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文字编辑转行新媒体运营的一年

一个文字编辑转行新媒体运营的一年,第1张

一个文字编辑转行新媒体运营的一年

(图片来源:CNU·子怡照片)

文/三课(微信号sanjieke)作者菜菜

你可以在单词前面写:

菜菜是一个女孩。她以前是传统出版社的编辑,后来去了互联网,做了新媒体。

差不多一年前,她来参加了三个班,之后迅速成为三个班的名人(主要是在意见不合的时候靠各种红包),之后成为三个班的主要志愿者。

菜菜对文字和内容有特殊的感觉。记得看过一次她的文章,甚至她的图文版式的编排都让我觉得很美很感动——坦白说,我很少对图文版式有这种感觉。

还有一次,她离职了,写了个微信图文介绍自己,然后在朋友圈让我们帮她找工作。当时,她的自荐信发给了我。看完之后,我的感觉是:如果要招新媒体运营,我肯定会招一个像她一样的。

所以不出意外,她的图文后来吸引了200多人主动勾搭她。

但是菜菜实际上有很多她的问题。

我记得我们刚出来做三节课的时候我跟她聊过一次。我说喜欢她那种内容感,那要不要考虑跟着我一起做内容?

但她表现出了我意想不到的高度犹豫和自信。

她说她对互联网了解不够。她说她有点害怕承担压力。她说她更喜欢写自己的内容,没有任何约束,想写哪里就写哪里。如果她必须一周写一篇类似的文章,她可能做不到。

总之那次聊天的感觉挺不好的,我相信我和她也一样。

那次聊天后,我觉得尽管菜菜对内容很敏感,很有天赋,但她可能没有在内容中找到自己的一些“信仰”。以及她不能相当轻松地运用自己在内容方面的一些天赋,也许和她之前待在压力不大的国有出版社有关系,她内心的外表相当脆弱,感觉有点被风浪淹没了。

于是,后来,我开始鼓励她多写一些她想写的东西,开始偶尔和她聊聊如何在不违背她初衷的情况下,让内容更容易被用户消费。

我知道,对于一个喜欢做内容的人来说,是有障碍的,能不能到那里可能是决定性的。

这个层次叫做:在满足自己和迎合用户、迎合市场之间找到一个奇妙的平衡。

在我看来,菜菜还没有越过这一点,但她正在努力。我想她可能很快。

这篇文章记录了菜菜一年多前从出版社到互联网的一些想法和心路历程。我觉得这个记录是真实的,这就足够了。

菜菜自己的评价是:从传统媒体踏入新媒体的blx女人,写作做事都遵循人文主义,经常被评价为一碗鸡汤。

祝她的鸡汤能煮得更丰富更美味,blx能少一点脆弱。

以下是正文部分。

1.

有一次遇到生活中的苏娟,聊到职场中的员工。她说的话让我记忆深刻。

她说:“有两种人能轻而易举地完成事情。一种人是自燃,另一种人需要被点燃。但如果一个人本身ss="superseo">ss="superseo">就是一种烧不完的物质,那我就无能为力了。”

我听了之后回答:“那我可能就是需要被点燃的那种。”

的确,我和很多创业者一样,无法激情地为别人描绘蓝图,谈成功,谈上市,预测乐观的数据。我一直觉得我可能需要有人给我一点能量,然后我才能用更华丽的火来回报ta。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经历了很多,想了很多。和之前的出版社相比,我上了网之后,接收的信息量被放大了五倍十倍,让我好几次觉得有点累,有点恶心,让我喜欢安静。同时,我也对一天天充斥着“成功、上市、梦想、数据”的“互联网”持悲观态度。这个互联网传递给我的感觉,逐渐从真实变成了虚假。

这让我很疑惑,我是不是在慢慢变成一个不能再被点燃的人?

一年前,我为什么选择进入互联网的世界?

2.

