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再战”无人物流

阿里巴巴“再战”无人物流,第1张

在无人驾驶商业化落地上,几乎所有的公司都在不断试错,阿里巴巴也不例外。

9月17日,在阿里巴巴2020云栖大会上,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发布了阿里巴巴第一款物流机器人“小蛮驴”。

这是由阿里达摩院打造的第一款轮式机器人,未来,小蛮驴机器人将率先在菜鸟驿站大规模投用。

不过,这并非阿里巴巴第一次涉足物流无人配送。两年前,阿里巴巴旗下的菜鸟ET实验室曾重磅发布了“驼峰计划”。

“驼峰计划”的目标,是在三年内打造10万台无人设备,打造一张囊括无人车、无人机的新型立体智慧物流网络。

彼时发布的菜鸟新物流无人车,可以根据需求搭载不同的智能设备,将车辆变成快递车、移动自提柜、移动咖啡售卖车等,应用于多样的新零售场景。

“我们要建立一张立体的配送网络,一个包裹进入到网络后,由人工智能自动分配路线,无人车和无人机接力配送。”时任菜鸟ET物流实验室主任的张春晖表示。

然而,两年过去,早已物是人非。

今年初,张春晖调任阿里巴巴旗下的子公司斑马网络,担任联席CEO。而阿里巴巴无人配送的未尽目标也转由达摩院继续开垦。

2018年5月31日,在菜鸟网络举办的全球智慧物流峰会的“无人时代”分会场上,菜鸟ET实验室推出了一款自称为自动驾驶“新物种”的无人配送小车

一同成立的,还有“驼峰计划”,首批成员单位覆盖了整车厂商、无人机厂商、激光雷达公司、芯片公司以及具备无人设备落地场景的公司。

在此之前,菜鸟ET实验室由菜鸟网络与2015年年底组建,已经研发出了菜鸟小G,菜鸟小G 2代,菜鸟小G Plus三款末端配送机器人。

在经历了三年的研发过程后,2018年菜鸟ET实验室宣布将进行小批量生产并 探索 商业化模式,G Plus将会是第一款量产的产品。

第一代G Plus的载重为100kg左右,续航里程为60km,最高时速为15km。彼时,张春晖表示,菜鸟还会逐步迭代,最后调整到最适合使用场景。

在这款无人车上,使用了3个激光雷达,还有摄像头等多种传感器,共计25个,应该说成本不低。

“驼峰计划”一同发布的,还有自动驾驶卡车,这是菜鸟ET实验室联合一汽解放发布的“公路高铁”,由自动驾驶卡车带领的高速货运卡车编队。

背靠物流这一场景,当时的菜鸟的确具备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以及独特的天然客户优势。

不过,彼时,张春晖并非信心满满。其在公开场合表示,3年内打造10万台无人设备只是一个目标,不是一个生产计划。“需要经历 探索 期、成长期、爆发期这三个阶段后才能达到。”

事实上,到了2019年举办的全球智慧物流峰会上,无论是菜鸟的无人小车还是“驼峰计划”,已经不再有太多的光环,也不再是峰会的主角。

加入阿里之前,张春晖曾任职微软亚洲研究院,领导和参与研发Mobile Surface、云计算交互引擎等产品。

2010年张春晖加入阿里,成为AliOS创始元勋,组建超过800人的AliOS核心研发团队,并于2016年主持发布基于AliOS开发的互联网 汽车 荣威RX5。

此后伴随AliOS组织架构调整,张春晖短暂离开。2017年初,AliOS事业群并入阿里云智能事业群,张春晖则调任菜鸟物流ET实验室主任,负责末端物流无人驾驶等前沿技术开发。

几乎同一时间,阿里达摩院自动驾驶实验室开始组建。负责人王刚,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博士,曾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终身教授。

这在很多大公司内部是常见的并行“竞争”研发模式。但结局是,阿里达摩院与菜鸟经历了一轮架构调整,前者的自动驾驶实验室与菜鸟的无人物流车研发部门进行了整合。

此后,菜鸟的无人物流车研发部门的一部分研发人员被整合进阿里达摩院,另一部分人选择离开。

不过,整合的背后,除了内部研发的冗余问题,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整个无人配送领域,并非顺风顺水。

尽管,行业一致认同:低速、特定场景下的自动驾驶是较有希望率先实现商业化的细分领域。

事实上,所有企业,无论大小,都必须面临现实的难题。

2年前,美团创始人王兴也曾放出豪言:2019年之前推动自动送货车辆的大规模运营(当然,结果可想而知)。

彼时,二级市场投资者普遍预期,由于全国配送市场巨大,自动配送行业前景看好。“包括无人配送在内的新兴技术将成为未来推动其业务发展的核心引擎。”

然而,很多业内人士并不乐观。包括复杂的道路状况、技术瓶颈、运营成本等等因素,自主配送的商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几乎和菜鸟部署无人配送同一时间,2016年10月,美团首次组建团队开发无人配送服务。不过,三年时间过去了,如今也只是几辆小车的常态化示范运营。

去年,美团宣布,将与一些 汽车 行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合作,打造一个新的自主外卖开放平台。而在此之前,美团无人小车的合作伙伴大多是一些小型初创公司。

“等到把技术上的疑难杂症解决之后,最晚3到5年会到规模化的阶段。”这是美团首席科学家夏华夏在今年7月的一次公开活动上的预测。

事实上,无人配送小车的规模化量产,受到了很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一辆无人小车,主要成本体现在底盘、传感器和软件算法上。

