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中的贝壳:“二选一”涉垄断虚实

风暴中的贝壳:“二选一”涉垄断虚实,第1张

编辑 | 张晓玲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罚了阿里182亿那天,贝壳找房(以下简称贝壳)意外抢了热度。

58同城CEO姚劲波指责老对手贝壳也有“二选一”的行为,呼吁国家罚款贝壳40亿。

这究竟是干不过贝壳的竞争对手在恶意攻讦,还是又一个涉嫌垄断的大平台引发众怒?

针对互联网大平台的反垄断如火如荼,作为国内最大的线上房地产交易平台,贝壳也被卷入其中。2020年,贝壳GTV(平台交易总额)3.5万亿,仅次于阿里。

华尔街见闻发现, 贝壳在二手房交易中力推独家协议,在多个一二线城市市占率超过50%,且拥有了定价权, 疑似具备了多个垄断的要件。

4月13日,市场监管总局等三部门召集34家互联网平台开会,要求他们自查并整改,是否有“二选一”等垄断行为。贝壳也身在其中。

根据市场监管总局对阿里的处罚书,"二选一"是被罚的关键。

“二选一”即独家协议、排他性协议,禁止用户与其他竞争对手合作。与阿里类似,贝壳也有“二选一”,他们称之为“VIP服务协议”。

多名曾在贝壳上挂牌房源的业主向华尔街见闻表示,挂牌后不久就频繁接到贝壳系(链家、德佑等)经纪人的电话、微信,要求签订VIP协议。

上海人李刚去年12月在贝壳挂牌一套1500万元房产,过了几天,看房客不多,链家经纪人便在微信上给他传来一份“VIP服务协议”,并称一旦签约成为VIP后, 可以获得加大曝光、排名靠前等权益。

李刚向华尔街见闻提供的“房屋出售委托协议VIP版”显示,“ 甲方独家委托乙方出售该交易房屋 ”。 业主不得自行成交或者委托他人居间、代理出售房屋,否则即构成违约。

“我表示不愿签署独家协议后,链家经纪人就说我的房子户型奇葩、品质不够,看房客选择余地很多,以此催促我签协议。”李刚告诉华尔街见闻。

在贝壳找房上挂牌广州房产的王薇表示,她多次接到贝壳经纪人的电话,要求她签订独家委托协议。

“经纪人的话术是, 这片区域80%的成交都是贝壳的 ,你不必找别的中介了,如果不签独家协议,这套房不会被优先推荐,很可能三个月都卖不出去。”王薇说,中介抓住了她急卖这一痛点。

同意签订独家协议的卖房人,可以获得一笔相对房价来说十分微薄的出售保证金,如果贝壳在承诺的时间段内将房子卖出,卖房人需要退还保证金,另付贝壳居间服务费。

我那套1500万元的房子,贝壳承诺一个月卖出,保证金大约是4000元 ,实际上那段时间上海二手楼市行情很好,我没同意签独家协议,几天后就卖掉了。”李刚表示。

另外一些不愿签独家协议的业主,房子信息会被限流,甚至被截胡。广州业主程英因为不愿签独家协议,几个星期房子都无人问津,她愤而下架,找了另一个小中介门店,谈了一个买家。

就在双方准备签约前,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买家向德佑(贝壳系)中介透露了房源信息。这名中介随即发来已经下架了的房源截图,价格还是之前的175万,但却多了调价记录:近期提价25万。

中介对买家说:“你看,这个卖家根本不是诚心卖房。你看上这房子之后,他立马涨了25万!”

但实际上,程英从未调价。意料之中,买家被德佑截胡,拉去看其他房子了。

本应是促进交易的平台,却因为未签署独家协议,交易受到了阻碍。

这种独家协议在贝壳的前身——链家时代就存在。2016年前后,北京、上海多次约谈链家,要求其停止独家代理。

2017年4月, 链家宣布,已在全国范围内暂停VIP房源代理服务

但显然,链家重生为贝壳后,独家协议依旧大行其道。多名上海、广州等地的中介告诉华尔街见闻,VIP协议依然存在。

并且,一名上海链家经纪人透露,贝壳的ACN合作模式中,有一个“VIP方”,即跟业主签订独家协议的小中介,可以获得佣金分成10%。

除了C端卖方,贝壳还与合作的中介 签订排他性分销协议。 一份贝壳与小中介的合同显示,在新房销售中,如果“ 自愿”选择仅为贝壳方提供新房渠道销售服务 ”,那么共场项目分佣比例达到85%、独家项目分佣比例达到80%,垫佣比例为100%。否则各项分成相应减少。

