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织锦技艺的图案特征

壮族织锦技艺的图案特征,第1张

壮锦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发展形成了自成体系的三大种类、20多个品种和50多种纹饰图案,具有如下显著的特征:

(1)壮锦是古代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民间技艺及载体,它具有文化的原创性特征;(2)壮锦伴随着民间习俗历史的演变发展而演变和发展,对民间习俗具有依存性特征;(3)壮锦为靖西著名的壮族传统工艺织品,具有手工技艺及其文化载体的独特性特征;(4)壮锦上可列为朝廷名贵贡品登大雅之堂,下可为布依百姓日常所用,雅俗共赏,具有审美趣味性特征;(5)壮锦精工细作,精美高雅,广受青睐,但会织者偏少,产量不多,具有技艺、产品的稀有性特征;(6)壮锦质地结实耐用,图案别致、花纹精美,可用于日常生活,也可作艺术品欣赏,具有实用性与观赏性特征。(7)壮锦为靖西壮族女王女所织,因而具有手工技艺及产品的传承性和民族性的特征。

壮锦是传统民间工艺珍品,是壮族古老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有着重要的价值。主要是:(1)学术价值。壮锦的丰富内容和基本特征,在我国纺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发掘、抢救、保护壮锦,不仅对研究我国少数民族纺织技艺提供不可缺少的生动材料,而且,对研究中国乃至世界的纺织史提供活态的例证。(2)文化价值。发掘、抢救、保护壮锦,将对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 自信心,促进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3)实用价值。发掘、抢救、保护壮锦,有利于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和生活素质,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 目前壮锦也面临着濒危的问题。一是由于现代纺织工业的迅猛发展,各种优质纺织品层出不穷,致使壮锦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逐渐缩小,需求量日益锐减;二是在历史上,壮锦大多为终身不嫁和吃斋妇女所织,解放后,由于社会制度发生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新的变化,终身不嫁或吃斋妇女少了,织锦者也自然日益减少;三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青少年一代对织锦的兴趣越来越淡漠,织锦人才青黄不接,大有后继乏人之势,致使织锦业发展举步维艰,濒危状况难于改变; 四是整个壮锦市场基本上处于被动状态,即坐在家里等消费者,没有主动冲向市场,缺乏活跃的产业经纪人。

面对壮锦濒危的现状,县里制定了保护壮锦的计划和措施:(一)在对壮锦的历史的种类、图案及其制作技艺等作全面普查、整理、研究的基础上,出版《壮锦工艺图录》;(二)是举行织锦技艺比赛,推动靖西织锦业的发展;(三)是创办靖西织锦工艺业余学校,培养后继人才;(四)是开办“靖西织锦文化发展传播公司”,集人才调配、技术指导、产品加工、文化传播、市场营销、旅游服务于一体,加速靖西织绣文化产业化发展;(五)举办壮锦艺术节,交流、检阅和促进壮锦的传承和发展。

壮锦算不算是广西特产?

算!当然算了,它是我们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我们壮族同胞重要的装饰品。

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世代居住在我国西南部的广西、云南、贵州和湖南部分地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先后被称为俚族、僚族、俍族和土族,从宋代起,被称为僮,新中国成立后又改称为壮。

壮锦作为壮族的文化瑰宝,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有时也被人称为“壮锦”或者“绒花被”,主要以棉或者麻为原材料纺织而成,比较厚实,最适合用来做被面、褥面、背包、挂包、围裙和台布等。

考古证实,早在汉代广西就已经有织锦技艺了。据《唐六曲》和《元和郡县志》记载,当时壮族人民所织出来的多种布料,已经被封建王朝列为贡品。《广东新语》转引当时记载:“细者宜暑,柔熟者御寒。”

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在广西罗泊湾汉墓的七号残葬坑内发掘出土了数块橘红色回纹锦残片,这就已经明确的证实了在汉代时期广西已确有织锦技艺。

在唐代,壮族人民所织的蕉布、白苎布、麻布、丝布等9种布料,已被列为朝廷贡品。而真正能够称为“锦”的纺织品则出现于宋代。

当时,宋王朝需要“绸绢纳布丝锦以供军需”,在四川设立了“蜀锦院”,然后又把大量的蜀锦运往广西,再经过广西运往各地。壮族人民也很快接受蜀锦纺织工艺,壮锦也应运而生。

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记载:“壮锦白质方纹,广幅大缕,似中都之线罗,而佳丽厚重,诚南方之上服也。”所谓的“白质方纹”就是指当时生产的壮锦,其装饰花纹为方格几何纹,其色调为单色,这就已经充分表明早期的壮锦已经具备了“厚重”和织有方格纹图案的基本特征了。

明清时期,壮锦越来越流行,工艺也越来越精湛,已发展到用多种色彩的绒线编织,呈现出绚丽多姿的色彩。

壮锦虽仍贵为皇室贡品,但是我们寻常百姓家也是可以享用的,经过岁月的洗礼,壮锦也慢慢地成为平常人家的日用品和装饰品,是姑娘嫁妆中不可或缺之物,编织壮锦更成了壮族妇女必不可少的“女红”。

壮锦在装有支撑系统、传动装置、分综装置和提花装置的手工织机上,以棉纱为经,以各种彩色丝绒为纬,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巧妙交织而成。

