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一周内了解一个行业

如何在一周内了解一个行业,第1张

如何七天快速了解一个行业?

其实了解一个行业最快的方法就是直接和大咖见面,和行业内最有经验的人对话。所以申请本身就是一个帮助我们快速了解行业的过程。还是那句话,不要害怕求职。即使被拒绝了,也要练习学习。

写完《从记者编辑到产品经理,我对职业转变的认知》后,很多朋友问我:咨询师如何在七天内快速了解一个行业?

碰巧我最近写的一篇文章提到:

“人类教育水平和职业经济价值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大脑处理信息的复杂程度和速度的差异。

虽然你可以通过付费课程直接获得别人总结的模型,但还是需要刻意练习来提高处理类似信息的速度。要在总结自己模型的基础上,不断联系、反思、总结,这样才能借鉴他人,提高处理新信息的速度。"

于是,我对自己过去的经历做了一个盘点,同时也写了这篇文章,算是大脑优势的应用,也是我的第二次转行思考。

在讨论“如何快速了解一个行业”之前,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你快速了解一个行业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写报告,系统的输出很重要;如果想跳槽,形成自己的观点和亮点是关键;如果是老板临时指派的任务,那么时效性就是核心,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有效的信息。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第二种情况:

你准备去一个全新的行业,那么如何在一周内快速建立对新行业的认知,实现优雅的转行呢?

我的总体想法是这样的:

首先建立起对这个行业的整体认知;然后寻找新行业和你现在所处行业间的共性,加深对这个行业的认识;之后找准某一点,深入研究,结合自己思考形成独到的观点,或根据自己的优势提出解决某一问题的策略;最后,在面试的时候,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准备的内容说给面试官听,要有深度,而且恰到好处。

宾,你被录用了。

(回来记得请我吃枣。不录也不要难过。不确定因素很多。这一次,将是一次演习。)

一、行业认知模型

我在咨询公司实习的时候,老师曾经分享过一篇干货文章。通过与咨询公司的创始人和猎头的三次对话,这篇文章展示了他们如何在一周内了解一个行业。结合自己的实践,重新梳理了文中的方法,建立了一套自己的行业认知模型。在我从管理咨询到行为媒体记者再到产品经理的转变过程中,这个模式对我帮助很大,在此分享给大家。

1、了解行业发展的整体态势。

一、通过行业研究报告和关键词搜索获取基本信息,如搜索“电影行业分析”获取咨询公司的报告和学术论文,从而了解行业整体情况。

在整合信息的过程中,你会碰到一些全新的行业术语,或者你想深入了解的细分领域。这时候通过关键词组合搜索更具体的信息,比如“什么是发行”、“电影发行在票房中的份额是多少”等等。

因为行业报告结构比较系统,可以帮助你快速建立对行业的整体认识。如果你懂一些速读技巧,也可以快速浏览业内顶级书籍列表,了解更多信息。

2、关注业内TOP5或TOP10的企业排名,包括排名的标准、近3-5年排名变化、龙头企业1-3年的大事件。

对行业有了大致的了解后,通过关注龙头企业的动态,可以把握行业的主线。

首先,观察行业TOP10排名可以帮助我们快速锁定一些目标公司,排名标准和变化可以帮助我们把握一些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关键要素。

然后可以对龙头公司近1-3年的重大事件、标志性决策进行梳理,阅读公司同期财报,了解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结构、成本结构、员工规模、战略方向、重大风险等信息,了解公司决策的原因和行业发展趋势。

其次,订阅与行业和目标公司(包括你想转行的公司)相关的新闻RSS,让你及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

我用Feedly+reeder+Instapaper+Kindle的组合来浏览消息。首先,我在Reeder中快速筛选我想要阅读的信息,然后将值得深入阅读的内容保存到Instapaper中。Instapaper会自动推送到Kindle,然后我恢复的时候会把我的知识整合进去。