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将独家协议包装为“自愿”。

上海中夏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晓茂认为,无论进行何种包装,“只要是具备市场支配地位的平台,要求用户签订独家、排他性协议的行为,就是‘二选一’。”

根据《反垄断法》,判定一家公司是否垄断,“二选一”的垄断协议是一种,还有要看它是否具有“相关市场”的支配地位,以及是否滥用。

《反垄断法》第三条 本法规定的垄断行为包括:

(一)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

(二)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三)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

市场支配地位,是指经营者在相关市场内具有能够控制商品价格、数量或者其他交易条件,或者能够阻碍、影响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能力的市场地位。

一般来说,一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50%的,可以推定其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而对“相关市场”的界定,是其中的关键。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阿里巴巴的行政处罚书中,详细论证了阿里在相关市场具备市场支配地位并有滥用行为,其中,对“相关市场”的界定是“中国境内网络零售平台服务市场”,并未包括线下零售。

对于贝壳是否已经取得市场支配地位,业内仍存争议,争议焦点即为对市场界定应是全国市场,还是区域市场。

从全国数据来看,贝壳2020年的新房GTV(平台交易总额)为1.38万亿,占据全国新房交易量的8%;二手房GTV为1.94万亿,占据全国二手房市场约四分之一。

据此,包括贝壳在内的一方认为,全国范围内,贝壳市占率未达50%,并不构成垄断。

而另一方则认为,贝壳是否构成垄断,要看一、二线城市,特别是重点城市的市占率。

“房地产有很强的地域性,比如在北京,贝壳系中介在二手房的市场份额超过了50%,在郑州、天津、武汉、西安、成都,新房市场的分销比例,贝壳系加在一起也超过50%了。”景晖智库首席经济学家胡景晖对华尔街见闻表示。

根据北京市住建委最新一期存量房网上签约月统计,链家2021年3月签约套数达11627套,而排名前十的其他9家中介合计签约了4647套,链家占比已达71%,此外,排名第6的21世纪不动产也属于贝壳系。

一名成都中介业内人士表示,早在2015年链家收购成都伊诚地产后,其市占率就达到50%了,2019年-2020年,贝壳系在成都的市占率超过60%。

事实上,在近期的执法中,区域市场垄断已有相关案例,证明 “相关市场”可以被限缩在单个城市范围内。

4月12日,上海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行政处罚决定书》,对英文餐饮外卖平台“食派士”实施“二选一”的垄断行为,处以116.86万元罚款。

“食派士的规模和市场份额非常小。但在这个案例中,‘相关市场’被界定为中国上海市,‘相关商品市场’被界定为提供英文服务的在线餐饮外送平台,因而认定食派士垄断。”李晓茂说。

此外,美团、饿了么也被法院认定在江苏淮安、浙江温州存在垄断行为。

判决依据是,垄断方利用在当地占有量最大的优势地位,强迫商家签订“合作承诺书”,签订独家协议,否则将上调费率,甚至关店。

李晓茂认为,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市场,执法部门会根据具体特点进行论证分析。 贝壳是全国性网站,但不排除相关部门会考虑房地产交易的特殊属性。

只具有市场支配地位但没有滥用,也不足以构成垄断。

而若以区域市场看,贝壳在上海、广州等地已疑似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并有滥用行为,比如二选一,以及控制价格。

一名业内人士指出,贝壳式的独家代理,严重降低房产流通效率,易造成房源稀缺的假象,同时架空了交易双方自然的价格博弈过程,让中介具有了独家定价权。

广州业主石眉认为,即使没有签独家协议的房源,贝壳也有垄断其定价权的嫌疑。她告诉华尔街见闻,有一次,她去了一个大型小区的Z中介公司,Z公司只有李阿姨看店,她自称已在该小区多年,做惯老街坊老顾客生意。

但李阿姨能提供给石眉的房源并不多,她无奈地表示,街坊委托她放盘,她提供了参考价格。但转眼贝壳app却能提供一个更可观的参考价,这让业主快速转投贝壳,不再在李阿姨处放盘。“我在这里多年,那些房子哪能卖那么高,太离谱了。”李阿姨说。

