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柑橘品牌并将之推动发展

如何打造柑橘品牌并将之推动发展,第1张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注册商标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通过申请注册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对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秭归县是全国著名的柑桔之乡,柑桔种植历史悠久,属全国柑桔生产最佳生态区,并享有"中国脐橙之乡"的美称,是首批国家无公害脐橙生产示范基地县,柑桔种植已成为秭归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第一大支柱产业。近几年来,我们秭归县工商局结合本地实际,大力实施"商标工程",努力打造知名品牌,提高了入世后的市场竞争力;严厉查处生产流通领域中的柑桔商标侵权违法行为,保护了商标注册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了市场经济秩序,开拓了脐橙市场,促进了柑桔产业的发展。目前,秭归柑桔已经有桔颂、长佳红和裕兴三个注册商标,"秭归脐橙"集体商标经多方努力、几经曲折,已被国家商标局正式受理。成绩是显著的,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作为秭归支柱产业的柑桔品牌离实现品牌兴县的目标还存在有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以下几方面造成的:

1、观念落后,不注重抓品牌。一些柑农和柑桔销售经营

单位小农经济思想作怪,囿于传统经营理念,仅仅满足于产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没有创建品牌的眼光和胆略。虽然拥有了商标,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制定和实施商标战略。

2、经济落后,商标法律意识较淡薄。 秭归柑桔都是在进入市场被消费者所认识后才申请注册商标的,加之对商标的宣传滞后,知名度不高。如泄滩夏橙虽然质美价康,且在省内外有一定知名度,而且她弥补了夏季柑桔的需求,但至今没有一个响亮的注册商标品牌,难以向省外推销,一旦其他地方培育出好的夏橙品牌,秭归夏橙就面临着销售甚至淘汰的危机。

3、管理落后,商标使用和管理水平不高。 秭归柑桔在使用商标时,没有把商标、商品的名称、包装、装潢把握好,一度使伪劣商品冲击市场,柑农蒙受巨大损失。每年有不少外省市的脐橙就是打着"秭归脐橙"的牌子上市的。

4、各行其是,柑桔商标没有发挥应有效率。 我县注册和正在注册中的柑桔商标:秭归脐橙、桔颂、长佳红和裕兴四件商标效率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各乡镇为本地的柑桔销售投入不少,在国内大中城市进行宣传。这样可以看出由于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充分利用品牌效应,形成规模优势,使之市场竟争力不强。如归州镇政府到东北三省进行宣传,虽然花了很大气力,但效果并不明显。。

5、产品品种零乱,不成规模。 全县在开发柑桔产品品种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自发性高,随意性强,不进行品种和技术统一,导致品种花色繁多,质量参差不齐,偶有精品,也达不到基地化、专业化、区域化的标准,不成规模,形不成精品名牌。

6、柑桔销售方式落后。 我县的柑桔销售以商贩贩运为主,没有形成稳定的营销网络。市场建设和对外销售窗口建设滞后,流通增效潜力和产业化的综合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商标的'管理机构,在实施品牌兴县工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就如何发挥职能,打造柑桔品牌,推动秭归支柱产业的发展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政府重视,部门参与,工商指导,在共筑"品牌兴县"工作中成合力

(1) 是要加强部门配合。在各乡镇和相关部门建立柑桔商标注册联络员制度,指导涉农企业及柑农及时注册商标,正确使用注册商标,充分运用商标创立自己的产品品牌,让"创著名、驰名商标"的观念深入家家户户。

(2) 是加强重点指导。树立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就是发展农业,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意识,运用登记注册职能,有意识地指导柑桔种植、经营企业走强强联合之路,推行"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把千家万户的柑桔通过农业龙头企业联结,推向国内外市场。

(3) 是加强舆论引导。利用报纸、电视台、网络等新闻媒体对我县柑桔品牌的发展进行综合报道,广泛宣传商标品牌助推农业经济方面的作用;同时,与电视台联合制作专题片,通过个案分析,点评企业在商标品牌管理方面的经验教训。

二、因地制宜,突出"秭归"特色,在秭归脐橙上求突破。

农业要发展,离不开农产品品牌和特色产品。结合秭归的实际。我们应该把"秭归脐橙"集体商标注册作为"品牌兴农"战略的突破口,力求通过"秭归脐橙"的品牌运作,带动和促进我县农村经济的发展。

