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价分水岭:国内外车市为何同车不同价

车价分水岭:国内外车市为何同车不同价,第1张

“国外的车价好便宜啊。”相信很多出过国的朋友都有这种感觉。在国外,特别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车市,同款车型的价格往往要比在中国车市的售价要便宜。而某些豪华车型的价格甚至会比中国车市的售价便宜将近70%。如果从形象的角度来看,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车市,是车价的洼地;中国车市,是车价的高地。大洋两岸的价格差异,可以说是横跨大洋的车价分水岭。按照常理推论,同样的产品理应是同样的价格,即使在不同市场会有价格差异,也应是在一个相对较小的范围内。中外车市某些车款价格相差如此之大,实在令消费者感到差异。同车不同价,令人不禁产生疑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这个问题要从中外车市的大环境差异说起。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车市,由于汽车工业起步较早,车市发展较为成熟。而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车市,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开始起步的,无论是汽车工业本身还是车市消费理念都处于高速发展期。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合资车企的产品研发成本及技术转让成本就比欧美等国外车企要高。与此同时,由于中国汽车工业还出于成长阶段,国家出于对国内汽车工业保护的目的,在进口车型税费方面也比国外车市要高一些。不过,国内外车市价格差异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车市发展阶段不同。尽管产品本身是决定车价的主要因素,但是品牌及营销也是左右车价的重要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欧美等发达国家车市经过充分竞争,市场已经趋于成熟及稳定。特别是在美国,普通的家用轿车已经趋同于快速消费品。而在中国,车市还在高速成长,无论是车企本身还是消费者都在不断地适应车市的变化。相信随着中国汽车产业与中国车市越来越成熟,横亘在中外车市之间的车价分水岭也将会渐渐降低。

时过于期,否终则泰,下一个时代寻找新生机。

广州车展,历年皆有收官之意。聊聊过往,谈谈趋势,收拾旧心情,迎接新未来。

瞥了一眼今年的主题,“新科技、新生活”,落脚点在一个“新”字上。

万象更新,于漩涡横流的时代里,我们都在寻找新生机。

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北京车展推迟到了下半年。

所以,下半年就连续“挤”进了三场大型车展。7月成都,9月北京,11月广州。

甚至,不免有一些官方的小小吐槽。吉利星瑞展台第一页PPT,写了“真快,又要见了”。

疫情影响车市,打乱了一系列既定节奏。一般情况下,车企会在年初预设好全年的营销步调。按照习惯式的思路,各大车展是重要的营销锚点。新车发布、战略思考,优先考虑安排在车展之前或车展之中。

但是,今年乱了。车展开不开,在正式落锤之前,都是“薛定谔的猫”。车企对营销节奏进行了调整与分散,逐渐与车展脱钩,开始更加灵活地释放。

三场车展越往后,能倒出的豆子也越少。最明显的一个感觉,在今年的广州车展上,新车比较少,能讲出的惊喜,也不多了。

但车展带来了流量高峰,是上漏斗的一次扩充,机会不能浪费,仍需要正确地做点什么,各家车企各有自己的决断。

吉利、长安,思路不谋而合,虽然各自的展台并不小,但摆放的车型只有集中的一两款。

吉利这次主要讲星瑞OTA升级能力,主展台是一水的星瑞,另有星越三两作伴。长安则主推UNI系列,提前亮相的UNI-K在C位,另有UNI-T酣睡在侧,除此之外的其它车型都没来。

这两家自主品牌正在“做减法”,集中火力,锐化主推车的形象。

这在终端销售也是一种大趋势,车企做产品规划、车型划分时,越来越简化,与电子产品的思路非常像,没有那么多选项,消费者也无须患“选择困难症”,事情反而更好办了。

广州,是广汽集团、东风日产的大本营。所以,在广州车展上,仍然能看到两家地主用力的深度。

他们做得大抵是乘法,东风日产搭建了一条两层楼的跑道,还把概念车背景里的那棵树“复活”了。广汽集团包下了整整一个馆,自主、合资、新能源悉数排兵布阵。

大众集团,想说的话,在北京车展讲得差不多了。这次将ID.4这块拼图凑齐了,火力集中在了销售转化层面。走在展馆中间的蓝色大道上,你会被两排橙色的小格子吸引眼球,每一间都有上汽大众的一款车,购车洽谈,可以朝里走。

