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为何拍武侠电影的越来越少?

如今,为何拍武侠电影的越来越少?,第1张

没有市场,没有生存土壤是武侠电影越来越少的根本原因。

武侠分武和侠。那么武侠没有生存土壤的原因就显而易见。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应该是中国传统武术的高光时刻,天下武功出少林便是在《少林寺》播出之后喊出来的口感。

随后,武侠片在金古梁温四大武侠小说巨匠的带动下,像是插上了翅膀,风靡全国,掀起了一股学习武术的热潮。

彼时,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武侠梦,仗剑江湖,快意恩仇。

与此同时,学武的浪潮也挤进了一批又一批的武术神棍,他们目的很明确,趁着浪潮,忽悠武术爱好者,继而达到圈钱的目的。

他们从不研究武术的闪转腾挪,也不会想着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他们没有扎实的武术基础,却练得了一口贼溜的嘴皮子。

他们说:君子动口, 小人动手。他们又说:以武会友,点到为止。

他们以道德制高点来掩饰自己的不学无术,在比武擂台上屡屡败北却不知耻,反而巧舌如簧。继续在世人面前为自己辩驳,申述。

与其说是武术大师的最后的倔强,不如说是博得同情,继续着自己的忽悠事业。

远的不说了,就说最近30秒被ko3次的马保国吧,被击败之后,除了狡辩,有任何其他可取之处吗?没有,信誓旦旦:点到为止。

这样不堪一击的武术,能不被人唾弃吗?

侠义,可大可小。

往大了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是顶级的大侠,如郭靖。

往小了说,侠义就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锄强扶弱,见义勇为。

侠之大者毕竟只在少数,而我们普通人只要能做到小侠义就挺好。

然而,即便是小侠义,在当今这个时代也没有多少的生存空间。

扶老太太过马路,算侠义吗?算!但是有几个人敢去扶?被讹了怎么办?

抓小偷,见义勇为,算侠义吗?算!但是有几个人会去抓?万一小偷受伤了,责任算谁的?

遇到强j,上前阻止,算侠义吗?算,但是有几个人敢去?打伤了怎么处理?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些看似简单的事,其实就是武侠电影里的侠义精神。

但是,现在这个精神还剩多少呢?也许只存在心里,不表现于行动上了吧。

当一腔热血,受到不公正对待时,还谈什么侠义精神!

对武术热情的减少,对侠义精神的亵渎,使得武侠没有了生存土壤。

但是,武侠电影本身也是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其一,近些年,但凡武侠电影都喜欢加入爱国情怀,民族大义。打着情怀的噱头忽悠观众的口袋。如叶问系列。

其二,没有创新,武侠巨匠后继无人。每每看到的武侠片从了翻拍就是翻拍。这是电影届的无能,凭着经典老版在观众心里上了保险,肆无忌惮地践踏经典。

其三,用户群体变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喜好。以前喜欢武侠的那一帮人大多都已经结婚生子,拖家带口,没有多少闲情逸致去看武侠片了。年轻一代喜欢的是仙侠,偶像,甜宠等等。

其四,动作演员出现人才断层。电影里的打斗场面基本靠特效和慢镜头来完成。软绵绵的武打动作完全感觉不到拳拳到肉的快感。

综上所述,大概就是武侠电影越来越少的原因吧。

因为时代的需求不一样了!

现在为什么不拍武侠剧了.当年精彩的武侠剧明明那么多!

看一看这几年电视剧的发展史,可以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事情,那就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武侠剧拍得越来越少了,而仙侠剧 历史 剧依旧很多,但曾经让人们看剧之后就无比艳羡江湖的武侠剧却消失不见了。

如今少有的武侠剧,还大多都是翻拍,直接翻拍曾经老版的武侠剧,但是新的武侠剧却少之又少,武侠剧中可能还会混杂朝堂纠葛,那种单纯将江湖恩怨、江湖事江湖了的电视剧到现在基本看不到了。