领先,领先,领先,是石门柑橘产业的座右铭。

1963年11月,梅伯银技术员倡导引种无核蜜橘,在有核品种一统天下的时代是领先。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县农业科技部门先后聘请华中农学院教授章文才、湖南省园艺研究所研究员刘庆民、常德地区农业局高级农艺师孙定国等权威担任技术顾问,制定“特早熟蜜橘优先发展”路线,长期一以贯之。1984年9月,承办了“全国柑橘速生丰产栽培技术现场评价会”。 1988年12月,“石门柑橘特早熟系列技术开发”被国家科委评为国家首届“星火奖”一等奖,刘庆民、熊继和、邢修民喜获金质奖章。1999年9月8日,石门县人民政府与日本国日中技术交流会签订五年期的友好合作协议,确定秀坪园艺场为“中日友好柑橘场”,重点建设其二分场“中日友谊橘园”。2000年6月,组成石门县柑橘技术考察团,考察访问了日本柑橘主产区。通过与美国、澳大利亚、挪威、西班牙、以色列、韩国等国际社会交流,石门柑橘实现了与世界紧密接轨。2000年10月,中国柑橘学会授予石门“中国早熟蜜橘第一县”称号。2001年10月,石门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柑橘之乡”。2004年底,“国家级优质特早熟蜜橘无病毒种苗繁育基地“落户石门,进一步夯实了石门柑橘创先争优的雄厚基础。

县农业局副局长兼柑橘办主任方元久深有感知,科技领先,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柑橘产业建设的法宝,丝毫懈怠不得。

多年来,石门县依托早熟蜜橘的特色,做大规模,以早抢市,以优占市,以多持市,赢得了主动,赢得了商机,赢得了知名度,赢得了效益。

在贸易全球化和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的背景下,石门柑橘一直保持着“品种、品质、品牌”的主动权。

2009年3月,县农业局、柑橘办筹资400万元人民币,为易家渡、楚江、新铺3个乡镇免费供应5500亩无病毒橘苗,配套产前产中产后相关设施设备,建成全国最大的无病毒柑橘出口基地。

为避免“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县农业部门相继制定了《柑橘规范化培管技术》、《柑橘高品质化管理技术》、《无公害食品·石门柑橘》等一系列标准,全县4.4万口沼气池托起了庞大的“猪—沼—橘”生产农业产业链,全县建起了5万亩绿色食品和20万亩无公害柑橘基地。“金湘源”柑橘获美国农业部NOP(有机产品)和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湘冠”柑橘获国家“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认证,三圣乡株木岗园艺场2300亩橘园和新关镇五桂桥村2000亩橘园均取得欧盟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2001年11月,石门县被国家农业部、对外经贸部命名为“全国园艺产品(柑橘)出口示范区”。2005年3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授予石门县“全国柑橘标准化示范区”称号。2007年1月,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确定秀坪园艺场为“全国柑橘标准化示范区”。金湘源食品有限公司2004年耗巨资引进欧盟产柑橘光电分选加工处理系统,美国FMC、西班牙佛美萨等国际水果保鲜处理企业在石门设点服务,将石门柑橘标准化产供销水平抬升到了世界前沿水平。县农业局长李良军说,多年来,石门县柑橘狠抓标准化生产,尝足了甜头。

