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客户的心

如何读懂客户的心,第1张

对于销售员来说,客户就是上帝,然而老谋深算的上帝怎么会轻易地接受我们的推销呢?可以说,自从有销售以来,销售员就一直在和客户进行着艰难的较量。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在这场较量中占上风呢?孙子兵法中说: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所以我们要读懂客户的心。那么如何读懂客户的心呢下面,就随我一起去看看吧,希望您能满意,谢谢。

读懂客户的心技巧一、找到打开客户“心门”的钥匙

有些营销员只在他所 拜访 的客户面前表现得“十分优秀”,一旦离开客户的视线便如同换了一个人似的,品格就不再那样高尚,实不知这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如果一个人的品格不是由里及外的,发自他内心深处的,那迟早会露馅儿,无法得到客户持久的好感进而向你敞开心扉,将自己和家人的保障问题交给你。

读懂客户的心技巧二、从细节上洞察客户的心理变化

销售,是销售人员与客户之间心与心的互动。销售的最高境界不是把产品“推”出去,而是把客户“引”进来!所谓“引”进来,也就是让客户主动来购买。可以说,销售是一场心理博弈战,谁能够掌控客户的内心,谁就能成为销售的王者!在销售的过程中,恰当的心理策略能够帮助销售人员取得成功,使得销售行为的效率最大化,从而创造骄人的业绩。

几乎每个销售高手都是心理学家,对客户的心理研究都有一定的境界。销售的最关键点就是建立信赖感,建立信赖感的前提是研究透客户的心理,弄明白客户心理的真正想法,继而解决客户问题满足客户需求达到成交的目的。

销售成功就是从拒绝中走出来的,客户拒绝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要想找到客户的真正抗拒点需要吃透客户的心理。要想吃透客户的心理,这是一门深奥的学问,需要慢慢研究消费者心理学,需要关注细节,需要对客户有着全面透彻的了解。

销售,是销售人员与客户之间心与心的互动。销售的最高境界不是把产品“推”出去,而是把客户“引”进来!所谓“引”进来,也就是让客户主动来购买。可以说.销售是一场心理博弈战,谁能够掌控客户的内心,谁就能成为销售的王者!在销售的过程中,恰当的心理策略能够帮助销售人员取得成功,使得销售行为的效率最大化,从而创造骄人的业绩。

读懂客户的心技巧三、寻找客户的心理突破点

销售人员一个错误就会抵消一百个好的效果,而且会造成销售关系中的二次污染:客户本来不知道这个产品,他与产品的关系是零。但是,经过与销售人员的接触,他们得到了负面的印象:变得由不喜欢与销售人员的首次接触 经验 ,到推而广之,不喜欢这种产品、不喜欢这个品牌。

这种负面的感受让销售人员越努力,销售的成交率越低。在整个销售过程中,客户的负面第一印象已形成,在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客户的第一印象前,销售人员越努力,客户的感受就越不好客户感受越不好,他越有可能将自己的负面经验与印象告诉更多的人群,形成不好的企业口碑负面的企业口碑对品牌的负面影响越大。

“做的好不如做的巧。”苦干蛮干的结果南辕北辙:越努力越远离成功。销售人员想要真正取得客户的认同,关键在于建立客户心智模式是如何影响其行为模式的认知。从而追本溯源,从源头上解决它,为问题找到答案,为行为提供指南。也只有从根本上改变客户的认知,才能真正意义上改变客户的体验,不仅成功销售产品,更成功地让客户从心底接受产品、接受销售人员。

读懂客户的心技巧四、在心理上控制客户

举止是一个人自身修养在生活和行为方面的反映,是反映一个人内涵的一面镜子。没有优雅的举止,就没有优雅的风度。在与客户沟通过程中,优雅的举止、高雅的谈吐等内在涵养的表现,会给人留下更为良好而深刻的印象。在某种意义上,人的举止这种无声的语言,绝不亚于口头语言所发挥的作用。

销售中的心理学则力图通过观察和分析买卖双方的行为,进而 总结 出成功销售的一般规律。比如,在销售过程中,销售人员具备不同的自我意识,对后来客户签约与否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某销售人员在访问客户前就失去自信,认为客户不会签约的,最后客户不签约的可能性就真的非常高。

但是,如果自我暗示说,如果对方不签约,那么对方真的会损失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无法实在地体会到我的产品给他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具备这样意识的人哪怕后来遇到困难重重,但其强大的内心意识会推动他勇于突破,积极改善,结果客户签约率就会有大幅度提高。这个例子意在说明,销售不是仅靠努力、勤奋就能取得成就的,销售必须依靠智慧,依靠思维,依靠正确的自我意识。

总之,充分了解顾客的心理是推销员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是一个企业经营者在产品开发、创新、定位、宣传……不可缺少的条件。只有了解了顾客的消费心理,我们才能知道顾客在想什么,我们能做什么。一个聪明的推销员应该知道客户的消费心理,然后在推销中对症下药,征服客户。

点击上方

“蓝色字”

可关注

【财哥哥】

公众号!

