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广告”—电商行业营销模型汇总

“科学的广告”—电商行业营销模型汇总,第1张

编辑导语:营销对于电商行业来说,是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能忽略创新对于营销的重要性以及不断的学习对于营销转化的影响。本文作者对阿里、京东、美团、电通等电商行业的营销模型进行了汇总,看看这些大厂是如何做好营销的。

过去的2、3年是自己做产品经理比较有意思的一段时间,也是很重要的一段时间,因为这段时间除了做功能外会更多的去接触业务本身,从业务的初始和角度来做产品,我们对应的思考模型会不一样。

前段时间把霍普金斯的《科学的广告》又看了一遍,霍普金斯是谁?

即使没有学过广告的同学也可能对“奥美广告”或多或少有一些了解,然后稍微熟悉一点的可能知道“现代广告之父”是奥美广告的创始人——大卫·奥格威;然后,大卫·奥格威的师傅就是“霍普金斯”。

霍普金斯第一次把广告这个职业从一个野生的状态拉向了正规军,这也是《科学的广告》写作的初衷。做运营或者营销相关的同学可能对“新品试用”、”优惠券”已经再熟悉不过了,而根据资料记载,这些也都算是霍普金斯的发明。

工作时间久了,不管是做产品经理也好,做其他行业也罢,我们会经常谈到套路,其实“套路”就是对所做工作的一种高度概括而已,有些书上已经有人帮着总结了,有些“功夫在诗外”的东西其实需要自己去“悟道”。

《科学的广告》虽然是讲广告行业和广告策略的,但是里面许多的营销思路现在读来仍然是不过时的,按照霍普金斯的从业年代41岁从业算起,大概这些理论的总结应该成型于1920年代,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00年过去了,仍然振聋发聩。

同样,在整个营销界和营销史上,“营销模型”也是大家提及和使用比较多的工具,但是这个看似玄而又玄、虚而又虚的东西就跟霍普金斯的科学广告理念一样,虽然历经时代的渗透和幻化,但其本质的东西其实也未曾改变。

一、美国广告学家E.S.刘易斯:AIDMA法则

AIDMA法则是在1898年由美国广告学家E.S.刘易斯最先提出,AIDMA法则的含义为:A(Attention)引起注意、I (Interest)产生兴趣、D(Desire)培养欲望、M(Memory)形成记忆、A(Action)促成行动。

所谓AIDMA法则,是指在消费者从看到广告,到发生购物行为之间,动态式地引导其心理过程,并将其顺序模式化的一种法则。

其过程是首先消费者,注意到(attention)该广告,其次感到兴趣(in-terest)而阅读下去,再者产生想买来试一试的欲望(desire),然后记住 (memory)该广告的内容最后产生购买行为(action)。

二、日本电通:AISAS模式

AISAS模式是由电通公司针对互联网与无线应用时代消费者生活形态的变化,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消费者行为分析模型。

营销方式从传统的AIDMA营销法则(Attention 注意、Interest 兴趣、Desire 欲望、Memory 记忆、Action 行动),逐渐向含有网络特质的AISAS(Attention 注意、Interest 兴趣、Search 搜索、Action 行动、Share 分享)模式的转变。

在全新的营销法则中,两个具备网络特质的“s”——search(搜索),share(分享)的出现,指出了互联网时代下搜索(Search)和分享(Share)的重要性,而不是一味地向用户进行单向的理念灌输,充分体现了互联网对于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的影响与改变。

ISMAS模式,由北京大学刘德寰教授提出,根据移动互联时代人们生活形态的改变(尤其是用户主动性的增强),针对传统的理论模型提出的改进模型,即:Interest(兴趣)、Search(搜索)、mouth(口碑)、Action(行动)和Share(分享)。

三、社交媒体时代消费者行为模式:SIPS模式

2011年,日本电通公司提出的社交媒体时代消费者行为模式(Sympathize-Identify-Participate-Share&Spread,简称SIPS模式),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分为四个阶段:共鸣(Sympathize)、认同(Identify)、参与(Participate)、共享(Share&Spread)。

该模型深刻剖析了新时代消费者行为的发展与变化,为企业提供了更适用于社交媒体营销创意、消费者行为分析和传播效果评估的框架。

四、美团:基于生活方式的全新营销模型LIIS(Lifestyle-Identify-Interaction-Share)