豪华品牌仍然是最华丽的那一类,BBA几乎把自己所有的新车搬来了,尤其是奔驰,连续推出S级迈巴赫以及GLS迈巴赫。不论是不是潜在客户,路过了,走过去瞅瞅,再感叹地哇一声,展台也算看过了。

有的品牌没有来,有的坚持来了,但也只是默默地搭好展厅,或许将重心偏移到后几天的消费者身上。

喧嚣是无脑的热闹,漩涡之下,每一家品牌只是做出了合乎自家尺码的选择,我更愿意称之为各取所需,回归质朴。

车展是一个公域流量池,相比之下,自主品牌在发声,合资品牌在失声。而且,自主品牌越来越有自己的章法。

2020年,这是长城汽车集中发力的一年。经过一年多的观察,长城体系的营销思路逐渐有了非常崭新的灵光。在取名这件事上,真的玩出了花。哈弗大狗,取用了各种犬类的名字;哈弗初恋,直接选择了大一版、大二版、大三版、大四版。思路重塑,长城正在把“潮、玩”两个字贯彻到底。

至于产品规划,长城正在有信心地进行“横向拓展”。坦克300、哈弗大狗的基本属性比较类似,定位硬派,忽然给了消费者更多元的选择机会。不一定有多少人开着硬派SUV”趟沙子“,但这是一种性格主张,在增换购潜力巨大的未来市场中,有钱、有闲、好玩、乐玩的需求势必增多。

?小鹏汽车发布了P7“剪刀门”车型,采用了非常明快的薄荷绿颜色,何小鹏本人也亲自来站台。这款车有什么特别吗?也就是剪刀门了,在开启过程中可以调整角度,自动避障,剩下的只有酷了。

在展台上碰到了一位来自国内某头部自主车企的老朋友,看到小鹏P7“剪刀门”,颇有感慨。因为朋友曾经筹划的一个产品项目中,很早就提到过可自动避障的剪刀门、可编程的车灯系统,三年前概念车甚至都已经公开亮相,但最后项目却不了了之。

曾经闪光的点子,在别人的产品上量产了。唏嘘之余,只有感慨,传统车企并非缺少人才,只是缺少创新萌芽的土壤,或者说,某些决断背负了太多的包袱。

车展的意义是什么?提高声量,打开上漏斗,最终提升终端销量。事实上,以集客为出发点的车展并不俗气,反而归于务实。

下半年,车市复苏有目共睹。11月和12月,应该还会有相当可期的翘尾表现。

很多消费者还是喜欢逛车展,一来可以横向对比很多品牌,二来可以寻得更多的优惠幅度。

只是,今年的情况特殊一些。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多数车企下调了销量目标,所以,分摊给各家经销商的销量目标也在下调。后两个月行业趋好,一些完成目标可期的经销商对车展集客的需求没有那么大,反而会考虑收回一定的优惠,以保证利润为出发点。

这是正常的市场规律,但又不完全是正常的市场规律。

因为影响价量波动的,除了供需关系外,还有“以产定销”的传统思路。

中国车市早就度过了“生产多少就能卖出多少”的黄金时代,但是,对于销量的追逐好像没有回头路,一直被架高,以期”产量压出销量“。

有时候,该醒一醒了,50万的潜能,榨不出100万的体量。无限制地挑战d性上限,销售体系终有一刻出现崩盘。

”以产定销“转变为”以销定产“,不只是集团主观意志的调整,还需要数字化工具的辅助。

其实,我们已经看到车企在转变了,他们正在搭建数字化系统,可以将终端真实的线索数据集中起来,”以销定产“才有现实意义。

广州车展多了另一个重要的角色:总结。

一年快过去了,新产品该推出的也推出了,整体销量基本有眉目了,也是时候做一些总结了。

总结之意,思考过去,定向未来。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年度车榜单出炉,全国各地的媒体聚在一起,聊聊天,看看未来。