石眉说,贝壳的放盘价格普遍比周边做街坊生意的小中介贵,“业主发现贝壳能开高价后,都不再委托小中介了”。

而贝壳在市场中的定价权,不仅表现在对业主的独家协议上,还表现在它的佣金费率、渠道费率上。

在部分重点一二线城市,贝壳系具备了“控制服务价格的能力”—— 一旦取得头部地位,就开始上调中介费率。

2015年,链家通过并购德佑开启在上海的扩张之路,到2018年时市占率超过20%,在所有中介中排名第一。2018年11月16日,上海链家宣布提高二手房中介费率,提到3%,打破了原先上海维持多年的2%费率。

此后,贝壳深耕的二线省会城市跟进涨价。2019年12月底,郑州贝壳系所有门店宣布上调中介收费标准至3%。今年2月18日起,重庆贝壳系宣布服务费用调整为卖方1%、买方2%,此前则为卖方0%,买方2%。

贝壳系在新房渠道业务上,也能针对开发商有定价权。

2018年四季度起,新房市场普遍低迷,贝壳在多个城市上调渠道费。比如在北京,2017年之前,新房渠道费率在1%以下,从2018年起提到2%-3%,2019年起部分项目达到5%-8%,去化艰难项目达到10%以上。

在天津,2019年因新房市场冷清,贝壳的渠道费普遍高达3个点,甚至8个点、10个点。在合肥,贝壳几乎垄断了新房渠道市场,如果开发商不接受高额佣金费率,客户就可能被洗走。

渠道费疯狂提价,逼得地方政府出手。2019年11月,天津住建委出台规定,要求天津新房中介的佣金点位最高不超过2.5%;12月,安徽要求新房渠道佣金不超过2%。

多名开发商告诉华尔街见闻,贝壳在许多城市尤其是三四线城市的渠道费,现在仍然很高,8%-15%都有。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拥有定价权是垄断的标志之一。

律师指出,在相关市场中,“能够控制商品价格、数量或者其他交易条件”并实施了这些行为,便属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即垄断。

被姚劲波公开抨击后,面对沸沸扬扬的舆论,贝壳并没有为自己辩解。

2月初,《反垄断委员会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正式印发,直指平台经济领域。

在之后的投资者沟通会上,贝壳管理层在回答反垄断指南影响时表示,“贝壳刚刚成立两年多,所在的住房交易市场规模达到32-35万亿元,2018年我们的市占率只有5.3%,2019年达到9.1%,2020年大概达到12%-13%,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管理层称,公司符合反垄断指南的所有要求。显然,在此他们将“相关市场”视为全国房地产交易市场。

对于是否涉嫌垄断,在重点城市场市场份额是否超过50%,以及是否存在“二选一”的问题, 贝壳方面对华尔街见闻表示,目前皆无法回应。

贝壳的沉默背后,是它对垄断的复杂感情。垄断,对贝壳这样的平台而言,是一把双刃剑。

三年前,左晖将链家打包,并大肆收购多家中小中介,一起装入贝壳,向资本市场讲述了一个产业互联网的故事,也就是中国最大的在线房屋交易平台、ACN(经纪人合作网络)模式。

与2020年的净利润27.78亿元相比,贝壳的股价太贵了。 能支撑贝壳高市值的,只有它的规模和流量故事。

“要获得资本认可,贝壳必须强调市场份额,因而一直采取高投入策略,导致它最终往垄断发展,争取获得定价权;另一方面,贝壳又不想撞上反垄断的‘q口’,因此只能沉默应对。”一名房产经纪业内人士分析称。

这也成为贝壳被一些投资者质疑的地方,投资者担心,目前的贝壳很容易成为下一个被反垄断的平台。

在3月份,贝壳上市后的首份年报出炉后,贝壳的市值一度重回5000亿人民币,而出于对近期反垄断的担忧,以及其他因素,不到一个月,贝壳的市值已跌去1000亿。

(文中李刚、王薇、程英、石眉为化名)

浑水发布空壳做空报告,从五个方面进行指责。贝壳立即回应,坚决抵制任何组织的恶意卖空行为。第二天,壳牌逐一回应浑水的报道,称该报道没有事实依据。

 