点击下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财哥哥读书音频

主播:财哥哥

你好,这里是《细节营销》这本书的补充解读。(温馨提示:原文解读位于4月12日)我是财哥哥,我在深圳向你问好!

前面我们解读了:什么是从客户视角出发的市场营销?今天继续为你解读: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洞察客户,做好营销?

作者认为,一个优秀的营销人要善于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洞察客户心理。我们以脑白金为例,“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这句广告语能通过电视迅速传播到千家万户,但其实这句话并不是创始人史玉柱凭空想出来的,而是做了大量的客户访谈,观察客户行为之后才发现的。史玉柱在调查中发现客户都有希望别人送自己保健品的心理,但是客户自己并不会自己去买,于是这个广告就定位在送礼首选,最后脑白金成为家喻户晓的送礼商品。

客户除了希望别人给自己送礼的心理之外,还有哪些常见的心理特征,经常被营销人员所利用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给出的三个关于客户的洞察:

第一个洞察是每个人都讨厌失去。经常逛街买衣服的人,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老板拉着要走的客人说,这件衣服就剩最后一件了,现在不买,回头就卖完了。这句话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啊?如果客户不想失去马上到手的衣服,一定会立刻买下这件衣服的,也许客户并不是很需要这件衣服,只是害怕错过罢了。另一个现象就是大街上常常有拉着横幅叫卖的人:最后三天亏本大甩卖!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个广告语,也是抓住了人都讨厌失去,害怕错过的心理。这两个现象都说明讨厌失去,害怕错过,这是一种常见的客户。

深入了解客户的这种心理,对于做好营销很有帮助。我来看一看这种客户心理背后的深层原因。作者做过一个小测试,假如你现在有两个选择:第一是你不用抽签,给你3万块钱;第二个是你抽签,但是只有80%的概率获得4万奖金,20%的概率是一分钱都拿不到,你会怎么选择呢?测试结果表明大部分人会选择马上拿3万走人。在另外一个小测试中,同样是给你两个选择:第一是,你不用抽签,一定会失去3万块钱;第二是,你抽一下签,会有80%的概率失去4万,但是还有20%的概率一分钱都不会失去,你又会怎么选择呢?测试后发现大部分人会选择抽一下签,即便可能会失去4万。这个结果说明每个人更害怕失去马上到手的东西,如果今天拿到三万就不会冒险拿四万。了解了这个洞察,常常可以在营销中运用。如果你想让客户从你这儿买东西,你不要告诉他买了你的东西会得到什么,而是告诉他不买的话会失去什么,这样就能提高成交的概率。

说完了每个人都讨厌失去,现在我们再来解读第二个洞察:如果让客户先付出小恩小惠,后面从客户那获得大恩大惠的机会也就大大增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来看一个现象:一个卖保险的人,每次进门开始推销之前都让客户给自己倒一杯水,这个小小的请求会大大提高最后卖出保险的概率,这个小招屡试不爽。后来,他分享给其他人用同样的方法去销售也非常的受用。那么为什么让客户付出一个小恩小惠之后,从客户那儿得到一个大恩大惠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呢?因为客户给你占个小便宜,就好比他做了一份投资,投资他和你的关系。而每个人都讨厌失去一份投资,所以他会害怕不答应你的请求,就会失去之前对这份关系付出的投资,所以就顺下去给你大恩大惠了。

如此看来,找别人帮个小忙,不仅能增进感情,还能促成交易,是不是很有意思啊?下次有机会你也可以在营销中尝试一下。这里要多说一句,假如上面卖保险的例子中,那个人让客户给自己倒的不是一杯水,而是一瓶可乐的话,那这个营销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了。为什么水换成可乐就不行了呢?因为一杯水的成本是很低的,客户给你倒一杯水,并没有什么心理成本,但是给你一瓶可乐就有点超过预期了,因为你们只是第一次见面的朋友。

了解了第二个洞察,客户付出小恩小惠后,得到大恩大惠的机会会大大增加外,我们再来解读一下第三个洞察:吸引客户,首先要分散他的注意力。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注意力分散的情况下,客户容易失去理智,产生冲动消费。去过赌场的人,或者是在电影中看过赌场环境的人都知道,赌场的背景音乐都比较嘈杂,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嘈杂的音乐可以分散注意力,促进非理性的消费。为了吸引客户购买,首先就要分散他的注意力,这个过程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叫做洗脑。举个例子,保健品的销售人员特别善于运用这个技巧,他们常常邀请客户参加他们公司的内部活动,几千人在一个礼堂里开始给客户讲故事,癌症病人吃了这个保健品之后,癌症都治好了。边讲故事边播放悲情的音乐让客户的情绪失控。几个感人的故事讲完之后,客户还沉浸在现场的音乐和眼泪中,这个时候商家给客户一个现场特价,客户马上购买,不管这个保健品贵不贵,有没有用,这就是典型的利用分散注意力,削弱客户的理性能力来促成交易。

