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的商业模式

智能汽车的商业模式,第1张

一、和汽车驾驶相关的数字化创新将主要由汽车厂商和一级零部件供应商主导。

与娱乐互动的创新不同,和汽车驾驶相关的数字化创新,比如汽车安全信息展示/报警、巡航控制、泊车助理、夜视助理等,主要牵涉到汽车的核心性能,这些性能需要与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零部件相连接,需要很强的汽车产品相关经验。另外,这类创新部分与安全性紧密相关,且会直接牵涉到法律责任。因此,汽车厂商或一级零部件供应商倾向于保持对这类创新的主导。

二、汽车无人驾驶技术在未来5-8年内将难以大规模推广应用。

虽然Google的无人驾驶系统在不断取得进展,但可靠性和法律法规会成为这项技术的重要障碍。自动汽车驾驶系统的可靠性仍然需要较长时间的验证,比如大规模应用时,如何保证软件系统不受病毒感染,从而避免造成重大的交通事故。法律上,全球的法律系统都跟不上技术的发展步伐。比如美国仍然要求车辆在驾驶时必须完全处于驾驶员的控制之下。同时如果这类车辆发生事故,责任如何鉴定?是驾驶员的责任,还是应该由汽车厂商、软件提供商负责?相关法律问题得到解决之前,大规模的推广应用将不会实现。

三、汽车厂商仍将对车载应用软件(Apps)保持谨慎的态度。

车载的娱乐应用,比如车载Twitter/微博、Facebook的更新等,由于可能影响驾驶员的注意力集中而造成车祸,汽车厂家对此类应用将持进一步谨慎态度。美国的交通部已经发出指导建议,希望各汽车厂商能够设置自动功能,当汽车处于运动状态时,自动停止社交媒体应用、短信、拨十位数字的电话等。各大厂商也在加强声控Apps的开发,这样将能保持驾驶者对路面的关注。可以预料声控技术将能在汽车上有较广阔的应用空间。中国上汽荣威的InkaNet(一款车载智能系统)做出了初步成功的尝试。

四、IT和电子消费品厂商将更加完善人机互动技术(HMI),这将提升消费者对汽车内HMI的预期。

奥迪汽车CEO鲁伯特·施泰德(RupertStadler)2012年曾说过:“汽车开发的步伐是没法跟上娱乐电子产品的。我们整车开发到上市共需要60个月左右,而此期间苹果可以推出五代iPhone了。”拿宝马来说,从2001年推出iDrive至今只更新过两次系统,为第三代iDrive。未来,一些电子产品的常用技术,如语音识别、文字信息朗读、直接 *** 作、手势变化、人眼动作识别和跟踪将被消费者青睐。又比如,增强显示、抬头显示、三维显示和接近头盔显示器的解决方案也将被期望用到汽车显示上。

五、汽车行业的数量规模不到IT消费品行业的5%,在娱乐互动类技术创新上相对较弱,但汽车企业仍然具有较强的谈判能力。

汽车在数字化时代的另一个重大应用就是娱乐互动。由于IT电子类企业对消费者把握更加准确,同时由于电子产品数量规模庞大,能通过较大的规模分摊庞大的研发费用。比如智能手机2011年全球出货约5亿部,而装有汽车娱乐互动设备的汽车只有不到2500万辆。因此,IT消费品行业在娱乐互动软硬件产品上的创新能力领先于汽车及零部件行业。

六、消费者将不愿意为车内的数据信息和Apps额外付费。

未来,厂商如果试图通过提供更多的信息和Apps应用来收费,则比较困难。比如,OnStar在北美第二年付费的比例不到60%,第三年付费比例不到50%。主要因为一方面消费者认为通过手机等其它智能设备能得到相关信息和功能,而且费用还要便宜很多。另一方面,消费者对各种应用的价值还并未完全认可,而且月费制使消费者可以随时停用,而不会受到任何惩戒。

七、未来仅仅豪华品牌能支持完全独立的娱乐互动系统(飞行驾驶舱模式),但通常客户体验不是非常好采用独立第三方软硬件商业模式是各非豪华品牌品牌主要策略。

汽车厂商的娱乐信息系统,共有三种业务策略。第一种我们称之为飞行驾驶舱模式,也就是汽车厂商完全是独立的研发,不依赖于第三方供应商。比如宝马的iDrive、奥迪的MMI等。第二种是共建平台模式,也就是汽车厂商在系统平台上,依赖于其它软件供应商。比如微软为福特提供的SYNC,为丰田提供的Entune技术。第三种就是常见的零散的产品功能植入,比如常见的蓝牙技术、MP3应用等。一般来说,豪华品牌乐于采用第一种模式,主要原因是为了与其它品牌形成差异化,拥有独一无二的技术特点。但问题是,这些豪华品牌提供客户体验口碑并不是非常令人满意,比如宝马的iDrive学会怎么用要花不少时间,驾驶者有时需要转移目光去看屏幕才能 *** 作。奥迪的MMI也有类似问题, *** 作菜单太复杂。而福特、丰田和日产等厂商则采用第二种模式,与专业公司合作。人机互动则相对较好,不过声控识别效果还有待提升。

