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后真相时代?

什么是后真相时代?,第1张

牛津字典将“后真相”定义为“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后真相时代”即在这个时代,真相没有被篡改,也没有被质疑,只是变得很次要了。人们不再相信真相,只相信感觉,只愿意去听、去看想听和想看的东西。

当前社交媒体已经成为网民主要的新闻来源,而移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后真相”有了发展的空间。移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信息的碎片化特点,使得新闻不断碎片化,假新闻、反转新闻、流言蜚语、轶事绯闻呈病毒式传播。

社交媒体里相对具有话语权的意见领袖们,为了蹭上热点,部分人往往不是在PO真相,而是忙于给庸常观点和回锅鸡汤贴上“新鲜上市”的标签,抓紧售卖。

各位同学,大家好!

昨天,我的研究生在微信群里贴出我们师生一起去爬白云山和组织读书会的照片,一切仿佛昨日,却已经匆匆两年,迎来临别之际。往年的毕业典礼寄语,我比较多的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今年最想说的却是一个主题:后真相时代,我们如何应对?

张志安在毕业典礼上致辞

事实和真相

前不久,我在飞机上看到一部电影《否认》,女主角是历史学家,犹太人,对奥斯维辛集中营中德国人屠杀犹太人的事实深信不疑。她曾在一本书中指责一位“伪历史学家”否认大屠杀的存在。尽管大家都对大屠杀的历史有所了解和确信,但突然出现一个有影响力的反对声音,必然引起媒体关注和部分人的追逐。

这位犹太人历史学家被告上了法庭,她突然意识到,她深信不疑的历史真的要在法庭上得到捍卫,却并非易事。官司在英国开庭,给她带来巨大挑战。如果在美国,谁指责你撒谎,谁必须拿出证据;但在英国,谁指责你撒谎,你必须自己证明自己没有撒谎。

好在,最后她赢得了官司。这个过程中,她曾经希望大屠杀的亲历者出来作证,但被辩护律师拒绝,因为即便是亲历者也无法准确记忆所有细节,一旦细节被对方指出有错,在法庭上就会被对方羞辱。

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历史真实,跟公众感知的历史、史学家考据的历史真实是两回事;历史真实和捍卫历史真实是两回事;事实和真相是不同的,验证事实不容易,接近真相更不容易。与此类似,新闻事实和媒介事实,客观事实和法律事实,客观事实和历史事实,都有所不同。历史学家甚至说,即便所有的历史细节都是真实的,也可能编织出美好的假相而非真相。真相是对事实做出的解释和判断,比如深度报道中的真相是“有意义的事实脉络”,而真相具有高度不确定性。

后真相时代

2016年的《牛津词典》年度关键词是“后真相”,最主要的触发背景和原因是英国脱欧和美国总统大选。所谓后真相,说的是公众的情感和个人价值比事实更加能够影响舆论。比如,特朗普撒谎无数,却赢得大选,他说自己的投票比希拉里少300万票,是因为非法移民参与了投票。当他的胡说被戳穿后,却辩护说,他是按照自己掌握的材料做出这个判断的。

人们似乎不再那么关心事实本身,而更在意自己的情感和价值期待。这无疑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哲学家说,后真相反映了后现代社会中“坏的主观性”集中体现;政治学家说,后真相是民粹主义在今天的欧美社会对核心价值的挑战;传播学者说,后真相突出反映了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媒体时代,真相传播的不确定性和谣言扩散的挑战,以及它对于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

我们已经注意到,这些令人担忧的情形:社交媒体上的交流和表达,一些人不关心事实本身,而更在意他人表达的情绪以及自己的情绪宣泄,他们的态度更容易受到“标题党”的误导而非基于事实本身;微信或微博上,各种各样的谣言快速扩散,真相还没有穿上鞋子、谣言已经跑遍了网络世界。制造谣言毁损商业利益或个人声誉的,却付出极小的代价;在转基因等重大社会议题上,人们似乎并不在意“科学家共识”,而只是将大部分主流科学家的意见跟极少数另类观点相提并论,理解为“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

如何应对后真相时代

为此,我们这些学习新闻传播的毕业生,要始终保持追问:事实和真相不重要么?真相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在这个后真相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理性应对?

