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乔布斯的脑子想什么是谁写的?

斯蒂芬乔布斯的脑子想什么是谁写的?,第1张

苹果CEO斯蒂芬·乔布斯的脑子在想什么

作者:杨艾祥//李菁

内容简介

《苹果CEO斯蒂芬·乔布斯的脑子在想什么》讲述了:他亲自见证并且直接推动个人电脑的问世和发展:他创立苹果,又被逐出苹果,10年后又回到苹果,并令病入膏盲的苹果起死回生、重放光芒;更重要的是,从个人电脑到iPod、iTunes、iPhone……,他改变了我们对电恼、音乐、电影、电话以及世界的认识。他就是“酷人”斯蒂芬·乔布斯,一个自信、傲慢,性格暴躁、特立独行,但却笃信佛教的门徒;一个崇尚简洁和完美、梦想着改变世界的天才。从《苹果CEO斯蒂芬·乔布斯的脑子在想什么》中,我们可以看到苹果公司起起伏伏的后面与斯蒂芬·乔布斯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他个人带有传奇色彩的经历:并可以学习到斯蒂芬·乔布斯对苹果产品开发和营销的独到见解;当然,更重要的是,乔布斯的故事是每一个怀揣梦想的创业者创造传奇的故事。他用一生的体悟告诉我们:生命充满因缘际会,在挫折面前不要停下脚步,把每一天当作生命的终点。

--------------------------------------------------------------------------------

作者简介

杨艾祥,记者出身的企业管理研究者,现为商界财视网副总编。先后就职于电脑报集团、INTAC集团。参与多家报纸、杂志和网站的创办和运营。着迷于新经济下的企业管理与企业人的前途与命运的研究。此前曾出版过《巨人归来:从平民创业者到500亿中国IT首富的商业传奇》、《马云创造:颠覆传统的草根创业者传奇》、《互联网下的蛋:12位网络创业者制造的传奇》等多本畅销书。

李菁,资深策划人。字派传媒(zouzipai.corn)联合发起人。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由新闻转战广告行业,投身策划创意运动,直至创意总监。专长遍及行销企划、广告策略、广告创意等。屡有作品获奖,并在高校分享创作经验。先后为全球500强客户如微软、IBM、可口可乐、宝洁等出谋划策。

--------------------------------------------------------------------------------

编辑推荐

《苹果CEO斯蒂芬·乔布斯的脑子在想什么》:我跟着我的直觉和好奇心走,遇到的很多东西,在后来被证明是无价之宝。人这辈子没法做太多事情.所以每一件都要做到精彩绝伦。因为.这就是我们的宿命。人生苦短.你明白吗?所以,最好能够将事情尽可能地做好一点,让自己觉得还算对得起自己。我的工作不是对人表现得和蔼可亲。我的工作就是把手下这些“牛人”召集起来,然后督促他们,让他们做得好上加好。对付“牛人”有什么招数呢7只有采取更为极端的方法和手段。你有时候会担忧将会失去某些东西,记住,你就要死去是我知道的避免这些想法的最好办法。你已经赤身裸体了.没有理由不去跟随你自己的心。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成为墓地里最有钱的人”对我没什么吸引力。夜半上床时.对自己说:你做了些了不起的事情。这对我很重要。

--------------------------------------------------------------------------------

目录

第一章 市场:培养苹果的信徒

1 苹果不是产品也不是公司而是宗教

和比尔·盖茨的创业惊人的相似

苹果从诞生起就带着“流行”的血统

“流行”的秘密在于培养信徒

信仰佛教的乔布斯

相信对产品的热情来自信仰

2 用户需要的不是“一匹更快的马”

只满足客户需求是平庸公司所为

用户不知道要什么,我们知道

制造好产品不能靠民主

独特的人格造就独特的产品

3 总有一些市场我们不会选择加入

有大量的客户仍待我们开发

我们并不追求占领所有的市场

苹果产品必须是“高贵而尖端”的

第二章 人才:1个人才能顶50个庸才

1 斯蒂芬·乔布斯法则:网罗一流人才

永远招募比自己优秀的人

斯卡利把乔布斯赶出了苹果

人才策略:质量比数量更加重要

乔布斯:地狱来的老板

2 让懂行的主动来敲门

让懂行的人来投资

让懂行的人带来更多的投资人

不懂行的人会把公司带入地狱

3 创新文化与执行文化

会挑战老板的员工才是好员工

会折腾的老板才是好老板

乔布斯的健康问题也要保密

氛围,氛围还是氛围

第三章 创业:找到自己心爱的东西

1 寻找你所爱的,别停下

人生充满着因缘际会

找到最爱的然后钟爱一生

自卑是自卑者的通行证

2 把每一天当作生命中的最后一天过

史上最难革的命是革自己的命

不革自己的命就被他人革命

在教训里实现“进化”

