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重温“历史上的今天”,“馒头说”如何用

每天重温“历史上的今天”,“馒头说”如何用,第1张

每天重温“历史上的今天”,“馒头说”如何用

作者:纽兰克

来源:新榜(ID:NewRankCN)

编者按:

历史上的今天发生了什么?

这个此刻看似与生活关系并不密切的问题,是微信官方账号“馒头论”每天早上都会讲的一个故事。这个号也被称为“历史上的今天”的微信官方账号版。其正式运营始于今年7月,目前已有近12万粉丝。汕头大师说,喜欢石榴,不喜欢“范”这个名字,而叫它“读书人”。为便于理解,以下编辑为“粉丝”)

运营方Theway,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馒头大师”,毕业于复旦大学文科基地班,现任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新媒体产品《上海观察》运营技术中心主任。同时,他也是时尚杂志《石榴报告》的合伙人和丈夫。

做了大号之后从零开始做小号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这也是Theway今天想和我们分享的话题。虽然粉丝数比不上几千万的大号,但“馒头论”也在悄悄运作:写了上百万的爆款文章,收到了张自忠将军孙媳妇的感谢短信。

当教科书中冰冷的历史被放进“微波炉”重新加热,那些看似远去的往事突然又变得意味深长。

顺便报道以下内容。

●●●

“馒头理论”的出现

其实是为了原来的logo?

刚开始想到做“馒头”的时候,其实是想写点东西来调剂下工作。这里面没有什么功利的成分。因为如果要做一个微信号来获取一些经济利益,其实“石榴报告”早就做了。我的工作很忙。

但当时正好手头有个微信号,很早就开通了。本来是用来表达自己杂文的一些想法的,可能三个月不会更新一次,所以就用了。那个数叫“馒头论”。

▲Theway

做历史也是出于兴趣,因为从小就热爱历史,又是某大学的文科生(文史哲专业),所以选择做历史。

当时还有一个想法:要多久才能拿到“原厂标签”?因为“原创标签”要持续更新一段时间才会给,但是我工作其实挺忙的。我估计我很难一直更新下去,所以我想了个办法:就写“历史上的今天”。

现在有一个专门的网站来了解历史上今天发生了什么。对我来说,我只需要选择几个有趣的事情来说明。每天都会有素材,比较容易坚持。

于是,2016年7月15日,“汕头说”发了第一条推送。

▲从那以后,“汕头说”每天都会分享一段历史,经常会在最后附上一段“汕头说”。

这是我最初设想的理想形态。挑几个读者和我自己都感兴趣的历史事件,编几句话。但是后来就不行了。越来越多的读者想深入阅读,所以每次只能集中精力做一件事。

●●●

如何更好地讲述历史?

现在回想起来,当初那是一段非常珍贵的经历。

当时每篇文章推送出去,3个小时左右就能达到200的阅读量。这是什么概念?3个小时,《石榴报告》头条推送文章已经10w+。由于我一直在 *** 作《石榴报》的后台,这种反差的感觉可想而知。

但是那段时间的努力也是非常值得的。因为后台的评论和留言很少,所以我还有精力去回复每一条。慢慢的,有些读者习惯了和我互动,会每天固定时间等待。记得有个经常和我互动的读者曾经在后台留言:“等你粉丝多了,你就不回我了吧?”

我对这句话印象很深,因为读者的留言和评论实在太多了,我实在没有精力一一回复,但只要有空,我都会尽力回复。包括看到有读者留言说今天是他的生日或者他家人的生日(有读者留言这样的“历史上的今天”很容易),我只要看到就会回复一句生日祝福。

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无论大小都是很常见的 *** 作——你对你的读者真诚,他们才会对你真诚。

不过话虽如此,连续 *** 作还是很累的。

其实刚开始的时候,一天只需要半个小时。但是后来,越来越多的读者和更高的期望,让他们每天不得不花费越来越多的精力。现在写一篇文章可能要2-3个小时。而且因为白天工作忙,只能晚上睡觉前写。

刚开始的时候精力充沛,每天更新,后来发现做不到,因为每一篇文章都要查阅大量的史料,遇到不同意见的时候还要考证,然后要串出一条时间线,一条逻辑线,然后用最通俗易懂的话把这个历史故事讲出来。于是周末开始休息,然后发展到第二天更新。

▲有时候“汕头说”只会推送一些图片。

更新的频率我咨询过读者。那次后台有3000多条留言,大家的回复让我挺感动的。总的来说,希望能注意自己的休息,然后只要能保质保量,就不会要求太高。

●●●

两万粉丝写一百万个故事。

两个重要的涨粉节点

回过头来看,这个号的运营也有几个标志性的节点。

第一个节点是在我做了之后大约两个星期。当时大概有1000个订阅者,阅读量大概是每篇500。我突然觉得我有主意了——我做得挺认真的。让更多人看会不会更好?