企业分散客户注意力的方法,真的很有效,因为它降低了客户大脑的思考能力,这在营销中是经常使用的。假如你是做营销的专业人员,相信这三个客户洞察会对你非常受用,当然了,这里需要提醒你的是,这些客户洞察并不是永远正确的,甚至大多数时候都不是正确的,因此当你在应用的时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最后小结一下。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洞察客户,做好营销?作者列举了三个比较常见的客户洞察:第一是,每个人都害怕失去即将到手的东西。第二是先让客户帮个小忙,后面让客户帮你一个大忙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第三是通过分散客户的注意力,能够削弱客户的理性思考能力,促成交易。最后提醒的是,没有永远正确的东西,这些洞察在营销中能不能用到,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有关《细节营销》的更多解读,(温馨提示:原文解读位于4月12日)我特别建议你找到我们的那个原文解读再听一次,一定会大有收益的。我相信,你也一定会相信。

好了,以上就是对《细节营销》这本书的补充解读,也很精彩吧!好学的你,肯定会每天都跟着【财哥哥】公众号读书的,当然你也会把他转发到你的朋友圈或者群里,因为这样做不但可以帮助到你的亲朋好友们,还可以在无形中提升你自个儿的个人品牌价值。多好啊!你知道吗?现在可是打造个人品牌的最好的时代啊!而打造个人品牌特别需要的就是社交货币,我们【财哥哥】公众号的【每天读完一本书】就是一种非常好的社交货币,而且还是天天都有,这样就会帮助到你积少成多,会让你厚积薄发。说不定哪一天啊,你个人的品牌价值就会一飞冲天的??

点赞是一种鼓励,分享是一种支持。

如果本文让您驻足,

请点个大拇指以示鼓励!

如果让您感觉不错,

分享出去大家一起受益!

每天十分钟,读完一本书---精彩回放

(点击下方标题,可直接进入)

创业创富类

《鞋狗》——每天十分钟,读完一本书

《微创新》——每天十分钟,读完一本书

《与乔布斯一起领导苹果》——每天十分钟,读完一本书

《巴菲特法则》——每天十分钟,读完一本书

《零售的哲学》——每天十分钟,读完一本书

《迪士尼体验》——每天十分钟,读完一本书

《硅谷模式》——每天十分钟,读完一本书

《从0到1》——每天十分钟,读完一本书

《免费:商业的未来》——每天十分钟,读完一本书

《麦肯锡精英的谈判策略》——每天十分钟,读完一本书

心理学类

《心灵的七种兵器》——每天十分钟,读完一本书

《温暖的孩子》——每天十分钟,读完一本书

《生猛的进化心理学》——每天十分钟,读完一本书

《决策的力量》——每天十分钟,读完一本书

《好奇心》——每天十分钟,读完一本书

《稀缺》——每天十分钟,读完一本书

《怪诞行为学2》——每天十分钟,读完一本书

《超越感觉》——每天十分钟,读完一本书

《选择的价值》——每天十分钟,读完一本书

《超越智商》——每天十分钟,读完一本书

科技前沿类

《智能时代》——每天十分钟,读完一本书

《动物精神》——每天十分钟,读完一本书

《走近2050》——每天十分钟,读完一本书

《浪潮之巅》——每天十分钟,读完一本书

《格调》——每天十分钟,读完一本书

《黑科技》——每天十分钟,读完一本书

《医学的真相》——每天十分钟,读完一本书

《第七感》——每天十分钟,读完一本书

《时间地图》——每天十分钟,读完一本书

《现代艺术150年》——每天十分钟,读完一本书

技能提升类

《刻意练习》——每天十分钟,读完一本书

《高绩效教练》——每天十分钟,读完一本书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每天十分钟,读完一本书

《全新思维》——每天十分钟,读完一本书

《精益工作法》——每天十分钟,读完一本书

《微习惯》——每天十分钟,读完一本书

《阿米巴经营》——每天十分钟,读完一本书

《成功者的大脑》——每天十分钟,读完一本书

《至关重要的关系》——每天十分钟,读完一本书

《好战略,坏战略》——每天十分钟,读完一本书

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富有想象力的市场。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中国消费品市场,也正在从以前的产品导向时代向消费者导向时代转变,成熟的买方市场已经形成。消费者成为市场经济大舞台的主角,选择权掌握在他们手中,消费者的选择决定着企业能否生存与发展。

