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避坑攻略:手机厂商套路深,这些营销噱头你中过几条

3·15避坑攻略:手机厂商套路深,这些营销噱头你中过几条,第1张

很多朋友购买手机的时候,面对琳琅满目的产品,天花乱坠的营销概念将信将疑,想要购买到心仪的好手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许多宣传都有利用消费者片面认知进行夸大的成分。今年315就给大家总结一下,购买手机时最容易进入的误区。

误区1:E5屏幕一定好于E4

从E3开始,三星似乎特别重视宣传E系列发光材料的OLED屏,我们经常能在旗舰手机发布会上看到它的身影,这几年来也历经了E3、E4到E5的迭代更新。但正是基于这种命名上的熟悉,很多人都会先入为主地误认为采用了越新的发光材料,就代表屏幕素质越好。

首先,屏幕的参数是包括很多方面的,E5只能代表其采用的发光材质,主要决定屏幕的亮度和功耗表现;

其次,采用E4基材的屏幕也划分为许多个档次,除了刚性和柔性、1080P和2K分辨率外,峰值亮度也有1200nit~1500nit不等,也就是说相对高档的E4在亮度方面基本可以和E5持平;

功耗方面,综合目前各家媒体的续航测试数据,我们也很难得出采用E5屏幕的机型会比E4省电很多的结论;

再者,目前的E5屏幕的可视角度对比E4是普遍有所下降的,斜看的时候颜色容易偏冷,这可能与其采用的微棱镜结构有关;

另外,目前2K规格的E5屏幕都采用了LTPO背板,这意味着全亮度的低频PWM调光,对部分频闪敏感的用户并不友好;而E4屏幕2K和1080P都有LTPS背板的选择,其在高亮度下为类DC调光,部分机型低亮度下也支持防闪烁保护,这样频闪问题就相对缓解一些。

同理,E4材质有相当多是刚性的面板,大角度下会有明显的偏色和彩虹纹,整体显示效果也不如柔性E3。

总的来说,一方面我们不能完全从发光基材去判断屏幕的素质高低,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去看;另一方面E4和E5的区别本身也不大,不需要过分纠结于一定得买所谓最新的E5屏幕。

误区2:散热VC面积越大,手机性能越好

由于旗舰芯片的功耗连年居高不下,手机经常发热、 游戏 卡顿掉帧问题时有发生,于是手机散热成为大家近期热议的话题,各家厂商也不断标榜着自己豪华的散热规格,其中最核心的一项指标就是VC液冷的材质和面积。但千万别以为,VC散热面积越大,这个手机就能有更强的性能释放了。

首先,更高的散热规格确实有助于手机的热量布局更加均匀,提升持续的性能释放表现。但毕竟是小体积内且无风扇的散热,效率始终很有限,热量还是会传导到手机表面,让用户觉得烫手。

而为了规避这个问题,大多数厂商都会选择更加严格的温控,限制处理器的性能释放,以达到降温的效果。诚然,对大多数用户来说,对温度的感知远远比对帧率来的敏感。

散热堆料足的手机,比较容易在《王者荣耀》《英雄联盟》《和平精英》等中低负载的 游戏 中跑到满帧,但面对《原神》《崩坏3》这种高负载 游戏 来说,仍然普遍会采用降频锁帧的调度。

所以,如果追求极致的性能发挥,还是要以评测结果为准,留意哪款机型的实际调度更加积极。当然,要达到这样的性能,还保证不烫手,在当前的条件下,散热背夹就是不可或缺的配件了。

误区3:内存扩展越高后台能力越强

随着手机性能的提升,我们使用的APP也越来越多样和复杂化,应用的后台驻留能力非常影响多任务,谁都不希望打开另外三两个软件后,再切回原来的应用就要重新加载。

提到后台能力相关的参数,很多人第一个会想到内存,毕竟大家都习惯称之为运行内存,容量越高,就意味着理论能运行的软件数量越多。

虽然手机内存最大已经做到16GB甚至18GB了,但那还只是小众 游戏 手机的专属,主流产品还是以8GB和12GB为主。而近两年,各家手机厂商都推出了一个叫内存融合(内存扩展)的概念,有些厂商甚至直接喊出了「12G秒变20G」的口号。给人一种有了「内存融合」,似乎就可匹敌原生超大 RAM 的效果,实际中是真的如此吗?

其实所谓的内存扩展并不神秘,它就是安卓系统中内置的虚拟内存功能。在酷安上,有个叫做Scene的软件,里面就提供了Swapfile与ZRAM两个功能,只要手机在ROOT的状态下用户自己也能任意设置虚拟内存。

其中ZRAM是将物理内存中的一部分划分出来,将后台应用和前台应用的不活跃代码部分进行压缩,需要的时候将数据解压出来,通过降低数据规模的方式变相增大内存,代价是需要CPU计算、甄别APP中的哪些代码不活跃,增加CPU的占用和耗电。

Swap则是将ROM中划分出一小部分作为RAM使用,可以让系统同时运行更多的程序,或是对内存有更大需求的程序,这种实现方式虽然较为省电,不过闪存的读写速度远低于内存,所以在虚拟内存中打开的应用读取效率会下降,流畅度不如物理内存。