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作为资本市场的合法合规行为,卖空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证券期货投资方式,不应大惊小怪。卖空多了,肯定有卖空。不要把卖空当成洪水猛兽。对于做空投资者来说,一方面赚了钱,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完善和上市公司治理的规范透明。以研究报告为业务的公司也是资本市场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人来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前有芬芳,后有浑水。

这一方面与美股上市标准宽松导致不少中概股质量和基本面不佳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中概股普遍存在的公司治理不规范、信息披露不及时、不透明有关。这一次浑水是空壳,应该是因为我觉得我抓住了空壳公开信息的逻辑矛盾或者金融、交易数据的可疑之处。在左晖去世和近期疫情的影响下,壳牌面临着巨大的业绩压力,有很多容易被质疑的空间和机会。此外,贝壳的估值相对较高,具有空壳的价值。如果是垃圾股,空着自然没有价值。这一次,作为空壳的浑水不同于空招财法。。

目前,在贝壳的反击之后,贝壳的股价已经实现了理性回归。应该说,就壳牌的企业基本面而言,还是比较耐打压和质疑的,但未来在财务标准化和信息披露及时透明方面,壳牌仍有待提高。目前国内房地产市场已经呈现出逐渐回暖的趋势,未来二手房市场的占比提升会更快,这对贝壳的发展非常有利。被掏空后,炮d也积累了经验教训,经历了必要的洗礼,未来的路应该会更好。但对于港股或a股二次上市,贝壳可能还需要做好风险备份。

浑水此前也曾为新东方、瑞幸等公司效力,像浑水这样的秃鹫式入侵,一方面会在中美冲突的风险下对中国股票公司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会迫使中国股票公司在业绩、法律、财务、信用等方面更加严谨合规,因此未必是坏事。a股是否有必要引入卖空机制和卖空环境,也是资本市场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但另一方面,即使中概股波动、浑水卖空等一系列问题会成为贝壳等中概股加速回归港股或a股的因素之一,贝壳等具有行业优势的企业选择不选择a股和港股,而是选择赴美上市,更不要说那些质量较差的初创企业,应该是有原因的。所以,有时候被逼出,很可能不是企业本身的问题,而是a股和港股需要考虑和探讨的问题,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企业在中国上市。

二、外壳方面表示。

针对浑水的指控,壳牌首先宣布坚决抵制任何组织的恶意卖空行为,并表示将在24小时内拆除并逐一回复报告内容。第二天,壳牌发布了完整的反卖空报告,对浑水的指控一一回应。

壳牌表示,浑水的报告没有事实依据,存在大量事实错误、未经证实的陈述以及误导性猜测和解读。报告还显示,浑水对中国房地产交易行业缺乏基本了解。此外,壳牌还表示,已授权独立审计委员会对浑水报告中的主要指控进行内部审查,审计委员会聘请的独立第三方顾问将提供协助和建议。

三、总结。

具体而言,贝壳表示,在GTV和新房交易收入方面,浑水捕捉交易量数据的方法有误,贝壳的GTV和新房交易收入计算存在严重遗漏;在GTV和存量房交易收入方面,浑水捕捉到的交易量数据也严重不准确、缺失,其数据并非来自公司真实数据;在门店和经纪人数量方面,浑水提到的空壳门店和经纪人数量的计量方法存在明显缺陷,这是因为其信息来源不完整。

贝壳被曝正进行新一轮优化,比例为10%

贝壳被曝正进行新一轮优化,比例为10%,据贝壳内部人士透露,本次部分主管接到通知,需要优化本部门10%的员工。部分管理层放弃期权离开。贝壳被曝正进行新一轮优化,比例为10%。

贝壳被曝正进行新一轮优化,比例为10%1

新浪财经报道,本月,贝壳进行了新一轮的大规模裁员,主要涉及二手和新房交易服务事业群,整装大家居事业群与普惠居住事业群基本不受波及。

贝壳内部人士透露,本次二手和新房交易服务事业群部门主管接到通知,人员优化比例为10%。

据了解,这是在去年10月人员裁员之后,贝壳开始的又一轮大裁员动作。 上一轮裁员,主要是一线房产经纪人,合计优化总数超过3万人,平台职能部门(含地方)大约2000人。

除了裁员外,贝壳的中高管理层人员也面临巨大离职动荡。 从去年10月到现在,贝壳已经有20多名中层、高层陆续离职,包括一名金融副总裁、两名总经理、高级总监和总监等,甚至有部分管理层选择放弃期权离开。

