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三大忌:瞎猜、自嗨和傲慢(一)

产品经理三大忌:瞎猜、自嗨和傲慢(一),第1张

产品经理三大忌:瞎猜、自嗨和傲慢(一)

笔者总结了产品经理的三大禁忌,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帮助各位产品伙伴解决类似问题或者避免类似问题。

昨天一个新产品合伙人问了我一个这样的问题:

在思考问题、提炼需求的时候,我总是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最后,经过多次思考和梳理,提出了我认为有效的针对性解决方案和实施方案,或者说我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些我认为可以取悦用户的想法,我很高兴实现了进度。

结果上线一段时间后使用率很低,甚至有用户觉得产品经理在自说自话。这让我觉得很郁闷,但又无法反驳——因为即使是大公司,在做出用户认为自我满足的功能时,也会招致用户的吐槽。比如【支付宝在儿童节给用户昵称加了“宝宝”,但不允许修改】。

但是,我不忍心把大家辛辛苦苦做出来的这些功能下线,因为没有足够的用户数据来证明或者证伪这些功能的价值,所以我无法做最后的决定。

更有甚者,我一直认为可能是推广策略出了问题,导致错过了用户内心的诉求点,造成了用户认知的偏差,所以一直想着再优化一遍。但是如果最后没有改善,那就是对我们投入成本的又一次浪费。

我现在该怎么办?怎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以后怎么才能避免这种情况?

这位小伙伴提出的问题,我觉得是所有产品朋友在从业过程中任何阶段都可能遇到的问题,无论是资深产品还是新手产品都是一样的。所以很有必要认真思考,分享一下我的反思成果。希望能帮助各位产品伙伴解决类似问题或者避免类似问题。

一.由该问题反映出的【产品三大忌】

针对这个问题,我总结了三个关键词:瞎猜,自满,自大。

瞎猜:“瞎猜”是“需求挖掘和收集”中不负责任的行为。

需求挖掘和收集是指产品经理从个人体验和习惯认知的角度,尽力解读用户的诉求、用户的反馈信息和产品使用数据,通过综合分析和理解,最终明确【受众特征】、【需要解决的问题】、【用户的使用场景】。

瞎猜是指在需求挖掘和收集的过程中,产品经理仅仅依靠主观判断来定义需求,而忽略了通过【用户调查和回访】、【数据抽样和分析】、【请别人来查】的结合来保证需求定义的合理性。

自我满足:“自我满足”是“方案构思与设计”中不健康的行为。

方案构思和设计是指产品经理在明确需求后,从自己对用户和产品的理解出发,找出并确定满足需求的最佳实施方案。

自我满足是指在方案构思和设计过程中,产品经理对需求进行过度的解读和延伸,或者过于关注某些需求细节和 *** 作方法,而忽略甚至违背了需求的核心关注点。

傲慢:“傲慢”是“产品迭代期间,尤其是复盘后期”的非理性行为。

在产品迭代过程中,尤其是后期复产,产品经理需要根据实际运营数据,验证自己的需求实现方案是否被用户认可或接受,自己最初的猜测是否正确。

但在这个阶段,如果产品经理对自己的判断过于自信,听不进用户、营销、运营、技术同学的意见和建议,基于现状做出分析判断,那就是“自大”问题。

这三个产品经理在产品迭代上犯的错误,其实都是很常见的错误。

这种错误往往发生在产品迭代进入瓶颈期,或者产品处于迭代节奏非常紧张的时期,或者产品经理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严重占用了自己的产品思考时间。

我在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都犯过类似的错误,也对自己和产品的发展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二.【瞎猜】的成因、结果和应对方法1.“瞎猜”的成因

如前所述,瞎猜是指在需求挖掘和收集的过程中,产品经理只根据主观判断对需求进行猜测和定义,而忽略了通过【用户调查和回访】、【数据抽样和分析】、【请别人来查】的组合来保证需求的合理性。

所以盲猜的初步原因是“产品经理在挖掘和收集需求时,使用了猜测需求的方法”。而“不经过任何验证就猜测需求”就是“猜测”变成“摸黑猜测”的原因。

2.“瞎猜”的结果

如果产品经理长期不负责任的“在黑暗中猜测”,对产品、对公司、对用户、对自己都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对用户:长期上线一些不符合用户期待的功能,而用户真正想要的功能却迟迟没有出来,导致用户对产品失去兴趣,认为产品不尊重他们的真实需求,进而放弃产品。对产品:为产品增加了很多用户并不需要的东西,影响产品的原有口碑形象,并且增加了产品的复杂和功冗余程度,无形中提升了产品使用和后期迭代门槛。对公司:造成人力和资源的持续浪费,影响公司的正向发展。对自己:养成了不负责任、随意遐想的产品习惯,并且在持续做出无效功能和产品的同时,影响了自己的信誉度和口碑。3.猜测需求的好处