2020年,会成为汽车行业的分水岭。前10年,或者前20年,是市场驱动的时代,庞大的人口红利,市场空白,注定了车好卖,钱好赚。

当总结的情绪开始泛滥的时候,大家就会去回忆,当年的汽车市场有多么多么好,多少人排着队拿着现金购车。

那是时代的红利,只是赶上了蓝海航行的时代巨轮,其实没什么好夸矜的。

再往后看10年,汽车市场并非暮气沉沉,反而当融入整个智能交通大框架之下,会进入一个颠覆与重写的时代,机遇更大,更有挑战性。

但并不意味着搭上洪流就能成功,因为这将是技术驱动的时代,比市场驱动难得多,对人才的筛选也更严苛。

我们终将见证汽车行业更密集的变迁,智能化、网联化将重新定义汽车,“以产定销”大汽车时代沿袭的一些惯性方式也会被改写,产品,营销、渠道,会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改变,再慢慢跨入新时代。

错过了上一轮时代红利的我们,在下一个时代来临前,其实也是有幸的。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易境思·2020中国汽车营销沙龙】9月4日,以“来者可追 安且吉兮”为主题的易境思·2020中国汽车营销沙龙在浙江安吉举行。

作为与会嘉宾,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在活动现场发表了演讲。

对于“2019年最惨的人”的评价,李斌从某些层面上表示认同。但更重要的是,蔚来已将在中概股被打击、产品电池问题等诸多挑战中恢复生气——8月交付数达3965台,其中,ES8 8月交付1125台,同比上涨670.5%,ES6 8月交付2840台,同比上涨58%。两款车都在各自的细分领域稳住阵脚,即将上市的EC6也是蔚来新的增长点。

蔚来是如何做到的?李斌认为,汽车企业要想明白自己的“道、术、本、末”。对于蔚来来说,“用户企业”是“道”;经营与服务是“术”;研发、质量和效率是“本”。

以下为李斌演讲实录,汽车产经整理:

很多人想听我讲一讲是怎么熬过来的,那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下过去一年多的心路历程。

去年对于蔚来来说,本身有一些事情就是属于一个创业公司跑得太快了以后的减肥计划,再加上我们创业已经五年了,很多团队有新的想法,去年我们还碰到了电池的事情,今年又碰上了疫情,所以在过去这一年多的时间里面,我们作为一个企业是经受住了极限压力测试,预期中的、不在预期中的所有事情都搞到一起,还是挺不容易的,所以去年说我是最惨的人,其实差不多。

很多人说李斌你是怎么过来的?首先肯定是熬过来的,一天一天过。

最近我也在想,我觉得我们能够活过来,肯定也是有原因的,我想我们也不是靠运气活过来,也不是熬就能熬过来,还是因为我们做对了一些事情,我们才可能坚持过来。

所以我想我们做的不好的地方就不多分享了,说出来都是泪,我自己肯定是做了非常深刻的反省,这说出来都能写一本书,这就留着我自己慢慢写吧。

我们做对的地方对大家经历当下的挑战可能会有一点启发。希望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认为我们做对的地方,什么东西让我们活过来了。

1

选对了高端电动车的产品定位

现在看来,我们在2015年的时候选择的细分市场是对的。当时我们选了一条看起来非常难的路,就是定位高端市场。

这个在别人看起来还挺浮夸的,很多人不理解,因为我们把车卖的那么贵。实事求是地讲,在座的都是专家,我相信你们当时是打了大大的问号。

但我选择做高端市场这件事情,是很理性的思考,并不是说我有多好高骛远、好大喜功、虚荣心,我是创业者,我要考虑怎么能生存,怎么能赢,终局是什么,都要想清楚。当时我选择做高端品牌,是一些很现实的思考,首先是因为电池贵,便宜不下来,既然便宜不下来不如索性做高端品牌。

第二,我觉得补贴比较难持续的,但像税收等使用环节的减免应该延续的时间会长一些。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税资,购置税固定是10%,但消费税是大家经常忽略的问题。其实高端车的消费税是非常高的,特别是大排量汽油车,它的消费税,有些还有进口税,最高能到40%,加上购置税能到50%,那其实是很大一笔钱。

