达成深度合作。

在2020年A轮融资后,简爱酸奶已将其用于投建河北丰宁工厂,该工厂地处北纬41度的全球黄金奶源带,建成后将是迄今为止全球唯一一家专注于无添加低温乳制品生产的工厂。而本轮8亿元融资也将用于牧场建设,至此,简爱酸奶“牧场+工厂”的模式已初具规模。

璞瑞投资基金全球董事总经理王姿婷表示,简爱酸奶将融资全部用于优质奶源、顶级牧场的建设,直接锚定市场公认的国际一流养牛团队,都体现了团队对产品品质的极致坚持。

自建供应链是一件难度系数极高的“笨”事情,而这种“笨”,恰恰是我们投资方在寻找长青消费品品牌时一个很重要的考量,也是公司能够建立高壁垒、实现高价值的核心。我们非常认可简爱酸奶的初心---“为自己的家人和孩子做一杯安心好奶”。朴诚的每一步发展,都诠释并坚持了这个初心。

根据朴诚乳业供应链中心数据:2020年简爱酸奶使用的原奶核心指标基本上为每100毫升蛋白质不低于3.2克、体细胞少于40万/ml、菌落数小于10万CFU/ml,三大指标全部符合达到或超过欧盟标准。未来,原奶的核心指标将不断被刷新,优质原奶不仅用于生产低温酸奶,还将用于生产巴氏鲜奶。

简爱酸奶“死磕”品质,是对企业初心的坚守。这样的坚守,让简爱酸奶获得了来自消费者的喜爱。

AC尼尔森数据显示,即使是疫情肆虐的2020年,整体低温酸奶市场销售额同比下滑12.5%的背景下,简爱酸奶仍不降反增,逆势上涨,销售额上涨超70%。截至2020年12月,简爱酸奶近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09%,在以OLE为代表的精品超市、以麦德龙为代表的会员卖场、以天猫为代表的线上渠道以及在以盒马鲜生为代表的新零售渠道中,已成为销量第一的低温酸奶品牌。

简爱酸奶持续发力打造超级供应链,不断升级奶源,精进工艺,将原奶品质、生产质量夯实到极致;只为给消费者提供更高品质、更具差异化的低温乳制品,持续为消费者创造价值。

一季度营业收入增长。

公司持续加大市场营销力度,不断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一季度营业收入增长需要加大市场营销的投入力度。

人们生产产品或者服务是为人们提供需要完成需求,满足欲望的一个过程为销售,而通过创意的方式实现销售就是所谓营销。

2021年已经进入岁尾。对于房地产市场而言,“房企变局”“密集调控”“政策底显现”等是这一年的关键词。

这一年,房企“三条红线”和“集中供地”等政策在2021年年初正式实行,房地产行业也迎来了重大的变化——过去行业的高杠杆、高周转、高回报的模式已经不在。

这一年,伴随着全国调控政策的密集出台,房地产行业销售也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11月全国房地产调控政策次数继续高位,单月高达56次房地产调控,年内累计房地产调控次数高达586次。

展望未来,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稳定”是明年楼市的主基调,年末各种调控政策的指向就是稳定楼市,这也代表了政策见底。另一方面,政策有望将围绕“三稳”任务,因城施策、供需两端发力;同时,适度加快长租房市场发展,推进保障房建设。

政策底显现

2021年年初,涉及房企融资、拿地的政策接连出台,其中包括备受市场关注的“三条红线”监管新政。

实际上,早在去年8月20日,住建部、人民银行等就明确了12家重点房企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将在当年9月1日进行试点,也就是业内称之为的房企融资“三道红线”政策,该政策从今年初开始正式实行。

三条红线政策实施以来,房企普遍加速了降低有息负债的进程,尤其是龙头房企。

据海通证券统计,2021年上半年,部分龙头房企杠杆率有所下降。截至2021年上半年底,除绿地控股、首开股份、华发股份、金融街、光明地产、鲁商臵业以外,其统计的部分龙头A股上市公司三道红线(剔除预收账款的资产负债率小于70%;净负债率小于100%;现金短债比大于1)全部达标。

进入2月,一份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住宅用地分类调控文件流出,文件要求重点城市住宅用地实现“两集中”:集中发布出让公告,且2021年发布住宅用地公告不能超过3次;集中组织出让活动。其中,重点城市包括4个一线城市,18个二线城市。

集中供地政策改变了房企的拿地节奏,也被业内视为2021年房地产最大市场变化之一。

“2021年,土地市场在上半年高位运行后,下半年整体土地市场开始出现了明显的下调迹象,随着房地产市场成交降温,房企资金链压力越来越大,拿地房企积极性越来越低。”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集中供地改变了房企原有的开发节奏。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变化而冷热不均,2022年集中供地政策有望继续调整。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数据也显示,截止11月,2021年年内全国热点的100个城市卖地金额为4.05万亿,同比2020年同期出现了下调,下调幅度为7.4%,从土地市场数据看,热度持续降低已经成为了趋势,特别是2021年下半年来,土地市场持续低迷。

此后,各类限价、限售、限购等政策密集出台,地产行业调控加码信号不断被释放。根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2021年1~8月累计房地产调控次数超过400次,刷新了历史纪录。

值得注意的是,9月以来,房地产政策开始逐渐转暖成为业内共识。

9月底,央行在第三季度例会上提出要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10月,哈尔滨等部分城市出台了相关政策,稳定房地产市场。12月,高层会议提出要“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并首次提出要促进房地产业的“良性循环”。

