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解读:三类移动社区产品解析

案例解读:三类移动社区产品解析,第1张

案例解读:三类移动社区产品解析

每个产品经理都有一个社区梦。

社区是增加产品用户粘性的一个很好的手段,但是很多产品都是在x(x>:1)Atab页面加入了社区的功能,也做了相关的 *** 作,但是发现产品的粘性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为什么?

作者曾经是傲游浏览器的社区运营,主要方向是希望通过社区形成核心用户粘性,从而形成粉丝文化,这和小米社区有些类似。

最近面试了一些公司,投了一些社区运营岗。他们的很多社区产品我都体验过,感觉槽点很多。这里只是几个例子。

Ps:以下产品我都没有做过,只是作为一个局外人来分析一下。如有不妥,欢迎随时拍砖。

一、先简单的聊聊社区1.首先根据不同的社区定位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纯社区产品:知乎、豆瓣、贴吧等。

优点:一旦形成品牌的话,流量大,用户黏性大,品牌认知度高。缺点:变现不易。

社区服务主要产品:小米社区、有好未来的父母帮等。

优点:目标用户十分精准,容易挖掘新用户,黏性也还可以,并不直接为变现负责,主打粉丝经济。缺点:与主产品特别戚戚相关,主产品一旦用户流失,此类社区用户也必然流失。

在产品上做一个社区:淘宝的微淘和拉勾的词级。

优点:目标明确,提高用户黏性,为主产品的转化起到帮助作用。缺点: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定位,并不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只是一个偏小妾的角色。2.其次社区最核心的是什么?

内容和人。

毋庸置疑,首先,内容是社区的基石。其次,既然把“社区”二字带进了社区,就代表了它的社会属性。人是你社区产品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无论你的社区产品如何定位,内容和人是两个核心点。你所有的产品功能和运营手段都要对这两点负责。

二、说说移动端社区

传统的PC端社区基本上脱胎于传统的discuz系统,这是一个影响了一代人产品设计思路的产品。但是很多移动端的产品经理把PC端的那套照搬到了移动端,尤其是上面提到的两三类产品。缺乏移动设计思路,这也是我今天要讲的。

1.首先拿知乎做为第一类产品的举例说:

1)从知乎的产品设计来看,首页和发现无疑是其最重要的板块。

首页:其实就是对人的处理。用户关注的用户的动态。这个tab页,其实就是在加强通过人这个点对内容的分发,类似于新浪微博的timeline,这里就不做深入的讨论。但是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首页优先于发现版块,可以看出知乎对于人的角色的看重,通过社交关系的建立,去对内容进行分发。发现:其实就是对内容的处理。无非也就是通过建立用户模型以及数据模型,筛选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筛选对产品有价值的内容。(模型的建立可以参考我另外一篇文章:以知乎为例,谈谈用户模型的建立)

2)知乎对内容的设计

知乎中的搜索话题结果页面分为:

索引:就相当于一本书的目录,将社区内杂乱的内容形成系统化的内容。动态:动态模块我不太清楚是按照什么排序的,或者可能是有潜力的内容?精华:按照话题的点赞数量优先排序,就相当于社区的精品贴,但是知乎做了更好的排序。全部问题:根据最后的发布时间,全部都是最新的问题。活跃回答者:就是相关话题下的kol们。

知乎中问题内容页面的默认排序为:

根据用户喜欢的数量进行排序,将内容的优先展示权交给用户决定。(这里就不多说了)

3)知乎对人的设计:

除了上面提到的知乎主页,活跃回答者还有个人信息页面。

因为知乎的用户大致可以分为内容生产者和内容消费者。

把优质内容转化为关注,是很自然的用户行为。知乎需要做的是推荐你感兴趣的优质内容,你的关注行为是很自然的行为。

其次,知乎是内敛的:知乎没有用户增长系统什么的。一个内容制作人获得的赞数和粉丝数,其实代表了他在知乎的影响力。最多是知乎给一些头部用户做一些身份认证。它不需要任何等级什么的。

4)知乎总结

可以算是知乎第一类移动社区产品的代表作。

社区的用户水平一上升,就开始出现大量的内容,但官方无法保证内容质量。这样一来,大量的水化内容充斥了整个社区,导致用户对内容的检索行为,这对用户来说成本非常高。

因此,通过对内容的梳理和引导,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搜索内容,尽量将优质的内容先呈现给用户,从而形成社区的良性风格。

但知乎现在被用户诟病的一点是,经常有聪明的答案,却获得比专业答案更高的好评,考前排名。虽然知乎可以免罪是用户选择的结果,但对于优秀回答者的流失来说是必然的。

希望知乎能参考电商的角度,制定产品机制,通过更多维度来回答排名。

其次,如果kol目前处于流失状态,如何不断挖掘新的kol,在社区内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在中层形成更多的活跃用户推荐。