2021年10月,就多家媒体陆续报道贝壳裁员消息,在社交软件脉脉上关于“贝壳裁员”的吐槽有几十条。

一位认证为“贝壳找房员工”的网友提到,自己毕业到贝壳已工作三年多,10月18日被上级约谈裁员,赔偿拿了N+1,几天后火速离职。

《财经》报道中提到,接近贝壳上海公司的人士透露,被裁人员共200多人,其中贝壳上海研发团队、贝壳金服员工分别裁了100多人,裁员补偿为N+3。

除上海外,裁员在杭州、成都、厦门等地均有发生。牵涉的业务部门也不仅限于金融,各后台支持部门也受到波及。

针对裁员传闻,贝壳曾回应称,2021年以来,行业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公司对上海地区金融等部分业务进行调整。并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为员工优先提供内部转岗机会。

但从财报数据来看,2012年二季度,贝壳的经纪人数量在54.86万人,到了三季度经纪人数量锐减到51.55万人左右,相较二季度下降了6%;到了四季度,贝壳经纪人数量仅剩45.45万人。

也就是说,2021年下半年,接近9.41万人离开了贝壳,侧面印证了上述优化传闻。

创始人去世,年底遭做空,贝壳跌回原点

2020年8月13日,贝壳在纽交所挂牌上市。在上市前的沟通会上,创始人左晖曾说“目前贝壳完成了从0到1”。

然而事与愿违,上市后的贝壳陆续经历了股价下跌、估值回到原点、创始人左晖离世、裁员传闻、地产政策调控等事件,至今依然未走出困境。

2021年5月20日,贝壳创始人、董事长左晖因疾病意外恶化离世。贝壳失去了精神领袖,股价当日暴跌10%。

随后贝壳宣布,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彭永东接任贝壳董事长一职,并任命贝壳首席运营官徐万刚先生为贝壳执行董事。

除了内部调整之外,外部房地产行业也遭到监管的重击。2021年,国家出台一系列“房住不炒”配套政策,楼市热度落于低位。政策变化让贝壳业务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且整体交投活跃度下降也对其业务产生了较大影响。

去年年底,贝壳还意外遭到做空。浑水出具了长达77页的做空报告内容,该报告称贝壳涉嫌系统性欺诈,和当年的瑞幸一样是一个巨大的商业骗局。

报告显示,贝壳的2021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的佣金收入被夸大了近八成,新房GTV被夸大了126%,二手房GTV被夸大了33%,各项数据均存在夸大之嫌。

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贝壳找房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截至3月21日美股收盘,贝壳股价为12.15美元,总市值约 145.4亿美元。

相比2021年2月22日贝壳90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863亿元)的市值,目前贝壳的总市值已跌破16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10亿元), 缩水八成有余,是同期除教培巨头外,跌幅最高的中概股公司之一。

资料显示,贝壳发行价为20美元,上市当日股价大涨87.2%,收于37.44美元,公司市值422亿美元。上市后几个月里贝壳股价一路上涨,最高时接近80美元,市值也超过900亿美元。

亏损加剧、毛利润大降,贝壳还能翻身吗?

对于贝壳来说,2021年是艰难、沉重又充满挑战的.一年。

房地产行业的整体下行趋势与贝壳逐渐下降的交易额,将贝壳这一交易平台与消费者、经纪人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

今年3月10日,贝壳发布未经审计的2021年第四季度和全年财务业绩。这也是彭永东掌舵贝壳后交出的第一份成绩单。

贝壳董事长兼 CEO 彭永东表示, 2021 年是贝壳「充满挑战,史无艰难」的一年,这些在财报中反映地尤为明显。

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贝壳全年总交易额达到3.85万亿元,同比增长10.1%;营业收入808亿元,同比增长14.6%;净亏损5.25亿元,同比由盈转亏;经调整后净利润为22.94亿元,同比下跌近60%。

2021年第四季度,贝壳总交易额为7324亿元,同比下降34.6%;营业收入178亿元,同比下降21.5%;净亏损为9.33亿元,调整后的净利润为4200万元。

另外第四季度,贝壳现房交易规模同比下降39.4%,新房交易总金额同比下降24.0%。贝壳第四季度营业收入也因交易规模大幅下降,从2020年227亿元下降21.5%至2021年178亿元。