真的觉得很遗憾,曾经武侠剧真的很出名,而且剧本层出不穷,那个时候古装剧大多也是以武侠剧为主,江湖上的恩恩怨怨爱恨情仇,总是可以把大家的目光全都吸引住,当时我追过很多剧,大部分都是武侠剧。

说几部当时很喜欢也很火的武侠剧吧,都算是非常经典的作品了。《雪花女神龙》,这部剧是真的很好看,无论是正派还是反派都有着非常独特的气质还有个性,每一个角色性格饱满,让观众都喜欢得不行,乔振宇在剧中扮演的欧阳明月是真的帅,这也是他的一个经典代表作了。这部剧剧情精彩而且关系纠葛也很多,看一两集就容易入迷,是非常亮眼的武侠剧,不过比较遗憾,这部剧很少重播,想看剧就只能自己找资源。

《雪山飞狐》,根据金庸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改编之后这部剧真的很棒,剧情还原度高而且里面每一个角色的选择都恰到好处,不过也挺奇怪的,金庸很多武侠剧经常翻拍,比如《神雕侠侣》,都翻拍三四次了,而《雪山飞狐》却很少有翻拍,大家现在看的《雪山飞狐》电话剧,还是以前的版本,这么精彩的剧情,真的翻拍也会有很多人喜欢吧?

另外还有很多经典武侠剧就不一一列出来了,大家就可以发现,早年间真的是武侠剧蓬勃发展的时候,但到了现在,仙侠剧反而成了大势所趋,曾经受欢迎的武侠剧连剧本都很少出现了,而像很多武侠迷,喜欢看武侠剧,就只能翻以前的武侠剧出来看了

听我楼下的他们乱吹,武侠电影越来越少的主要原因的 科技 越来越进步,特效越来越炫酷,

相比于武侠,你是否跟喜欢看飞剑满天飞,动动手掌就能发出光来打飞敌人的?

或者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主角那种特效拉满的名场面?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武侠已经过时,不适应这个年代了。

武侠被称作“成人世界的童话”,而现在大家都在很现实的为生活奔波,哪里有时间看童话?

这就像当年“校园民谣”的消亡一样。当时的大学生不但毕业包分配,国家还补贴生活费。大学生们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创作了大量的校园民谣,大部分以美好的校园爱情为主。而等到大学毕业要自己找工作。就业的压力来了,谁还有心情去写这些玩意?

来说说我对近几年间大陆武侠剧的看法。

第一,新鲜感的丧失。

有原著的武侠剧的拍摄,当然首推金庸剧。记得03年大胡子指导《射雕英雄传》时,挂的横幅内容为“欢送笑傲,喜迎射雕”。众所周知,九十年代以前,武侠剧可谓是为港台所垄断(偶尔有大陆武侠剧),直到1994年,才有了大陆第一部金庸剧《书剑恩仇录》。可以说,第一代的大陆金庸剧,张纪中拍摄的较多(03《射雕英雄传》,03《天龙八部》,05《神雕侠侣》,06《碧血剑》,07《鹿鼎记》,09《倚天屠龙记》),但在此期间,也不乏各种其他版本的出现,02年吴健版《侠客行》,03年苏有朋版《倚天屠龙记》,04年吴樾版《连城诀》,08年胡歌版《射雕英雄传》,08年聂远《雪山飞狐》,09年乔振宇《书剑恩仇录》。这十年之前,大陆观众只能欣赏港台外加新加坡的金庸剧,除94年黄海冰版《书剑恩仇录》外。而这十年时间,大陆拍摄了可以说是非常全面的金庸剧,让观众耳目一新,也体会到了大陆剧的宽博宏大;这也是金庸剧的大陆第一代版本。而且在这十年之间,还有几部也拍摄了两部,03年的《射雕英雄传》与08年的《射雕英雄传》,03年《倚天屠龙记》与09年《倚天屠龙记》。

之所以说这么多,无非是想表示大陆观众对金庸剧的翻拍已经有些许的“厌烦”,以前没有大陆金庸剧时候看港台新加坡,现在大陆金庸剧也出现了,观众更是已经失去了大陆刚拍摄金庸剧时的新鲜感。