作为壮族传统手工织锦,壮锦是壮族人民最精彩的文化创造之一,其图案精巧,色彩绚丽B,既是精美的工艺品,又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壮锦图案构成式样大致有三种:一是平纹上织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的几何纹,组成连绵的几何图案,显得朴素而明快;二是以各种几何纹为底,上饰动植物图案,形成多层次的复合图形,图案清晰而有浮雕感;三是用多种几何纹大小结合,方圆穿插,编织成繁密而富于韵律感的复合几何图案,有严谨和谐之美。

传统的壮锦图案,包括通过方格纹、字纹、水波纹、云纹、回字纹、编织纹、同心圆纹构成,有数十种之多,大都选取生活中的可见之物和象征吉祥幸福的花纹,比如有蝶恋花、凤穿牡丹、双龙戏珠、狮子滚球、鲤鱼跳龙门等作为构图。

在这些图案之中,凤的图案独占鳌头,在广西有“十件壮锦九件凤,活似凤从锦中出”的说法。几十年来,壮锦的构图又增添了桂林山水、粮食丰收、葵花向阳、民族团结等反映壮族人民新生活、新风貌的图案,美轮美奂,多彩多姿。

“红配绿,看不俗”体现出了壮族织锦艺人对配色的独到之处:既要艳丽夺目,还要经久耐看。壮族多喜重彩,以红、黄、蓝、绿为基本色,其余是补色,对比鲜明强烈;以红为背景,充满热烈、活跃、欢腾的气氛;用绿作烘托,有开朗的情调;如以黄绿配置,则艳丽动人。

一幅壮锦常常用几种颜色甚至是十几种颜色搭配组成,由于配置得当,显得斑斓绚丽,丰富统一。壮锦色彩运用的特点,是以少见多,淳朴中见丰富,素雅中见多彩,对比鲜明强烈,显示壮族人民热情、爽朗、勇敢、朴素的性格。

在广西,主要有宾阳、靖西和忻城三个地方与壮锦有较深的渊源。当地居民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前提下,应用现代纺织技术和材料对壮锦织锦技术和织锦材料进行改进。

比方说应用电脑意匠图、采用开司米绒线、人造丝等材料让壮锦的色彩和图案更鲜艳、更富有立体感和时代感,拓展了壮锦机器化、规模化的道路,也使壮锦的工艺升级、设计创新,以及市场营销上都有了巨大的收获,目光和思维都上了一个层次。

在发掘保护壮锦文化的同时,着力开发兼具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壮锦新产品,将织锦元素应有到箱包、鞋帽、旅游纪念品等产品上,以提升壮锦产品的档次和文化含量。在古老的壮锦与时代同步的方向上,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也使广西壮锦的产销得到了长足发展。

历经1000多年的变革,以壮锦艺术为典型代表的广西民族织锦艺术已成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壮锦在广西各族人民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产生丰富精彩的纹样,反映了他们对生活、大自然和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尊崇,渗透着民族文化的乐观精神,凝聚着人们的美好向往,表达出真诚的情感。

在满足生活基本需要的同时,把物质的实用功能与精神需求紧密结合,成为承载民族文化记忆的“活化石”。

广西旧州绣球:“文化致富”带动技艺传承广西靖西县新靖镇旧州村以盛产绣球著称,手工绣球起源于宋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然而,随着社会发展速度加快,纯手工制作绣球逐渐减少,古老技艺一度濒临消失。继广西“边境文化长廊”、“知识工程”两个工程在全国成功推广后,2007年,广西文化部门推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致富”创新工程。其中,靖西为民族生态文化型“文化致富”模式,即通过生态博物馆推动民俗旅游,把绣球、壮锦发展成旅游产品,通过农民致富来带动绣球技艺的传承,使绣球产业成为乡村发展的新动力。如今,旧州绣球产值每年可达到400多万元,极大地带动了绣球村农民致富。在政府主导、民众自觉参与保护传承下,其惠民富民的效应已日益凸显。当地的主要做法有三:一是抓传承培训,营造传统技艺发展良好氛围。举办农民刺绣技术培训班、濒危技艺堆绣培训班、少年女童刺绣班等,加强对绣球技艺的普及与传承;开设工艺美术课,通过织绣艺人传授技巧,提高手工艺人的文化素质和工艺水平;在有线电视台开设栏目,对绣球等新研发产品进行展示、传播;举办民间民俗文化大巡游;以绣球为题材的文艺精品——壮族末伦《绣球传说》,2011年参加第七届中国曲艺节获最高奖,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了基础。二是抓政策扶持,打造非遗传承发展好环境。即实施文化旅游联创工程,做好旧州民俗街绣球产业的扶持。靖西县政府将绣球作为主要的旅游产品,将旧州村作为全县重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示范基地来建设,在政策上扶持,在资金上倾斜。几年来,通过国家旅游发展资金补助、地方财政投入和群众自筹等渠道共筹集3000多万元投入项目扶持和生态环境建设。通过申报“广西绣球之乡”“中国绣球之乡”,村民自觉参与形成了“旧州绣球一条街”,织绣产品形成订单生产营销海内外,人均年收入万元以上,有力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旅游联动发展。三是抓产品创新,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建立完整的生产和销售机制。成立了旧州街刺绣协会,形成“公司+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在靖西、百色和南宁等地设立了绣球销售代理商,让更多的游人和客商方便购买和了解绣球;通过商标带动,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内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82964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5
下一篇 2023-04-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