而消费者总是“言非所意,意非所言”。其实,“言非所意,意非所言”背后所体现的是思想与行为的矛盾共同体——消费者潜意识,只有真正洞察消费行为背后的真实想法和需求,才能做到“察其言,观其行”,把握住消费者的心智资源。

1.千万不要和消费者的内心对着干。

要知道消费者内心对产品的期望,洞悉其隐藏在心中潜意识的真正想法,这是品牌能够使消费者达成牢固的品牌忠诚度和情感依赖度最有力的法宝。

全球知名的“可口可乐”品牌也遭遇到轻信消费者一面之词的市场调研的结果所导致的悲惨下场。当时,“可口可乐”决定推出一种可口可乐的升级换代版——全新的可口可乐,并动用上千名调查员走访 10 个城市,调查消费者是否愿意接受新的可口可乐?在调研问卷中的问题是:“可口可乐配方中将增加一种新成份,使它喝起来更柔和,你愿意吗?” “你想试一试新饮料吗”调查数据显示其中一半以上的人认为会适应新可口可乐,这就表示顾客们愿意尝试新口味的可口可乐的想法。基于此,“可口可乐”公司便决定启用“新可乐”取代传统可乐,并停止了传统的可口可乐的生产、销售。此一举动引起了轩然大波,美国一些忠诚于传统可口可乐的人们开始组织游行、抵制“新可乐”,从新还原美国传统正宗的可口可乐的生产线和销售,在美国大部分民众的心中只有可口可乐最能代表美国。原来声称喜欢“新可乐”的顾客有一半以上的人又改变了原来的态度,“新可乐”的销售量也不见起色,公众的抗议愈演愈烈,可口可乐公司不得不恢复传统配方的生产。这就是基于消费者的调查问卷所引来的营销灾难,最终又是以传统可乐的回归平息此事,验证了消费者在市场调场中给出的结论与其内心的真实想法的差异与内心变化的复杂性。

2.难以琢磨的消费者行为

20 世纪 80 年代初,麦当劳和肯德基几乎同时准备进入中国。市场调查人员在研究中国消费者饮食结构的调查中,麦当劳觉得中国人饮食习惯相当固定,不容易接受外来的洋快餐;但肯德基却判断中国是个广阔的快餐消费市场。 1987 年,肯德基最大的快餐店在北京前门正式开业。时至今日,市场结果证明肯德基的市场预测是对的,在全球市场不敌于麦当劳的的肯德基,在中国大陆已遥遥领先。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茶文化的国度,中国人善于喝茶、品茶,在人们的惯常的意识里都知道冷茶、隔夜茶是不能喝的,年长的人总是教育年轻的人不要喝冷茶或隔夜茶,这样对身体不好。但台湾人大胆创新,把茶当饮料来卖,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于是,“康师傅”、“统一”、等茶饮料一下子红遍了中国大江南北。

20 世纪 80 年代早期对草药茶和水果茶概念的调查研究表明:英国的茶类消费人群绝对不会接受并喜欢这些“古怪可笑的茶”。但是,事实上当这些新产品推向市场很快得到消费者认可并接受。国外的研究机构做出的预测也是失误的。

可见,无论是外国或是中国市场,都存在调研中对消费者言行不一的失误预测。

3.消费者“消费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是什么?

在日益倡导健康生活的当今,牛奶越来越受到每个家庭的重视,当年某企业要推出新的利乐枕牛奶外包装,便在一项关于牛奶外包装的调查问卷中设问题:“牛奶装在塑料袋里,您会喝吗?”而大多数主要负责采买牛奶的家庭妇女都是回答 “不会”。但企业还是决定大胆一试,推出利乐枕包装的牛奶,想看看市场反响到底如何!因为包装成本的降低,利乐枕装的整箱牛奶的售价也相应的降低了。于是,利乐枕包装的牛奶在所有牛奶品类中便成为家庭妇女最受欢迎的首选。调查问卷所得出的结论又是与消费者实际纷纷抢购的现状完全背道而驰。归结原因是普通大众消费家庭都是以家庭妇女为主要的产品决策者和购买者,她们在选购任何产品时,都会喜欢选择价格便宜并可以讨价还价的东西。这样,她们就可以和其他家庭妇女在聊天时显示一下自己持家有道、会省钱、会过日子的“女管家”的形象,表达了在她们内心其实真正关心的是“价格”。

再比如,某知名咨询企业在过去对于手机的市场调查中,并没有预知到促使该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的背后真实原因——社交价值。但现在,手机已成为消费者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手机在相当程度上已经脱离了它实际的功能用途,已成为人与人之间互相联系的一种纽带。在快速发展的社会变革中,手机是一种与外界联系密切的通信工具,俨然已经成为自己的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如果没有手机的,会使人在心理上觉得恐慌,就像没有氧气的感觉会使人窒息。同样,他也会感觉到像是被整个社会遗忘或抛弃一样惴惴不安!

