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湖北“小井冈”:如何借红色旅游,彻底改变落后面貌?

特写|湖北“小井冈”:如何借红色旅游,彻底改变落后面貌?,第1张

曾被称为湖北“小井冈”的大冶市殷祖镇南山村,俗称南山头,位于市区南部约十七公里处,山脉纵横交错,层峦叠嶂,水口重关,地势极为险要。

眼前的南山村黑瓦灰墙,翠竹掩映,青山依托之下,如诗如画,谁也无法想象这个隐于崇山峻岭之中的乡村,曾在湖北红色革命中举足轻重,不仅最早成立大冶中共党组织,而且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也在此诞生,彭德怀、徐向前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生活和战斗,南山村也涌现出余立金、马龙、饶惠谭、徐策等革命英雄。

时光推移,峥嵘岁月已成 历史 记忆。近年来,曾偏居一隅的南山村发生巨变,一条宽敞而平坦的“红色 旅游 道路”蜿蜒前行,它有效推动当地生态和红色文化 旅游 不断升温,成为大冶市重点打造的红色 旅游 目的地。

2020年11月,南山村被中组部、财政部确定为“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试点”,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

“我们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相信肯定能成为国家乡村振兴的正面案例。”大冶市殷祖镇南山村党支部书记郑昌兵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称。

大革命与小家庭

从大冶市区出发,穿过一条条沟谷、一个个山坳,跨过南峰港,眼前横亘着一条高大山脉,它就是俗称的南山头。

为何这里能成为红色革命根据地,从而被称为“小井冈”呢?关键是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

南山村坐落于幕阜山余脉,跟江西省罗霄山脉尾端相连(井冈山系罗霄山中段),东接阳新,南连通山,西毗邻咸宁,北与大别山隔江相守,系易守难攻之地,可扼住长江水道通往武汉重镇的咽喉,故成为湖北东南革命斗争的战略要地,系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板块,由此被称为“小井冈”。

据《黄石日报》报道,1928年5月,中共湖北省委派吴致民为特派员来阳(新)大(冶)地区工作。当时阳新县各区都恢复了党的基层组织,并建立了金海、龙山、福寿三个区委,大冶县的革命形势也在向前发展,党员已有60人。

1928年8月,撤销大冶特支,成立了中共大冶县委,下辖4个区委共11个支部,党员近百人,县委机关设在南山头,这是大冶县建立的第一个县委领导机构。

旅游,彻底改变落后面貌?" img_height="450" img_width="600" data-src="//imgq7.q578.com/ef/0820/f1f9e09f1f9aec20.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1929年9月,大冶县第一个革命政权——大冶县工农革命委员会在南山头金公祠正式成立。

在中共大冶中心县委的领导下,大冶县第一个革命政权——大冶县工农革命委员会在南山头金公祠正式成立。同时,建立第五区工农革命委员会。从此,以南山头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正式建立起来了。

随着革命武装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根据中央指示,中共大冶中心县委决定以阳大游击大队为基础,吸收地方赤卫队等武装,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

这是湖北东南地区建立的第一支工农革命武装。

1929年7月,在大冶南山头的毛宕湾召开成立大会,红十二军由中央派到大冶中心县委担任军事工作的谢振亚任军长,侯中英任政委,由大冶中心县委领导。

1929年12月,在阳新三溪口,红十二军正式编入红五军五纵队第三支队,谢振亚任支队长,游雪程任党代表。从此,红十二军成为主力红军的一部分。

1930年6月10日,彭德怀根据中央的指示,在殷祖镇马对于村召开大会,宣布将红五军第五纵队扩编为红八军。

如今南山村仍保留着彭德怀当年检阅红军的阅兵场。

作为一片红色沃土,南山村也涌现了大批无产阶级革命者,共和国将领余立金、马龙、饶惠谭、徐策等也是从这里走向革命征途。

“我从小在上海长大,但是南山村也是我的故乡。”上海市新四军 历史 研究会六师(苏南)分会副会长、革命烈士饶惠谭之子饶政刚对澎湃新闻称。

1915年3月,饶惠谭生于南山村,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戎马一生,经历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从勤务员做起,最终升至军参谋长。

1952年下半年,中央军委即将任命饶惠谭为上海警备区参谋长,但志愿军第23军刚入朝,军长钟国楚回国与他商讨赴朝鲜前线参战,他本人即主动请求赴朝,该请求获中央军委许可,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军参谋长。

在抗美援朝期间,饶惠谭组织了多次小规模战斗,并制定完成了大规模战役作战计划。

1953年3月21日子夜,因所住农舍被敌机轰炸,他在朝鲜中部铁源伊川郡谷南佐里壮烈牺牲,年仅38岁,成为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军衔最高的3名烈士之一。