其次,知乎大部分用户可能关注30人左右(这个数据完全是我的猜测)。一旦用户的关注度达到这个程度,如何吸引更多的人才是知乎需要寻找的产品方向。

5)简单说说贴吧。

其实知乎是内容专业化的产品,贴吧是部分水化内容的产品,豆瓣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产品。说了这么多,知乎,下面简单说说贴吧。

因为贴吧内容的水化,时间轴的内容排序无疑适用于贴吧。人们只需要知道现在其他人在讨论什么,我就可以参与其中。其次,贴吧里人的作用无疑被弱化了。虽然贴吧可以说是国内最顶级的社交产品,但是给内容补水,吸引眼球,并不是自然而然的用户行为。而且由于贴吧的用户过于分散,官方也无法具体示人,只能通过用户层面加强用户在一个贴吧的影响力。贴吧正在走一条最适合自己产品定位的路,但这条路也束缚了贴吧的发展。

无论如何,产品设计一定要符合用户的定位,走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

2.拿小米社区做为第二类社区产品说说:

黎万强的《参与感》一书中有一段话:

如今,开源论坛程序在功能和玩法上已经非常完善,甚至可以说是过剩:用户等级、用户积分、虚拟货币、勋章、论坛任务、投票、抽奖...单纯从功能上来看,小米论坛发展了四年多,做的大部分东西都没有超出这几类。然而,短短四年时间,小米论坛已经注册了2000万用户,总发帖量超过2亿。从域名到布局,从渠道到内容,就像我们的MIUI每周更新一样,小米论坛也在不断创新和试错,不断完善。

对于2000多万用户的论坛来说,如何建立用户关系是最关键的,应该是金字塔形的,主要是为用户提供帮助和管理用户。而是官方团队要在后面辅助论坛的核心用户团队。

1)小米社区的产品设计:

首页:分为热门、活动、众测、商城等。其实也就是对社区的优质内容进行推荐化阅读,主要是官方的内容与活动以及部分ugc的优质内容。版块:与传统的discuz的导航其实一摸一样,根据不同的内容分类进行导航。摄影馆:这个应该是小米的一个活动版块?我并不是小米论坛的用户,所以不太清楚。估计是有大型活动的时候,可以任意替换。

关于小米社区的产品其实没有太多分析,就是传统web端社区搬到了移动端,稍微熟悉传统web端社区的人都知道。其他具体的产品设计就不一一举例了,主要分析小米为什么这么做。

2)小米社区移动为什么要这么做:

小米社区因为本身就是一个从网页端社区产品发展到移动端的产品,所以用户习惯十分重要,而且网页端的社区其实对于用户玩法已经很丰富了,照搬到移动端完全没问题。小米社区的目标不是为了购买行为的转化,更多的是一个品牌营销。这样的定位首先就保证了小米社区的PM可以很好的克制,一切都是为了用户体验出发。从首页里面商城版块放在第四个就可以看出来。用户只需要一个小米社区,用户来小米社区就是为了和官方,和其他米粉交流。

3)小米社区的劣势:

一直都有一个疑问,社区对于内容的分类、推荐等处理都十分成熟,但是,对于社交关系的建立,往往都做的一般般。一般都是从内容到关注这个产品逻辑,很少有直接推荐关注这个产品逻辑。直接推荐关注人的这个产品逻辑更多的在微博、nice这类app上。这类产品的最大作用其实一般来源于用户反馈相关,产品内部最多的内容也是用户反馈相关的内容。接下来一点就是如何从大量的无互动性的内容中,寻找到自己的内容风格,形成用户产出的专业内容,从而形成互动性。对小米这类社区最关键的就是对人的培养,也就是对kol的培养,鼓励用户产出更多的优质内容,必然要做的一点是对kol群体放大的示范性效应,从而源源不断的引导活跃用户群体向专业用户群体转化。

4)先简单说一下第二类社群产品的父母帮:

家帮是好未来的独立产品线。是一个面向家长的教育信息和资源共享平台。致力于为家长提供最实用的信息服务和最便捷的交流社区。

与小米社区不同的是,ParentGang是更独立的产品线,未来不为其他产品提供直接服务。

但其向移动端转型后,似乎抛弃了纯社区的定位。

首页是根据用户属性(比如孩子多大)做的家长头条(类似于垂直的今日头条),来自社群的专业内容推荐。

升学就是根据不同家长用户属性划分的社区版块的导航。学堂是一个付费知识的页面,与社区并无太大关联。广场又是一个话题性质的社区,适用于所有的家长。

根据产品的设计,我感觉不出家长帮app的核心产品模块是什么。

做母头条是有必要的,但是好像母头条也是从其他平台抓取的内容,而不是社区的原创内容。去更高的学校可以理解为他之前的社区产品,但是这个设计并不能有效的推荐社区内容。广场可能是培养用户说话习惯的产品模块,但与入口模块的定位不谋而合。而且家长和用户因为细分严重,不容易被共同话题广泛讨论。

总之,家长帮的移动端不能简单定义为社区。社区可能只是他们吸引流量的部分。重点是发展家长头条和学校?但是,社区权重的下降,必然会导致一部分核心用户的流失。一旦产品的核心功能在产品中不占优势,用户会为了新的产品功能而购买吗?