我们必须知道,事实跟真相是不一样的。掌握经验层面的事实,还只是我们把握和理解事实的第一步,真正以社会学的想象力倡导的那样——把“环境中的个人困扰”和“社会结构中的公共议题”结合在一起,我们才可能在多重脉络的事实中去理解真相。

我们必须知道,即便事实是假的,真相却依然可能被挖掘。比如,上海女回江西这个事,发帖者的身份和事实是编造的,但媒体或公众讨论的城乡差距、身份认同、凤凰男等社会问题却是真实存在、需要直面的。

我们必须知道,如何对事实进行查验,并对事实背后的真相试图接近。即便有各种阻力,也明白敬畏真相是我们的基本态度。比如,杀死辱母者,尽管第一篇有影响力的深度报道,存在事实不全面的不足,但却给我们思考和理解背后的真相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如果我们顺应这个线索去阅读更多的深度报道,就能更纵深地观察区域政经生态和更复杂的社会图景。

这不仅是职业传播者的责任,更是信息素养和家国情怀的体现。希望每一个从这里走出去的人,都对事实和真相抱有敬畏,这或许是这所大学四年学习,能给你四十年还管用的东西:尊重事实、接近真相,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保持情怀,在挑战不断的社会中自我更新,在各种利益诱惑面前不被冲动或情感所驱使、依然能够保持清醒和超越。

真诚的祝愿每个人都能像中山先生说的做大事——一辈子认真把一件事从头到尾的做到底、做成功。即便没有做成什么大事,也能做一个自由自在、精神免俗的人。母校永远是各位的家,欢迎大家常回来看看,我们的目光也会一直陪伴着大家!

(本文为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2017届毕业典礼上的院长致辞)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新媒体的不断发展,正在不断改变着越来越多受众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等方面的行为方式。传统媒体趋弱,以互联网、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不断崛起并持续推动媒介的发展和改变。新媒体的迅猛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新媒体产业将引领时代潮流

新媒体产业在媒体行业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在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韩国,新兴媒体产业所占比重已高于传统媒体产业。例如:美国十分注重把高新技术应用到文化娱乐产业中。2004年迪斯尼公司关闭了其在佛罗里达的最后一个传统手工动画室,标志着美国已经全面进入三维动画时代。2003年,美国《时代周刊》认为,2015年前后,世界将进入数字娱乐信息时代,数字娱乐在美国国内产值中将占一半的份额,新技术、新产品将使数字娱乐全面超越传统娱乐方式。日本媒体产业依托数字化信息技术,也已经完成了从早期媒体产业向现代媒体产业的转型。

(1)内容付费成为赢利热点

最典型的就是我们最关注的抖音,一些“官方号”的入驻,产生非常不错的影响力。在“后真相”时代,呈现客观事实、深度信息的报道显得格外珍贵。在新媒体产品领域亦是如此,内容的价值更加重要。

知识付费时代开启随着内容付费领域的不断拓展,知识IP和知识领袖不断涌现,短视频和音频将成为内容付费行业的主要产品形式。然而,如何确保知识付费产品的高打开率将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内容付费也成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输出的一个新方式。

(2)社交化产品成为新势力

据中国数字产业数据分析:预计2020年中国社交零售用户规模达5.73亿人。随着微信生态功能的持续完善,电商各平台的激烈角逐,电商的社交化成为当前大热。拼多多、小红书、有赞、云集等社交电商模式非常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电商获取流量难的问题,通过充分挖掘用户个体和社群价值,以信任和人脉为核心有效进行商品和平台推广。

(3)智能互联加速前进

媒体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已经由早期的概念进入产品形态,智能推荐、语音识别、智能传感器等技术的应用正在重塑新闻生产和传输的各个环节,智能移动互联网正在蓄势待发。对于新媒体来讲,未来的技术发展导向必将是:万物互联,智能加速。

2、 对传统媒体产业形成冲击

移动互联网已席卷全球每一个角落,十分敏感的传媒业更是首当其冲。过去十年间,传统媒体已经深深陷入了“不改变,无生路”的魔咒中,一大批传统媒体纷纷倒下。但那些诞生于网络的新兴媒体仍然高歌猛进,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活力。

根据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较2018年底增长2984万,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2018年底的98.6%升至99.1%。可以看出,我国网民向移动端转移的趋势进一步强化,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巩固。一方面,以“移动互联”为主要特征的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渐成规模。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影响渐大,正在以一种新传播方式、新生活方式的“身份”迅速改变着这个世界。另方面,传统媒体的经营却每况愈下。以报纸为例,近年来的报纸尤其是以市场为主导的都市类报纸的关注度、发行量和广告收入均出现大幅下滑。央视CTR统计数据显示,自2012年开始,报纸即进入了下降通道,并且每年正以加速度的态势快速下滑。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3方面。

