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测序在美国和中国都有哪些商业模式

基因测序在美国和中国都有哪些商业模式,第1张

(1)商业模式缺乏创新

目前,我国电子商务处于对传统商业模式和国外经营模式的抄袭、模仿的水平上,很少有结合我国国情的创新模式。从理论上讲,与传统商务对比,电子商务具有很多优越性。但由于各种原因,网站的爆炸式增长与网站的"烧钱式"亏损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据有关人士分析,电子商务理论上可以节省76.59%的交易费用,但实际上在中国只节省了11.61%的交易费用。在近几年的电子商务热中,我国出现了不少电子商务网站,但大部分电子商务网站走的是"大肆炒作、吸引公众、争取广告、上市圈钱"这样一条路子,由于网上交易量太少,其收入不足以维持日常的运转,大多数网站不得不依靠外来资金的不断投入,因此,2000年下半年以来,在美国纳斯达克指数迅速下降的影响下,我国不少互联网企业出现了生存危机,裁员、倒闭接踵而至。在深刻的教训面前,网络公司要重新考虑自身定位,回归到"以利润为中心"的轨道上。

(2)企业信息化水平很低

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是密不可分的,企业信息化是开展电子商务的基础。企业信息化落后严重制约着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企业作为电子商务的主体,业务流程和管理过程的信息化是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必要前提。目前我国已经上网的企业不到企业总数的1%,在15000家左右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大约有10%左右的企业基本上实现了企业信息化,大约有70%左右的企业拥有一定的信息手段或着手向实现企业信息化的方向努力,大约有20%的企业只有少量的计算机。目前在国家工商局注册登记的1000万家左右中小企业中,只有大约百分之几的企业拥有一定的现代化信息手段。

(3)社会信用体系没有形成

在市场经济中,良好的信用对于一个企业的作用是无庸讳言的,可以给企业带来稳定的供应商和客户群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额外收益。但是在我国信用体系还没有建立和完善的情况下,企业不讲信用比讲信用经常获利更多。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国的社会化信用体系很不健全,信用心理不健康。交易行为缺乏必要的自律和严厉的社会监督。在网上交易中,如何保护企业的商务秘密?如何确定交易双方的真实身份和可靠性?如何保证交易达成后的不可否认性和不可修改性?如何保证网上支付的安全?网上交易发生纠纷怎么办?如何取得满意的售后服务?等。这些令人担忧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企业和消费者对电子商务的信心和热情。

(4)电子商务高级人才匮乏

电子商务发展的人才资源尚显不足。电子商务是信息化与传统商务的有机结合,需要大量既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又精通现代商贸理论与实务的复合型人才。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能否培养出大批这样的复合人才就成为该国、该地区发展电子商务的最关键因素。虽然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开始专门培养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但目前而言,具有创新思维的电子商务理论、规划与管理的人才奇缺,人才匮乏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又一难题。电子商务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涉及到计算机、经济、管理、法律等各个方面。电子商务人才实际上是一种复合型人才,目前社会上的电子商务培训班,在教学过程中"重电子轻商务"或者"重商务轻电子"。即使能够两头兼顾,也多是一种简单机械的拼凑组合,没有按照这门课程本身的内在规律和实际需求来进行科学系统的设计。以这样的电子商务的教学水平,要培养一批既懂电子商务技术,又有金融、商贸、物流等知识的跨领域的专门人才、复合人才,存在很大难度。另外,目前国内电子商务的教育和培训还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规范。

(5) 电子商务政策法规很不健全

在宏观层面上,政策法规不健全、标准不统一以及商务实践的盲目性等显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缺乏统一的指导方针、发展规划和实施战略。电子商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参加交易的双方,而且涉及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工商管理、海关、保险、税收、银行等部门。这就需要有统一的法律和政策框架以及强有力的跨地区、跨部门的综合协调机构。现行管理体制基本上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集中表现为条块分割、设置不合理、协调不够、办事效率低下、对新经济适应性较差。虽然,近年来中国已经出台了一些有关政策法规,但总体来看,还是很不健全的,目前针对电子商务的专门立法还是空缺,尤其是在跨国家、跨地区、跨部门协调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如国家计委、商务部、信息产业部等政府部门均出台了有关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报告,但由于侧重点不同且缺乏相互之间的协调,显得政出多门,难以落实。