工作着是幸福的

坚持是一种生活态度

第四章 营销:吊的就是消费者的胃E

1 让消费者自己去饥饿吧

Phone是怎样吊胃口的

苹果独有的“饥饿”营销

Phone吊胃口的两个支点

2 让产品为广告说话

创造自己特有的优势

营销的是人的需求而非产品

营销就是始终如一地愉悦客户

3 苹果的生态营销

捆绑式生态链

生态的力量

联合营销与体验营销

4 代言人斯蒂芬·乔布斯

苹果就是斯蒂芬·乔布斯

乔氏演讲技巧

5 永远不低头绝不低头

践踏的力量

商场对手见面似朋友

第五章 产品:发现人性的密码

1 苹果就是要做艺术般的完美产品

苹果的设计就是做减法

简洁至极不是目的

苹果的设计圣经

把产品变成一种商业模式

2 把设计团队锻造成宗教中的狂热组织

跌跌撞撞走过来的风格

首席体验官和他的设计师们

宗教中的狂热组织

3 乔氏产品判断法

反传统的思维模式

乔Segway原型车见解

决不轻易说OK与无可奉告

附录 斯蒂芬·乔布斯语录

附录 斯蒂芬·乔布斯成长史

后记

参考文献

……

[看更多目录]

--------------------------------------------------------------------------------

序言

斯蒂芬·乔布斯应该享受今天这么多人的崇拜以及他所拥有的一切荣光。尽管他的过错、失误以及怪异的性格和习惯让人很难理解。不过,试问这个世界,还有谁能和托马斯·爱迪生相提并论?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本书的主人翁——斯蒂芬·保罗·乔布斯(Steve Paul Jobs)。他是那个见证并且直接推动个人电脑问世和发展的人;他不仅20多岁就成为亿万富翁,还令一家病入膏肓的企业起死回生;更重要的是,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我们对音乐、电影、电话以及电脑的认识。

如果这些都还不能让人去崇拜,那么我们应该把斯蒂芬·乔布斯搬上银幕,那一定是一部充满了美国式幽默与传奇的大片。

事实上,斯蒂芬·乔布斯的故事也是每一个怀揣梦想的创业者创造传奇的故事。可以说,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斯蒂芬·乔布斯。

(一)梦想改变世界

斯蒂芬·乔布斯的成功实质上是梦想制造的成功。

和中国传统教育里从小就有远大抱负才会成就伟业的理念不同,在斯蒂芬·乔布斯这个私生子的童年生活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他的远大抱负。他和中国的马云以及史玉柱一样,仅仅是一个顽皮的孩子。

这个顽皮的孩子,会对着邻居做鬼脸,也会捉弄他的老师,同时让他的父母不得安宁——甚至逼迫他们搬家。

斯蒂芬·乔布斯真正拥有梦想,也许始自他17岁时在一本书上看到的一句话:“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总有一天你的假设会成为现实。”被震慑了的斯蒂芬·乔布斯记住了这句话。从那时起,他每天早晨都对着镜子扪心自问: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我还会去做今天要做的事吗?这件事真值得我去投放激情吗?

那么,生命中最该做的事是什么呢?

斯蒂芬·乔布斯很快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改变世界。而开发个人电脑显然是改变世界的一种途径,这便成为他一生的事业。

在这个梦想的牵引下,他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作为合作伙伴沃兹尼克的助手;他也自作主张,带团队研发丽莎电脑;当然,他还“厚颜无耻”地占用别人的成果,成为麦金托什的项目负责人;更有意思的是,为了用电脑改变这个世界,即使被逼出苹果公司之后,他依然在用NeXT续写自己的梦想。

多年以后,重新回到苹果也是斯蒂芬·乔布斯主动的选择。他不断去骚扰那些苹果的负责人,让他们领教——斯蒂芬·乔布斯可不是那么容易放弃的人。

也许,斯蒂芬·乔布斯所做的那些辉煌业绩并不值得过多地叙述,因为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没有他斯蒂芬·乔布斯,也会有另一个斯蒂芬·乔布斯来创造这个传奇。

但是,一个私生子、一个辍学青年、一个有严重性格缺陷的人,为着梦想勇往直前的精神永远值得敬佩。

更重要的是,不仅有自己的梦想,斯蒂芬·乔布斯还把自己的梦想变为他和沃兹尼克共同的梦想,变为他和他的设计团队共同的梦想,变成他和苹果公司共同的梦想。

马云说,如果他马云能够成功,那么80%的人都能成功;斯蒂芬·乔布斯说,如果他斯蒂芬·乔布斯能够成功,那么所有的人都应该成功,除非他没有梦想。

(二)自信成就梦想

是什么让斯蒂芬·乔布斯那么咄咄逼人?有人认为那是来自他作为私生子的内心不安。正是随时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所以,极度自卑之下,他会以结果为导向努力向前冲。

也许,这个分析是有道理的。当然,斯蒂芬·乔布斯咄咄逼人的气势更来自于他对自己无比的信心。

斯蒂芬·乔布斯的自信来自于他要改变世界的伟大梦想,也来自于那些比他优秀的合作伙伴,更来自于他不断制造的成功以及学会自我鼓励的精神原动力。

所有的创业者必须像斯蒂芬·乔布斯学习的是,在寻找合作伙伴的时候,一定要选择那些比自己优秀的人,而招聘的人才也一定是比自己优秀的人才。

梳理一下斯蒂芬·乔布斯的合作伙伴,无论是沃兹尼克还是马克库拉,没有一位不是在某一方面的能力高人一等的人才。

准确地说,斯蒂芬·乔布斯是一个敢于赌博的人,不然,1976年7月,零售商保罗·特雷尔来前来订购50台整机的时候,斯蒂芬·乔布斯是不敢接招儿的。

保罗·特雷尔的要求是苛刻的。他要求一个月内交货,但斯蒂芬·乔布斯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需要知道的是,斯蒂芬·乔布斯,什么都没有,他必须马上去贷款购买各种零配件。他的合作伙伴韦恩,就因为害怕接单之后无法完成而承担无限个人责任,选择了退出苹果公司。