国际性知名的服装品牌如 Chanel 、 LV 、 Dior 等在其时装发布会上的 T 型台上都会让纤瘦的模特穿着时尚、前卫的服装走台,引领着最新潮流的趋势,吸引着无数充满梦想、追求时尚感觉的所有做梦的女性群体。虽然她们在看到曲线玲珑的服装模特表演的时候,心中难免会对自己的身材产生自卑,产生贬低自身价值的心理感受。在一项调查研究中,走访普通女性对时装模特的看法时,得出的结论是:希望能看到与平常生活贴近的普通女性形象出现在广告和时装表演中。但如果在实际中一旦采用身材臃肿或平常无奇的普通女性出现在某个服装品牌的发布会现场做 SHOW ,就等同于此品牌给人的形象就是没有美感、没有时尚,与“以瘦为美”的社会审美趋势逆转,反而不得人心,也不会有人再去看了,而此品牌的时装也不会得到认同,销售量也会直接受到连带影响!

再比如,无论是大型的国际车展或是国内车展中都能看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那就是一辆辆豪华车旁边总会有一个摆着各种诱人的姿势不停的在名车旁边搔首弄姿漂亮的美女——车模。虽然车展都是以豪华车、概念车等作为展会的最大看点,每次车展都会人流攒动,但参观的人多以男性观众居多,他们在享受顶级的名贵豪车所带来的视觉震撼的兴奋之外,再顺便看看漂亮的车模带给他们心理上的愉悦,两者兼而有之,何乐不为呢?

在中东某国曾举办过一次车展,名车虽然很多,由于宗教等的原因没有漂亮的车模助阵。结果可想而知,参观车展的人数骤然下降,答案也是不言自明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所有的国际或国内车展中都要在每一辆豪华车的旁边放一个魅力十足的车模,根据核磁共振造影仪( MRI )的测试,男人看到名贵跑车和美女时候兴奋度峰值都是一样的高。所以,香车一定要配美女,否则是没有看头的。

卡尼曼是唯一一个以研究人类心理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学者,这足以证明人类心理学对社会经济学的巨大影响。例如,一个经济学家以他所擅长的经济学角度客观的去分析买车的利弊。他刚刚前脚分析了一定要买性价比最合适的车,然后等他真赚到很多钱之后决定买车时,回头就买一个性价比不合适的名牌豪华房车。为什么给别人分析起来头头是道,而到了自己身上却不是那么回事了呢!这也就表明无论是经济学家或是普通消费者,表面上都可以用理性的思维去正确的分析判断事物,但其内心的价值判断则从感性的角度去直线思考事物。一个人在行为和内心存在着本质的矛盾对立体,他在做决策时往往是内在情感占上风。

有一个企业专门做女士连裤袜的产品,他的老板说女士连裤袜最讨厌的是脱丝,他说我们经过研究发明了一种绝对不会脱丝的很结实并且舒服的连裤袜。其实,女孩子内心中期望连裤袜真正带给她们的是什么感觉?我们来看过去连裤袜发展的历史:尼龙丝袜是杜邦公司发明的,一下子风靡了整个欧洲和美国。接下来便遭遇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所有用于制造尼龙丝袜的材料全部转用于军需,导致了市场上尼龙丝袜买不到。当时就出现了一种职业:专门在女孩子腿上画袜子的行业——像现在的纹身一样。二战结束后,女孩子们终于可以排队买到一双尼龙丝袜了,她们会兴奋的在大街上当众穿上它。 在好莱坞的电影中,女明星对连裤袜是没有好感情的。影片中常见的镜头是,好莱坞的女星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把高跟鞋一甩踢掉,把连裤袜团成团掷到墙角,如果是很舒服的东西为什么这么痛恨它?首先,穿上连裤袜肯定不是图舒服,第二肯定不是图结实。女人穿上连裤袜内心真正的需求就是散发性感,以期吸引异性的关注和赞美,借由别人给予她认可、欣赏所透射出的目光,以便找到肯定自己的理由,从而更增添内心的自信。如果是这样一种情况,你就不要和消费者的心智资源对着干。女人不希望一双袜子穿的那么结实,而且一双袜子很便宜,脱了丝随便在哪个商店都可以再买一双。所以,袜子一定不是卖舒适、卖结实,你的袜子诉求卖舒适、卖结实一定是错的,以消费者内心真正需求为诉求点才是策略正确的关键!