“大念品牌经,稻草变黄金”。紧扣时代的脉搏,石门柑橘逐渐实现从“产品”到“名品”的“变脸”。

1998年8月,石门县向国家商标局申报注册“湘冠”、“金果”商标,结束了石门柑橘没有品牌的历史。后来,又相继注册了“皂市”、“秀坪”、“石门红”、“金湘源”、“橘友”、“雾禾”等商标,品牌队伍不断壮大。 2001年10月15日,首届中国柑橘文化节在橘乡石门盛妆启幕,在陈文浩、朱晓平、熊大顺三任县委书记的“接力赛”中,此后每年一届,颂橘、唱橘、演橘、画橘、写橘、赏橘、品橘、赛橘等系列活动,连续八届柑橘节总策划人、著名作家张天夫创作的《橘颂》和《石门红》,黄士元《青山绿水橘飘香》,佘致迪、周雄和孟勇《金橘漫天红》,石煌远和孟勇《橘子红了石门红》,张深奥和张福雄《土家汉子》,陈文河《石门的橘子》,杨昌伟《秋日》,陈文曙《橘颂》,张友亮《橘香满石门》,以及《神奇石门_____中国名家画橘乡石门》画册等上千件文学艺术作品、精彩纷呈。县城“橘香路”澧水柑橘文化观光带绵延2公里,龙凤“赏橘亭”、秀坪“柑橘文化展览馆”、“中日友谊橘园”、“柑橘文化长廊”等柑橘文化景点,精典雅致。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走进石门橘乡》、湖南卫视《玫瑰之约·石门橘子红了》、《全国柑橘产业化建设论坛》、“柑橘狂欢节”等重大专题,精美绝伦,极大地提高了石门柑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001年9月,石门县委县政府筹资1800万元,建成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的皂市柑橘大市场,市场年交易柑橘近30万吨,成交额约4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柑橘产地交易中心,被命名为“国家农业部定点市场”。目前,全县共有16个柑橘主产乡镇,柑橘专业村220个,建成了以蒙泉、夹山、秀坪、新关、皂市、白云等乡镇为主的30万亩早熟特早熟蜜橘基地,以维新镇、三圣乡为主的6万亩纽荷尔脐橙基地,以磨市镇为主的2万亩椪柑基地,以雁池乡为主的5万亩中迟熟蜜橘基地,以所街乡为主的1万亩冰糖橙基地,专业大户4.7万户。在县柑橘协会和14家柑橘专业合作社的联合下,金湘源食品、秀坪园艺场、恒园果业3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57家果品分选打蜡厂及3200个柑橘营销大户精诚合作,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模式,谱写着柑橘产业新的辉煌。

2008年度,全县共有出口注册橘园29个面积10万亩,柑橘出口加工注册企业22家,当年出口9.44万吨,占到39.1万吨总产量的24.1%,实现了自1968年以来的连续四十一年对外出口,果品远销加拿大、俄罗斯、英国、意大利、荷兰、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香港、澳门等16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柑橘出口第一县”的影响力更加显著。

2009年1月18日,总投资7500万元,年计划加工橘瓣罐头2万吨的节节高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投产,掀开了石门柑橘向精深加工领域突破的新的一页。

“品种、品质和品牌建设,成就了石门柑橘,今后要更上一层楼”,县委书记熊大顺,一直在橘乡“摸爬滚打”,是柑橘产业发展壮大的见证和决策者,对进一步做大做强柑橘产业,他信心十足。

每年一度的中国石门柑橘节名扬全国。

对泸溪县椪柑产业发展的思考

椪柑产业是泸溪农业的主导产业,是全县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泸溪椪柑产业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存在不少问题。为促进椪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我县上下积极探索,攻坚克难,全力推进泸溪椪柑提质升级。

一、基本情况

泸溪椪柑历史悠久,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于上世纪80年代步入发展快车道,自主研究“8304”、“8306”两个优良椪柑品种并进行推广,使泸溪椪柑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进入20世纪初,全县椪柑产业从2006年的23万亩发展到2010年的30万亩,椪柑种植面积取得新突破。

近年来,我县椪柑年产量达18万吨以上,年产值突破2亿元大关;椪柑收入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40%,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6.5万余农民通过椪柑种植实现脱贫致富。产业发展呈现五个方面特点:一是产业建设投入大。每年捆绑涉农资金1000多万元,大力推进椪柑产业建设。二是产业基地规模化发展。全县椪柑开发已建成绿色食品生产基地1万亩、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10万亩、出口基地2万亩。三是果园建设标准化推进。截至2014年,全县7个主产乡镇建设椪柑标准果园3万亩、品改0.6万亩。武溪上堡椪柑现代农业产业园已成为全县椪柑产业建设标杆;目前,潭溪万亩椪柑科技生态示范园建设力图打造成全州示范样板。四是产业加工集群化发展。目前,我县有鲜果销售和深加工的公司17家,扶持白沙、浦市等8个乡镇新建4.5万吨椪柑粒粒橙加工项目,椪柑深加工集群效益凸显。五是市场营销品牌化引导。立足“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打入大中城市超市”战略,充分利用“泸溪椪柑”一系列“国字号”品牌标识,促进了泸溪椪柑品牌化销售。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产业布局不合理。全县15个乡镇95%以上种植椪柑,品种单一,缺乏早、中、晚熟品种搭配,无法形成错峰销售。区域布局欠科学,石榴坪、合水、兴隆场、永兴场等乡镇椪柑,在品质、果实的水分含量上,都不及峒河沿岸一带的椪柑。