第三,我觉得做高端车,我有相对的比较优势。如果我去做十几万的车,我自己评估我没有任何优势,全是劣势,这个市场竞争的非常充分,规模效应太明显了,没法搞。何况在座的我们中国的这一代汽车人,都还年富力强,尤其是几个民营企业的老板。像书福总、魏总、传福总,还有很多央企的,地方国企的,其实都是创业者,你搞得快,人家搞得也挺快,实事求是讲,打不过,没有比较优势。

如果我去做十几万的车,不光和汽油车比没有优势,和国内的创业者比我也没有优势,我这个团队也没有优势,这是很难的。

但如果我和高端品牌打,表面上看比较难,但如果你仔细想一想,反而有机会,为什么?因为你贴近用户,反应快,就这么简单。就是看着它很强大,但是事实上,如果你静心下来去想,反而有一些机会。

基于这几点我们选择做高端车,现在来看这条路走的是对,虽然代价很高,但是走的是对的。但是我要做高端车我要高投入,我搞Formula E,我就要搞个冠军,我是国际汽联中第一个中国车队世界冠军;我搞EP9,虽然花了钱,但是我的记录也是要别人花好长时间才能打破的;后面我们做的所有的这些大家都说蔚来烧钱,但它是积累下来了东西,包括我的NIO  House。

打造品牌非常难,为什么打造品牌难?因为品牌它不是一个有标准答案的东西,它要影响人的心智太难了。这条路走下来,我认为做好细分市场这个差异化定位是对的,我想这个思考的过程可能对大家开展营销活动有意义。

我们在做产品定位的时候,也是比较刻意的去做差异化竞争,比如ES8、ES6,它们和特斯拉长的是不一样的,如果你什么都去学它,肯定会有问题。

功能上也要差异化,各方面都尽可能差异化,面对的细分市场也要差异化。从这个角度,我们现在现实的结果还不错,销量我们刚刚发布了8月份的交付数,我们交付了3965台车,那么这个数字背后还有一些东西是更有意思的,比如说我们今年2季度ES6是全球纯电豪华SUV里面销量的第一名,比Model X、e-tron卖得都要多。可能跟他们在疫情期间也有一些关系,Model Y也刚上量,但还没有达到我们的量。

从去年的10月份开始,ES6的销量就在中国整个的纯电SUV里面是第一名。ES8我们4月份做了个小改款,需求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现在买ES8要排比较长时间的队。

而且这里面很有意思,高配版卖得好,顶配卖得多。现在ES8的平均售价是53万,ES6的大概是41万左右,加起来平均售价是45万,我们比特斯拉在中国的售价要贵十几万,而且我是坚决不降价的,我宁愿把降价的预算拿去做服务。

所以从这些角度来看,应该讲在一个细分市场我们是立住了,这是我想分享的第一点:我们做对的事情还是定位在一个我们认为能赢的一个品牌的定位,和一个细分市场的定位。

车就是这样,你打的是移动靶,今天开一q,三年以后才知道中没中靶,如果你的定位、方向搞错了,一点机会都没有。

我一直是觉得这个车卖得好,80%其实是很早就定了,要不你很难解释同样的营销团队,去年还挺好,今年为什么就卖不好了?是不勤奋了吗?是几年前的产品定义就错了。

所以我觉得在产品的定位上面,其实要花非常非常多的工夫。

借疫情期间没法出差,我们公司在反复打磨产品规划,把到2025年的事情想清楚,节奏必须想清楚。不知道讨论了多少版,每星期六都讨论这个,全要想明白,包括互相的关系,可能的竞争,面对什么样的人群。如果把这个想清楚的话,不会出大问题。所以蔚来能活下来,这点上我们还是做得对的。

2

在最困难的时候坚持研发、质量和效率的基本功

另外一方面我认为很重要的是,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还是在做基本功,队形没有乱。我们觉得基本功就看你的钱花在哪儿——研发、质量、效率,这就几个基本功。

我们去年还是投了四五十个亿在研发上,今年我预计还要投三十亿在研发上。就是我们再难,也没有在研发上面减太多的预算,因为如果你在研发上停止了投入,你当下活过去了,你几年以后一定完蛋,肯定是不行的。