回想一年前,我还在清华的校园里溜达,时间特别长。不管谁看那张脸,我都是初出茅庐的学生。看稿子,搬书,但是每天忙忙碌碌很简单,总会遇到那些面孔。

这样生活下去,一辈子无忧无虑。

但是后来发生的事情让我决定出去。

一天下午,我接到一所大学的电话,说我考研复试失败了。一瞬间,计划好的未来被彻底打破。当阳光透过旧窗照进来的时候,我才知道那一刻傻傻的是什么感觉。我当时不需要安慰,因为我脑子空白了。我跑了这么多年去学习,却没有结果。我觉得自己像个笑话。

再加上分手后眼界太窄,决定不在校园里走来走去,梦想读研。

我又要规划未来了。虽然完全不了解外面的世界,但我觉得第一步还是要走出去。

我需要走出校园,走出心理舒适区,走出旧的媒体氛围和观念。希望能接触到新鲜的世界,不要浪费青春,不要沉默在某个角落。

那时,我对互联网的世界一无所知。然而,不断有消息称,张泉灵、黄健翔等央视著名演说家纷纷离开稳重高大的央视,开始涉足互联网。他们只知道互联网更有活力。有人说“互联网象征着无限的创造力和可能性”。仅此而已。

很多时候我都被理想主义所驱使,现在也是。当时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就毅然决然的转行了。

于是,我成了第一个从我的出版社出走的人。

3.

准备转行后,四处打听如何入门,一个PM朋友说,去听听《三堂课》。于是,我用她给我的验证码报了名。听了两天的课(或者参加两天的活动),如我所想,网络清新开放,能激发人的潜能和活力,尤其是路克老师的“性感”二字。

不过,虽然我上过课,教过很多业内人士,但大多数时候,我还是对产品和运营很迷茫。我充满热情,有些就是这种热情。

然后,只经过两天三节课的培训,只用微信、QQ、微博,就开始在互联网找工作。当然,这种情况下我很少得到反馈。包括参加zank的御弯会(我是直男),在运营总监的温暖微笑中很快就被打发了两秒钟。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爱旅游的刘灿(也就是我后来的上级)从她的脉搏里找到了我,让我去面试新媒体的运营。当时隐约知道新媒体运营是一个需要文笔的岗位,但是想不明白自己的心思是什么,怎么做。她问我旅游微信官方账号的内容该怎么办,我说能不能考虑一下电影元素和旅游方式。可能这一点打动了她,也可能我之前写的东西还可以。总之她觉得我基本符合他们的工作要求,就让我入职了。

我只是盲目地进入互联网。

4.

我是个新手。我不会用后台,也不懂业务。当每个人都在讨论如何开展活动时,我只能旁听。甚至我很会做文章,阅读量也有波动。

经过几次低读,我把完成的微信图文到处分发,请朋友们发表意见。大家都说题目太平和了,和你的性格有关系。我的blx经常在这些反馈中被破解——如果是性格问题,我就永远做不好新媒体吗?

幸运的是,我的伙伴,蔡赟,是一个侠女,经常及时解救我,经常给我一些鼓励。说起蔡赟,她是一个曾经独自旅行了整整一年的女孩。从尼泊尔到埃及,这段经历简直就是传奇。在爱旅行,我们是默契的CP,虽然性格不同,但可以取长补短。如果有机会,我会写她的故事。

除了蔡赟,一些朋友给了我肯定和鼓励。记得有一次在一个旅游群里,一个很帅的前同事听说我很不爽,就给我讲了很多运营知识,很多营销技巧,让我很有价值。一些类似的帮助、信任和肯定,在不经意间给了我很多力量——现在很多人都忙得顾不上去帮助别人,有一个热心帮助你的朋友也不容易。新人都知道这一点。

但是,那时候我最迫切的目标是增加阅读量,所以我尽力去捡噱头性的文章,去做吸引眼球的头条,完全不顾我对这些东西本身的厌恶——我相信很多从事新媒体的同学都会经历这个阶段。

直到这时,来自Phoenix.com的市场总监吴晨光给了我一些新的想法: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就像一本微杂志,需要做出自己的调性。做一个品牌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你要坚持下去才能看到效果。现在读书不好也没关系。首先,确立调性。

之后他不断给我指导和建议,我也渐渐放弃了那种短视的做法,树立了一种信心,一篇能打动人心的文章永远是好文章。

5.

