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历史建筑?

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历史建筑?,第1张

马向明日前,广州越秀区的两栋极具历史价值的民国建筑金陵台和妙高台被开发商夜半拆除,这个令人震惊的事件带出了一个沉重的话题:历史建筑的保护

历史建筑不是文物,但属于广义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定义,它是指“经城市、县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

文物受法律的保护不能拆,这已是人所皆知。今天已不会有哪个开发商傻到去拆文物。但为什么要对不是文物的历史建筑进行保护?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近年来,随着城市旧城改造的推进,许多地方老城的大规模拆建,导致城市的历史随着拆迁而丧失,新建筑越建越多,城市却越来越单独雷同。于是,人们呼吁要对反映城市历史的街区和建筑进行保护。第二,从文物的保护方面来看,要达到文物保护工程“全面地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的目的,必须要“保护文物本体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环境。”通俗地来说,就是保护文物,必须连同其周边的环境一起保护,否则,仅仅保护文物本身,脱离了其存在的环境,文物单位的价值和意义便大打折扣。近几年出现的一些案例,远的不说,如省内的城市南雄市的三影塔广场的改造就是这种典型,虽然作为国家级的文物三影塔并没有任何破坏,但其周边原来的民居被拆除建了广场和多层楼宇后,三影塔像一个盆景似地立在中间,意境和意义顿失。正是针对这种状况,国家于2008年公布实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要求地方政府对历史建筑进行认定和保护。并规定历史建筑集中成片的才能申报名城名镇名村,而历史文化街区内历史建筑加上文物建筑的用地宜达到建筑总用地面积的60%以上。

历史建筑不是文物,因此它的保护要求没有文物那么全面。文物建筑的保护以“不改变文物原状”为原则,要保存文物建筑的现存实物原状及它所携带的历史信息,因此文物建筑的利用不能改变原状,也不得损毁和改建。而历史建筑的保护首先是不得拆除其有意义的部分,对其所作的维修改善都应保持原有外形和风貌特征不改变,但是可以在使用功能上更加灵活。如允许在历史建筑内部进行设施改造甚至改变内部结构。

历史建筑需要通过一定的程序来认定,这个程序通常是由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普查情况,提出历史建筑的初步名录;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规划、文化(文物)、房产、建筑、历史、档案等方面的专家,根据历史建筑的认定标准,提出评估意见;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专家评估意见,拟定历史建筑建议名录;历史建筑建议名录经市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审查同意后报市政府批准并公布。

广州的这两栋建筑建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其中妙高台曾是粤剧泰斗薛觉先故居。据报市政府去年五月份组织了专家考察,专家建议将妙高台一号和三号、金陵台二号和四号、诗书路六十九号之一作为历史建筑,应予以保留,于是拆迁被叫停,相关政府部门并发出缓拆令。但广州的历史建筑名录确还未公布,在这个空隙期间,便发生了这样一件令人痛心的事件。

(作者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

一、如何对城市的历史文化进行保护与开发

一个没有人文精神的城市肯定也没有自己的灵魂。

走向现代大都市,城市需要繁荣的工商业,也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尊重传统,并耐心解读那些承载着传统与城市记忆的历史街区及建筑,是我们探寻人文精神的重要路径。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旅游城市,历史遗留下来的古文化,可以作为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支撑,也是塑造一座具有高质量生活水平和高品味文化内涵的城市宝贵遗产。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历史文化遗存文化可以提高我们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内涵,为将来城区古文化街区旅游提供广阔空间,最终形成以旅游收入与反哺保护良好互动的态势。

若不对现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加以保护,若干年后,人们将无从了解聊城城区到底是什么样子,与其他城市相比有哪些不同的特质和个性,有哪些值得骄傲的文化遗产。只有尽力保护好历史文化遗存,旧城的历史生命才能得以延续和升华,而现代的城市开发水平,也可以得到极大地提高。