所以,再难也不能停研发。

很多人都问你们蔚来的研发是谁在管?蔚来的研发就是我管,我们大概有9个研发部门负责人直接向我汇报。其实我们跟大家想的不一样,别人一说蔚来就是营销做得好,不是的,蔚来研发做得好。我们营销做得很差,那么多人黑我们,怎么可能做得好呢?其实做得不好,这是我们要反省、反思的地方。

当然如果看我们研发的话,我们加起来投了小200亿,四千多项专利,是很扎实的,我们的车是从一根线画起的,从来没逆向任何人的东西。我们经常向别人买一些专利的授权,别人都觉得很匪夷所思。

我们非常注意IP这些东西,我们IP团队在中国获了很多的奖,在知识产权界还是非常被肯定的。

研发持续投入,全面的做、体系的做。其实研发车,几个亿也能搞,几十亿也能搞,上百亿也能搞。如果说最简单的方法,可能找一个外包公司,两个亿交钥匙工程是可以的。

当年很多人跟我说,李斌你给我两个亿,我把车给你马上产了。咱不走那条路了,因为那条路已经不是今天这个时代一个中国的创业者该去做的事情。早年这么做是无可厚非的,现在还这么做是不行的。所以建立体系和能力,即使交学费也要让你团队知道交了什么学费。我认为这个很重要。

第二就是质量,我们有个质量委员会,我们质量的团队其实规模挺大的,有500多人。我们公司一共没多少人,一共就六千多人,我们的质量团队非常非常大,在各个部门里面。

我们还建立了一套系统,一个用户有任何一个吐槽,我们可以立刻把它收集起来,分门别类。所有的要实现闭环。

我们公司有一个沈峰总,是我们质量委员会的主席,刚来的时候每天晚上10点要开夜总会,把当天的问题全部过一遍。去年我们的电池召回用了不算特别长的时间把4800台车全部换掉,这反映了我们的功力。经历了去年电池的事情,让我们在处理智能电动车的质量上面的一些极端的情况,有一个很好的经验。

我们现在质量完全变成软件驱动。比如我们现在电池的质量体系,不是像大家想的那样事后处理,我们全部变成前置,大数据分析很多的模型。相当于我要看一个人有没有心脏病,最好是很早就知道他的血压,他的血脂各方面的情况,实时监测,只要它到了某个临界点,我们就采取行动,随着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这些东西将来都是可以做得越来越好的。

这个过程中也解决了很多的难题,比如我们是全铝车身的车,百分之九十几的铝含量。要做这个全世界铝含量最高的车,其实也不是那么容易。总体来说用户评价还是不错的,我们在汽车网站上的口碑评价和质量排行一般都是第一名。

用户对我们的口碑也是来自于这些地方,我觉得质量的基本功是很重要的。服务我就不多说了,服务是蔚来的一张名片。

虽然别人都说蔚来的服务好,这其实是我最担心的地方,我们的服务真的不能说有多好,基本上可以达到正分,但是肯定没有到及格线。大部分汽车品牌的服务我认为是负分,我们可能是正分。

我是从一个用户的角度来讲,不是批评整个行业。因为在汽车行业的体制里面,经销商要靠服务去挣钱,所以非常非常难改变这个事情。

我们的服务要求24小时之内必须解决问题,否则用户会@我,我就要发下去处理。所以在公司内部用户满意度是一票否决,卖得再好,用户不满意也不行。我们三十多个区总中今年有两起被通报批评的,没有销量不达标的,都是因为服务不行,其实就是两个案例没解决好。

效率是没有止境的。我们的效率提升还不错,其实今年的二季度比一季度,我们一个季度的毛利率提升了17个点。原因之一是供应链之前对我们没信心,我们都是先付钱再提货,价格也比较高。