但即便如此,我还是要对阅读量负责。所以每天还在努力,每天都害怕发表。我在发布后每两秒刷一次文章,看看阅读量,即使是在洗澡的时候。用户的“点击”行为是对我的反馈。通过点击的数量和速度,我慢慢发现哪个标题好打开,哪个内容好转发;我也找到了一个相对保证阅读量,又不恶心自己或者别人的方法。

之后我下定决心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不违和,也符合品牌调性,一定程度上迎合大众口味。为了更好的做到这一点,我像给自己做手术一样,做了一个长期持续的改造。

那个阶段,我的心情起伏不定,新鲜,好奇,沮丧,怀疑。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熬过来。那几个月,我经历的比前两年都多,我受到的打击很大。

至于适应公司,熟悉行业,并没有成为太大的问题。旅游行业的朋友非常喜欢。我没用太长时间就融入了公司,和一堆人成了朋友,进入了旅游行业圈。

后来爱旅行的投资中断倒闭,我也走了。我非常舍不得离开,在那里我学到了很多,也一直影响着我。我在那里经历过好几个上级,都是对我要求严格,为我的成长而高兴。每天的工作看似简单重复,但回过头来看,我成长了很多,对做内容运营越来越有热情。

6.

但是内容在互联网圈的从属地位是众所周知的。“编辑”这个词有时甚至可以用来代表“新手”、“菜鸟”、“没前途”。

在那个阶段,我一度陷入了一些疑惑:内容这个方向真的有前途吗?

去年九月,我组织了一群人去杜诗玩。下山的路上和三班的尤灿老师聊天,说自己曾经想做产品,但是不擅长。只能自己写点东西,但是觉得做内容没前途,对未来很迷茫。

当时有女士给了我回复。其实,设计一个APP,未必一定要做“产品”。“产品”可能是一种做事的方法和思路。如果你真的喜欢并且擅长内容,可以尝试把你的文章做成产品。让你的内容足够感动,足够被认可,也是好的。他说他认识的很多人,比如程灵峰,都是沿着这条路走的。他还说,好的内容和好的内容人一定是非常稀缺的。

这次聊天,让我的心经历了很多。虽然听起来可能是一条很长的路,但走下去应该会很有趣。

从那以后,优灿和我聊过一两次各种各样的内容和文章,聊过什么样的内容比较厉害,聊过如何提高内容的“精细度”和“动力”,聊过我应该怎么练等等。

至于他自己,他也练过。他保持了一点惊人的生产力,继续用他的文字为用户提供价值。他也为三节课带来了很多互联网行业大牛小牛的关注。

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完全自燃的人。他的话是火炬,闪亮而炽热。

7.

平时也开始比较关注互联网内容:什么样的内容有传播力,内容传播的规律是什么,不同平台有什么区别,什么样的排版最舒服,媒体本身的调性是什么...

之后写了一些关于微信官方账号的好文章,朋友们都夸我。人们经常问我是否可以推荐一个像你们这样好的新媒体。

然而,当有人问我“你写过爆炸性的文章吗?”,我的大脑还是瞬间僵住了。

我想,我只是想按照自己的内心去写东西,让一些人喜欢,但我从来没有想过要让自己的文章“爆炸”。

于是,半惊半惑的我立刻找到了一个做编辑的WeMedia的朋友,问他:“你写过爆炸性的文章吗?”他说:“是的,为什么?”我要来看他的文章,是电影《速7》中关于保罗的最后一个镜头,还有大家熟悉的歌曲《再说一遍你》。短短几句煽情的话就让文章特别出彩,再加上电影上映前的这个节点,以及大平台,一篇简单的文章就是10w+。

那一刻突然觉得内容这条路真的很长。

8.

