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社群营销需要注重五个核心要素。

成功的社群营销需要注重五个核心要素。,第1张

第一、负责社群运营的人。

      大家都知道,所有的商业模式,最关键都是在执行的人。如果选择负责的人不对,在好的模式和资源也搞不起来。人对了,小米加步q也可以干得过飞机加大炮。所以,第一步一定是搭班子、建团队。

第二、社群产品定位。

      做社群的目的无非就是获取流量,而社群营销便是获取流量最基本的途径,因此我们首先要有一个定位,便是对自己产品的定位。当然了这个产品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虚构的,甚至可以是一种服务,但总而言之,做社群我们就应该明白,首先便要有一个清晰的产品/服务定位,这是社群营销的关键,也是社群营销的第二要素

第三、社群用户定位。

      产品确定了,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开始寻求自己的用户了,假如你是一个知识型社群,你的营销对象便是一些需要接受教育的群体,因此,你要有明确的认识,找到你的受众去营销你的产品,千万不要把任何人都当做你的潜在用户,这样无疑是一种最愚蠢的做法,往往浪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如果是产品型社群,就要找到和你的产品品牌相匹配的购买力、习惯和刚需的用户。所以明确自己的用户这是社群营销的第三要素。

第四、确定连接欢迎的强度。是强关系、中关系还是弱关系。

      很多人估计不知道社群连接关系是什么意思,其实这很简单,就是连接你的社群用户和你的关系,但是我们不能把这些关系看做普通的关系,我们要做的是将弱关系转变为强关系,和用户建立深度的情感连接,要让用户对社群有归属感,这才是所谓的连接关系。做社群运营人员和用户最合适的就是“中”关系,在我例外的文章中有专门阐述。所以连接关系是社群营销的第四个要素。

第五,平台选择。

      现在适合做社群的平台有很多,当然社群的类型也有很多,但是我们应该明白,你要找适合你的产品和内容的平台去做,而很多人就转不过弯来,把微信群当做社群,其实这算是对社群认知上的错误。如果你想要真真的运营好一个社群,那么在认识上就不能片面,一定要选择适合的平台。特别提醒规避一些“伪”平台。“伪”平台就是其实不满足作为平台的基本条件和运营资源,自称的平台。这也是营销社群的第五要素。

社群营销在很多时候讲究方法,但是我们如果把这五个核心要素做到最好,那对我们运营的社群就是成功的!

同好

社群构成的第一要素——同好(Interest),它是社群的成立前提。

所谓“同好”,是对某种事物的共同认可或行为。一群人聚集起来可能是乌合之众,也可能成就一番雄图大业,最重要的是和什么人一起干什么。任何事物,没有价值就没有存

在的必要,社群同样如此,我们为了什么而聚到一起?

正如“趁早”社群活动中的那句话:为了找到同类,我们造了一个世界。

这些同类,可以因为什么聚到一起?

可以基于某一个产品,比如苹果手机、锤子手机、小米手机。

可以基于某一种行为,比如爱旅游的驴友群、爱阅读的读书交流会。

可以基于某一种标签,比如星座、某明星的粉丝、PPTer。

可以基于某一种空间,比如某生活小区的业主群。

可以基于某一种情感,比如老乡会、校友群、班级群。

可以基于某一类三观,比如“有种、有趣、有料”的罗辑思维。

结构

社群构成的第二要素——结构(Structure),它决定了社群的存活。

为什么很多社群很快走向沉寂,是因为最初就没有对社群的结构进行有效的规划,这个结构包括 组成成员、交流平台、加入原则、管理规范 。这四个组成结构做得越好,社群活得越长。

组成成员:发现、号召起同好抱团形成金字塔或者环形结构。最初的一批成员会对以后的社群产生巨大影响。

交流平台:找到人之后,要有一个聚集地作为日常交流的大本营,目前常见的有QQ、微信、YY等。

加入原则:有了元老成员,也建好了平台,慢慢会有更多的人慕名而来,那么就得设立一定的筛选机制作为门槛,一来保证质量,二来会让加入者由于加入不易而格外珍惜这个社群。

管理规范:人越来越多,就必须有管理,不然大量的广告与灌水会让很多人选择屏蔽。所以,一要设立管理员,二要不断完善群规。

输出

社群构成的第三要素——输出(Output),它决定了社群的价值。

持续输出有价值的东西是考验社群生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罗辑思维作为最大的互联网知识社群,深厚的知识积累和视频输出,便是其生命线;最开始做微营销的万能的大熊,曾持续产出大量高质量的文章和培训,在微信红利期迅速积累了海量的粉丝群。所以,你也看出来了,没有两把刷子,没有深厚的积淀,还真玩不起一个高质量的社群。