在这种情况下,肯定有人会问,既然知道“猜需求”可能会导致“瞎猜”,造成那么多负面影响,为什么还要猜需求而不是咨询用户呢?没听过“需求应该来自用户”吗?

任何解决方案都有优点和缺点。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搞清楚的其实就是这个问题——猜测需求相对于直接和用户沟通有什么优势,让大家愿意承担可能成为“瞎猜”的风险。

(1)“猜测需求”是合理的做法,而没有依据和支持的不合理猜测。

因为“需求来自用户”讲的是需求的来源。猜测用户需求和咨询用户一样,本身就是一种获取需求的方式。

只要猜测需求能够得到合理的数据和用户反馈的支持,需求的本质来源还是用户,两者并不冲突。但是,如果没有合理的依据支持对需求的猜测,这种猜测就会沦为“不负责任的主观、片面的遐想甚至盲目的想象”,变成“需求来自于已经猜到产品的用户”,违背了“需求来自于用户”的本质。

(2)直接与用户沟通,其对于“需求挖掘和收集”的价值可能并不如你预期。

这个话题有很多例子,我想大家都很熟悉:在福特诞生前最初的用户调查中,用户表示想要一匹更快的马;用户说他想要黄色的PSP,但是面试之后,他拿了黑色的奖品...

这些例子都是为了说明一个事实,用户说他想要的,未必是他内心真正需要的;用户随便提的实现方案,不一定是真正能让他满意的最佳方案。

所以直接和用户沟通,需要对“需求挖掘和收集”的价值打一个问号。其间需要产品经理的深度思考和反复确认,才能产生真正合理的用户需求。

(3)与直接与用户沟通相比,“猜需求”是一种参与方更少、可控性更强、实践性更好的方法。

首先,大部分产品经理很多情况下无法直接接触用户,而是通过运营、支持、客服、销售人员的反馈,间接了解用户的反馈和需求。在用户与这些人的沟通中,无论这些人是否专业,是否对产品和用户足够了解,在“一次传递”的过程中,需求和反馈可能已经存在误解、遗漏和主观判断;在这些人和产品的“二次传播”过程中,信息会再次失真。你不知道也很难确定这期间发生了什么变异。

当然,这其实也说明了“直接与用户沟通,收集反馈”的必要性。但同时也说明了“多方参与需求协同传导”的风险。

其次,直接和用户沟通或者做用户调研,是需要时间和规划的。在产品不断迭代的阶段,产品经理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做用户沟通和调研。尤其是初创公司,产品经理有很多事情要做,没有时间分配给用户调研。

然后,无论是用户调研还是用户沟通,都需要持续一段时间或者与多个用户沟通,才能获得足够的数据和足够的反馈,覆盖各类用户,才能作为需求合理性的支撑。

这个过程涉及多方(产品、运营、市场、用户),进度和时长存在不可控因素。如果在创业公司,产品经理可能没有“让多个部门愿意合作,帮助收集产品需求”的团队资源。

最后,如果是产品持续迭代的阶段,产品经理可能需要在很多时间里明确产品下一步要做什么,要做成什么样子,所以没有足够的时间等待用户调研和用户沟通的结果,再决定下一步做什么。

以上就是产品经理在“挖掘和收集需求”的过程中,更喜欢“猜测用户需求”的原因。

4.猜测需求的弊端

但同时,“猜需求”也有弊端。比如让产品经理逐渐远离用户,习惯闭门造车...最大的弊端是可能导致片面、不客观的需求判断,甚至有“瞎猜”的可能。

因为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身份、等级、视角来感知世界、观察他人的。即使是产品经理也无法摆脱这种“个人身份和视角”的限制。

产品经理猜测的需求,首先代表“自己想象出来的一群人”,其次代表“他对自己想象出来的这群人的需求的猜测”。这期间有太多误判和误解的可能。

5.如何合理“猜测需求”并且避免瞎猜

知道了“猜需求”的好处和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就要客观合理地使用“猜需求”的手段。