速溶咖啡是一个划时代的发明,过去喝咖啡非常麻烦,要现磨才可以喝。所以,速溶咖啡的利益点就是便利,随时随地很方便的可以喝到一杯咖啡。但是,销售结果并不理想,家庭妇女内心会觉得随便一冲就给老公一杯咖啡,这是一种偷懒的行为。于是雀巢改变了定位,不再卖很方便的就能喝到一杯咖啡,而是改为卖咖啡的纯度,强调良好的口感,芬芳浓郁的醇香,真正的速溶咖啡从此打开了市场。

雀巢咖啡在中国内地市场的销量远高于麦氏咖啡,但在中国台湾市场,麦斯威尔是第一品牌,其广告语是“好东西要和好朋友一起分享”。但是,在20世纪80 年代麦氏和雀巢共同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的时候,委托不同公司做市场调查,麦氏委托国际性的大公司调查的结果是中国内地居民向往西方文化的知识分子,才会尝试喝咖啡,因为咖啡是舶来品。于是,广告语非常文雅——“滴滴香浓,意犹未尽”。

相反,雀巢咖啡发现20世纪 80 年代初,上海市女大学生最喜欢嫁的人的职业是什么?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女孩子第一希望嫁的人是出租车司机。那时候,出租车司机的平均工资是当时教授平均工资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所以,雀巢咖啡就明确的知道目标消费者绝对不是大学教授、知识分子,因为当时大学教授一个月的工资才 100 多块钱,而一杯雀巢咖啡的价格是 20 多块钱。只有那些发了财的个体户才会喝咖啡。并且,雀巢当时发现一个特殊的现象,喝完雀巢咖啡的人都会把雀巢的罐子带到办公室当茶杯用。几个月过后,罐子上雀巢的标志还会保持的非常好,让人感到我买得起雀巢咖啡。

这样一来,雀巢一个本来在国外非常普通的品牌,在中国却变成了一个炫耀品牌。所以,雀巢咖啡的广告语非常简单——“味道好极了”!雀巢咖啡炫耀其香浓诱人的味道,也洞察到消费者想炫耀自己是买得起、享用得起咖啡这样的高档饮品的身份的内心想法。其实,咖啡的味道并不好喝,尤其是对于喝惯了以茶为主饮的根深蒂固的悠久茶文化国度的中国人来说。但是,它的广告语天天暗示你:“味道好极了”!天天在人脑海中进行灌输和心理暗示,习惯成自然,自然就习惯的认为雀巢咖啡味道就是好。就像“农夫山泉”的广告语——“农夫山泉有点甜”,跟雀巢咖啡的“味道好极了”有异曲同工之妙。久而久之,雀巢咖啡就等同于味道好极了的代名词,抢占到了目标消费者的心智资源,使其在20世纪80 年代先期刚进驻中国内地咖啡市场便取得了无可替代的位置。麦氏咖啡错失良机,没有找准目标消费者内心对咖啡品牌的真正需求是什么!永远只能屈居于雀巢咖啡之下,其广告语“滴滴香浓、意犹未尽”在当时播了半年还有很多人认为是卖清香油的,要听懂这句广告语至少大学毕业才行,才能领会麦氏咖啡所要传达的语言意境。所以,唯有真正了解到目标消费者的内心是如何看待此品牌的真实想法和心理感受,才能抢占市场先机、稳坐翘楚地位。这就是为什么雀巢咖啡在中国市场上能够遥遥领先于麦氏咖啡获得成功的肇始所在!

4.洞察消费者内心需求的方法

(1)焦点深度访谈

此种方法是市场调研中非常实用和有效的定性方法,它具有一般的问卷调查所无法达到的效果。焦点小组座谈会的精髓在于透过倾听来了解消费者内心的真实想法,并不仅仅是听到一些表面似乎是真实的东西。

首先,你必须仔细筛选目标人群来进行交流,运用面对面深度沟通的谈话方式,通过直觉来判断不同态度背后的想法。比如说,如果找一定量的男性群体进行面对面的谈话,说 “男人最在意什么?”他们一定会说:“责任、事业、家庭、朋友……”全世界男人的回答也许都一样,但这仅仅是男人表层回答上所能告知的。如果长时间与目标消费者进行发散性的深入的访谈,调查男人内心潜意识当中最喜欢、最在意的是什么。题目是开放性思维的,例如“请描绘出你最开心的瞬间、最幸福的时刻?所有男人表述的都是一样的情景:辽阔的大海、波涛汹涌的浪花翻卷和帆船在大海上航行,空旷的景色象征着男人喜欢无拘无束的性情,不愿被别人牵绊的随性而为的形象。男人的骨子里喜欢的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自由生活写照。