虽然营收业绩亮眼,但贝壳运营亏损、毛利和第四季度业绩下滑,全年净亏损达5.25亿元,2020年刚刚实现盈利的贝壳由盈转亏。

数据显示,贝壳近四个季度的毛利润分别为48.16亿、53.33亿、28.0亿和29.15亿元,该年四季度同比大幅下滑超46%。

除了毛利润,贝壳在毛利率上的表现也不尽人意。

2021年四个季度的毛利率分别为23%、22%、15.2%和16.4%,上半年波动并不明显,但在下半年贝壳毛利率退步明显,第三季度相比第一季度下滑了8%左右。

相比较之下,在2020年第二季度,贝壳毛利率曾一度超过30%,如今的毛利率只有高位时的一半。

从全年数据来看,贝壳的毛利润也从2020年的169亿元,下降至了2021年的158亿元,同比下降6.2%;毛利率从2020年的23.9%下降至2021年的19.6%。

CFO徐涛解释称,毛利率下降的原因,一是贡献利润率较低的新房交易服务在收入结构中的占比持续提高;二是链 家经纪人的固定人工成本及交易支持人员的人工成本占比上升,导致存量房交易的贡献利润率下降。

平台模式的困境再加上利润空间被挤压的问题,让许多投资者选择“放弃”贝壳股票。

财报发布后,贝壳股价暴跌,3月11日盘中跌幅超过20%,跌至11美元/股的历史最低点,对比历史最高点79.4美元/股,股价暴跌86%。

可以说,行业下行、扩张过快、竞争加剧,是贝壳裁员的主要原因。在地产下行的大环境,贝壳面临的困境并未消除。

值得思考的是,在亏损扩大、利润被挤压、半年流失近10万经纪人情况下,贝壳还能翻身吗?

贝壳被曝正进行新一轮优化,比例为10%2

今日,针对有媒体报道“贝壳新一轮组织优化”一事,贝壳官方回应称,没有整体优化调整计划。

贝壳称,受疫情防控常态化影响,贝壳各城市公司根据当地市场情况及自身业务发展,进行组织动态调整,属于公司组织常态化运营优化机制,不存在比例、数量等要求。同时,公司在发力租赁、家装、家居等领域业务,为员工提供内部转岗机会。

此外,关于网传“中高层离职”等信息,贝壳表示,为 2021 年下半年公司根据行业发展变化,对金融部门做出的调整,此前已公告。

以下为声明全文:

有媒体报道“贝壳新一轮组织优化”,特此说明:

贝壳没有整体优化调整计划。

受疫情防控常态化影响,贝壳各城市公司根据当地市场情况及自身业务发展,进行组织动态调整,属于公司组织常态化运营优化机制,不存在比例、数量等要求。同时,公司在发力租赁、家装、家居等领域业务,为员工提供内部转岗机会。

关于网传“中高层离职”等信息,为2021年下半年公司根据行业发展变化,对金融部门做出的调整,此前已公告。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贝壳于今年 3 月又进行了新一轮优化,主要涉及二手和新房交易服务事业群,需要优化本部门10%的员工。

贝壳被曝正进行新一轮优化,比例为10%3

新浪财经独家获悉,在去年10月人员优化之后,贝壳于今年3月又进行了新一轮优化,主要涉及二手和新房交易服务事业群,整装大家居事业群与普惠居住事业群基本不受波及。

据贝壳内部人士透露,本次部分主管接到通知,需要优化本部门10%的员工。此外,去年10月至今,已经有20多名中层、高层陆续离职,包括一名金融副总裁、两名总经理,另有高级总监和总监等,部分管理层放弃期权离开。

此外,上一轮优化主要是一线房产经纪人,合计优化总数超过3万人,平台职能部门(含地方)大约2000人。

“史无艰难”的一年

今年3月10日,贝壳董事长兼CEO彭永东在财报电话会中坦言 ,2021年是贝壳“充满挑战,史无艰难”的一年。

这一天,贝壳公布了2021年四季度和全年财报,全年的净亏损为5.25亿元人民币,调整后虽然净利润为正,达到22.94亿元人民币,但是相比于2020年下降了近60%。门店经营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据贝壳内部人士透露,在财报刚刚公布后,贝壳开启人员优化,主要涉及二手和新房交易服务事业群,整装大家居事业群与普惠居住事业群基本不受波及。其中,二手和新房交易服务事业群部门主管接到通知,人员优化比例为10%。