美团的这个营销模型有两个很大的不同点,一是强调大数据,二是强调人与商家的交互。

但是逻辑比较好理解:通过线上线下的接触,我们获取到用户的身份信息,反过来我们也就更好地可以将与用户匹配度高的内容推荐给消费者,而在整个过程中的任何节点都可以实现用户的“分享”,从而保持整个流程的循环往复。

五、阿里:AIPL+FAST+GROW

AIPL:把品牌人群细分,将人群资产定量化,是品牌进行全域营销最重要的一环,其中AIPL代表的意思为:

1. FAST

FAST指标主要是有四部分组成,分别是消费者资产中的人群总量(F)、加深率(A),也就是消费者从认知,到兴趣,再到购买,并成为忠诚用户各个阶段转化率;超级用户数(S)是指对品牌而言具有高净值、高价值以及高传播力消费者,如品牌会员以及超级用户活跃度(T)。

这四个指标不仅评估消费者资产的数量(F和S),也包含消费者资产的质量(A和T)。FAST指标体系能够更加准确的衡量品牌营销运营效率,同时FAST也将品牌运营的视角从一时的GMV拉向了对品牌价值健康、持久的维护。

2. F(Fertility)

可运营人群数量-活跃消费者:该指标主要帮助品牌了解自身的可运营总量的情况。

首先利用GMV预测算法,预估品牌消费者总量缺口,然后基于缺口情况优化营销预算投入,站内外多渠道种草拉新,为品牌进行消费者资产扩充,并指导品牌进行未来的货品规划和市场拓展,多方位拓展消费者。

3. A(Advancing)

人群转化力-关系周加深率:多场景提高消费者活跃度,促进人群链路正向流转,多渠道种草人群沉淀后,进一步筛选优质人群,通过钻展渠道进行广告触达,品牌内沉淀人群细分,对消费者进行分层运营,差异化营销,促进整体消费者的流转与转化。

4. S(Superiority)

高价值人群总量-会员总量:会员/粉丝人群对于品牌而言价值巨大,能够为品牌大促提供惊人的爆发力,通过线上和线下联动,联合品牌营销,以及借助平台的新零售等场景如天猫U先,淘宝彩蛋,智能母婴室扩大品牌会员/粉丝量级,为后续的会员/粉丝运营打下基础。

5. T(Thriving)

高价值人群活跃度-会员活跃率:借助大促,提高会员/粉丝活跃度,激发会员/粉丝潜在价值,为品牌GMV目标完成提供助力,对会员/粉丝按照RFM指标进行分层运营,优化激活效率,千人千权触达惩戒,公私域结合,赋能会员/粉丝运营。

GROW增长,应该是营销人永恒的话题,特别是在互联网流量红利见顶下的存量时代,增长变得愈发‘难’。通常难在3个地方,找不到帮助品类增长的方向,缺乏明确的品牌增长抓手,品牌增长效率较低。

于是,作为如今定位为商业 *** 作系统的阿里,就提出了适用于母婴、食品、家清、美妆、医药保健和个护等几大一级品来的大快消行业增长“仪表盘”—–GROW模型,GROW中的4个单词代表着影响品类增长的“决策因子”:

渗透力(Gain):指消费者购买更多类型品类/产品对品牌总增长机会的贡献;复购力(Retain):指消费者更频繁/重复购买产品对品牌总增长机会的贡献;价格力(Boost):指消费者购买价格升级产品对品牌总增长机会的贡献;延伸力(Widen):指品牌通过提供现有品类外其他关联产品所贡献的总增长机会。其中:

母婴行业的品类渗透力明显高于其他因子;食品和家清的复购力机会突出;美妆和医药保健行业的价格力机会最大;个护行业各方面增长机会均匀,渗透力的机会略高;

六、京东:营销360体系之4A模型

4A模型:

认知(Awere):京东展位(聚效)、京东直投(dsp)、线下广告、合约占位;吸引(Appeal):京东展位(聚效)、京东直投(dsp)、线下广告、合约占位、京任务、京挑客;行动(Act):搜索品专、活动通、购物触点广告、京东快车、搜索店铺;拥护(Advocate):购物车触点广告、裂变广告、互动通;