具体的软件 *** 作可以自己Google,这里就不开发了。

这样,在主干建立之后,我们就可以用碎片化的文章来填充枝叶。

3、把握创业风口,站在未来看现在。

如果说大公司的发展是让你从过去看未来,那么创业公司的成长就是让你从未来看现在。

史蒂夫·霍夫曼(他联合创办的FoundersSpace被《福布斯》杂志评选为全球十大孵化器)认为,中国正在经历一场技术变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开始渗透到各行各业。BAT等巨头很难面面俱到,反应也没有创业公司快。这种变化会孕育出一批新兴的独角兽,很有可能颠覆现有的行业。

所以,在关注大公司动态的同时,我们不妨跟进行业内的风险投资动态,了解最新的投资动态,了解你所关注的行业有哪些新的出路和有前途的方向,然后思考目标公司的可能性。

4、从本行业拓展至相关行业,了解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产品/服务/业务模式等,思考目标公司的价值环。

它是企业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我们可以用行业价值链分析的方法来思考产业链的运作,以及目标公司在价值链中的作用。

例如,在《如何在一周内找出一个行业》中提到:

这个行业的存在是因为它提供了什么价值?这个行业从源头到终点都有哪些环节?这个行业的终端产品售价都由谁分享?每个环节凭借什么关键因素,创造了什么价值获得他所应得的利益?谁掌握产业链的定价权?这个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如何?二、思考行业共性

通过“行业认知模型”,我们已经能够大致建立对这个行业的整体认知。接下来就是找到新行业和你现在所在行业的共性。一方面可以加深对新行业的了解,另一方面可以增加自己转行的筹码。在《从记者编辑到产品经理》中,我多次提到“共同性”:

高级顾问看到的信息和使用的模型与初级顾问一样,但他们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推导出更深层次的结论。这不仅是因为他们的分析方法,更是因为他们能够利用共性快速理解一个新事物。

随着越来越多的行业被了解,越来越多的相关神经元在大脑中建立。它们从单点开始形成网络结构,形成知识通路。进入一个新的行业,资深咨询师可以快速触发原有的渠道去了解新事物,然后快速建立新的人脉,扩大原有的知识结构,形成良性循环。

原行业与新行业对比的过程就是建立新的知识渠道的过程,可以加深对新行业的了解。

比如我把产品逻辑比作文章思路,把产品的快速迭代比作新闻的时效性,通过原行业的“主播”帮助自己快速熟悉新行业的岗位需求。

而且这种类比可以为转行增加筹码。

很多人转行的时候,面临的关键问题是:你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个行业或者岗位,你能做好吗?

面试官也有这样的疑惑,所以你需要打破这个问题背后的三个假设:

1.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工作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我看来,虽然具体的工作内容不同,但是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关键能力是相同的,很多工作的思考角度也是相似的。只要找到共同点,提升自己的能力,就一定能应对不断的变化。

你在论证不同行业共性的过程中,也在暗示转行的学习成本相对较低。

2.工作年限等于工作经验。

人们的常识是,如果A在一个行业呆的时间比B长,那么A就比B更了解这个行业。

但这个判断是基于他们对行业有着相同的洞察力和思考水平。

举个例子,假设A入行三年,但是每天上班都是例行公事,从来不去想自己的行业和工作。相比之下,B虽然初来乍到,但他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思考行业和公司的发展。

可能一开始B对行业的理解没有A深刻,但假以时日,B的认知水平一定会超过A。

而且面试官真正关心的不是你在这个行业工作了多久,而是你对这个行业的了解和看法,以及你的发展潜力。

在说明共性的同时,你也证明了自己快速学习的能力。

3.你是零基础进入这个行业的。

当你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人们的预设是你对这个行业的了解远远低于有工作经验的人。

所以,一方面你要证明工作年限不等于工作经验,另一方面你要展示你对行业的了解,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也是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形成自己的见解或策略。