而赌博的心理逻辑就是越得手越自信。

不过,过度的自信也会出现新的问题,比如,斯蒂芬·乔布斯曾自信以一己之力就能开发丽莎电脑,也曾以为自己的N。XT能代替苹果,然而最终都无疾而终。

当然,斯蒂芬·乔布斯所有的过失与错误相对他的成功都是微不足道的。

(三)真诚创造传奇

纵观斯蒂芬·乔布斯的人生曲线图,不难发现,其中起伏的所有节点都与两个字相关,那就是“真诚”。

以1980年,苹果首次公开发行公司股票,筹集了8000多万美元一事作为斯蒂芬·乔布斯人生的第一次辉煌的话,那么我们可以看到那个25岁的纯真青年的可爱笑容。

斯蒂芬·乔布斯一心为着改变世界这个梦想努力,他的希望如同1980年《华尔街日报》整版广告中的预言一样——“苹果电脑就是21世纪人类的自行车”。

那时候,斯蒂芬·乔布斯、沃兹尼克、马克库拉亲密无间。不过,当纯真被商业逐渐模糊之后,问题就开始暴露出来:先是新产品迟迟无法推出;继而是斯蒂芬·乔布斯自己想跳到前台来做他不擅长的事情——开发丽莎电脑;再后来就是斯蒂芬·乔布斯想越过总裁独断专权……

所有的阴谋和不纯洁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失败,这也是为什么斯蒂芬·乔布斯会被扫地出门的原因。

同理,为什么NeXT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成功,也许与斯蒂

芬·乔布斯的“心术不正”不无关系。用苹果的人来打击苹果,有违道德不说,在同一个思维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团队能自己打败自己吗?

这是个笑话。

当然,经过多年磨砺和感悟,斯蒂芬·乔布斯的回归以及他所创造的更多传奇,我们不难把它理解成真诚创造的传奇。斯蒂芬·乔布斯开始真诚地理解用户的需求,也开始真诚地和合作伙伴握手……

有人说,斯蒂芬·乔布斯从来不做市场调查,他做市场调查的时候只需要去照照镜子。

也许斯蒂芬·乔布斯真是一面镜子:一面给所有创业者看的镜子;一面给所有管理者看的镜子;一面给所有有梦想的人看的镜子。因为我们都是自己的斯蒂芬·乔布斯。

我们也许都有类似斯蒂芬·乔布斯那样喜欢在马桶里冲脚以缓解压力的怪癖;我们也许有时候也像斯蒂芬·乔布斯那样自以为是;我们也许有时候也会如斯蒂芬·乔布斯那般荣光无限……

读斯蒂芬·乔布斯的故事,从中你会看到自己。让我们一起创造我们自己的斯蒂芬·乔布斯的传奇!

--------------------------------------------------------------------------------

文摘

至今,这场40多年前屋顶上的演唱会,已经成为了摇滚乐史上最重要、最经典的时刻之一,那4位年轻人就是约翰、保罗、乔治和林戈,当然他们都有着共同的名字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又译甲壳虫乐队)。

The Beatles,毫无疑问是流行音乐界历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力、拥有最多歌迷、最为成功的乐队。披头士乐队对于流行音乐的革命性的发展与影响力无人可出其右,对世界范围内摇滚的发展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影响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数代摇滚乐队的音乐和思想,直接影响了摇滚乐的变革和发展。在英国,披头士乐队更是影响了60年代至今几乎每一支乐队的形成和发展。而乐队中四名伟大的音乐家,特别是约翰和保罗,对世界各个角落的后辈摇滚歌手及音乐创作者们的影响持续至今。披头士乐队在20世纪60年代引领了轰轰烈烈的,被美国称为“英国入侵(British Invasion)”的音乐文化入侵浪潮,从根本上冲击了美国音乐的基础,彻底埋葬了“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的王朝,统治了美国唱片市场,并影响了此后美国本土流行音乐的发展道路。

而伦敦萨维尔街3号的红砖楼正是The Beatles乐队的公司,这家公司的名字叫做“苹果”!