(1) 对报纸的冲击:报纸的需求量大幅下降,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上网浏览阅读新闻,因为网络可以随时随地提供最新的新闻动态,省时省钱。

(2) 对广播的冲击:新媒体成了广播媒体的重要来源,而且广播节目通过新媒体这个平台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3) 对电视的冲击:对电视的冲击是最明显的,网络给受众提供了更方便更人性化的选择机会,并且网络视频主页一般都会推出近期新的电影、电视剧,人们可以直接了解电视节目或电视剧的最新动态,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休息时间来选择观看。

总体来说,新兴媒体产业的崛起,对传统媒体产业特别是传统媒体构成冲击是毫无疑问的,但其影响范围和程度仍有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可以肯定的是,一些适应市场需求的传统文化行业仍将继续保持活力。

3、媒介融合趋势进一步强化互联网环境下,受众获取和传播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及新媒体发展的多样化,使得媒体间的竟争更加激烈。传统媒体的弱化及新媒体快速发展促使传统媒体积极转型,同新媒体一道协同融合发展。例如,传统媒体中报纸向电子报刊、电子阅览转型网络电视机顶盒的出现实现了电视联网网络广播的发展也使电台广播和互联网广播信息内容融合为个平台。所以说,新媒体时代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依旧会是主流,在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下,最终实现电视、手机、电脑的“三网合怒”,甚至是“多网合一”。

此外,媒介融合的进一步强化,还体现在网民意识形态上的融合。过去,传统媒体依托各自的资源和优势在自己的领域独立运转,媒介与媒介之间不存在也不需要融合,但随着多元化、开放化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正在逐步发生着变化,并开始接受各类不同的信息,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融合也印证着时代的变化、承载着思想的变化。

从互联网时代传播内容的宽泛性、多元性,网民圈层的多样性、丰富性也可以看出人们在思想形态上也在做着不同层次的融合。越来越多的等级性、民族性在这样的环境下被打破,“地球村”的概念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

尽管新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并正在引导着媒介市场加速地变革,但就当前及短期发展来看,传统媒体在当下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它所具有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的专业优势及其所拥有的全面、客观、权威性等优势使传统媒体在媒体市场上短期内仍然是主流传媒。例如,目前,中央电视台已经开始实行与新媒体融合的发展策略,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共同优势,建立了央视网络直播频道、车载直播频道和手机视频直播频道等。央视频道的许多品牌栏目都可以在电脑、手机、车载电视等设备上通过网络同步直播,既保证了节目的品质,又达到了迅速便捷的传播目的。

4、更加注重“以用户为中心”的用户体验

近年来,“以用户为中心”的私人订制、个性化、情感设计化、交互式的体验成为商业服务用户的主要思维方式。约瑟夫·派恩在《体验经济》一书中预测未来经济发展属于体验经济时代。体验经济追求用户积极的自我感受的满足,重视消费过程中用户的自我体验,主要体征表现为感官性、个性化和参与性等。用户对产品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功能性满足而是更多地开始注重心理满足。

现在,为了达到更好的商业效果和利益,“用户体验”一词已经广泛应用于需要服务客户的各行各业,如“体验式购物”“体验式营销”等。新媒体环境下,“以用户为中心”的传播方式会越来越深入到策划、设计、功能等一系列用户体验当中,如社交软件设计理念会更加人文化、情感化、圈子化,功能设计上越来越体现出“私人订制”的量身打造等,一切的打造和设计都只是为了满足受众越来越精细、敏感的需求。可以说,每一个软件APP和页面设计的升级和修改都是为了更好地迎合用户使用的个性和私密性。

5、越来越强的用户参与性

新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其最突出的特征便是改变了过去信息单向传播的模式,创造了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随时随地的双向传播模式。这样的传播模式导致了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参与性。而且越来越多的媒体、企业,商家开始重视受众、用户对项目或商品的参与性。

因为在新闻媒体时代,关注量越多,才越能有较大的商业价值。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将受众和传播者截然分开,受众只能作为接受者被动地接受信息。但新媒体的平等性和匿名性特征将这一界限彻底打破,接受者可以是传播者,传播者也可以是接受者。从而实现了所有人向所有人的传播模式。所以,新媒体具有极强的参与性。传统媒体为了寻求改变,也在新媒体开辟阵地,与电子商务结合,增加新的利益点。2015年和201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节目组就采用了新媒体的玩法“摇一摇”和“咻一咻”与用户互动。由此可见,“用户参与性”已成为新媒体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90056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3
下一篇 2023-04-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