于是我做了一件事:让老婆在石榴报告里提一下。

不得不承认,这是普通小号做不到的,而我恰好有这样的资源。但我觉得道理还是一样的:一个微信微信官方账号是从零开始做的。除非你很牛逼或者你刚到好时机,“抱大腿”还是一件必须的事情,有人给你推荐。毕竟还是不一样。

▲《石榴报告》转载《汕头说》一文,粉丝在评论区称之为“爱屋及乌”。

石榴提起后,当晚,后台涌入了12000名读者,大部分自称“观光团”。第二天,5000人走了。哈哈,也很正常。进来看看吧。看到历史就没兴趣了,就走了。女生对历史不感兴趣很正常。

但毕竟还剩下7000对吧?对于这7000,我还是挺有信心的:只要你不过关,我就有信心让你留下来。

这7000名读者应该是“馒头论”进一步传播的核心力量。

然后第二个节点来了。因为八月份就要进入里约奥运会了。

里约奥运会上半场,最热门的话题是澳大利亚游泳运动员对孙杨的指责。其实我个人并不想涉足热点,但是因为我是体育记者,采访过三届奥运会,游泳是我的本行,所以我想了想,写了一篇文章《为什么孙杨总是被别人质疑吃药》?》这篇文章,其实是在讲中国游泳队使用兴奋剂的“黑历史”,指出虽然霍顿的指责很无理很粗暴,但我们有自己需要正视的过去。

这篇文章发表后,第一天阅读量就超过了100万,最终数据是132万。当时《馒头论》的读者只有两万人左右。这篇文章为“馒头理论”带来了45000名读者。当然也有一万左右的读者陆续去了。

这就说明了,只要你觉得你能把热点解释清楚,你就最好去追。

经过这两个节点,《汕头说》的读者群变得越来越小,我发现自己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什么事都不能随便做,我要对读者负责。

●●●

女粉丝比例一度超过91%

有人问我愿不愿意为了读者改变自己。说实话,基本没有。

因为石榴奶奶推荐,我的后台女粉丝比例一度超过91%。即使现在降到了68%,还是让我挺大的——我写的历史基本都和战争有关。我该怎么办?

不过我还是没有刻意去写一些女性题材的历史人物,除非真的值得写。比如我曾经写过二战时期著名的《东京玫瑰》户栗郁子,因为我想通过她来表现一个普通小人物在一个大的历史事件中的命运的故事。我还写了海迪·拉马尔的故事,所谓的“WIFI之母”,因为这个女人真的很传奇。但不是刻意写出来的,而是感觉真的很有故事性。

▲据Theway了解,目前《汕头说》的打开率基本稳定在35%-40%左右。而且他发现,一般来说,关于抗日题材的故事都能引起很好的共鸣。

刘在其微信官方账号“刘读金庸”“不要竖着读,我横着给你看”。我一个人做不到这一点,就试着把课本上的一些冰冷的史料和人物放在微波炉里转一转,让它们重新升温,津津有味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有前因后果,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有血有肉。我想如果我们能试着还原这一点,男性和女性读者都会喜欢读它。

我不认为女性读者与历史绝缘。反而因为他们相对更感性,更能理解那个历史时代人物的内心世界。

有一段时间,我的后台消息都是“在地铁上哭得像个傻子”、“在办公室哭,领导以为我受了委屈”、“早饭时活活哭死,我吃不下了”。“我在办公室都没敢开推。我一个人躲在厕所里看”。因为我的官方号都是早上发的,所以会有一群女读者留言:“化妆后不敢看你的推送,怕我又要化妆”。

后来有时候也不敢连续写同一个题材了。我会每两三篇写一个外国科学家,一个科学探索之类的,然后大家留言:“今天终于没有眼泪了。”