没错!The Beatles的公司和本书主人公斯蒂芬·乔布斯创办的公司有着共同的名字——苹果。1969年,斯蒂芬·乔布斯只有14岁,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摇滚乐迷。8年之后这位嬉皮士注册成立了如今的这家苹果公司,也采用了同样的图标。

关于这个举动,公开的资料显示,这是基于对披头士的热爱的结果。

如果统计没有出错的话,在此之后的20多年里,斯蒂芬.乔布斯的苹果与英国的苹果打了三场官司,直到2007年2月,两家苹果公司达成了协议,斯蒂芬·乔布斯的苹果拥有全部的苹果商标使用权才算了结。至于斯蒂芬·乔布斯拿到全部苹果的商标花了多少银子就成了一个商业秘密。

不过,公开的消息是,从此,斯蒂芬·乔布斯的苹果公司授权英国的苹果公司使用“苹果”商标用于音乐业务,收取使用许可费,同时在iTunes提供披头士音乐下载。根据协议,披头士的所有歌曲在iTunes上提供下载所达成的最终交易金额约是3亿英镑。

让人惊叹的是,无论是1969年14岁的斯蒂芬·乔布斯,还是1977年22岁的斯蒂芬·乔布斯都没有想象到自己最终所从事的事业会与年轻时的精神追求有如此完美的结合。

但是,从根源上说,苹果从它诞生开始就是带着流行的血统的。这个流行带有披头士一样的风格:反叛、迷幻、摇滚

事实上,从此以后无论是乔布斯还是苹果都在

……

[看更多书摘]

--------------------------------------------------------------------------------

后记

不是苹果粉丝的人也应该关注苹果,不喜欢斯蒂芬·乔布斯的人也应该关注斯蒂芬·乔布斯。

关注苹果实际是关注二个企业的成长与命运。关注斯蒂芬·乔布斯实际是关注一个普通人改变世界的传奇。

斯蒂芬·乔布斯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他是自己的天使,也是自己的魔鬼。

作为自己的天使,他有着天才般的商业感觉和产品感觉,他还能言善辩,对于调动团队的积极性有着天生的能力;而作为自己的恶魔,他又是冷酷和孤僻的,他还暴躁和傲慢,甚至一意孤行。

我们没有办法在天使与恶魔之间对斯蒂芬·乔布斯做出选择。因为他自己选择了他自己的命运,就如同读我们这本书的每一位读者一样。

在研究斯蒂芬·乔布斯之前,我们已经研究过了马云、史玉柱这样印刻着中国味道的商业人物的传奇。

当我们3年前开始把目光投向斯蒂芬·乔布斯,这个影响了个人计算机发展的人物的时候,我们突然眼前一亮。

他是美国梦在一个人身上的集中体现,在他身上我们能为自己寻找到梦想,能为中国梦寻找到范本。

所以,研究斯蒂芬·乔布斯是让人激动不已的,就如同看美国大片。

让我们感谢一些人吧!

首先,当然要感谢斯蒂芬·乔布斯。我们,以及本书的读者,都是幸运的。我们能通过本书看到,一个美国乃至世界的商业传奇的诞生与发展的轨迹,以及这个轨迹背后的故事。

尽管有些故事,已经耳熟能详,但是从苹果诞生到斯蒂芬.乔布斯的回归,是没有人多少相信那个调皮的孩子会制造如此的传奇。

我们要特别感谢http://apple4.us,这是国内最优秀的研究苹果和斯蒂芬·乔布斯的专业博客。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大量参考上了这个网站上胡维、张亮等人的优秀的研究文章。

还要感谢在撰写本书过程中,我们参考、引用的文章、报道的作者们。他们至少包括周惟菁、穆图、吴伯凡、利安德.卡尼等。由于很多是通过互联网获得的信息,还有一些内容根本无法知晓其作者,我们对他们的文章和观点做了大量的引用,谢谢他们在研究上所做出的贡献,和对本书的贡献。

还要感谢,一些为本书各种资料进行举证,而又非常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无名英雄们。

我们要在这里感谢我们的父母和家人,家永远是我们最温暖的地方,有你们在,我们永远不怕受伤,才有勇气冲在第一线。感谢我们的儿子,是他带给了我们好运,这书是送给他的生日礼物。

感谢刘川郁、冉家祥、朱明跃等我们的前辈和师长,是你们的赏识、鼓励、支持才能让我不断前进;感谢商界传媒的诸位领导:刘旗辉、赵建元、顾庆芳、秦洪、周攀峰,作为的领导和同事,你们给了我们足够的舞台和空间,给我们鼓励和温暖,让我们勇往直前。

感谢所有支持我们或者伤害我们的朋友和敌人,是你们让我们快速成长。

最后,感谢所有有梦想或者没有梦想的人们。就让我们在本书中,跟随斯蒂芬·乔布斯的足迹制造梦想或者实践梦想。

①未曾营销先造势

②饥饿式营销

③体验营销--让用户亨受不一样的神秘感受

④口碑营销-让手机从通迅工具变成时代玩具

⑤人性营销的极至

一、历史

        怀特与爱普斯顿的理论是独特的,后结构主义。这种理念渗透着身份认同具有相对性这一观念,认为在治疗的情景中,事实上应该有无数种解释人以及问题的办法。依据这种理念,他们创立了叙事疗法

        爱普斯顿找到了新的治疗方法,引入了叙事疗法中的治疗信等技术。

        由格雷戈里的抑制观点( 格雷戈里关于抑制的观点:事件、人、观念等并非天生如此。而是被限制了只能如此。),怀特意识到传统心理学角度认为当事人是病理性的,了解病理性知识的治疗师对其诊断与治疗。因而对于受害者,其所遭遇的故事如何被讲述,如何定义是由“专业”人员所决定。“事实”和知识挂钩成为一种权力体系,从某种意义上否定了当事人自己讲述故事的权利。

