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经典案例,三个业务员卖鞋案例分析,急求答案,在线等

市场营销经典案例,三个业务员卖鞋案例分析,急求答案,在线等,第1张

岛国的居民是没有什么钱的,但是他们都听从酋长的命令。由于岛上盛产香蕉,这些香蕉又大又甜又香,在欧洲是极具销售力和竞争力的。经理们去岛上的香蕉园看过后,与酋长达成协议:岛国将以每20公斤到30公斤的香蕉,对应一双鞋的比例,换取公司专门为岛国生产的鞋,总数量大概为10万双左右,第一批香蕉可以先换取一万双鞋,越快到货越好,并给予该鞋公司独家卖鞋权!

经理们了解后计算得出,这样的香蕉如果经过适当的包装,可以以30元/公斤的价格卖给欧洲的××连锁超市的经营公司,按一万公斤算,扣除包装、运输、关税、人员工资等,每公斤香蕉的纯利润为23元。一万双鞋,如果从离岛国最近的厂运到岛国,公司的总成本为16万元。那第一批1万双鞋,可以换得的香蕉总数额(按25公斤香蕉=1双鞋)是25万公斤,而香蕉的总利润为575万元。扣除鞋的成本,公司可以在第一笔交易中盈利559万元。如果鞋在岛国本地生产,则每双鞋可以再节省成本4元,公司则可以得到563万元的总利润!

不过,经理们也算过了,投资设厂的资金需要200万元,而且从建厂到真正出成品交货,需要三个月的时间,满足不了酋长的迫切要求。而公司在最近的鞋厂设计、生产一万双鞋,再运到岛国出售,只需要一个半月,这个时间酋长是可以容忍的。所以,经理们建议公司一边用“国际贸易”做成第一笔的1万双交易,打好关系和基础;同时在岛国建厂投入生产,以便为后续更大的市场发展提供支持!

制鞋公司董事会对营销经理们的报告大加赞赏,同时给予了重赏!

有这样一个故事:甲乙两家制鞋公司的推销员到一个荒岛上推销产品,第二天同时给自己的企业发回了电报。甲的电报是“太好了,这个岛上的人没鞋穿,市场巨大,我将留下”。乙的电报说:“糟透了,这个岛上的人不穿鞋,没有市场,我即刻返回。”

本来这个故事到此就结束了,它无疑是褒扬了甲推销员的开拓精神,批评了乙推销员的消极态度。可是后来我给这个故事加了一个更加耐人寻味的续编:

一年之后,由于甲推销员的艰苦努力,该岛上的居民终于转变了不穿鞋的习惯,有一半居民穿上了甲公司的鞋。这时候乙推销员夹着乙公司的鞋回来了,轻而易举地占领了另外一半市场。

到此故事还没有结束,继续演绎下去的结局也许更出人意料。由于甲公司在开拓市场阶段付出的成本远远高于乙公司,因此甲公司鞋的价格比乙公司的鞋要贵一些,市场份额在乙公司的攻势面前逐步萎缩,直至完全退出。最后,乙公司的鞋占领了全部市场。

经济活动的基本原则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这场市场竞争若以投入产出比的尺度来衡量,谁是最后的赢家不言而喻。在现实社会中,甲公司已实属幸运,大部分开拓市场的先驱都未能有幸度过黎明前的黑暗,而纯粹成为后来居上者的铺路石。

记得在北大读书时填写调查问卷,我在“你最敬佩的人是谁”一栏中填上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时候我20多岁,正是充满理想和血气方刚的年龄。可是过了40岁之后,面对同样的问题我会有不同的回答了。敬佩=尊敬+佩服。也许我仍旧会尊敬甲推销员那种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敢者,但是我不再佩服他们了,我更佩服那些充满智慧的成功者。

摘:房西苑《站着说话不腰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872843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0
下一篇 2023-04-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