七、总结

纵观整个营销模型的发展和变化,在新媒体出现之前之后的核心变化除了要促进用户“交易”之外,“分享”是之后一以贯之的重点;品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现实中又并非所有企业都重视品牌的定位和宣传引导,这是最先接触用户的步骤;当然,随着疫情以来的变化,对品牌的认知也可能是发生在传播中的阶段,这个顺序的变化非常值得玩味和注意;大数据不只是说说而已,但是对于大数据的数据收集和数据建设其实是有一段很漫长的道路要走的;“人”、“货”、“场”各家的重视程度不一样:阿里由于数据积累的强大基础,因此对给予人的维度的营销设计虽然看似更为繁杂,但一定也是最为有效;并且,阿里对于货的层面也有一定的涉及;美团和京东其实重点更在“场”的维度,两者美团更优;货,似乎是大家不去刻意提及的,因为毕竟各家都是以平台为定位,或者说以一个大渠道的角色来规划,但是“货”的讨论却反而是无法避免的;最后,我们可以看到广告公司和电商平台在营销理论上虽然都在迭代,但是理论家跟实战家的区别也立竿见影。

刻意练习,强调想成为某个专业的高手,必须要有一个靠谱的师傅。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这个荣幸能有名师指点,或者直接成为名师的徒弟。那有没有什么办法,不通过拜名师当师傅,也能成为很厉害的人呢?

当然有,而且也有人给我们提供了强有力的例证。

我在这里要讲三个人,一个是富兰克林;一个是李叫兽;还有一个是查理芒格。这三个人,第一,第三个人来自美国,但是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另一个来自中国。

我在这里想说的是,他如何成为的一个作家。

富兰克林成为作家,并没有师傅专门指导他。在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一个刊物《观察家》。发现这个刊物上的文章都非常棒。于是萌生自己也要学习写这样的文章的念头。

富兰克林写作方法论1.0

他首先采用的策略,是看几篇文章,然后自己写下关于原文的线索,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线索,复原原来的文章。当然,不一定完全一样,可以是用自己的话重写。

但是,很快,他就觉得这种方法没啥意思,因为他的目的,并不是复写原来的文章,而是写出自己的好文章,自己写出跟原文一样有趣、一样细致入微地描述,一样精彩的用词的精彩文章。

于是,他升级了自己的写作方法。

富兰克林写作方法论2.0

他升级的方法,就是自己直接写文章,写跟刊物上观点类似的文章,然后跟《观察家》上别人写的文章内容进行对比,找差距,看看自己的问题在哪里,然后再进行调整。

这时候,他又发现自己的词汇非常贫乏,他便重新升级了他的写作方法,思考通过什么方法来练习词汇,韵律。

富兰克林写作方法论2.1

他用的办法是把《新观察》上的文章,改写成诗歌。大家都知道诗歌必须讲究词的选择,讲究韵律,讲究念起来的铿锵节奏,这样就逼着他要学习表达。要经常绞尽脑汁想平常在写作的时候不会想到的那些词。

富兰克林写作方法论2.2

他又有了新方法,把那些写过的诗,改写成散文。从诗到散文,就更接近那些论说性的文章了。这种方法,一方面积累大量的词汇,另一方面练习了文章的表达,更接近了《观察家》的文章。

进而, 富兰克林又升级了写作方法论到3.0

富兰克林还是在《观察家》找出一些文章。他把每一句用一个词来记录,作为线索,然后呢,把这些词的顺序搞乱。然后过一段时间,再用这些词,来复原文章的句子,最后,再恢复原文的逻辑。这种方法,可以锻炼他的逻辑能力,当他发现自己写的东西,跟原文的顺序,逻辑有不同的地方,就会纠正自己。

就这样,富兰克林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自己训练成了一个美国历史上著名的作家。

整个过程,我们看到富兰克林在没有师傅指点的情况先,一步一步通过刻意练习和升级,成为了写作高手。

我们下面要说的这个人,网名李叫兽。今年25岁,已经成为了百度的副总裁。

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他的成长经历,可以更强有力地证明,其实变成一个很厉害的人,根本不需要找到一个师傅来面授机宜。

他特别喜欢的一件事,就是思考。

思考,好像是人人都能做的事,确实,人人都有思考的能力,但是你会发现,大多数人的思考,都是浅尝而止,大多数人甚至都懒得深入思考。而李叫兽的思考,我们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上瘾”。他对思考,已经到了上瘾的程度。而且,他认为思考是非常重要的有意义的事。而很多人并不这样认为。大多数人认为的思考,也很重要,但是不需要上瘾。

先看他中学的时候,是如何思考的。

中学生,一身的荷尔蒙无处释放,于是打架便是中学生喜欢的运动之一。有时候并不是你想打架,而是别人会打你,因此不会打架的结果,就是挨揍。

李叫兽上中学的时候,个子并不是最高的,也不是身体最棒的。但是他是最爱思考的。

有人可能会问,爱思考有屁用,打架,人家还等你思考完了再打么?