(注:类似存在主义治疗的理念,认为对病人的诊疗是不必要的,每一个病人的情况的都是独特的,抑郁症等症状名称过于简化,将人看做一个病症,忽视了人本身)

        在叙事疗法中,一个人的故事是最核心的,即是一个人的讲述自己故事的这种权利是最核心的。叙事疗法认为我们所讲述的故事是在特定的主流意识形态中发展。叙事疗法注重将内化了的问题外化。

        爱普斯顿和怀特拒绝使用问题这种描述来归纳个体,他们的目的是将问题去神秘化。并以此来挑战已经建立起的学科体系。

        叙事疗法核心:权力关系、结构不平等和个人拥有讲述故事的权力。

        叙事疗法提供了一种对话的方式,用这种方式带出没有被讲述出来的故事,这些故事涉及的是个人面对这些不良情景时所表现出的令人赞赏的方面。以此来探索个人特有的能力。

二、理论

1. 生命的多重故事:

        爱普斯顿等人提出:生命的复杂性以及生命如何被体验是受到我们如何表达和讲述故事影响的。

        而故事是由占主导的文化情景所塑造的,一些故事代表我们生活中长期拥有的身份,但另一些故事虽然也有关我们是谁,但常被压抑。

        生命的多重版本:故事或者问题故事意味着什么。把人看做变化的,允许当事人和治疗师从多个竞争的角度去修订整合一个故事。

2.重写对话

        在占主导地位的故事之外还有被忽视的感受和体验。通过外化问题,治疗过程可以帮助人们从充满问题的讲述中分离出来,人们就能发现之前被忽视的部分。

        重写对话邀请人们按时间连接生命中的事件。在讲述过程中发觉之前所忽视的事件,这在叙事疗法中成为独特结果,人们被鼓励捕捉独特线索,然后将其融入替代性的故事线索。独特结果是一个触碰其它替代性故事的切入点。当辨别出独特结果,将它们利用对话编织进替代性故事的情节中,成为另一种生活体验。

        治疗性对话重点是给予替代性故事更多的描述并把它编织到生命中。

        技巧方面,重写对话的技巧类似于文学创造的技巧。

        随着重写对话的不断展开,问题引入并鼓励当事人(a)提出有关行动新的建议,(b)解释出适合这些行为的环境,(c)预测这些提议的结果。

        叙事疗法认为,当事人发展出非结构主义的身份认同后,就可以把问题和生活拉开距离,透过这个距离才能看到事件的发展。

3.描述的两种模式

        两种思维模式逻辑-科学的思维和叙事模式的思维。分别对应着论点与故事,论点证实了一个东西的正确性,故事让人感到逼真。

      所以叙事并不是什么有正确性的东西,不应该有普世的判断标准。

4.人的文本身份认同

        人们通过对于生活体验的故事来了解生命。在文本身份认同中,自我不再是一个客体,而是描述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交往中的所塑造的自我。文本身份反对:固定,僵化的自我概念与自我对潜意识对立的身份。

        叙事疗法认为所有假设了意义的陈述都是解释性的,都不是故事本身。

        叙事疗法提出了文本类比: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类似于读者与特定文本,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性的解释。这种解释具有文化特性。

5.主体客体化

        话语如果用于论证某种观点具有权威性,那么这是社会控制的话语。

        而在西方社会文化中,人被客体化了。

        主体客体化的方式:

1.分离实践:一旦差异性被识别出来,个体就会遭受隔离,与社会群体分开。eg:孤儿院等。

2.科学分类:两种方式:科学知识分类,与生命的记录

3.主体化:人将自我变成主体的实践过程,一种自我形成,人主动去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自我形成是表演性的,包括:自我监视,自我理解,将文化话语内化。

6.权力和知识密不可分

        福柯认为没有真理,只有对真理的解释。所有的活动都是解释性的,沉浸于特定的文化话语中。声称权力来自于主体,来自于下方,被内化于个体中。

7.文本话语

        治疗实践被认为是文本话语的一种。叙事疗法更考虑问题于人的关系情景。

        叙事治疗师询问各种关系和互动方式,这些让当事人把自己看成是没有价值的。

        不能忽视当事人与情景中的“政治”联系。

8.话语

        话语强调一系列行动以及话语实践。话语并非事实,但我们接受了话语并把它当做了事实。

        话语不仅指句子本身也包含了复杂的社会以及权力关系。意义不来自于语言本身,来自于体制化的话语实践。话语反映了社会权力关系。

        后结构主义理论将注意力从语言的内容——加工而转向对话。

9.意识形态不是知识论

        意识形态强调社会观念与政治、权力和实践的联系

        知识论关注要接受质疑的推测。

10.叙事问题在于“我”