●●●

广告选择标准与“石榴报告”一致

来说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吧!“馒头论”的广告宣传。

这......做“馒头论”,其实一开始想都没想过要接受推广,因为谁会投一个有历史号的原生广告呢?但后来我确实捡了一些。

记得第一个找我推销的是中国版的著名音乐剧《狮子王》,在上海迪士尼的一个小镇演出。当时我毫不犹豫就拿了,因为我是狮子王的粉丝。看了英文版的《狮子王》,我有信心能把这个体验式推广写好。

第一篇出来效果不错,一个小时45000+阅读量,近400条评论。最让我感动的是,很多读者留言说:“看到‘汕头说’有广告了,我就放心了!”因为他们觉得有了广告收入的支持,我应该可以稳定更新。

“其实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读者给我留言,说他们已经把我的官方号放在最上面了,因为每天都能读到一段他们不知道或者模糊不清的历史。有很多妈妈会读给孩子听。已经收到好几个后台小朋友的录音留言:汕头大叔,明天更新什么故事?这种鼓励远远大于任何广告收入。”

其实“汕头说”有了一定规模后,后台每天都有很多商务合作消息,但大多是P2P理财和各种保健品,都被拒绝了。后来的保健品只有我和家人一直买和用的国外知名品牌。

在这一点上,《馒头论》和《石榴报》的广告选择标准是完全一样的。当然,我肯定没有那么多选择。让我们把它限制在每月两次左右。如果再多,我真的写不出来,因为每一篇推广文案都要经过精心策划和撰写。毕竟我有自己的工作,这只是爱好。

但《汕头说》有大量的女性读者,尤其是知识女性,可能还是会受到客户的青睐。比如《狮子王》音乐剧的宣传后台,就收到很多妈妈们的留言,说要“带孩子坐飞机去看音乐剧”。

●●●

3个月收获10万粉丝

至于未来,其实也没有什么规划和计划,就是一个出于兴趣打造的微信官方账号,也不可能像罗振宇的“罗辑思维”那样超级庞大。

但是这个数字确实给我带来了一些不一样的感受。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就是有些事情不要光说不练,尽量去做,做的时候才会有最真实的感受。

应该是2013年初,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刚刚开始升温。我还给报社领导做了一个说明性的PPT,题目是《我们为什么要开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当时我就想,作为一个新媒体写手,我总是跟别人说微信微信官方账号有多好,我应该怎么做。但如果我手里没有一个像样的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又有多大的说服力呢?

正好我老婆在新浪博客上更新一个时尚博客,我就建了个微信公众号,对她说:“来,你过来更新一下!”微信微信官方账号是“石榴报”。

老婆还是很不错的,所以真的开始了这个“石榴报”。“石榴报告”有了一点名气后,我有时会被邀请去分享。渐渐的,我发现一些早期大号的一些经验,现在可能已经不适用了——因为他们有“窗口期”的优势。尤其是进入2016年后,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已经变成了一片绯红的红海。事实上,一些中小型号(拥有1-30万粉丝)可能不适合一些大尺寸的体验。

很多人会问,有没有可能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做小号?但是《汕头说》三个月就达到10万读者,真的给了我很多新的收获和知识,很多美好的经历。

比如我曾经写过一条关于张自忠将军的推送,后台收到了张自忠将军的女婿发来的感谢短信。还有一位读者的爷爷,曾经是张自忠将军的厨师。她还告诉了我一些爷爷在后台告诉她的关于张自忠将军的事情。在后台,我收到过国民党中将的孙女,一战时在欧洲华工的孙女等等的消息。我在这个微信官方账号写历史故事,这个平台让我和历史人物的后代产生了微妙的联系。这是非常难得的经历。

很多读者看了我的推送,会去历史人物的陵墓、博物馆、展览馆、故居,或者以他们名字命名的道路,然后拍照发给我,这让我很感动。

最让我感动的是一天晚上发生的事情。

那天晚上,刚过零点,但是那段时间工作太忙,状态不好。感觉文笔不好,又不想这么不小心给读者,就决定不写了。然后我发了一条群发消息。

发完推送,我转身倒了杯水,对老婆说:我告诉读者我休息了。

然后我来到电脑前,发现零点过后不到一分钟,已经有237条消息涌入后台,都是安慰我好好休息。后来一天下来,后台来了1800多条消息,都是安慰和鼓励。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场景。

这也是我继续写《馒头论》的最大动力。

本文经新榜(ID:NewRankCN)授权转载。新榜(www.newrank.cn)是一个内容创业者的服务平台,为你提供增粉、变现、运营、观察等不同的思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7818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5-04
下一篇 2022-05-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