此外,去年10月至今,贝壳二手和新房交易服务事业群已经有20多名中层、高层陆续离职,包括一名副总裁、两名总经理,高级总监和总监等,部分管理层放弃期权离开贝壳。

已经离职的高管中,部分签订保密协议,补偿分为三种形式发放:股票;与股票或期权(贝壳内部称RSU)等值的现金;或者是部分期权未到期高管离职后可正常领取期权。

实际上,在半年前,贝壳已经经历过一轮优化。据媒体报道,2021年10月,贝壳上海区域裁员的消息持续发酵。当时贝壳回应称,“2021年以来,行业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公司对上海地区金融等部分业务进行调整。并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为员工优先提供内部转岗机会。”

不过与媒体公布的“共200人”、“超100人”不同,贝壳内部人员透露,上一轮优化主要群体为一线房产经纪人,裁员超过3万人,平台职能部门(含地方)裁员大约2000人。

据贝壳2021年四季度财报,贝壳联网门店数量已经增长到了五万家以上,同比上年增长了近9%;但联网经纪人的人数为45万人,同比上年下降了近8%。

如果从2021年横向对比来看,贝壳的门店和经纪人数量下降较为严重。截至2021年9月30日,贝壳共连接53946家门店,515486位经纪人;截至2021年12月31日,贝壳共连接51038家门店,454504位经纪人。

这意味着2021年第四季度,贝壳连接的门店相比第三季度减少了2908家,经纪人减少了60982人。

从财报数据来看,侧面印证了上述优化传闻。

对于上述人员优化,贝壳方面尚未给予回应。

市值缩水超80%,转型能否解困?

截至3月21日美股收盘,贝壳股价为12.15美元,总市值约145.4亿美元。相较2020年上市后的高点缩水超过八成,是同期除教培巨头外,跌幅最高的中概股公司之一。

二级市场对贝壳的低预期源于业绩的低迷。2021年7月,网传中介费下调,8月杭州成立官方背书的“二手房交易监管服务平台”,10月人员优化,三季报三个月亏了17亿元,12月被做空,叠加一系列的调控政策,贝壳跌入冰点。

而随着集中供地、各地发布指导价、严查经营贷、打击学区房、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工作的推进,房地产行业的规模已经有了逐渐萎缩的趋势。

万科集团董事会主席郁亮曾预测,2022年不仅是万科集团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一年,也是楼市黑铁时代的元年。从他的预测中可以看出,房地产行业的规模开始缩水,楼市的黑铁时代已经来到。

易居研究院重点监测的100个城市中,新建商品房成交面积直接环比下跌了20%,跟上年同期相比,更是下跌了44%。中房研协数据显示,2022年第5周以及第6周,重点城市中的成交面积连续下降,第5周还有263.88万平方米,到了第6周,就仅剩21.73万平方米了。

在房地产成交量不断下降的背景下,面对艰难的市场环境,彭永东在电话财报会议上提出了接下来的发展战略:2021 年底,贝壳发布“一体两翼”战略,“一体”即二手和新房交易服务赛道,“两翼”分别为整装大家居事业群(也就是家居装修和家具产品)与普惠居住事业群。

此次裁员,主要涉及二手和新房交易服务,整装大家居事业群与普惠居住事业群基本不受波及。也不难发现贝壳对新业务给予厚望。

在家居家装领域,贝壳曾推出自营的被窝家装的同时,去年还对圣都家装提出了并购要约;在另一翼普惠居住方面,贝壳于2021年成立普惠居住事业群,普惠居住包括普通房产租赁经纪业务、轻托管业务和集中式公寓服务三个类别,叠加增值居住服务。

尽管如此,与房屋交易行业相比,家装是典型的订单生意市场,标准化程度更低。这使得其在收入端很难扩大。

据Fastdata数据,2016-2020年,营收规模超1亿元的大型装企仅有4000家,在逾10万家住宅建筑装饰企业中仍是极少数,超过10亿营收的装修公司更是凤毛麟角。

从贝壳2021年第四季度的数据来看,新房和二手房交易服务带来的营收占比高达97%以上,包含家居装修和房屋租赁在内的新兴服务收入仅为5亿元,还未能成为贝壳的下一个增长引擎。

面对房地产行业迈入黑铁时代,房企进入微利时代,楼市可获利的空间逐步压缩,留给贝壳的转型时间不多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90163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4
下一篇 2023-04-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