以啤酒为例,啤酒卖的并不是口味、质量、轻爽或其他什么,而是卖男人的梦幻。啤酒为什么是卖梦想?一个男人喝完啤酒希望看到非真实的自己,变成放大的自我、超越自我的幻觉。

以国内的雪花啤酒为例,其突出的是情感定位,其目标消费者是 20~35 岁的年轻人群,雪花啤酒觉得年轻人最在意的是“成长”,所以广告语就是“雪花啤酒、畅享成长”。

一个人单独喝啤酒的时候比较少,一般是三三俩俩的好友汇聚在一起分享畅饮。所以,雪花啤酒所宣传的“畅享”是非常好的定位。

(2)洞悉数据—数据是重要的,但对数据的判断更重要。

调研中获得的数据很重要,是我们参考的依据,但隐藏在数据背后的判断则更重要。数据判断时有个思维的方法叫“逆向思维”。美国在 20世纪60 年代时生产电视机是不赚钱的,因为据当时调查得知看电视的人数很少,所以就得出投资生产电视机是无利可图的。但随着电视台在节目编排日渐丰富,连带的促使电视机的增长空间不断上升。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分析的话,并不是观看电视机的人数减少,而是观看的电视节目的数量和质量相应匮乏。并不是电视机和观看者的关系,而是电视节目的稀缺才造成观看者数量的减少,才导致电视机的购买量相应的减少。

无论是从正面思维的角度抑或是从逆向思维的角度考虑事物的结果,都要树立共同意识:数据很重要,但对数据的判断更重要。国内市场很多行业存在裂变式、爆发式、跳跃式发展的机遇,市场的发展呈现不规律性,随时都会有暴增的机会点。这也是国内市场最迷人的地方。在欧美成熟的市场上,这种机遇非常少,而在中国则非常多。

1990 年,第一部手机在我国投入使用时,政府有关部门曾放胆预测:到 2000 年,中国手机的用户将达到 80 万户。事实上,到了 2000 年,中国手机用户已达到 8700 万户,是预计数字的 100 多倍。而到了 2002 年,中国手机用户迅猛增长到 2.06 亿。当时,市场调查公司在调查国产手机的市场前景时,常会直接问消费者“您会买国产手机吗?”得到的答复往往是“不会”。甚至还会遇到被调查者强烈的抵触——“你才会买国产手机呢”。然而,时至今日,国产手机凭借设计创新与渠道创新,已抢占了手机市场的半壁江山。从手机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领略国内市场的壮阔场景。

(3)企业家精神——“直觉”

我们在制定营销策略的时候,多数是从消费者调研的途径去思考问题。但由于国内市场发展的特殊性,企业家对市场直觉的判断有时也是很重要的。这也需要企业家拥有判断的胆识,所谓胆在识前。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曾说过:“我从不相信市场调查公司,而是凭借自己的判断”。宗庆后做出的决策很专断,只相信自己对市场的直觉。宗庆后在做决策之前的一个绝招就是深入一线与经销商、消费者聊天,深入了解消费者内心真实的需求,这也是他为什么如此自信的底气!

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生产的要素中,除劳动、资本、土地之外最重要的是企业家的精神。在知识经济下最活跃的智力资本就是人本身。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舒尔茨在其关于人力资源的研究中指出:在美国 1929 ~1957 年近 30 年间的经济增长中,资金的投入以及土地、厂房、设备等的投入所得到的经济增长率是可以量化的,但另一部分的经济增长率——人力资源的成本是无法量化的。比如,同样的厂房、技术、设备、资金等有形资本,交给不同的人管理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究其原因,企业领袖对企业在市场中的发展具有无可比拟的影响力。

(4)洞察消费者内心的需求——多问几个“为什么”?

无论做任何形式的调研,结果都不能保证完全的周密性和可靠性。对消费者的信息反馈也不能一叶障目,应去不断挖掘消费者内心真正的原因,多问几个“为什么”!

20 世纪 70 年代,百事可乐针对可乐行业霸主可口可乐发起了一次颇具杀伤力的策划——“口味大挑战”。百事可乐请参与者品尝各种没有品牌标志的饮料,然后要他们说出哪一种口感更好,在参加品尝者中, 2/3 挑选了百事可乐,百事可乐以事实赢得了成功,这次口味实验在当时引起了极大轰动,成为百事可乐攻击可口可乐最尖锐的武器。然而,30多年过去了,两种可乐的口味都没什么变化,但可口可乐还是拥有更多不离不弃的品牌忠诚者。难道消费者的口味发生了变化,或是那次可乐口味实验有什么内幕问题,种种疑惑使人们不断探究其背后的真正原因!