如今依旧翻拍金庸古龙剧(而且还翻拍的那么差,可惜),只给观众以厌烦之感。而对于那些稍稍不知名的武侠作品,导演又不愿意冒险。所以除了万年不变的金庸剧外,武侠题材电视剧很少很少了。

第二,创新性思维的缺失

没有原著的古装剧,更要讲究剧本的创新性。提到创新,不得不提到一个创作团队:南瓜制作中心(后改名为“周易”)。南瓜的古装剧,可谓是良心至极。00年改编自古龙小说《武林外史》,改动特别大,甚至可能会让原著党无法忍受。但是,事实相反,无论是原著党,还是非原著党,都对剧中沈浪,白飞飞,朱七七三人原著中不存在的“三角恋”表示非常喜欢,以至于如今一旦提到该剧,还有大批网友对沈浪更爱谁而争论不休。

02年《穿越时空的爱恋》,不用多说,大陆第一部穿越剧,一代人的童年记忆啊。

03年《少年王卫斯理》,天马行空,创造性的把倪匡先生的卫斯理系列时间搬到民国时期,富有创造性的改编,成为一代人童年科幻的启蒙。

04年《水月洞天》,也不用多说,想象奇特丰富(童心抱着那条大蛇,童年阴影),每晚看完,第二天必定在班上讨论剧情。童氏三兄弟,风靡一时。如果没看过,可谓是损失。之后续篇《灵镜传奇》,还有原班人马的《神鬼八阵图》《幻影神针》《把酒问青天》,皆精彩无限。

10年《七种武器之孔雀翎》,构思奇特,改编非常成功,这也足够体现周易的创新性思维。

可惜,《孔雀翎》拍完之后,周易因为投资失败,导致破产,《孔雀翎》也成为了周易的最后一部剧。周易的破产,似乎是在诉说着,大陆古装武侠剧辉煌十年(2000—2010)的逝去,对于现在的武侠剧,实在“不忍看”,或许是拍的太烂,又或许是我陷入那十年而无法自拔,无法进步了!

这里要先了解一个词语的含义--武侠。什么叫武侠,武侠因何而生?何时昌盛?才好回答“为何拍武侠电影的越来越少了?”

精通武艺的侠客叫武侠,有武艺、讲义气、专爱打抱不平的人,这是字面的意思。

七侠五义,还记得吗?

然而关于武侠的真正含义那就太深了。

侠者为国为民,伸张正义,除暴安良。侠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理想。旧时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替天行道,救民于水火,代表着公平执法,救急救难。

那武呢?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传统内容。但是,各门各派,各招各式, 历史 传承的,作者杜撰的,有根有据的,有门有地的,太多了。

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太经典了

再说武侠小说及作者们。我们看的经典武侠影视作品大多来自梁羽生、金庸、古龙、温瑞安等,尤其金大侠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武侠门派,武功招式,那都是已经有了无法撼动的江湖地位的。

无可非议的江湖地位

无可非议的江湖地位

为何现在拍武侠电影的越来越少?

一方面,好的武侠作品已经被前辈们翻拍好多轮了,经典人物形象已经树立好了。还拍,你有信心超过前辈吗?你能拿到版权吗?你还能找到有技术含量的武术指导吗?各类武侠电影的拍摄元素越来越稀缺,因而拍武侠电影的也越来越少。

金庸大侠

另一方面,现在的观众群分水岭明显,剧作类型分化也显而易见。七零八零九零的观众们是金庸梁羽生迷,看过了太多经典的武侠剧,被灌输的武侠概念深入心灵,对新的称为武侠的东西自然会十分挑剔。而新生代的演员们现在看的是什么?玄幻,神豪,悬疑灵异,要么就是宠妻,霸道总裁之类的。这类剧作,随着观众口味霸占荧屏。

武侠,讲的是门派,论的是武功,行的是侠义,收的是人心。

玄幻,分的是四海八荒,仙魔神人,渡劫升仙,图的是快意。

都是随着 社会 发展盛行当时的文化,反映了观众的需求,市场的盛行。

为何而如今的武侠片越来越少了?