(6) 电子商务支撑体系还不完善

第一,适应于电子商务的信息基础设施还不完善。近年来,我国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成绩显著,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达省市尤为瞩目。但从整体水平和电子商务的要求看,无论是网络技术、网络管理、资费水平、网络速度、网络安全等各个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现有网络建设的整体规划和统一指导不够,存在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弊端。

第二,适应于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体系还不完善。实施电子商务的重要条件是完善而富有效率的物流体系,我国在此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余地。即使在电子商务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单纯依靠网络也无法完成商务活动的全过程。这是因为相当一部分实物商品必须借助于其他运输工具送到企业或消费者手中,才能满足企业和消费者的需求。发达国家的物流配送体系社会化程度高,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可以将配送任务交给专门从事快递业务的企业去完成,既安全快捷,费用也比较低廉。在我国,目前物流配送体系尚不完善,快递业务尚未充分开展。不少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不得不自办快递业务,不仅无法覆盖较为广阔的区域,而且费用较高,商品配送所花费的时间较长,影响企业效益和消费者网上购物的意欲。

第三,适应于电子商务的金融支付体系还不完善。电子商务的支付与结算需要电子化金融体系的密切配合。目前我国金融服务极其电子化水平比较落后,跨区域、跨银行的电子支付系统还未建立,网上支付、结算等问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进程。目前绝大部分的电子商务只能做到"在线浏览,离线交易",无法进行"网上支付",这对于发展电子商务是非常不利的。改变传统的支付方式,实现真正的网上支付,不仅是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也是企业的迫切需求。

第四,适应于电子商务的信息安全体系还不完善。由于电子数据具有无形化的特征,电子商务的运作涉及多方面的安全问题,如资金安全、信息安全、商业秘密等。它要求电子商务比传统的有纸贸易更安全、更可靠。而目前网上安全技术及其认证机制均不完善,这也是普通消费者对电子商务持观望态度的重要原因。虽然计算机专家在网上银行的安全问题上下了很大功夫,采用了多种措施,然而,网络黑客的攻击仍然使专家们心疼不已。安全问题仍旧是电子商务活动中的关键。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电子交易各方的利益,由于种种风险的存在,各方当事人对在网上从事电子交易总不免心存疑虑。同时,网上交易所能带来的巨大机遇和丰厚利润也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那些喜欢冒险的网络入侵者,买方、卖方、银行都必须承担来自外部的风险。

从中国目前电子商务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网络结构复杂,不同行业、不同网络之间不能互联互通,各种资源难以充分共享,网络应用落后于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企业难以适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因此,要走有中国特色的电子商务发展道路,在"应用主导,面向市场;网络共建,资源共享;技术创新,竞争开放"的指导方针的指引下,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电子商务发展框架,规划中国电子商务整体战略和实施措施;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信息交换技术标准和规范,自主研究开发电子商务相关技术和产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和法规,为中国电子商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产业环境,全面、积极、快速地推进中国电子商务产业化发展。

基因测序虽然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手段,但是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教授甄二真表示,目前从应用的角度来说,科学家只确定了部分的基因位点与疾病的确切关系,也就是说真正可以用于临床诊断和指导治疗的基因检测并不多。要想真正用基因来诊病,还需要时间。

基因测序就像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得不得法,它也有消极的一面。若全基因的检测普及,含有基因缺陷的人的信息,一旦落入被测者雇主的手中,将对他的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而且基因测序而不确定是个性化治疗的唯一基础,其他还包括基因治疗等其他技术基础。更重要的是,对于任何基因测序的设备来说,用于临床前必须对其可靠性和可重复性做好完备的临床试验,并且取得FDA和CFDA的权威认证。