二、对文物保护有哪些合法建议

1、贯彻国家《关于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五纳入”的通知》精神,实现将文物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城乡建设计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通过调整和完善文物保护管理机制,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管理体系。强化 *** 宏观管理职能和社会文物保护意识,提高全市文物工作的整体水平。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县、区各级领导的责任制加以考核,落实各区文保机构人员的定岗定编。加强专业队伍的建设,因地制宜引进文物保护管理、文物基础研究等方面的业务人才。县区财政建立专项文物保护经费,并逐年稳步增长。

2、建立公众参与的保障和激励机制。健全社会广泛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遗产保护。继续加强基层文保机构的工作,进一步完善文物保护管理网络,注重发挥以街道、社区为构架的基层业余文物保护组织的作用,形成各级各层次管理机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协调,紧密配合的良性运作机制。加强业余文物保护通讯员队伍建设,逐步完善《杭州市基层文物保护组织机构管理制度》,拨出一定的专项资金,以“以奖代拨”的形式建立对业余文保员和对历史文化保护有贡献者的经济激励制度,建立市、区、街道(乡镇)文物保护网络,并对其运行的规律及时进行研究和总结。

3、充分利用全社会的力量,采取有力措施,依法落实文物保护“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使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使用保护责任书》签订工作全部到位。强化文物使用单位的保护意识,解决当前历史文化保护中存在的社会公众参与主体不足,参与领域不深,参与的制度化和稳定性较低等问题,确立国家保护为主,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物保护新体制。

4、建立半官方、半民间的保护团体及专门咨询机构——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对文物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的评估、保护、维修及使用进行研究、咨询、监督和技术指导,并授予一定的法律权力,以作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及其环境的安全屏障。

5、通过研究,改革文物保护管理财政体制,市财政政策应向文物资源丰富和经济欠发达的县、市(区)倾斜,加大对各区、县(市)文物保护事业的扶持力度,将文物保护经费多用于基础工作、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和县市文物保护工作,以解决各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平衡的现象,推动全市文物保护工作的全面、均衡、可持续发展。

6、配合基本建设特别是重点工程为主,积极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并对涉及城市建设的地段和半山、留下等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提前进行调查,为城市建设决策提供依据。

三、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历史建筑

马向明 日前,广州越秀区的两栋极具历史价值的民国建筑金陵台和妙高台被开发商夜半拆除,这个令人震惊的事件带出了一个沉重的话题:历史建筑的保护。

历史建筑不是文物,但属于广义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定义,它是指“经城市、县人民 *** 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

文物受法律的保护不能拆,这已是人所皆知。今天已不会有哪个开发商傻到去拆文物。但为什么要对不是文物的历史建筑进行保护?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近年来,随着城市旧城改造的推进,许多地方老城的大规模拆建,导致城市的历史随着拆迁而丧失,新建筑越建越多,城市却越来越单独雷同。于是,人们呼吁要对反映城市历史的街区和建筑进行保护。第二,从文物的保护方面来看,要达到文物保护工程“全面地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的目的,必须要“保护文物本体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环境。”通俗地来说,就是保护文物,必须连同其周边的环境一起保护,否则,仅仅保护文物本身,脱离了其存在的环境,文物单位的价值和意义便大打折扣。近几年出现的一些案例,远的不说,如省内的城市南雄市的三影塔广场的改造就是这种典型,虽然作为国家级的文物三影塔并没有任何破坏,但其周边原来的民居被拆除建了广场和多层楼宇后,三影塔像一个盆景似地立在中间,意境和意义顿失。正是针对这种状况,国家于2008年公布实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要求地方 *** 对历史建筑进行认定和保护。并规定历史建筑集中成片的才能申报名城名镇名村,而历史文化街区内历史建筑加上文物建筑的用地宜达到建筑总用地面积的60%以上。