        中心问题在于看到人与问题之间的相互情景。

        叙事疗法不会把病症看做一个人本来就应该遭受的,一个人与病症的关系被看做是他对自己所生活的文化要求的一种反应。

11.话语彩虹

        话语所反映的不仅仅是话语本身,是无数内容的总和,就像彩虹是无数光谱的混合。

12.构建实在

        叙事疗法将问题的发生点放在了人/文化/语言/权力的互动中,而不是个体身上,将人和问题分开。

14.话语的身份认同

        在叙事的立场上,身份认同是文化的,话语的,多点的,多层次的,清净的,关系的。身份认同不是“一个人的”,是建立在个体与其他身份认同的关系的基础上的。

        身份认同由特定的对话,意识形态框架构成。

        身份认同极具政治特点。他人在自我构建中产生了极大的作用

三.治疗过程

        心理治疗某种意义上讲不可避免是一种政治活动,使用心理治疗技术来巩固主流意识的地位。

        在对话中当事人会说出是什么导致他们来咨询,告诉他们现在处境的原因以及谁应为此负责。

        叙事疗法坚信问题并非完全是当事人造成的,当事人不应为此负全责。

        人们有一种普遍的观念就是,如果一个人无法达到社会对他的预期,那么他就会低估他各个方面所取得的技能,能力等。

        叙事咨询师将注意力转向行动和互动,关心当事人的体验,反应和反思,以及这三者之间的互动。不关心行为。

重写故事的对话:

        这是叙事疗法的关键,邀请当事人吐露一些被忽视的领域和生命中的事件。重写故事可以包括困境中所取得的成就,成长中所获得的生存技巧,故事中忽视的个人品德。

        布鲁纳提出了行动蓝图和身份认同蓝图概念。行动蓝图问话以事件为中心,身份认同蓝图问题是涉及当事人对行动蓝图问话中所描述的行动,顺序和主题所推演出的结论。行动蓝图和身份认同蓝图概念共同组成了心智蓝图

        在第一次治疗对话中,咨询师引导当事人进行描述(a)充满问题的叙述,(b)对于问题叙事的替代性故事,通过这样的提问框架开始进入(a)行动蓝图问话(将事件按发展顺序等连接)(b)自我认同蓝图问话(个体对于问题的理解,对自我的理解等)

        心智蓝图通过问话,心智支线蓝图能够得以丰富地被描述以及重述,通过突出空白和重新理解信息,重述故事的对话能够重塑一个人的感觉。

        叙事疗法提出如下的问题:

1.当事人身上被大家所知道的问题身份是如何在一段时间内被影响,制造和维持的。

2.社会规范中的哪些方面对这个问题身份起作用、

3.有哪些文化机制在维持问题身份认同,限制当事人的其他解释,妨碍当事人体会过去曾有的体验

4.通过质疑找到妨碍当事人的其它因素

5.话语空间如何能给可能性以及不同的话语实践提供空间,通过一系列的拒绝和支持,使当事人能够表演出他更想要的自己。

6.探索有哪些人可以给当事人带来帮助。

相对影响力问题:

        治疗性的访谈在早期包括:关系外化,独特结果,杜特解释,独特可能性,独特的重新描述,独特的循环传播,对体验的体验,对喜好的体验,对历史的体验。

        相对影响力这一环节包括三个方面的问话:(a)一组旨在找出问题对当事人的影响以及在关系中感受到的丧失,(b)一组旨在鼓励人们去找出自己对有问题的生活的影响,(c)第三组旨在让当事人抛开问题的控制。尽量找出独特的结果或情景,从而让当事人体验到这些对于生命体验的影响。

找出问题的影响

找出个人对问题的影响

        有助于人们把自己看做是自己故事的作者,至少是合作者,进而进一步成为主导者。

独特结果的问题

        独特结果的问题让人们开始注意到那些与占主导地位的问题的故事相矛盾的行动和意图。

独特解释的问题

        在识别出独特结果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充分的对话。使独特结果演变为当事人更进喜欢的替代性故事。

        独特解释的问题使用能动性的语法,讲每个独特结果都置于历史架构中。

独特重新描述的问题

        邀请当事人从对自己、他人以及他们的关系的独特重新描述中发展出更多的意义。

独特可能性的问题

        在当事人对自身以及自身与问题的关系有了独特解释和独特重新描述后的下一步问题,指向将来,或者某种可能性。

独特循环传播的问题:

        循环传播开始喜欢的故事。(就是询问自己所知道的新故事对生活的意义,尤其是与他人交往中的意义)

体验之体验问题:邀请当事人从听众角度看待自己的故事,通过他人视角来独特解释自身。

历史定位独特结果的问题:对独特结果进行历史性解释,允许一组新的问题来询问历史性的情景(eg:谁最相信你会踏出这一步)

较喜欢选择的问题:

结合以前的问题和较喜欢选择的问题,让当事人评价自己的反应。

对治疗师的问题进行咨询:

        也就是作为“过来人”的身份会如何去告诉跟自己情况类似的人。

提问旨在指向新的线索

有害的自我内在对话模式:

1.自我监视/观众,2.非法性,3.恐惧,4.负面想象/令人反感的比较,5.内在争论,6.罪恶,7.绝望,8.完美

1:内化的对话就是我们把文化内化到自身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的往往都是负面的知识,这些知识指向充满问题的个人。内在进行自我检视,思维中也存在着只会否定的听众。质疑:这个听众