(1)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醒自己“猜测需求”是一种利弊共存的情况。

作为一个产品经理,无论你做什么产品,做什么功能,你都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发现的需求,我发现的痛点,通过“猜需求”构思出来的方案,很可能只是为了满足我自己或者我假设的用户群体和需求场景。

有了这样清晰的认识,当你最终确认自己的需求时,你会更加清醒和警觉。

(2)结合“用户沟通和调研”使用“猜测需求”,做好前期调研、数据分析和审核工作。

在“猜测需求”的同时,结合一些小范围的“用户交流和调研”。这样既能有效控制精力和时间投入,又能通过“与用户沟通,了解情况”,从用户的角度初步检查“需求的合理性”。

其次,在确认需求并最终落地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前期调研、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后期复盘等工作。这样验证几次,你就会知道:哪些猜测是真正得到用户认可的,哪些是真正的用户需求,哪些是你自己的猜测...

慢慢的,你会积累一种判断经验,很多在黑暗中拍摄,强行构造需求的方案或功能。想深一点,就会觉得不靠谱。

这种经验只有通过“前期预研、中期小范围试错、数据收集分析、后期复试”的完整验证过程才能逐步获得。没有牛逼的产品经理,事实并非如此。

所以,如果是偶尔的“有数据或用户反馈支撑,但最终被用户行为和数据证伪的需求”,放松就好,不要太苛刻,也不要太大意。但完全有必要承担责任,全面检讨,并总结原因,从中吸取教训,尽量避免提出一些想象中的要求。

支付宝“宝宝”事件的一些个人想法

最后,关于【支付宝在儿童节给用户昵称加了“宝贝”,但不允许修改】,下面是我的看法:

支付宝“强加宝贝又不能修改导致用户愤怒”的想法本身是对的,错的是如何实现。

创造力:

儿童节,用户被贴上“宝贝”的标签,以迎合节日气氛。这个创意虽然没什么新意,但确实能迎合节日气氛,而且很符合“让人忍不住怀念六一快乐童年时光”的情感触发点。

实施模式:

强行更改用户昵称,不允许用户改回来。想出这种变现方式的人,无论是产品、运营还是市场童鞋,都没把这个当回事,更别说动脑子了。

要知道,个人用户信息,昵称的编辑权限,一定是用户自己在可感范围内的。即使产品经理知道这只是后台数据库中一个无伤大雅、可 *** 作的字段,他也不能表明自己可以随时调整,他也不能真的随意修改。而且只有出现问题或者客服给用户提供支持,用户主动提出或者接受的情况下,才能帮助用户调整。作为一个互联网人,这应该是基础知识。

更何况支付宝用户的主流认知是电子钱包,一种互联网支付工具。如果你敢随意更改用户钱包里的用户签名,又不给用户改回来的权利,用户当然会觉得:卧槽,你今天可以随意更改我的昵称,明天你还敢把我钱包里的钱转到别人的账户上吗?你通过改昵称,让用户觉得你可以随意动他的账号。那么,用户能不把你往坏处想吗?如果没有,你喷谁?

甚至在6月1日,用户第一次打开支付宝,就推送一个“今天,我们都是宝贝”的h5页面,然后随机推送一些宝贝勋章给用户,比如“好宝贝”、“好宝贝”、“可爱宝贝”。奖牌会陈列在昵称旁边,再配合一些“当天购买玩具产品,享受一定优惠”的营销活动。这样可以吗?

所以支付宝的“宝贝事件”是一个在功能实现过程中没有人动脑子的节日运营活动。不是瞎猜,来自嗨,更不是灵机一动...我的脑子没带,哪来的脑波?

以上是一些个人想法,不喜勿喷。

写在最后:

原计划是一篇一篇分析“三忌”。分析完【瞎猜】,发现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看来我的废话确实不少~尴尬。

由于时间限制,我打算分成两篇,在下一篇文章中继续详细分析【自嗨】和【自大】。没到的请谅解。

对于【产品迭代过程中产品经理的臆测、自鸣得意、狂妄自大】,大家有什么新的看法或想法吗?欢迎对此感兴趣的童鞋,或者想一起交流探讨的朋友,来评论交流。

文章作者是@亚伦暖尘。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注:阅读相关建站技巧请移至建站教程频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7690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5-02
下一篇 2022-05-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