今年到目前为止,我真的跌跌撞撞。但是看看张泉灵,黄健翔,还有一堆自己创业的名人。他们也没有一帆风顺。他们遇到的麻烦比我多。

张泉灵是央视女神,但和咪蒙、papi酱相比,她的微信官方账号真的很惨淡。她说她哭过很多次。她说网络太深,不靠谱的人太多。她经常适应这种陌生的场景。

这一切对我来说都是真的。

有时候,我觉得互联网就是这样。它不讲资格和规则。不管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只是看大众的目光瞄准了哪里。关注在哪里,影响力就在哪里,影响力就是话语权。拥有网络话语权的,才是新时代的平民领袖。听起来很残酷,但这似乎就是所谓的“流量为王”。

这一年来,我对互联网圈有点熟悉了,对新媒体的制作也熟练了很多,对内容的直觉也更准了。

其中,我最满意的也许是——

经过这一系列的迷茫和磕磕绊绊,我依然坚持,欣赏,抵触。我所抵触的浮躁和喧嚣,是对人性的剥削,是反人性的。我很坚定,我不认为因为是在互联网的世界里,那些为所欲为的话就会被接受。相反,我更相信那些容易被震撼的头条新闻越来越令人生厌,越来越遭人唾弃。

我也很开心。在此期间,我遇到了许多与我观点相同的同事。昨天看了友灿老师的一篇文章(就是这篇文章《为什么段子手标题党很难成为内容领域的顶尖高手》),晚上见了诗社的两个朋友。在三里屯老书虫的天台上,我们一起聊天。

当时我突然明白了,这就是被点燃的感觉。

这些人都是在互联网圈里走了很多年的人,但他们心里始终坚持着。除了丰富的阅历,他们还积累了更清晰的人生。

9.

可能即使是现在,也有人会说内容没有出路。但是专注内容有什么错?

我语文老师数学水平差不影响她成为全国优秀的老师。在我的印象中,她总是亲切温和地和我们开玩笑。我考上中文系后,她祝贺我离诗人又近了一步。45岁时,她成为一名北漂,仍在教中文,收获了很多优秀的学生。在我心中,她是像江洋一样的生活老师。

我喜欢认真做自己的事,复杂的目的与我无关。每当我内心的纯洁被扰乱,我就变成一个废人。所以,在走了很长一段弯路之后,我决定坚持自己内心的价值观。我喜欢做和人有关的事情,观察世界,发现人性。无论是写作还是咨询,善待他人,帮助他人成长,是我的追求。

专注一件事没有错。更何况是能给人带来价值的东西。

10.

这一年,我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公司的变动,互联网的寒冬。我的内心从一个小女孩的心态逐渐强大,视野也开阔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良师益友,认识了一直支持我的张先森。微信好友数量突然从100多增加到1000多。最近打算利用空空闲时间,见见这几个没见过面,甚至连招呼都没打过的朋友,看看他们有什么样的故事。

这一年,我也发现了自己性格上的一些致命伤,不止一次阻碍了我。但我很高兴我现在看到了他们,并开始面对他们。我想,也许这就是我的人生话题。

我也庆幸自己一路走下来依然有一颗赤子之心。

最后感谢三个班的老师。你们是少有的在我提问后会认真回复的人!也感谢三班陪我度过这难言的一年!

最后,如果真有天堂,我还是觉得它看起来会像图书馆,而不是带WiFi的手机。

本文由三类官方出品。作者菜菜,三班知名志愿者,是一位从传统媒体踏入新媒体的blx女性。三班不仅是互联网人最熟知的学习社区,也是最有温度的学习社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7828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5-04
下一篇 2022-05-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