历史建筑不是文物,因此它的保护要求没有文物那么全面。文物建筑的保护以“不改变文物原状”为原则,要保存文物建筑的现存实物原状及它所携带的历史信息,因此文物建筑的利用不能改变原状,也不得损毁和改建。而历史建筑的保护首先是不得拆除其有意义的部分,对其所作的维修改善都应保持原有外形和风貌特征不改变,但是可以在使用功能上更加灵活。如允许在历史建筑内部进行设施改造甚至改变内部结构。

历史建筑需要通过一定的程序来认定,这个程序通常是由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普查情况,提出历史建筑的初步名录;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规划、文化(文物)、房产、建筑、历史、档案等方面的专家,根据历史建筑的认定标准,提出评估意见;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专家评估意见,拟定历史建筑建议名录;历史建筑建议名录经市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审查同意后报市 *** 批准并公布。

广州的这两栋建筑建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其中妙高台曾是粤剧泰斗薛觉先故居。据报市 *** 去年五月份组织了专家考察,专家建议将妙高台一号和三号、金陵台二号和四号、诗书路六十九号之一作为历史建筑,应予以保留,于是拆迁被叫停,相关 *** 部门并发出缓拆令。但广州的历史建筑名录确还未公布,在这个空隙期间,便发生了这样一件令人痛心的事件。

(作者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

四、为我国保护文物方面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佛山历史悠久,有1300多年的建城历史,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代留下了不少有历史纪念意义和人文艺术价值的名胜古迹和聚落遗址。

全市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50处,现有国办博物馆6个,以及陶塑、园林、武术、民间艺术等专题博物馆和名人纪念馆14个、私人专题博物馆1个。无论是从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还是从各类文物的种类与质量来看,佛山都可以称得上是广东的文物大市。

不仅如此,佛山还是粤剧的发源地和著名的陶瓷之乡、武术之乡、民间艺术之乡。这些丰厚的人文历史资源既是佛山的宝贵文化财富,也是佛山现代文化发展的坚实基础和潜在优势。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佛山在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文物保护和文化旅游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加强保护的同时,初步盘活了历史文化资源,使相当一部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2002年,佛山的旅游总收入为73.31亿元,创汇2.11亿美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超过6%,文化旅游业已成为佛山新的经济增长点。

但是,从发展的眼光看,佛山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力度还有待提高,规划欠缺、资源分散、品牌缺乏和包装推广不够的问题依然存在,开发与保护、产业与事业的关系仍未彻底理顺。因此,必须协调好历史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走“保护、开发、更好地保护”的路子,下大力气抓规划、抓整合、抓品牌、抓创新,在保持历史文化名城风貌、深化传统文化底蕴的同时,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全面提升佛山的城市文化形象和综合竞争力。

一、整体保护,综合开发。对于历史文化名城,无论是保护还是开发,都应当坚持整体性、综合性原则。

《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 *** 》第一条就指出:“历史古迹的概念不仅包括单个建筑物,而且包括能从中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历史名城是有机整体,包括城市及其古街区的传统风貌和原有格局,不仅仅是几个孤立的历史古迹。

佛山的文物保护和开发要改变过去那种局部保护、分散开发的模式,将名城保护和开发纳入现代化城市的总体建设规划中,统一管理、合理布局。名胜古迹周边的景观环境要与之相协调,尽量恢复历史原貌,努力构建“点”(文物古迹)、“线”(古街巷、古建群落、旧有景观环境)、“面”(历史文化街区、古镇、古村落)相结合的保护和开发体系,使保护区域范围内的建筑风格、景观风貌、功能设置与文物古迹相一致,使文物保护、旅游观光、商业贸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目前,佛山已划定面积达31.5万平方米的祖庙历史文化街区,正吸引民资、外资参与运作,力图在恢复佛山老城区风貌的基础上,建设集旅游观光与购物为一体的文化商贸景区。今后,还应当根据文物古迹的分布特点和城乡规划要求,开发和建设若干个历史文化保护区,形成有规模、具特色、出效益的名城文化亮点。