八、汽车厂商将沿数字化的价值链上下游进一步延伸不断创新商业模式和业务类型。

宝马公司前不久设立了iVentures公司,主要从事风险投资业务。投资的对象则是汽车移动解决方案方面的创业公司,往价值链的上游进一步延伸触角通用汽车正与以色列的Bezalel公司合作,关注如何在为后排乘客,尤其是儿童的娱乐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福特和WellDoc合作,推出E-HealthMonitoring服务丰田和salesforce。com合作,针对丰田车主推出“ToyotaFriend”的社交网络,往价值链的下游迈出了新的一步。有理由相信,各汽车品牌拥有庞大的消费群体,汽车企业将会进一步挖掘这些客户的商业价值,新的商业模式将会层出不穷。而从技术角度,车辆网、手机与汽车云链接等创新应用也可期待。

基于“员工,商品在线,在线用户在线“数字转换思维,注意“X”的智慧智能优势的零售解决方案,4 s店将有效地解决传统的4 s店,因为管理不到位,缺乏管理的工具,销售人员不能准确把握客户需求造成的缺乏经验,服务不到位,单一税率很低,针对消费者体验差等问题,并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汽车销售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动力:

1、人工智能汽车销售——基于数据洞察改善消费者汽车购买体验

解决买家的行为在4 s店和历史行为进行了分析,和更准确的感知和分析客户的车,并将反馈存储,实现客户预约,去商店,独家销售,审判开车,存款支付,整个过程的汽车没有知觉,经验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购物体验的同时,提高服务效率。

2、人工智能汽车销售——通过销售管理提高销售业绩

这个解决方案可以实现从线索成交数字服务的整个过程,使用“任务”模式来管理销售人员,一个推销员从调度,调度,满足客户,服务,回访,监督多个维度的数据,比如增加商店的精确管理和智能水平,有效提高销售团队的执行效率,优化存储的管理过程。此外,还可以直观的分析店铺的销售数据,让店铺更直观的发现销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效的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

3、人工智能汽车销售——通过数据智能改进存储业务决策

面对复杂的人员类型、众多的高价值资产、多功能区、复杂多样的管理场景,智能4s店解决方案可以整合人、车、区域、场景、企业五个方面,提供全面、完整的场景和三维管理服务。当风险出现时,系统可以快速定位问题,并帮助商店快速响应紧急情况。当没有风险的时候,它也可以提前感知危机并给予预警。此外,该解决方案基于大数据趋势分析的能力,可以为商店提供客户相关的见解在哪些客户良好的转换效果,哪些客户有很高的单一税率,从而发挥指导作用对运营商在业务决策和营销管理。

以上就是《人工智能汽车销售如何转型?从这几点入手你就明白了》,在一个大数据、自动化和神经网络已经成为日常用语的世界里,对人工智能及其背后过程的误解正像野火一样蔓延,如果你想知道更多的人工智能安全的发展,可以点击本站的其他文章进行学习。

新能源汽车迎来哪三大拐点?按照汽车行业的40%、80%市场渗透率测算,新能源车的未来市场规模将达5.4万亿、10万亿。用苹果产业链的产业节奏来比照当前特斯拉产业链所处阶段,目前新能车行业类似于传统手机切向智能手机的情况。

近期,新能源汽车板块走出一轮独立行情。不少个股股价创历史新高。在产业、政策双维共振下,新能源车行业将迎来三大拐点,而行业拐点,正是投资超额收益的来源。新能源车是一个高确定的赛道,而这个万亿级别的巨大赛道才刚刚开始。

新能源车还有哪些超预期的拐点未被发掘?

先来看看"占比"拐点。外界众所周知的信息是新能源车销量大涨,但我们更应该重视的是"占比"的变化,比如30万元中端新能源车的占比,从2019年的5%提升至2020年上半年的25%,超过国内燃油车约10%水平,我把这看作是消费者对新能源车信心的"拐点"。

新能源车的国产化也备受市场关注,7月国内新能源车产销量增速,在今年以来首次转正,分别为10.0/9.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5.6%/19.3%,据乘联会1-7月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数据显示,特斯拉销量份额达到15%,国内造车新势力的市场占比14%,合计29%,相比2019年大幅提升7%。此外,随着特斯拉上海工厂2期项目的建设已经进入后期,在这里将生产特斯拉Model

Y车型,特斯拉的产能与国产化能力将进一步释放。

第三大拐点,即"欧洲"拐点,也可以说是"政策拐点"。欧洲的新冠疫情,并没有阻止新能源车的销量增长,主要因为欧盟2020年执行了最严汽车碳排放标准,设定2021、2025、2030年达到碳排放量目标。欧洲7月新能源车销量11.4万辆,同环比分别215.7%/22.6%,延续强劲增长趋势,今年来仅4月受疫情冲击有所同比下滑。

在此政策推动下,德国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了11.4%,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8.6%,环比上升2.8%。紧随其后的法国、英国新能源车渗透率为

9.48%、8.93%同比增长7%、6.4%。反观国内,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不到5%。在强刺激政策和新车型上市的刺激下,3季度有望继续增长,持续超预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85940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8
下一篇 2023-04-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