三、 形成观点策略

信息只有在帮助我们做决定时才有价值。

在“七天快速了解一个行业”的过程中,咨询师会在一定的分析工具(模型)的帮助下,收集关键的数据和信息,撰写基本的行业报告。

这一步打开的缺口不算太大,因为直接套用的是总结出来的模型。

真正的区别在于咨询师能否从相同的数据中获得更多的决策信息,能否用相同的模型提出更有建设性的意见,能否在接触不同行业的过程中提炼出一套自己的认知模型,然后利用这个模型设计不同的分析方法,帮助自己快速熟悉一个全新的领域,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

-“大脑的优势”

同样,真正拉大差距的不是我们搜索了多少信息,而是我们能否形成自己的见解,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分析这个行业的痛点和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另外,面试官一般都是在行业内多年的人,对行业的了解肯定比你多。但如果能在某一点上研究的更深入更透彻,形成自己的见解或解决方案,然后尝试将策略与自己的优势相匹配,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我们不是专业的咨询师,面试官也不会要求刚转行的新人提出更多独到的见解。他们真正关心的不是你的答案正确与否,而是你分析思考的过程。

所以,你可以给自己一整天的时间来回答这三个问题:

这个行业所面临的痛点有哪些?哪些痛点对于业内人士是最紧迫的?如何把自己的专业技能与这些痛点结合起来?

也可以找出自己感兴趣的,与目标公司运营挂钩的点,进行深入研究。

比如我应聘记者编辑这个岗位的时候,用管理咨询的方法分析了公司的商业模式,还通过寻找采访对象写了一篇记者稿件。

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当时真的不怎么样,但至少用它表达了自己强烈的入职意愿和思维方式,还加了一点点(自我感觉orz)。

最后

最后我想说,其实了解一个行业最快的方法就是直接和大咖见面,和行业内最有经验的人聊聊。所以申请本身就是一个帮助我们快速了解行业的过程。还是那句话,不要害怕求职。即使被拒绝了,也要练习学习。

最后,我想和你分享一个故事。

在上一个公司,我们组临时接到一个投资评估的紧急任务,要评估一个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有着全新商业模式的创业公司,看看投资的风险和回报率有多高。

当时我组的领导对这个新项目也是一头雾水,获取的信息量和我们一模一样。但她很快在周末的两天内找出了解决思路,然后提前向Boss提交了一份总报告。结果被重视了,她和Boss一起去见项目创始人。

当时我们通过搜索没有找到这家公司的任何信息,相关公司的信息也很少。她是怎么做到的?

告诉我们,在周末期间,她会见了许多投资者、企业家和技术人员。在和他们对话的过程中,她直接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信息,然后经过分析整合,得到了这份报告。

这期间有两个重要因素。第一,她的人脉和渠道资源连接了越来越多牛逼的人。所以她可以接触到很多投资人和创业者,直接获得业内最有经验的信息。

那你怎么获得这样的资源?

一方面是提升自己的价值,让自己更牛逼,加入更多有价值的圈子。第二,借助平台的力量,比如我们在某知名创投媒体,对接创业者和投资人,自己的平台价值很高。

但更重要的,是第二点——她的思维和分析方法。

她知道自己需要从哪些角度收集信息,不仅要在和投资人聊天时获得最有效的信息,还要和技术人员、销售人员等不同维度一起评估项目可达到的标准。

所以,即使我们有相同的人脉,我也不一定能问出她从他人口中得到的信息,即使有相同的信息,我也不一定能推断出她得到的结论。

这又回到了我之前的一个论点:

“人类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经济价值的差异在于大脑处理信息的复杂程度和速度的差异。”

幸运的是,这种差异并不是不可逾越的。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反思、总结和刻意的练习来提高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

也许七天并不能真正让我们了解一个行业,但至少可以是一次锻炼,一个开始。

推荐阅读:

如何利用大脑的优势高效学习

从记者编辑到产品经理,我对转行的思考

如何在一周内找出一个行业

注:上一篇文章作者是“改变自己”微信官方账号联合创始人彭颖,但找不到原文,只放了一个有出处的链接。如果原作者看到了,可以随时联系我更正。

作者:依兰,微信官方账号:MISStudioY

文章作者是@宜兰。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注:阅读相关建站技巧请移至建站教程频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7689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5-02
下一篇 2022-05-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