2:当内化的问题设计个体的合法性和人权的时候,一种缺乏价值感的体验就会出现。非法性的习惯说出了个体在生活中缺乏连接,关注,归属感的体验。这种体验往往与社会文化相关。质疑:谁说的合法性问题。

3.利用了最为恐惧的事情,制造出恐怖电影,借此让我们停止了新的观念,组织我们朝自由迈向任何一步。质疑:恐惧的产生以及影响

4.只收集负面信息,并以此预测未来更多是负面的,遗漏了所有正面信息,给事件创造出“最坏结果”。质疑:负面想象

5.用不断升级的混乱扰乱心智,只是为了争论而争论。(eg:夫妻在内心里不断内在争论,因此把对方想得过坏)质疑:争论的依据,影响,意义

7.使所有帮助毫无意义。质疑:绝望的产生,与社会关系,影响等

8.善于伪装,要求过高,无法满足,质疑:完美主义的来源,产生,观念等。

6.质疑:罪恶是否充当了控制工具,收益者是谁,罪恶感的来源,社会等。

命名与写作:

        叙事疗法试图让文化产生和再生产的过程透明化,用另一种途径来替代目前的命名病症。

写治疗信:

        邀请当事人的社群人员参与写信并亲自到场诵读。帮助来访者重新发现自我。

内容:1.对于与当事人关系的会议,2.对当事人的希望,2.期待自己与当事人关系在未来的发展。

架构:

1.与当事人讨论,想想哪些人会有不同看法,当事人需要倾听不同视角下的解释。

2.展开与当事人对话,谈谈可能描述,问题之前当事人是怎样的,以后会怎样。

3.挑选人员

4.写信邀请人员参与

5.要求当事人整理信件。

有关阅读与见证信件:1.所有参与写作的人都要亲自来此参与咨询。2.要求参与写作的人读信后当事人也读信,3.共同讨论,4.报告当事人的治疗现状给参与人员。

四,个人感悟

        叙事疗法的核心在于文化,政治和个人的关系。

        叙事疗法中将人看作是社会人际交往交互的一种,具有极度复杂情绪的一种生物,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是无法脱离社会环境的。重视个人的人际交往,治疗的途径主要是依据,个人对生活之前所忽视的独特事件的发掘以及对自我生活的一种重新认知进行的。

        叙事疗法将诊断看做是一种对个人的客体化,也就是将个人物化为某一类。他否定了现有的医疗体制。

        叙事疗法是较偏向于后建构主义的一种理论,符合现当代美国的思潮。他在美国是较为适用的,但是叙事疗法在中国的适用程度,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其次,是叙事疗法中治疗环节可以看作是,人际交往治疗的一个方面,它启用的是来访者社会支持这一方面的资源,试图用这一方面的资源去重启来访者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叙事疗法较为不完善。他拥有许多的基础理论。也有许多的类似于认知行为疗法中的一些,意图进行结构化。但是,他的理论架构是不完整的。他通篇都没有说过自己的治疗理念,治疗思路。但是能够很清楚的看到,他就是在用一种对生活的重新认知加上人际交往,支持两个方面去思考、去治疗、去起到一个治疗的作用。它所强调的社会政治文化更多的是他所认为的病因所在,当他去治疗的时候,他没有说是强调说去改变社会环境他只强调的是改变个人,对他的应用可以是在认知疗法和一些行为疗法中应用其部分理念和技巧,以及在多种疗法中运用新理念,也就是。这些病症有其文化方面的原因。

五,讲解叙事疗法。

        叙事疗法是什么呢?它是一种治疗心理疾病的理念。它是现当代后建构主义这样一种哲学思潮下所诞生出来的一种治疗理念。为什么说它更多是一种治疗理念,而不是一种治疗方法呢?请接着往下看。

        最开始,我们先讲一下叙事疗法的核心理念,他认为,一个人的人生也就是生命,有很多种看待的角度,你之所以出现问题是因为你看待你生命的角度有问题,所以他的核心在于改变你的看待生命的角度。

        首先,其他的疗法都会说我要去定义你是个什么病,但是叙事疗法的话不是这样的,他认为说一个人,它不是某一个病症的代言词,或者说是一个XX病症的患者,比如说我说你是个抑郁症,抑郁症不能够代表你整个一个人,如果仅仅说你是个抑郁症的话。那么你就会说是去把自己界定成一个抑郁症,就给自己心里中把自己定义为抑郁症,就是主体客体化。就是说哎哟,你说我是个抑郁症诶,那我就越来越变得像抑郁症了,你把我定义为抑郁症,那我这就去学抑郁症是什么,这个理念也得到了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些支持,就确实是有这么回事的,就是病症之间是会相互学习的。

        在这个基础上,叙事疗法不把你看做是某一种病症的代言词,那我把你看做什么人呢?我把你看成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你是有问题的人,对这个问题在什么地方呢?他强调了说问题不在你身上。他把问题外化出来了,就是别的都是说问题是在人身上,他把问题放在了人之外,树立了一个靶子,说他是问题。我们可以简单举个例子就是说,你有问题了,这个问题比如说抑郁症,我就说是你有一个问题敌人,这个问题叫做,然后这个抑郁症每天怎么折磨你,对你产生了什么影响,把抑郁症看想成了一个敌人,想成那个人,他每天对你怎么样,他们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生活,谁把他给带到你的生活中来的,他为什么会产生呢?谁创造他是生下了他。这样把问题跟人剥离开来了,这就是他的思想,就是他以治疗疗法的一个核心体验。