在张大伟看来,楼市防止下调过快有望成为未来的政策趋势,“稳定”是明年楼市最确定的关键词。“近两年来,楼市调控越发严格。一边是对热点城市的新房、二手房的限价令,另一边是全国多个城市新房的限跌令,房价大涨会放大金融风险,而房价断崖式下跌也同样不是稳定,也会波及金融系统。年末各种调控开始稳定楼市,全国超过20个城市开购房补贴,都代表了政策的见底。”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分析师周茂华也对记者表示,房地产调控稳字当头,各地因城施策,落实“三稳”任务。“不能让房价非理性上涨,房企无序加杠杆,同时,也不能让房地产过冷,房地产市场过热与过冷都是有害的。”展望未来,政策仍将围绕“三稳”任务,因城施策、供需两端发力,根据区域具体房地产市场供需情况,对调控政策一定预调微调;同时,适度加快长租房市场发展,推进保障房建设。

“预计在‘房住不炒’的大基调下,短期信贷政策对首套、改善性住房需求的支撑力度将不断放大,地方将响应中央要求因城施策,对地产相关链条不顺畅的问题采取针对性举措,加快落地扶持类政策,除加大购房补贴外,降低贷款利率、减免部分交易税额等政策亦存微调预期。”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研究副总监陈文静告诉记者。

风险事件有望减少

在今年房企融资环境持续趋紧的大背景下,不少知名民营房企在下半年出现债务违约现象或苗头。

2021年7月,蓝光发展发布部分债务未能如期偿还的公告;8月,阳光100也表示未能支付到期的可转换债券。9月,恒大集团理财停止兑付的消息传出,这一事件引发了恒大自身的流动性危机,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后续其他房企可能出现债务风险。

10月以来,包括花样年、当代置业、新力控股等出现美元债务兑付困难的情况,这也导致地产美元债大幅下跌。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进入10月以来,已先后有绿地控股、阳光城、佳兆业、雅居乐、绿城中国、合生创展、新城发展、禹洲集团等多只地产美元债出现大幅下跌。中资地产美元债普遍出现近20%的跌幅。其中,2021年到期的债券受到的冲击最大,其次是2022年到期债券,2023、2024、2025年到期债券跌幅较为平缓。

“背后核心原因还是房地产调控,特别是三条红线抑制了房企融资渠道,而销售收紧又导致企业回款困难,开发贷、按揭贷款双收紧,使得房企还债能力锐减。”张大伟告诉记者。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房企也在通过瘦身、融资等方式积极自救,房企风险事件有望减少成为业内共识。

中指研究院企业事业部研究负责人刘水对记者表示,随着行业对流动性风险的重视,部分处在危险边缘的房企开始积极采取措施,通过变卖资产、股东借款、增发配股等方式补充资金,对缓解短期债务压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当前融资相关政策基本见底,保障正常融资、政策纠偏成为监管的主要方向,房企的合理融资需求正在得到满足。因此综合来看,未来房企的风险事件会逐步减少。”

房企积极谋变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房地产市场销售情况呈现出“前高后低”的走势也被业内高度关注。

据国家统计局12月15日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1~11月,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5.8亿平方米,同比增长4.8%,比2019年1~11月份增长6.2%,两年平均增长3.1%;销售额方面:2021年1~11月,商品房销售额为16.2万亿元,同比增长8.5%,比2019年1~11月份增长16.3%,两年平均增长7.8%。

不过,就单月来看,房地产市场销售情况已经连续多个月处于下降态势。

中指研究院的数据显示,11月,市场仍处于调整阶段,叠加去年同期高基数影响,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分别下降14.0%和16.3%,连续4个月保持两位数下降,但受信贷环境边际改善等因素影响,降幅较上月分别收窄7.7和6.3个百分点。

“受前期调控发力和银行按揭额度紧张等因素影响,下半年房地产市场调整压力增加,市场整体降温,个别房企出现违约事件,购房者观望情绪上升,进一步拖累市场活跃度下降,房企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均出现下滑。”

在陈文静看来,上半年房企加大营销力度,销售面积达历史同期最高水平,整体表现超预期。三季度市场明显降温,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转降。

从短期市场趋势看,房企销售下滑,短期偿债压力加大成为共识,在此背景下,不少房企们选择开源节流。

以万科为例,11月17日,万科在内部倡议,提出要转变黄金时代的惯性思维方式,将经营理念贯穿始终,对不产生价值的动作和开支做减法,花小钱办大事等工作要求。

张大伟认为,除了开源节流,保持流动性,安心赚小钱,房地产商更要转变思路,着眼于打磨产品品质。“接下来是房企大洗牌的时刻,谁的品质更好,就更能吸引用户,在收缩的房地产市场中分一杯羹。认清形势,加速转变,才能有机会熬过行业冬天,赢得下半场竞争的门票。”

另一方面,房企的转型也在今年常被提及,不过业内提示要谋定而后动。刘水认为,房地产行业整体的利润率持续下行,在这样的背景下,房企切忌盲目,毕竟跨领域是有门槛和资金投入的,不能为了转型而转型,所以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谨慎调整发展战略。

(原题:《楼市近600次调控 政策底显现 “稳定”成2022年主基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74954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6
下一篇 2023-04-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