二是基础设施不完善。水利灌溉条件设施不足,影响柑橘林果的长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全县椪柑基地,几乎没有公路,导致产品采运成本高和影响果品质量。仓贮设备简陋,严重缺乏大中型仓贮中转站,椪柑分级包装、贮藏保鲜受到极大影响。

三是生产技术欠保障。首先,全县柑橘科研技术人员力量不足,科研经费投入有限,柑橘研发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学习培训机会较少,对柑橘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了解少,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落实困难。其次,标准园建设投入大,生产要求高,而果农呈散户经营,收益低,加之果农素质总体偏低,致使标准化生产难以落实到位。

四是经营水平不高。全县柑橘生产专业化组织程度低,虽然有柑橘专业合作社44家,但仍然以散户种植为主,难以形成规模经营。据调查,全县抛荒、撂荒的橘园90%都是20亩以下橘园,20到50亩的橘园处于半撂荒状态,50亩以上橘园70%还在进行管理。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部分果农进行了土地流转,但手续不完善,存在矛盾纠纷隐患。

五是营销网络不健全。目前,该县椪柑销售仍然以马路市场为主,销售椪柑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代理商、营销大户等尚未形成完整的市场销售链条,缺乏现代网络营销手段,难以把握、运作大市场。

三、发展的对策

1、合理布局,推进产业区域化生产。按照《泸溪县2012-2020椪柑标准园建设规划》和《泸溪县柑橘2013-2020品种改良规划》实施计划,优化布局,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促进柑橘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向重点乡镇集中,向配套设施和基础条件好的地方集中,以白沙、武溪、洗溪、潭溪、白羊溪、良家潭、浦市7个主产乡镇为主,形成峒河沿线优质椪柑产业长廊,打造椪柑生产基地;以浦市、达岚、合水、石榴坪等乡镇为中心,打造泸溪橙类生产基地,全力推进柑橘产业区域化生产。

2、调整结构,提升产业整体效益。我县椪柑一家独大的产业现状难以适应柑橘市场多元化发展,积极引进新品种,如引入香蜜一号、大分一号、小青柑、葡萄柚、脐橙等一批新品种,选育出适应本地种植的柑橘优新品种,大力实行品改低改,扩大高接换种面积,建立示范基地,实现柑橘品种多元化,切实优化泸溪柑橘品种栽培结构,提升产业整体效益。

3、配套建设,夯实产业设施基础。首先,科学规划。全力抓好果园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使进园公路、园区工作道、集水池、储藏库、气调库等设施布局科学合理,夯实产业发展基石。其次,加大扶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集中力量、集中资金,确保入园公路、工作道等配套设施建设深入有序推进。

4、加强科研,提升产业科技含量。一是抓科研。加大对柑橘科研和推广经费投入,鼓励自主研究创新,积极开展柑橘科研,抓好新品种引进、新技术示范及推广工作。二是抓品改低改。着力推进果园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进高改矮、密改稀、劣改优,促进园区改造全面完成。三是抓技术培训。按照果园标准化生产要求,突出抓好果农培训,提升果农科技素质,实行技术人员联点包户,为抓好柑橘培管、采摘、贮藏保鲜和分级包装提供技术保障。四是抓精深加工。引导和组建企业推进柑橘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

5、创新模式,加深产业组织化程度。一是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提升产业组织化程度。二是加快土地流转。健全完善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和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促进柑橘产业规模化、产业化经发展。三是创新经营模式。建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和果农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客商来泸经营发展柑橘产业,引导果农以土地转包、入股等形式参与,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促进全县柑橘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6、开拓市场,促进产业品牌营销。一是完善椪柑营销体系。着力扶持具有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营销大户、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抓实抓好产业营销网络建设。二是强化营销窗口建设。强化政策扶持,突出抓好市场窗口建设,抓信息、跑市场、联客商,为果农提供销售市场服务。三是着力打造品牌形象。抓好“泸溪椪柑”质量加工体系建设,实行“统一技术、统一检测、统一规范制度、统一注册商标”,建立健全柑橘标准化生产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建立生产档案,实现柑橘产品从田间生产到消费食用的全程监控。同时对柑橘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环节进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标明柑橘产品产地、质量、等级的标识,做到“以质量立牌、以品牌创优、以品牌占领市场”,并加大“泸溪椪柑”宣传力度,切实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75542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7
下一篇 2023-04-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