按照传感器数量尤其是激光雷达数量的差异,总体成本区间在10-30万之间。这还不包括庞大的后台远程监控系统的建设费用以及后续维护费用。

更关键的是,无人配送小车虽然体积小,电池容量小,但传感、定位和规划所需的处理量与无人驾驶乘用车几乎相当,严重依赖高性能计算和足够的传感器组合。

根据一些公司在过去几年参与的政府采购招标公告数据显示,实际销售无人小车的价格为40万元左右,已经相当于一辆豪华轿车的价格。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无人小车的大规模商业化落地。按照一些电商物流平台的估算,10万元是无人小车能够大规模部署的成本上限。

为了降低激光雷达的成本,彼时菜鸟公司还参股了国内激光雷达初创公司速腾聚创。

当然,大部分人的逻辑是,只要市场有需求,成本下降就不是问题。但显然,终端应用的商业模式仍没有完全跑通。

以无人小车初创公司新石器为例,其位于江苏常州的工厂一条生产线,规划每年可产出超过3万辆。公司设定的目标是5年后每年可卖出10万辆。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新石器创始人余恩源更是兴奋地表示,无人配送这个赛道,新石器争取第一个把它规模化落地,建立商业模式,具有造血能力,而不是靠融资的公司。

然而,无人驾驶的真正商业化落地,永远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博弈。

自去年5月开始生产以来,新石器公司的产险只生产了125台无人小车。这意味着,其现有智能化产线的产能利用率仅为1.25%。

不过,今年初以来的新冠疫情让新石器看到了希望。余恩源表示,政府补贴将加快市场的导入,预计今年将售出1000辆。不过,按此测算,其产能利用率也仅仅只有10%。

与此同时,对于新石器这样的初创公司来说,竞争对手也越来越多。

比如,国内自主品牌长城 汽车 ,就宣布后续会推出一款智能无人物流小车,商业模式是提供高安全性、低成本的产品,从而降低行业的进入门槛。

未来几年时间,国内无人小车依然呈现鱼龙混杂的局面,基于各式各样的底盘平台(从传统的机器人到 汽车 级平台),搭载眼花缭乱的各种品牌传感器(工业级、车规级甚至消费级),市场竞争无疑会更加激烈。

但更为关键的是,政策上必须扫清障碍,才能让无人小车大规模上路。与此同时,想要走通末端无人配送的商业模式,需要解决至少五个问题:安全、订单、成本、时效、异常处理。

不过,在无人小车大规模上路之前,技术仍是最大的瓶颈之一。这一次,阿里达摩院也秀了一把自己的技术升级。

比如,小蛮驴机器人集成了达摩院最前沿的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技术,具有类人认知智能,大脑应急反应速度达到人类7倍。

充4度电就能跑100多公里,每天最多能送500个快递,雷暴闪电、高温雨雪以及车库、隧道等极端环境均不影响其性能。

在无GPS环境下,小蛮驴可以实现厘米级定位,只用0.01秒就能判别100个以上行人和车辆的行动意图,机器人还拥有大脑决策、小脑冗余、异常检测刹车等五重安全设计,确保最高安全性能。

为了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除了轮式机器人,达摩院还将开发双足、履带等类型的产品。

与此同时,相比于早前仍然停留在实验室体系不同,这一次阿里巴巴似乎要下决心进行商业化运作。

比如,阿里巴巴已注册成立小蛮驴智能 科技 有限公司,推进机器人的研发和量产落地。这款机器人未来将在社区、学校、办公园区大规模使用。

同时,达摩院还同步推出智能机器人平台,对外开放通用技术和能力模块,用户可在该平台开发各类不同场景的机器人。

“对于整个自动驾驶行业来说,技术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Nuro的一位在职员工表示,有消息称,这家公司目前也在寻求卖身。

Nuro曾经创下自动驾驶初创公司单轮融资9.4亿美元的纪录,估值更是高达30亿美元。而这家公司的主营业务就是无人小车这个细分赛道。

这位员工表示,甚至像谷歌这样的大公司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Nuro选择从零开始设计和制造自己的定制配送小车,这是非常昂贵、有风险和耗时的。

在斑马网络与AliOS重组完成后,张春晖曾公开表示,“重组中最大的挑战就是人,我要做的就是重拾大家的信心。”

或许,这句话也可以送给今天的阿里达摩院和小蛮驴。

“无人物流”,就是快递全程无人运送的:包裹们从无人仓库出发,通过无人驾驶的重卡被迅速运输到分拨中心,然后运上最后一公里无人配送小车,登上电梯,送到客户手中。

具体运送流程如下:

1.在无人仓库(这是你的快递启程的地方)AGV机器人驮着货架排队“跑”过来(通过移动机器人搬运货架)实现“货到人”拣选,打破了传统的“人到货”的拣选模式。

2.出仓后,你的快递将来到一辆”无人驾驶的重卡“上(重卡通过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以及激光雷达等高科技装备帮助,具备了超越人类的超强视力,解决司机长途驾驶的疲劳问题)前往分拨中心,完成物流的干线运输。

3.随着越来越多的小区实行人车分流,限制快递小车的进入,旨在解决快递运送“最后一公里”的无人配送小车(结合GPS导航的信息,搭载的人工智能芯片就能自主分析出所在位置以及目的地方位,自动上下电梯,还能实现恶劣天气条件下配送以及24小时配送)将开始大展神威,送货上门。

4.最后用户从无人配送车上输入提货码开箱取货。

以上就是“无人物流”运送快递的具体流程。

为了更好地实现“无人物流”运送快递的智能化、互联网化目前很多企业都在着力打造“末端配送机器人-支线无人车调拨-干线无人重卡”的三级智慧物流运输体系,连同正在布局的无人仓、无人机,完成全流程无人化布局,实现无人物流技术应用的闭环。

“互联!数据!订制!”这正是工业革命4.0(人工智能)的特点!“无人物流”运送快递仅是开始,未来“人工智能”无处不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89810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3
下一篇 2023-04-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