我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在国内的电影圈古装武侠动作电影真的太少了,感觉现在完全被喜剧和动作片给霸占了,那么曾经那么火爆的武侠片为什么突然就像消失了一样呢?下面我带大家来揭秘这个真相!

难道如今的古装武侠动作电影真的快绝种了?真的只因不够赚钱而这些导演才放弃这类题材?然而在我看来却不是这样,比如去年的《三少爷的剑》,《绣春刀》另外还有上映的《狄仁杰之四大天王》

其实像上面我说的那些电影,很多导演都是怀着一种情怀而去拍,赚不赚钱只是一小部分的因素,感觉现在的流星蝴蝶剑就是最后那批武侠片了。

但是也正是因为《绣春刀》和《三少爷的剑》都扑街了,这个题材以后能拍敢拍的人会越来越少,除非有第二个李连杰这种武侠巨星出现

之所以变少的原因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古代武侠的价值观难以被现代人接受,因为如果把人拍的太好了,不符合史实,太真实了又太脏,让人受不了。

然而如今我只能期待中国电影工业发展,然后拍古装玄幻,仙侠电影了

我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为何如今拍武侠剧的越来越少了?

为什么在七、八十年代的武侠剧能如此受观众好评呢?

首先有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情,那就是在武侠还没兴起的时候,人们能看到的电视剧都是生活剧现代剧,虽然也好看,但总会觉得枯燥无味。

可是武侠剧一来,全新的世界,全新的概念,从未看过的武功对战,令人向往的豪迈江湖,这种新型失望对当时的人是有着很大的冲击的,所以这种电视剧只要拍出来,受到欢迎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学形式接踵而来,以武侠精神为基础的仙侠成了新时代读者们的宠儿。

更丰富修炼体系和仙术功法,更加宏大的世界观上古异兽,仙器法宝,多元化的内容更符合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们。

网络小说在00年代短短几年时间便形成网文现象,超级IP也是一个接一个。

虽然网文中的优秀作品非常多,但是却有一个难堪的地方,那就是小说虽好,拍剧必兰。

这一点,小说粉们应该都懂吧。

相较于上上世纪末,武侠小说改编剧的成功,如今的仙侠剧领域确实一滩烂泥。

从《仙剑奇侠传》起了一个好头后,至今也没有一部能接得住这个仙侠盘的。

同样是领域开辟,为何武侠能名扬天下,而仙侠却落得名声狼藉呢?

究其原因其实还是现在的影视圈缺乏底线,往往一部很好的小说,影视方为了赚钱,买下版权后草草一改随便一拍便播出捞金。

选演员也是只从商业角度考虑,从来不为作品本身着想,这一点观众们应该深有体会,强行小鲜肉的做法,早就已经被人厌恶了。

还有一个原因也是因为现在的观众见识广了,什么剧没看过?优秀的影视剧看得太多了,追剧的条件也高了,不像以前看个《射雕》还得跑到领居家里凑着看。

看得多了,见识广了,自然是容不下那些低质量的电视剧,影视方的不用心,和观众的追剧条件提升,此消彼长,落差必然会很大,说到底还是现在的仙侠剧,国产剧不争气。

连《诛仙》这部配奉为可以接金庸班的书都被拍了个稀巴烂。

而且烂点还不是因为仙侠的特效,而是那些非要改动剧情。

《诛仙》之所以能够被奉为经典,那正是因为它的故事好,你又何必去破坏原本的经典剧情,然后生硬的去添加一些俗套的幼稚的不必要的剧情呢?

瞎删瞎改是目前网文改编剧最大的问题,人家小说能凭文字就如此火爆就是因为故事足够吸引人,放着那么吸引人的剧情不去拍,偏偏要改成人畜皆非的四不像。

国产玄幻仙侠剧能够收获如此多的骂名,就因为一个字,作。

以前的电视剧制作简陋,拍摄条件艰苦,却能让人为之着迷。

现在的特效技术 道具服装是越来越精致,反而影视剧却越来越假。

有时候观众给差评并不是因为太挑,而是因为导演太不挑,毕竟观众又不傻。

花开相见一季天,再期花红已不见。

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观众们当年能接受武侠并迷恋武侠,那今天就能接受仙侠,只不过前边拍仙侠的一票人都是冲着利益拍的,多少已经败坏了仙侠的名声。

希望能有一位心中有剑道,脚下如乘风的导演拍出一部值得肯定的仙侠剧。

现在的武侠电影五毛特效太多了,花里胡哨的,几乎没什么人买单,电影看完都不知道什么意思,自然而然拍得少了!