二、整合资源,打造品牌。从总体上看,佛山的文物古迹较多,但不少古迹呈散点分布,资源较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而且缺乏主题鲜明、影响大、效益好的旅游文化品牌,不利于旅游产业的做大做强。

因此,当务之急是通过适当的市场机制和行政手段,对分散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加工,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整体效能。要以历史资源为纽带,以文化主题的发掘和提炼为切入点,将主题性较强、地方特色明显的文化资源串联整合起来,构建若干条以陶艺文化、粤剧文化、佛教文化、园艺文化、武术文化等为主题的旅游线路,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品的档次,加强包装和推介,打造佛山文化旅游品牌。

三、风物结合,突出特色。佛山不仅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还保留了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传统技艺和民间艺术,从南狮、飘色、粤(剧)曲、武术,到陶塑、雕刻、塑扎、广绣、剪纸等,无论是民俗节庆,还是工艺技术,都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相对于静止的、物质形态的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和技艺是动态的、鲜活的传统文化资源,两者的有机结合,不仅能够更好地保持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神韵,而且能够活跃旅游形式、丰富旅游内容。因此,可以把游览名胜古迹与观赏民俗风情、把参观文化遗址与观赏民间工艺结合起来,开发诸如“秋行飘色”、“古窑-陶艺”、“武馆-武术”、“祖庙万福台-粤剧表演”等风物结合、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

一方面使民俗风情、传统技艺和民间艺术等软性的传统文化资源得以保护和延续,另一方面也能够吸引游客、开辟商机,最终实现文化保护和产业开发的双赢。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要求高、难度大。

在这方面,佛山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积累了许多经验。在新世纪新阶段,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机制,把历史文化保护和旅游产业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保护、开发、更好地保护”的路子,让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佛山的文化名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塑造文化佛山建设文化强市 佛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明清时期是全国“四大。

五、国内外对于城乡规划改革过程中 对具有文化历史特色或特殊纪念意义

国外古建筑保护之历史过程 英国连电线杆都保护 一座城市要有一个灵魂,这就是它的过去 本报驻英国特约记者 张芝年 编者按:随着现代风格的摩天大楼、住宅社区在中国遍地开花,如何保护 古建筑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怎样进行旧城改造?怎样合理发展古城的旅 游业?在古建筑保护方面,其他国家是怎么做的?记者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采 访。 英国保护古建筑也走过弯路 就国土面积而言,英国是一个小国,但它同时也是一个历史遗产和古建筑 资源丰富的国家。

要做到城市发展与保护古建筑相互协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这方面,英国也有不少教训。

英国著名的古建筑保护组织“乔治亚集团”主 任贝杰瑞介绍说,二战之前的150多年里,英国保护古建筑的工作并不尽如人意。 利物浦古建筑被毁现象特别严重,大兴土木对那里的古建筑造成了灾难性的破 坏。

英国其他地方的许多古建筑也未能幸免。在20世纪,有1/6的乡间别墅遭到 厄运。

贝杰瑞向记者展示的两本书《乡村别墅的破坏》和《英格兰消失的豪宅》 ,分别出版于20世纪70年代和2002年,记载了英格兰被拆毁古建筑的图片和历 史资料。这两本书在谴责拆除古建筑行为的同时,也强烈呼吁全社会关注对古 建筑的保护,停止并制止拆毁乡间古楼、宅第和宫殿式建筑。

有人说,英国的城市与美国的不同,美国城市一般只有一个中心,其他都 是郊区;英国城市,如伦敦,可以说是多中心的城市,33个区分别拥有自己的 中心、步行街和商业区。也有人说,伦敦是一座由剧院、餐馆和咖啡厅组成的 城市,体现了不同族裔、不同文化和不同风貌的历史沉积。