所有的社群在成立之初都有一定的活跃度,但若不能持续提供价值,慢慢地活跃度下降,便大多沦为广告群。没有足够价值的社群迟早会成为“鸡肋”,群主和群员就会选择退

群或者解散群。也有一些人会再去加入一个新的“好”群或选择创建一个新群。还有一种情况是群员并不退群,继续留在这个群里,他会看一看这个群能不能给他带来价值,如果观察一段时间以后,发现这个群完全不能给他带来想要的东西,他就会在里面捣乱(发一通广告信息),因为他已经不在乎会不会被踢出这个群,发些广告也许还能拿回一点沉没的时间成本。

为了防止以上情况出现,好的社群一定要能给群员提供稳定的服务输出,这才是群员加入该群、留在该群的价值。比如罗胖坚持每天一条语音、大熊坚持定期干货分享、秋叶

有课程&动手实践、某些行业群定期可以接单等。 另外,关于“输出”还要衡量群员的输出成果,全员开花才是社群,如果仅仅一枝独秀,那还是走的粉丝经济路线。

运营

社群构成的第四要素——运营(Operate),它决定了社群的寿命。

不经过运营管理的社群很难有比较长的生命周期,一般来说,运营要建立“四感”:

仪式感。比如,加入要通过申请、入群要接受群规、行为要接受奖惩等,以此保证社群规范。

参与感。比如,通过有组织的讨论、分享等,以此保证群内有话说、有事做、有收获的社群质量。

组织感。比如,通过对某主题事物的分工、协作、执行等,以此保证社群战斗力。

归属感。比如,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助、活动等,以此保证社群凝聚力。

如果一个社群通过运营这“四感”有了规范、有了质量、有了战斗力、有了凝聚力,怎么可能短命?

复制

社群构成的第五要素——复制(Copy),决定了社群的规模。

由于社群的核心是情感归宿和价值认同,那么社群越大,情感分裂的可能性就越大,能够做到规模巨大还能情感趋同的,好像只有宗教了。

在“复制”这一层,有这样两个问题需要你自问一下:

1)是不是真的有必要通过复制扩大社群规模?

有时候会有一种误区:大家觉得,没个几万人都不好意思称为社群。

其实,经过前面四个维度考验的群,完全可以称为社群了,小而美也是一种存在方式,而且大多活得还比较久。

你可以自己思考一下,当你现在进入一个人很多的大群,第一件事是做什么?——是不是就是屏蔽消息?因为遴选信息的成本高,人员相互认知成本高。

相反,小圈子里,人员较少,大家相对话题集中,所以小圈子里人人都容易活跃起来。从微信群、QQ群等社群的大数据中发现,90%的用户在不足20个人的小群里活跃。

人人都想组建人多的大社群,但是许多大社群却非常不活跃,人人都在小圈子里活跃。

所以,发展社群规模要参考社群的成长阶段,每个社群都有一定的成长周期,不同的阶段用不同的节奏进行控制。

一般来说,规模越大的社群,越可能永远只是为新手及小白用户提供服务,在过滤优质信息上有很大的难度,这样的群如果不控制活跃度,看着每天的信息不少,但是信息价

值太低,社群很快就会沦陷为一个聊天灌水群。这也会加速使高价值成员沉默或者离开,社群价值就无法得到提高。

那么,你就要明确,扩大规模是为了什么?扩大规模之后能帮你解决什么瓶颈?自己的社群定位适合扩大规模吗?……这些问题都要好好想一想,不要盲目复制反而起到了副作用。

(2)是不是真的有能力维护大规模的社群?

复制不是一拍脑袋的事情,而是综合人力、财力、物力、精力等多角度综合考量之后的结果。

比如,伏牛堂霸蛮社是号称有20万年轻人的社群,曾尝试做一场50万人的线上发布会,微信群发布会最后只来了7万人,但仅仅是7万人就出现了失控的局面,微信群里骂人的、发广告的,什么都有,反而给品牌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之后伏牛堂管理团队进行复盘,开始严格控制霸蛮社社群的规模和质量。

2016年4月底,微互动小黄人发出通告,主动删除自己建的全部几百个免费分享微信群,他们发现自己没有精力管理几百个群,很多微信群变成广告群,反而影响品牌形象。

删除全部微信群后,微互动计划只对付费用户提供社群服务。所以,规模的扩大意味着更多的投入,那么,相应的投入产出比能否支撑你将社群一直维护下去,这要打个问号。毕竟,情怀是很贵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86415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9
下一篇 2023-04-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