目前各家安卓厂商的内存扩展大多是采用以ZRAM为主,SWAP为辅的方式,在省电和流畅之间尽可能寻求平衡。

但是,真正影响后台驻留能力的因素不止有内存,大部分手机为了保证前台程序的流畅度以及控制整机的耗电,还是会采用严格的后台管理策略。这种情况下别说是虚拟内存了,就算是真正有更大的物理内存,后台存活率恐怕也很难提高。所以,许多人开了虚拟内存之后会发现,体验几乎没有太多提升。

误区4:主摄像素越高拍照越清晰

不少消费者对像素这个概念的误解都来自功能机时代,比如100万像素普遍比30万像素好,这在当时确实是这样。但智能手机发展到今天,手机镜头设计方案的丰富程度已经远非当年可比,标榜一亿像素的手机层出不穷,但论成像效果却几乎没有几款能令人印象深刻,可见高像素和高画质之间并不能划等号。

这是因为相机成像画质既取决于像素的数量,也取决于单位像素的进光量。手机的相机传感器本身体积就有限,如果像素数量过多,在光线不那么充足的环境下,每个像素的曝光就容易不充分,反而产生更多的噪点,画面更模糊。

手机厂商也深知这一点,所以那些所谓的一亿像素,大多还是提供了多像素合一的方式,用户默认用自动模式拍,得到的仍然是1200万像素左右的照片,真正想用一亿像素都得手动找开关。

而且一亿像素还有一些弊端,比如拍摄时手机的运算量更大,成片速度可能会变慢;像素过多导致传感器无法支持全像素双核对焦等技术,在激光对焦模块也缺失的情况下,对焦能力将变得非常差,尤其是暗光环境。可见,这个技术总体来说还是噱头大于实际的,真正主打影像的高端旗舰除了三星自家的S Ultra,基本都不会采用。

误区5:混合光学变焦

许多厂商都标注X倍变焦来吸引注重变焦能力的消费者,但稍微了解一些的用户可能都知道,手机变焦分为数码变焦和光学变焦两种,数码变焦只是对图像进行单纯的放大裁切,画质损失严重,而光学变焦倍数才是实打实的物理焦距的体现。

所以厂商又推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叫混合光学变焦。所谓的混合光学变焦,指的是在数码变焦后通过另一个镜头来补充丢失的细节,尽可能降低数码变焦的画质损失,但它本质上仍然是基于数码变焦,并非名字听上去的“光变”。

另外,经常使用超长焦拍摄的用户还要注意长焦镜头有没有OIS光学防抖,在无防抖的情况下使用10倍以上的变焦,很容易手抖糊片的情况,可用度是比较差的。

走在广告营销界前沿的可口可乐公司每次总能玩出新花样,在追赶技术潮流的加拿大,可口可乐自然也不会错过AR(增强现实)技术的营销效果。可口可乐营销新套路:用音乐AR玩转文化营销

背景:

可口可乐现已与全球最大的流媒体音乐平台Spotify合作,利用AR技术设计一款能播放音乐的可乐,为这个夏天的可乐加点料。特殊瓶身或罐头的印刷交由著名的AR推广营销公司Blippar负责,用户可从iTunes或Google商店下载应用程序,当对准印有促销标签的可口可乐或雪碧的瓶身时,应用程序可轮流播放189种Spotify列表上的音乐。一旦解锁应用,用户可以保存该播放列表。同时,用户还可以通过扭转瓶身调整音乐播放顺序,对应歌曲的封面也会借由手机端的应用程序显示在瓶身周围,宛如一个可口可乐版的音乐播放器。

此次AR营销方案将作为回归加拿大市场营销活动的一部分,预计2017年在加拿大生产约三千万瓶附带AR音乐广告的可乐。

作为全球最大的饮料厂商,全球约有17亿人次在消费该公司产品,这与它历年来的经典营销脱不开关系,从单纯的内容营销进化到现在多重效果叠加的数字营销,可口可乐的营销方案也在与时俱进。此次通过AR技术打造出的正是迎合加拿大人文化背景及生活方式的文化营销。

可口可乐有限公司市场营销副总裁Michael Samoszewski表示:“音乐是一种共通语言,无论你来自何种文化背景,总能在音乐中找到归属感。我们很高兴为这个夏天带来音乐AR形式的可口可乐。伴随着他们喜爱的音乐,加拿大人可以尽情享受这个悠长夏季中可口可乐带给他们的舒适与冰凉。”

第一,就是损失厌恶,意思就是比起能得到什么,人们对于损失更为敏感,这种套路最典型的就是:包邮,多少人认为包邮东西比不包邮的要划算,真相那都在价格里面,第二,铆钉效应。比如电商平台经常会进行打折大促还有各种各样的券,大家都会觉得占很大的便宜,有些甚至是不管自己是不是需要,只要不买就感觉吃了亏,这种情况就是一种典型的铆钉效应。第三,叫麦克苏尔定律,网购什么面霜,这种东西的时候会显示库存仅剩多少件,往往容易激发消费者抢购或者秒杀的这种冲动,所以现在很多的平台都讲秒杀。第四,叫鸟笼效应,这个更狠,比如你买了一件睡衣,但是你会感觉,我这个睡衣跟家具好像格格不入,然后就会相应的换地毯,换沙发,换餐桌,就把房间布局全换掉了,这个更花钱。第五,从众心理,之前很多网友都会晒什么,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这个话题热度越高就会越吸引人去买奶茶。但其实很多人并不是为了喝奶茶,他就是为了晒个朋友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75440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6
下一篇 2023-04-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