很多类似这样的事情,今年大家觉得蔚来有希望了,基本上就把这个合理的空间给我们释放出来了,所以我们今年Q2还实现了经营现金流转正。

我们的研发所有都是费用化,所以我们跟别的公司做法也不太一样,所以看起来当期会多一点,但是现金流会比大家想的好一些。二季度经营现金流是正的,毛利率也到了9.7%。特斯拉的毛利率是25%,但是里面有8个点是碳排放积分,碳排放积分今年上半年让特斯拉拿了8亿多美金,所以你把它那部分去掉,其实也就17个点的毛利率。

为什么我们的毛利率高呢?说出来大家肯定不相信,主要是车越卖越贵,平均售价高了。效率也提升了很多,我们比去年高峰时候少了三千人,干的活比原来多很多,确实经营的效率是没有止境的。

我们在最困难的时候没有乱阵脚,还是练基本功,研发、质量、服务、总体的经营效率。

我们公司现在在推一个很重要的管理工具,我们叫VAU,目标、行动、改进计划,比较像日本的PDCA,但是我们比那个要更加的灵活一点,每个人都可以有,每个人都可以看,这并不是KPI,我给我自己写,全公司都能看得到,今年看起来能全面完成,也不影响我的考核,但是你说出来话别人都看得到,统一行动,它不是按部门来的,是按人来的。

大家都提目标、改进,目标、关键行动,不允许超过三个,行动也不要超过三四个,改进计划,每季度改进计划。因为今年的疫情,我们把管理上的课补上了。

第三个还是跟我们用户企业的使命、愿景有关系。今年我们开展了内部的讨论叫谁拯救了蔚来?大家想一想,如果去年的7、8、9、10、11、12月份敢买蔚来车的人,是不是有巨大的勇气?我们的车毕竟有几十万。

3

用户企业是蔚来的“道”

前段时间有个媒体采访我,你去年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什么?我说是我决定去拜访用户。

去年7、8月份,我所有的周末,都是去拜访用户,而且不是拜访那些卖得好的地方,而是最边远的地方。我去年7、8月份去了哈尔滨、呼和浩特、太原、昆明、贵州、南宁,我要去了解一下他们那个时候的心情是什么。

其实这个还是挺重要的,在那个过程中会有非常多的灵感,其中非常重要的灵感是关于我们免费换电。

我去年去太原,去呼和浩特,我发现这些地方的用户,他说斌哥我们这边什么时候要有换电站?我说你们家里都有充电桩,就先这样吧,等我们有钱了再说。他说如果我们这儿有换电站,我能帮着多推荐多少车,我们就觉得这个东西特别酷,特别好。

后来我在从太原回北京的火车上,我就觉得我的换电站已经布下去了,不用白不用,推免费换电就这么来的。这些地方的用户都有这个需求,肯定推了这个东西以后就不一样了。因为原来有很多人不了解换电,还以为电池坏了换一个。

我们从8月底、9月份开始推免费换电,把我产品的独特卖点就说出来了,我们的需求就一点一点回来了。

去年9月中下旬我就知道我们死不了,因为我们的订单一个星期比一个星期多。看到销量慢慢开始往回走,我觉得OK了,应该可以hold住了。

所以如果你真的到用户中去,敢去面对用户的话,真的是完全不一样。我最近还在走访用户,去年年底也在走访用户,去的都是特别偏的地方。比如说元旦后去的都是乌鲁木齐、银川等等,我比较愿意去电动车用起来最不方便的地方,那些地方的人买你的车,比在上海的用户买你的车,更值得研究,所以每年1月、7、8月份,我都走访用户。

走访用户这件事情,在我们最低谷的时候给我们力量,因为有使命感了,这么多朋友相信你,你不撑下去是不行的。

去年下半年买我们车的用户是很不容易的,基本上要跟家里做斗争,家里要吵架,这其实是思想保守和思想开放两派之间的意识形态的竞争,谁都说服不了谁,挺有意思的。

我就不多说用户企业的事情,因为我们做了很多这样的探索,去年的深圳NIO Day应该是我们整个公司的分水岭,在那以后我们其实就走到一个新的阶段,用户的情绪得到很大释放。

大家都知道蔚来在用户运营方面做了很多的创新,但是其实都是很多很多小的细节。今年NIO Day的举办地就是车主在网上投票,那时候还不到5万车主,投票有4万多车主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83769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5
下一篇 2023-04-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