016年虽然已经过去,但影视行业的多项年度盘点才刚刚开始,比如,近日新鲜出炉的2016年度电影票房。从各项数字来看,2016年电影市场遇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不仅去年初许下的600亿票房目标远未达成,甚至连年度票房增长率都未能突破5%。日前,有媒体根据去年电影行业的多项数字,总结出了年度亏损最多的几部电影。从这份表格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去年电影市场的亏损数字从数千万到数亿元不等,而其中亦不乏大制作、大导演、重磅明星加盟的影片。何以这些曾经的“票房灵药”惨变“票房毒药”?而除了票房之外,发行、营销渠道是否也应背负亏损的锅?去年票房亏损的原因究竟在哪里?高成本动画?观众不买账从这些电影中,首当其冲的一类就是以《摇滚藏獒》《小门神》和《精灵王座》为代表的高成本动画电影。这类电影都打着画面精良的旗号,将大把制作费用投入了前期的制作公司。无论是由美国好莱坞团队斥资6000万美金打造的《摇滚藏獒》,还是由7000万人民币支撑了三年漫长制作期的《小门神》,在这些漂亮的投资数字背后都是后期上映时巨大的回本压力。然而,国内观众却似乎并不愿意为这类电影买账。几部高成本动画电影在上映后,无一不是票房低迷,最终惨淡收场。如此低回报率的影片,也就注定了前期高昂的制作费用付诸东流。重金并没有砸出水花,亏损也是在所难免。合拍科幻动作片:披着“洋”皮的国产片而另一类在中国电影市场遇冷的就是中外合拍的科幻动作片了,前文榜单中出现的《勇士之门》和《蒸发太平洋》都属于这一类型。这类电影在投资、演员、上映地区等方面通常是由中外联合,电影类型无一不是故事格局大、后期特效要求高。然而这类中西合璧的产物却在中国电影市场上显得水土不服,东方元素与西方科幻的结合差强人意、缺乏诚意,观众自然不买账。《勇士之门》预算4800万美元(折合约3.3亿人民币),然而国内上映后票房仅有2283万,净亏损预估超过3.2亿。《蒸发太平洋》票房收益3500万,但和900万美元(折合6000万人民币)的投资相比,也损失了至少3700万。对赌or保底?投资与票房的较量近年来的国产电影市场,出现了“对赌”和“保底”两项新发行策略。“对赌”往往是资本市场的概念,在电影行业里又被称为“保底发行”。所谓“保底发行”,即制片方与发行方在影片上映前签订的一个对赌协议。根据协议,双方确认一个数额,无论影片票房最终是多少,制片方都能提前锁定一笔高额收益,而发行方则在实际票房超出这个数额的部分,优先获得额外收入。不过,保底发行虽然赢面大,但也是具有极高风险的,一旦失败,也需要承担巨额亏损。《梦想合伙人》就是因保底亏损的一部典型代表。该片由一众明星出演,然而上映后却因口碑不佳,最终仅获得票房8100万(投资方分账约3000万)。这样一来,为这部电影花了3亿保底的福建恒业影业就损失了一大笔钱。据悉该片电影投资9000万,预估净亏损6000万。同样因保底而惨遭亏本的还有《叶问3》。该片制作成本和发行等费用共计约3亿,保底票房为10亿,然而最终却仅收获了8亿票房,因此保底失败的快鹿投资集团将承担巨额亏损。此外,《叶问3》上映期间还爆出了虚假排场(锁定座位、幽灵场等)的黑幕,涉及虚假票房3200万。因此《叶问3》到底亏损了多少钱,除了投资方心中有数外,外人恐怕无法算清这笔糊涂账。古装武侠IP:市场尽失,春天不再曾经风靡一时的古装武侠电影,近年来逐渐失去了其在电影市场的地位,《三少爷的剑》票房滑铁卢就是最好的证明。这部由博纳和尔冬升打造,原著为古龙的大IP电影,上映之后却因口碑不佳,最终票房收益不足1亿,净亏损达6300万。而另一部同样命运的是《封神传奇》。