2003 年,美国贝勒医学院神经学教授们又做了一次口味实验。这次,他们采用了最先进的核磁共振造影仪( MRI )来监测记录受试者品尝无记名可乐(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时大脑的活动状况。

结果显示:百事可乐倾向使大脑的腹侧核产生更强烈的反应,而这个区域是大脑产生强化奖赏情感的区域。在实验初期,选择百事的受试者喝百事时,其腹侧核的活跃程度是可口可乐支持者们喝可口可乐时的 5 倍。

接下来,实验组织人员又开始测量可乐的品牌形象影响力。这一回,受试者被告知实验样本是可口可乐。

形势随即扭转了,几乎所有的受试者都表示他们更喜欢可口可乐。非但如此,连他们的大脑活动也呈现出不一样的情形,他们的大脑中区前额叶皮层也有活动。而这个区域正掌握着大脑里高水平的认知能力。百事却未能达到相同的效果。当被告知品尝样本为百事可乐时,说更喜欢百事可乐的受试者相对要少得多。

这就是品牌的力量,拜 MRI 所赐,品牌的竞争力得以被最直接的测量。

相隔 30 年的两次实验都证明:相比之下,可口可乐并不见得更好喝。然而,在现实世界里,口味并不代表一切,在人脑这样一个精确的神经认知系统中,特殊的品牌力量 *** 控了人的味蕾。

在消费者内心意识中,对品牌的情感偏好决定了其最后的选择。产品的好坏并不能最终决定什么,消费者内心的真实需求往往决定最终的选择。

(5)建立微弱信息搜集机制

微弱信息搜集机制,有利于我们从不同途径更细致的了解消费者。

大多数企业对微弱市场信号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收集机制,随着竞争的多元化、同质化的加剧,企业明显的竞争优势越来越小,各企业对目标消费者的聚焦呈现重叠化。而在信息流通日益透明化的今天,消费者心理构建的防范意识更强了,欲得到真实的信息也比以往更难了,所以众多企业决胜的终端就是在一些细微领域的竞争。

常见的信息搜集途径:

①从公司内部人员进行搜集。有时,内部员工也是消费者,所得到的信息反馈同样能接近真实的状况。

②从竞争对手的资料进行搜集。竞争对手也是在有针对性的了解目标消费者,这样能使我们更加全面的收获一些没有意识到的重要资讯。

③从出版的资料与公共文献中搜集信息。以往的资料同样对现在、未来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社会的发展同样能解释为什么人们当时会有那样的行为,继而解释人们内心的心理变化。

(6)评察调查问卷

调研中,人为主观所设计的问卷选择项有时候并不能客观的代表消费者内心情感的真实想法,有时就连消费者自己都无法表述内心的真实需求是什么!要有洞察力去分析、挖掘、找出并引导消费者隐藏在心中未被唤醒或连他本人都还未意识到的真实需求,这必然要求策划人员要比消费者自己还要了解消费者。

请看一个调查问卷:

①请问您的月收入是多少? A 1000 元以下 B 2000 元 C 3000 元 D 4000 元 E 5000 元以上

②请问您会选择 1000 元以上或更高档的内衣吗?(开放题) ③如果商场出现同档次的服装,更便宜您会买吗?(开放题)。

消费者的思考过程及其回答大概为:

①不想让你认为我穷,偏选个高收入, 5000 元以上,实际为 2000 元;

②身材走样了,不多花钱买点优质剪裁、修身的好衣服遮挡身材的缺陷,免得我那个男朋友又说我水桶腰什么的!这怎么能写上啊 ? “ 有品位 ”。

③哼!还嫌我没钱,就算买也不买你的,“不买”。

调查最终答案:

①E 5000 元。

②有品位。

③不买。

可能,你会觉得这都是消费者伪心的假话和不真实的答案,最终费时费力得到的却是对企业一无是处的废纸一筐。

有时,你不能完全责怪消费者不诚实的回答,调查公司在设计问卷中应先检视一下,是不是把自己主观的思想强加给了消费者,在有限的问卷选项中能否触及到消费者的内心深处。自我设问式的问卷无形中隐蔽了消费者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如果调查人员能够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考虑问题,也许所得到的答案会和消费者相契合,并且还会有意外的收获。

企业在做市场调查研究时,应避免调研员以自己主观的思想去强加给消费者,问卷的设计也应考虑被调查者在回答时可能会遇到的非理性(会揭开消费者不愿说的真实想法——产生尴尬、不好意思、隐私)回答的问题,问卷设计中应尽量做到换位思考,从消费者的角度去思考、设计问题,开放题也应灵活掌控。

所以,企业不要和消费者内心对着干。在市场调查中不要低估消费者的智商,也应避免受到消费者表面所反馈信息的误导,对其判断需要营销人员具有洞察的先机。

如何洞察消费者内心深层次的需求,是企业制定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的重中之重的基础环节,也是品牌建设中与消费者重要沟通的第一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84130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6
下一篇 2023-04-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