贝杰瑞说,一座城 市要有一个灵魂,这就是它的过去和历史,年代久远的建筑则是一段历史的见 证。19世纪20年代,英国城市也经历了大规模的扩建,当时对古建筑的保护并 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所以他对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面临拆除旧房的压力 表示理解。

英国人喜欢在古建筑里居住和工作 最近几十年来,英国 *** 加强了对古建筑的保护力度。1984年,英国成立 了一个名为“英格兰遗产”的组织,专门负责对全国的古建筑进行系统的调查、登记和保护,同时制定了相关法律,使英国对古建筑的保护走上了法制化的轨 道。

目前,全国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古建筑和历史遗迹共约50万处,大到皇 宫、古堡、教堂,小到草屋、拱门、电话亭,甚至电线杆。 被保护建筑的清单还在不断加长,任何人拥有的建筑,只要有独到之处, 无论是历史的深厚背景、建筑的匠心独具、石雕的栩栩如生、木工的精巧装饰, 还是名画的陈年轶事,都可以作为理由,向“英格兰遗产”申请。

列入保护清 单的建筑按其价值,分为三个等级。属第一等级保护的建筑仅占总数的4%左右, 约2万处。

贝杰瑞介绍说,凡是列入保护清单的建筑,如果有人想要拆除,或者 对其内部格局进行改动,当地 *** 都会征求“乔治亚集团”的意见。该集团每 月召开一次会议,审议改建古建筑的申请。

他说,目前很少有人提出拆毁的要 求,许多都是申请扩建,包括改变建筑的用途,比如将原有的建筑隔为成套公 寓,或将其改装成办公楼等等。 贝杰瑞说,经历了19世纪和20世纪前半叶的破坏之后,英国人更加喜欢在 古建筑里居住和工作,更加珍惜设计精湛、古朴高雅的历史性建筑。

英国人说, 不能破坏作为历史见证的古建筑,要发展请到别处去。 现在,伦敦旧城几乎都是老房子,原貌原样,甚至给人破旧的感觉。

有人 却盛赞道,当一个个现代化的大都市都建成水泥森林的时候,伦敦独具魅力, 成为一座不可多得的充满艺术珍品的博物馆。 保护古建筑不惜工本 成立于1877年的英国古建筑保护协会(SPAB)至今已有127年的历史,是一 个志愿者组织。

该协会秘书长范宁对记者说,英国过去在古建筑保护方面犯了 许多错误,理由虽然是正当的,即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但当过去熟悉的东西 一下子都消失后,人们又为之大惊失色。为此,英国在英格兰和威尔士设立了5 00个保护区,不仅保护古建筑本身,而且对其周围环境也加以保护。

如果古建 筑被高楼和高速路所环抱,就会失去它应有的韵味。 范宁介绍说,英国保护古建筑还有一条原则, *** 不能强行拆除私人住宅, 要按市价支付赔偿金。

如果遭到拒绝, *** 可以上诉。如果引起大的争议,该 案例则要举行公开听证会,以听取当事各方、专家和社会各界的意见。

伦敦希 思罗机场的扩建工程曾引起广泛争议,结果由独立调查人举行了长达5年的听证 会,终于解决了个人利益与社会公益的矛盾。 英国人保护古建筑不惜工本已经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

英格兰东北部 的纽卡斯尔有一座现代艺术博物馆,它是由面粉厂改建而成的。仅仅为了保留 面粉厂的墙体和上面硕大的“波罗的面粉厂”字样,英国人竟花费了7500万英 镑,而推倒重建只要花3500万英镑。

这是怀旧,也是纪念该厂在工业革命时代 对当地经济所做出的历史贡献。这样的例子在英国比比皆是,从中也许能够集 中反映出英国保护古建筑的价值观。

正如英国古建筑保护协会的创始人威廉·莫里斯所说:“这些建筑绝不仅 仅属于我们自己,它们曾属于我们的祖先,还将属于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75682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7
下一篇 2023-04-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