这部由中国星主控,博纳、阿里巴巴、爱奇艺等联合投资的影片,虽然众星云集,但无奈观众对这类噱头大却不会讲故事的电影早已失去兴趣,上映后口碑欠佳也是可想而知了。最终电影票房仅以2.84亿草草收场,投资方能获得分成约1.1亿。如果成本按4亿算,净亏损达2.9亿。意外亏损:李安效应失灵、主旋律没市场李安的年度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意外反响不佳,最终以3093万美元的票房成绩收场。虽然李安这面金字招牌在国内的影响力非同凡响,上映后在豆瓣和时光网的评分分别达到了8.6和8.0,但该片在美国本土的口碑欠佳,IMDb评分只有7.2分,烂番茄新鲜度45%。因此在最终的总票房上,美国市场仅收益174万美元,占总票房的5.6%。海外已经在中国两岸三地、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墨西哥、丹麦、挪威等地上映,票房2919万美元,其中中国内地1.63亿元。另一部反响不佳的影片是去年代表中国参加奥斯卡外语片竞选的历史大片《大唐玄奘》。这部影片在题材上贯彻了中央“一带一路”的主旋律,主演黄晓明也凭这部片连续获了意大利中国电影节和长春电影节两个影帝。然而观众却对这类题材兴趣不大,豆瓣评分仅有5.2,票房也只有3300万,这让投资过亿的中影集团亏损预计达到8800万。贺岁档:口碑票房双扑街眼看2016票房目标无法达成,不少人将目标盯紧了年底的贺岁档,期望能最终发力,让惨淡了一年的票房迎来最后一次爆发。然而即便是祭出了国师张艺谋的大旗,《长城》依然没能让去年的电影大盘起死回生。不仅如此,贺岁档上映的四部大片还尴尬“领衔”了年度票房亏损榜。贺岁档集体亏损的首要原因,就是票房低迷造成的低回报率。以《长城》为例,预算为1.5亿美元(约10亿人民币),如果仅算国内票房,要达到近26亿才能回本。然而目前上映三周,票房才刚刚突破10亿,远未达到预期。《铁道飞虎》也面临同样的窘境。这部主打精美特效制作的动作喜剧,前期投资成本高达2.5亿,加上后期营销、发行等费用,总投资约3亿。虽然微影时代总裁林宁曾信誓旦旦给《铁道飞虎》保底8亿票房,不过目前已上映2周,而且经过了圣诞和元旦两个假期后票房尚不足6亿,日后若要完成这8亿目标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亏损的另一方面原因则是来自电影口碑的集体扑街,无法激发观众贡献票房的意愿。无论是万众期待的《长城》,还是明星云集的《摆渡人》,又或者是成龙领衔一众鲜肉的《铁道飞虎》,上映后豆瓣评分均在5分以下。而唯一一部有口碑的《罗曼蒂克消亡史》却又因为其题材太过文艺、宣传缺少热度、排片率低等原因,大有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之嫌。因此,《罗曼蒂克消亡史》总投资在1.5亿,最终票房落在1.19亿,亏损高达1亿。综上而言,去年电影市场的大范围亏损与影片类型、天价投资额、保底分账形式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影视行业表面看似风光无限,不断有资本涌入,然而从这些亏损数字背后却也看到了市场的残酷。若单从票房的角度看,观众逐渐回归理性、明星效应不断减弱、恶意炒作难以吸引眼球,因此,相较于五花八门的炒作和营销途径,拍一部真正好看的电影或许才是提升票房的正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81660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4
下一篇 2023-04-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