银河证券历时两个多月,对基因测序行业政策环境,技术趋势及行业巨头的商业模式和投资逻辑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并发布了《基因测序的发展趋势与商业模式——探讨精准医疗系列报告之(一)》的深度调研报告。

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技术的飞速提升、生物医学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大数据分析工具的日益完善,我们正进入全新的医疗健康时代——精准医疗。

精准医疗是一种基于“个人”的定制医疗模式,其以个体的组学信息和遗传信息为基础,以环境、生活方式、既往病史及诊疗方式等为跟踪对象,搜集全方位、可量化、有前瞻性和时效性的个体数据,通过数据的综合分析、挖掘形成有价值的医学信息,最终设计出针对个体的最优解决方案。

图1. 精准医疗:基于“个人”的定制、量化医疗模式

基因测序技术凭借灵敏度高、精度和通量高、价格低廉等优势,成为基因检测技术中获取人体基因组数据的主流技术,通过将基因组数据与无线生物传感器获取的生命体征信息(如血压、心跳、脑电波、体温等),成像设备中的个体信息(如CT、MRI、超声等)以及传统医学数据相结合,精准医疗为个体提供全新的定制医疗。

“一刀切”治疗时代已过时,启动精准医疗刻不容缓

传统医学痛点催生精准医疗需求。传统的循证医学是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实践经验和客观的科学研究证据,对于症状相同的病人使用相同剂量的同种药物进行治疗,但治疗效果却千差万别。传统治疗方案显示,肿瘤的无效率高达75%,糖尿病无效率43%,抑郁症无效率也有38%。人们逐渐意识到大多数疾病的发生是自身遗传密码和外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精准医疗借助可监测的遗传信息和环境信息,针对个体提供定制的优化治疗方案,提升现有治疗水平,并尽量在发病前就有望有效预防。

图2. 传统医疗“一刀切”治疗,导致较高的用药无效率

精准医疗具定量化、个体化、事前预防和连续性四大特点,是对传统医学的重要革新,进一步解决了传统医学的痛点,避免医生由于“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导致的过度依赖主观经验、描述和循证医学的大众数据,造成对个体的诊疗有效率低、副作用大、事后举措仓促等问题。精准医疗在提升医疗效率的同时,还可降低不合理医疗造成的高昂费用,具有广泛的社会效益。

图3. 技术发展促进传统医疗质变,精准医疗具定量化、个体化、事前预防和连续性四大特点

基因测序是精准医疗的基础

基因测序是建立“组学”大数据库和分析的基础,推动精准医疗实现“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精准医疗旨在向患者提供疾病精确诊断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将医疗技术提升到病前预防水平。相关技术的发展有两个要素:1.构建“组学”大数据样本库,如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等;2.探究基因型与样本表型的关联。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和遗传诊断,建立遗传信息与临床检验和影像学等数据的关联关系,实现精确的疾病分类和诊断,制定个性化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案,做到“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这两要素都与基因测序密不可分。

图4. 基因测序是精准医疗的基础

个体间基因组千分之五的差异可被基因测序捕捉

人体基因组由30亿对碱基组成,不同人之间基因组的差别只有千分之五。正是这不到1%的差别与外部环境共同决定着人体表型,如高矮胖瘦、酒量、乳糖耐受以及疾病等。基因测序是通过采集血液、体液或细胞,使用测序仪器获取被检测者的DNA序列,然后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将该基因信息与已知的基因突变数据库进行比对,并分析其中的异常突变信息,进而诊断疾病,甚至用于患病风险的预测。

人体基因组测序内容主要包括靶向重测序、外显子测序、转录组测序和全基因组测序。通过与正常序列的比对,发现异常突变。异常突变信息按发生突变的碱基数量分为3类:

(1)单个碱基的突变:单核苷酸多态性(SNP),(2)20bp以下碱基的变异:插入-缺失(Indel),(3)20bp以上碱基变异:插入(Insertion)、删除(Deletion)、拷贝数变异(CNV)以及基因组结构变异(SV)等。

图5. 人体全基因组、外显子组和转录组水平区分

基因测序是基因检测的基础和主流技术

基因检测技术,应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检测患者体内遗传物质的结构或表达水平的变化,以实现精准诊断,从而指导更优的治疗方案。目前基因检测常见手段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基因芯片技术(Gene Chip)、转录介导的扩增(TMA)和基因测序技术等,其中基因测序是其他四种检测方法的基础和主流技术。

表1. 基因测序是基因检测的基础和主流技术

供需两端共同驱使基因测序飞速发展

测序成本和测序耗时成指数级下降

测序的成本和耗时呈指数级下降。随着二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的不断革新,测定一个人全基因组数据的成本,由原来的上亿美金,快速下降到目前1000美元,测序时间也降至3天。

人类基因组大数据累积初级阶段完成

经过10多年的累积,人体基因组数据库已经初步形成规模。2003年,由美中等6国科学家历时13年、耗资30亿美金的“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宣布完成。同年,“DNA元件百科全书计划”启动,并于2012年公开发表研究成果,对人类疾病相关的基因序列研究有重大影响。随后,“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英国“十万基因组计划”、美国“百万基因组计划”先后于2008年、2014年和2015年启动,为人类基因组样本的累积和探究疾病与基因的关系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图7. 人类基因组数据累积初步完成,重大项目加速推进

基因组数据分析方法应运而生

人体基因组的分析已初步流程化和标准化。生物信息学自1987年首次提出后,经过近30年的发展,从最初的基因组数据的收集和存储,到利用数学建模和人工智能思想,挖掘数据背后的生物学意义、对样本数据进行合理分类、建立合理的二级和三级数据库,再到利用比较基因组学的方法,通过短读序列拼接、基因预测和功能注释,已有一定的能力用于处理庞大复杂的基因组数据。

图8. 人体基因组生物信息学分析流程示意图

疾病预防和个性化治疗需求远未满足

现代科学证实,大部分疾病是基因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几乎所有疾病(除外伤)的发生均与基因有关。人类基因组研究成果表明绝大部分人群携带有某些类疾病的易感基因,当人群接触某些不良因子和环境时,其发病几率远高于非携带易感基因人群。因此,人们逐渐意识到只有真正了解自身的基因情况,才能通过改善客观环境、定期体检等方式尽可能地延缓或阻止疾病的发生。

我国慢性病患者人数快速增长,对精准医疗有着迫切需求。推动精准医疗需求。目前我国每年310万癌症新增案例,高血压患者达2.6亿,糖尿病患者超过1亿人,糖尿病潜在人群1.5亿;每年220万癌症死亡案例和300万心血管疾病死亡案例。上述疾病通过传统方法难以根治或治愈,对精准医疗有着迫切需求。

表2. 中国老年人口慢性病患病人数预测(万人)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基因测序对自身健康的重要性。2011年去世的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芬乔布斯患癌时,曾接受过全基因组测序。2013年5月,奥斯卡影后安吉丽娜朱莉通过基因检测和相应的切除手术,将患乳腺癌风险从87%降到5%。

基因测序市场每年有望保持20%以上增速

精准医疗市场增速将远超医药行业整体水平。据BCC Research预测,2015年全球精准医疗市场规模近600亿美元,今后5年年增速预计为15%,是医药行业整体增速的3至4倍。其中,全球基因测序市场规模从2007年的800万美元增长至2013年约45亿美元,预计未来几年将保持超过20%的增速,至2018年将达到约117亿美元。Markets and markets预测中国的基因测序产业2012-2017年间CAGR有望达20%-25%。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76813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8
下一篇 2023-04-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