3.以拉勾的言职说说第三类社区产品:

语音是拉勾app中的第三个标签页,主攻方向是职场问答社区。

首先,这类产品的定位很尴尬。它不是一个独立的产品,而是产品的入口,希望通过社区提高用户粘性。而找工作是一个非常低频的用户行为。拉勾做工作其实是为了增加用户的打开频率,但app本身并没有向这类产品倾斜资源。虽然也在做,但是有点自暴自弃的意思。

1)描述当前的产品设计

banner位置是职场类话题和言职课堂,鼓励用户参与,并且有专业内容想吸引用户看。内容的设置排序不太清楚他们是按照什么排序的,貌似是通过自己的关注版块列表?进行的针对化推荐?但是有一点很尴尬的是,今天明明是5月31日,为什么给我显示了6月6号的帖子???一脸懵逼状态……大家都在关注,其实就是推荐版块,但是放在了言职的差不多第三屏的位置。不明白这个产品设计的逻辑。而第三幅图的具体导航版块可以看到,它的话题量真的很少,言职是2016年8月23日上线的,运营了快一年了,关注量很大,但是才这么点话题量,真心说不过去吧。

2)工作的产品定位。

这个社区的目的是帮助专业人士更多地了解公司。用户可以在社区页面上评论他们接触过的公司,并与您分享他们的职场经历和想法。(公关稿来自拉勾)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拉勾其实是想做一个职场垂直的知乎。

而知乎、微博这类产品,在产品初期就采用了名人策略。他们通过邀请kol,沉淀优质内容吸引普通用户观看,再通过平台扩大kol的影响力,形成示范效应,从而吸引源源不断的普通用户为平台生产内容,最终形成良好的社区生态。

但是,招聘启事的导向很尴尬。拉勾想做这样一个垂直社区,吸引用户在不找工作的时候来拉勾交流职场相关的东西,但是拉勾不愿意倾斜资源来做这个,感觉招聘发布是一种不死不活的状态。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3)第三类社区产品的通病

这份工作实际上代表了许多产品经理的社区梦想。希望通过社区增加用户粘性。但是,我发现社区做出来之后并不能健康发展。希望生产一些基础的优质内容,不断的抛出一些话题,做一些活动来吸引用户。最终,我发现现实是残酷的。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其实适用于社区:人的需求的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

其实社群是为了满足普通人在某些方面的自我实现需求。

你的产品如何满足kol的示范效果,如何满足普通用户的自我实现需求?构建完基础内容,就该构建人了。至于怎么建,不同的社区产品有不同的方法,但核心是满足用户的需求。

而你可能会说第三类产品里有个淘宝微淘。微淘不成功吗?

答:微淘当然是成功的。把内容变成消费是很合理的产品逻辑,但微淘上发布的内容90%不都是商家吗?

三、关于社区的一个总结

文章开头提到,社区的两个核心点是:内容和人。

内容分为专业内容、通用内容和补水内容。如何做好内容分发,代表着如何把你的社区内容展示给最适合的人,也是形成社区内容的风格。

人分为内容生产者和内容消费者。如何激励内容生产者生产更多的内容,如何吸引更多的内容消费者到你的社区,增加你内容的曝光率。

不要为了做社群而做社群。@纯银V之前做蝉游记的时候保持了一个观点:低频无社群。我不敢断言低频在这里是不是没有社区,但是一旦你成为了社区,你必须思考完整的社区定位,产品的功能,用户逻辑,内容逻辑等等。

ps:

我之前只是一个社区的运营,并不是社区的产品经理,更多的是从运营的角度去分析社区产品,所以有砖随便拍。我这里基本上只讨论的是纯社区产品,keep那种当然也可以说成是一个社区产品,但是keep的发展道路其实也是聚集一批健身用户,然后培养kol形成我这里有很多健身达人,然后形成系统性的健身内容,从而转化为购买行为等。当然我说的太过于简单了,但是路线大体是这个路线。

作者:生命,4年运营经验,主要偏向于c端产品。坐标帝都,目前离职,谋求生计。

文章作者是@生活。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7801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5-04
下一篇 2022-05-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