        他接下来做了什么呢?他说,我把你人和问题分开之后我就看看,诶,既然你人不是问题,除了问题之外,你人生还有什么呢?你在面对这个有抑郁症的问题生活,你对这个敌人做了哪些事来对抗他?是你身上所拥有的一些闪光点,还有其他的许多闪光点,举个例子你是一个抑郁症,但你患有抑郁症这个问题之外。你还有很多其他的身份,举个例子就是。你还是可能是一个好朋友,你某某某的一个好朋友,你是谁的儿子,你是谁的父亲,你是公司的好员工哎对吧,强调说你在这个地方有很多的闪光点,你做的很好。对,就是不能说,因为一个抑郁症把你全盘否定了,我们要综合来看。这是第一。

        好的,那么现在我们对这个人有这个比较全面立体的认识。把问题和人剥离开来,对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那么怎么看待这个人所有的行为呢?有一个原理叫做彩虹原理,你看这个彩虹上面不是很多颜色呀,这些颜色是很多个颜色光谱混合而成的。也就是说,哎呀,我说我今天中午没吃饭,那就是说你这个人中午没吃饭嗯,不是他不想吃,有可能有很多的原因,这个事情可能是很多很多很多的事情参到一起所造成的。所以说,我们不能够通过表面去看待一个人,要通过内在的去仔细去分析这个人。

        好的,那么到这里对这个人的整体的行为各个方面都有了一个比较切实的看法,之后我们就开始治疗了。第一部分,我们也可以叫做诊断,只不过不是诊断病例,而是看待这个人,把这个人给立体化,给他立个相册。那第二步呢?诶,我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了,我才能给你治对吧?那怎么治呢?叙事疗法就说了。你看哈,你这个病症敌人,这个问题给你带来很多的困难,造成很多灾难,在第二步里面我们去找,有没有哪些东西说能够证明,你其实不是一个抑郁症患者,举例来说,我每天能按时吃饭,我有时候挺喜欢玩游戏的。我们找到这些东西,找到了另外一种对生活的一些独特的方面,我们串起来,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独特的东西呢?下一步就是独特解释,会不会有种解释说他其实不是抑郁症,它们这么多东西串起来之后他们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你不是抑郁症。对吧,在之前我们已经发现有很多的问题能够说明你是个抑郁症,能不能现在来用这一堆东西说你不是个抑郁症。

        在独特结果,独特解释下来之后,是独特的可能性,就是我能不能说我大胆预测一下,说我其实没有这个问题,或者说我没有这样的问题之后我的生活可能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就继续去预测,然后就是加强这种预测的结果与现实的一种关联,

        这样就帮你开拓了新的对于生命的理解方式,下一步就是要帮你把这种对生命的理解方式进一步应用和练习。通过哪些方法呢,比如说写治疗信。治疗信有什么作用呢,一方面是能够帮你找到这个独特的结果,另一方面的是能够助你充实自己的一些资源,对自己的身份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另外一方面呢,他帮助你认清现实,就是帮你把这些东西带到现实里来,举个例子哈。你有了这些,然后咨询师与你商讨出一些能够给予你一定的社会支持的人,然后寄信给这些决定好的人,在信里面说我是谁谁谁的咨询师,能不能拜托你写个信,阐述一下在你心里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对你有哪些帮助,都帮你做了哪些事情,你希望他康复后做哪些?收到信之后,就让来访者朗读这封信。来访者阅读之后,它就会发现说这好像跟我平常的认知不一样,原来大家都是这样看待我,对这这一点是关键的,是要增强资源,这是整个世界疗法的一个小核心。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叙事疗法,最后再踏入了一小步。人们内心都有可能有哪些的错误观念,对这些错误观念进行一个小的分类,对这些错误观念进行了逐一的举例说明。

        我现在回到一开始的那个问题上,为什么治疗法更多是一种理念,而不是一种疗法呢?我们最重要的一个点在于他的思想观念,他认为说一个人有问题,不是完全是他的问题,跟文化是有关系的。举个例子,在某一个下午啊,世界精神卫生组织协会投票判决,同性恋不再是病了,一瞬间那么多的人,这些病人变成了非病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你们都知道你是不是有病这是事实,为什么这样呢?所以说心理疾病是跟社会观念是这些相关的,他强调的就是,所有的病症都是文化相关的,它产生的原因与社会密不可分。后现代建构主义对美国当今现代社会的一种反思。他对美国的有很强的实用性。但是呢,就单单的评论他这本书中写到这些东西。并不能支撑起一场真正的治疗。他只能说是告诉你叙事疗法有这些。但他很多理念可以被其他的疗法利用包括治疗信,包括他对社会,文化和个人病症的关系。以及他在开篇所提出的不要去给人安上一个病症的名字。所以说她更偏向一种理念,而不是种方法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86383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9
下一篇 2023-04-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