我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思考对打架的用处不大。而李叫兽却认为,思考是提高打架技术的根本,而不是体力是打架技术的根本。

于是,他买了一大堆打架的书,各种擒拿格斗,李小龙截拳道等等,开始照猫画虎,练习打架。

然后就觉得艺高人胆大,开始跟人打架,当然结果很明显,被别人打了一顿。

一般人到这里也就停下来了,自己觉得已经证明了看书打架没有用,而李叫兽牛逼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不仅没有停下来,反而继续看书,寻找不合理的,改进合理的地方,反复刻意练习。最后的结果是,他成了学校里最会打架的人之一。

我知道李叫兽,是从他写的一篇文章《月薪三千块钱和三万块钱文案的区别》开始的,这篇文章刷爆了朋友圈,奠定了李叫兽的营销文案的地位。然后关注他的公众号,开始读他的文章。后来看小马宋的书《朋友圈的尖子生》,对李叫兽才有了更多的了解。

2015年9月,李叫兽写了一篇文章叫《为什么你有10年经验,但成不了专家》。在这篇文章,他让我们了解了他认为的刻意练习是什么。

刻意练习,实际就是把自己放到学习区不断蹂躏的过程。

在心理学领域有一个模型,用三个同心圆来表示,一个是学习区,一个舒适区,一个是恐慌区。

在舒适区,人们遇到的都是自己会的知识技能,因此轻车熟路,没什么障碍,而这个区最大的好处就是舒服,最坏的坏处也是舒服。因为舒服,人们不愿意离开,因为舒服,人们就停滞不前,因为舒服,最后可能变成了毒药,成为毁灭自己的温床。

学习区,就是有未知的知识需要学习,这个区域的特点,就是不舒服,但是这种不舒服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最后学会新的知识和技能。一旦学会了,这个区域就变成了舒适区,需要跳出去,继续把自己挪到新的学习区学习。

恐慌区,就是完全是未知的区域,没有任何线索去学习,这个区域,不是我们能够掌控的区域。很多人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觉得什么都不会,这时候就是在恐慌区。

学习区,实际上就是在不断蚕食恐慌区,让恐慌区变成学习区,最后变成舒适区。

大多数人的思维套路是:在学习区,通过努力掌握知识,进入了舒适区,就结束了。这样的思路,非常危险,很可能是自毁前程的停滞不前。

我们看看李叫兽如何把自己放到学习区蹂躏。

通常解题的时候,我们只要找到答案也就是了,李叫兽一定要找到5个以上的答案才肯罢休。

举个例子:

李叫兽在他的一个课程上讲到了一个案例,就是一款香薰机的宣传。这款香薰机,是一种小型的,可以随身携带的,有助于睡眠的,有香味香薰的机器。

比如,这家香薰机的厂家提出的广告策略,是给你五星级睡眠。

我们看到这款香薰机,会有五星级睡眠的感受么?当然没有,因此这个广告策略显然不对。

那么,如果说,这款香薰机如何便宜,用很少的钱,获得最好的睡眠享受,是不是可以呢?首先,人们根本就对这款香薰机没有概念,你就是再便宜,人们也不见得接受。

另外,五星级的睡眠,谁知道呢?什么是五星级睡眠?

李叫兽思考的问题是,从香薰到睡眠,究竟有多远?

香薰的概念,通常在SPA上经常会用到,而SPA跟睡眠又有什么关系呢?

SPA跟睡眠可能没有直接关系,但是SPA跟放松是有直接关系的,通常的SPA宣传,已经在人们的心智中植入了放松的概念。

而放松跟睡眠是不是有关系呢?

我们知道,上班族每天的工作非常紧张,因此一定存在着需要放松的需求。有些人下班会喝酒,有些人可能打游戏,这些可能都是上班族找到的放松的方法,而香薰机,是用在睡觉的时候,这样的关系链,就合理了。就顺了。一天的紧张工作,让你难以入睡,香薰机伴你放松,安然入睡,这样的逻辑,就对了。

实际上,这个过程的分析,就是刻意思考的过程,思考产品与用户之间的距离,通过什么,来弥补,弥合这个距离。

李叫兽认为,刻意练习,意味着短期效率下降,这也是大多数人懒得去刻意练习的原因。

他上学的时候遇到过一件事,就是要写一个通知,本来通知三言两语就可以写的,他却用了一个小时,为什么呢?

因为最近刚读过《金字塔原理》这本书,他就想着用这本书的方法,来写通知。当然,如果非要套用结构化思维的方法来写通知,如果以前有没有练过,自然需要的时间就多了,但是他认为非常值得。最后他硬是用金字塔原理的方法,写了这个通知。

还有一次,同学要去吃饭,他就开始用学过的决策理论来分析,应该去哪里吃。这就是跨界应用了。下面我们要提到的查理芒格,是跨界应用的大师。

李叫兽有一句名言,不知道是他自己想出来的,还是他看别的书上说的,这不重要,这句名言是这样的:

别人为什么停止思考?因为觉得已经明白了。而李叫兽为什么还要继续思考?他要想明白事情背后的原因,背后的为什么,背后的十万个为什么。

如果凡事都在别人停止的时候,你还在继续思考,并不断刨根问底,你想不卓越都难。想不成为百度的副总裁都难。

第三个要提到的人,叫查理芒格,是巴菲特的合伙人,也是巴菲特的智囊。

为什么查理芒格会成为股神巴菲特的智囊呢?

查理芒格有一种理论,叫《多元思维模型》,这种理论是他发明的。

什么叫《多元思维模型》呢?就是把不同学科的精华,应用到投资领域中去。芒格认为,人类各种知识宝库的精华,可以应用到任何一个领域中,当然经济领域也不例外。

我们看到《查理芒格的智慧:投资的格栅理论》中,从目录我们就可以看到,芒格都在研究那些学科。

最重要的,这些学科,他完全都是自学的

查理芒格说:

(美)彼得·考夫曼. 《穷查理宝典:查理·芒格的智慧箴言录》”

是不是很奇葩?一个投资界神一样的人物,居然没有上过商学的课程,也没上过经济学的课程。

没有上过课程,不等于没有学过经济学。

他都是靠自学来学习的。

所以,我会说,成为很厉害的人不一定要有什么牛逼的老师。但是需要的是你能够刻意练习。

有意思的是,富兰克林,居然是查理芒格的偶像。按现在的话来讲,查理芒格是富兰克林的粉丝。

在物理学上有牛顿的平衡理论,包括静态平衡,动态平衡。而经济学上,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是经济学动态均衡概念的主要发起人,马歇尔关于均衡理论,他举了一个例子:

而芒格认为,物理学的均衡理论,对经济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这个理论也存在局限,因此,还需要其他的学科共同作用的支持。他认为:

摘录来自: (美)彼得·考夫曼. 《穷查理宝典:查理·芒格的智慧箴言录》

所以他不仅要关心和研究物理学,还要研究化学、生物学、心理学等等其他学科,建立一个多元模型,来对付和处理经济上的问题,股市上的问题。

从上面三个人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共同的结论:

即使不用拜名师,一个人仍然可以通过学习,来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那么成为很厉害的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呢?

共同特点是思考 。他们都是非常乐于思考的人。而我们都知道,大脑重量占体重的5%,消耗的能量却是总能量的20%,因此人天生不喜欢思考,是出于生物自我保护的考虑。

因为不喜欢思考,所以就导致了任何事情都浅尝即止,不能深入,也就不愿意把自己放到学习区去刻意练习。自然也就不愿意思考。

另外一个共同特点是:他们都在通过思考,建立自己的模型,自己的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型。建立模型的意义,就是把事情变简单,通过简单可行的套路来解决问题。

模型建立起来以后,最重要的,是还要动态的更新模型,升级模型,让模型不断适应变化的外部环境。比如富兰克林不断升级自己的模型,而李叫兽,则建立的需求的十大模型,用于培训那些营销的精英,而查理芒格,则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建立了自己的多元思维模型。

因此,成为很厉害的人,你可以通过学习,思考和刻意练习来达成。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76652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8
下一篇 2023-04-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