1953年3月,饶惠谭烈士遗体从朝鲜运回中国沈阳,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旅游,彻底改变落后面貌?" img_height="423" img_width="600" data-src="//imgq7.q578.com/ef/0820/861a5f4c8585f854.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这是革命烈士饶惠谭(第二排左2)留给家人的唯一合影照,在母亲杨燕(第二排左1)怀抱的饶政刚才1岁。

“我父亲走的时候,我才1岁,母亲只有28岁,在国家的帮助下,将我们4个孩子抚养成人。”饶政刚回忆称,由于自小缺少父爱,给他成长之路造成了一定困扰。

“我记得小时候,每次看见同学们旁边站着身穿军装的父亲时,我就会产生失落感,没有了父亲,胆子也比较小,不敢调皮捣蛋,没底气。”饶政刚称,他小时候经常幻想着父亲有一天会回来,“哪怕是被父亲训斥也是好的。”

旅游,彻底改变落后面貌?" img_height="611" img_width="600" data-src="//imgq7.q578.com/ef/0820/b502740041510da7.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饶惠谭在朝鲜战场牺牲后,由部队颁发《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

饶惠谭牺牲后,他的妻子杨燕终生未再嫁,维持着大家庭的生计,艰辛而不易。

“父亲牺牲时,妈妈才28岁,难免会遇上追求者,组织上也出于关心帮助她介绍对象。但是母亲与父亲结为伉俪那一天起,她和爸爸就相濡以沫,生死相依了。母亲对父亲的爱并没有因为父亲的不幸罹难而有丝毫改变,她对丈夫的爱是忠贞不渝,超越时空的。”饶政刚在《忠诚的战士》一书中写道。

“父亲去世后她对奶奶承诺,决不改嫁,从一而终。从此,母亲关闭了一切个人感情的窗口,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学习和养 育儿 女的日常家务中……她独自一人含辛茹苦、勤俭持家、抚育遗孤、赡养老人、自立自强的支撑起我们这个家。”

饶政刚认为,母亲身上具有中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

“母亲在父亲牺牲以后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以顽强的意志和对父亲执着的 情感 从青年走向中年、老年,直到走到人生的终点。”

早年,母亲每10年就带饶政刚兄妹去一次沈阳祭扫。

“那时经济条件差,交通也不方便,只能很长时间才去一次。”饶政刚称,当他正式工作以后,经济条件相对宽裕,每逢清明节他都会去扫墓,或到东北出差时,他也会抽空到父亲坟前“看一看”。

他经常在思考父亲是怎样一个人,包括父亲的革命理想和信念究竟是什么?

“不要说别人,就连我的儿子对那段 历史 都不甚了解。”饶政刚称,2012年起,他决定通过整理资料、采访和写作,寻找和还原真实的父亲形象。

有一次,他回到南山头祭祖,老家侄子交给他许多当年父亲写给其母亲、兄长的家信,也包括一封父亲从朝鲜战场上寄回家的书信,这或许是父亲写给家里的最后一封信。

翻阅一页页发黄的书信,父亲饶惠谭隽逸有力的钢笔小楷跃然纸上。

“以前觉得电影电视上讲的不真实,直到看了父亲这些书信,才第一次体会到那时他们的思想境界真的是大公无私,一切都奉献给祖国。也才能理解父亲为什么会放弃上海的生活,选择去了艰苦卓绝的朝鲜战场。”饶政刚曾在接受《新民晚报》采访时称。

旅游,彻底改变落后面貌?" img_height="469" img_width="600" data-src="//imgq7.q578.com/ef/0820/78ddfc362200c0fa.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近年来,饶政刚已成为一位红色革命的民间宣讲者。

2013年8月上海书展上,饶政刚撰写的《忠诚的战士》一书正式面世,该书真实记录作为烈士父亲饶惠谭短暂而传奇的一生。

这次采访和写作似乎完成了他和父亲的“对话”,自此更加理解父辈舍身忘我、保家卫国的精神世界。

近年来,饶政刚已成为一名红色革命的民间宣讲者,经常受邀讲述父亲及红色革命故事。

返乡创业只为“南山梦”

饶惠谭的故事在南山村不胜枚举。

“南山村很多长辈都参加过革命,我爷爷也是老红军,此前与国民党部队打过仗,也和日本人打过,我相信几乎每个家族都有一部革命史。”郑昌兵称。

旅游,彻底改变落后面貌?" img_height="450" img_width="600" data-src="//imgq7.q578.com/ef/0820/ae9611b010f367de.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南山村党支部书记郑昌兵

1929年,南山头建立革命根据地,跟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但也因此被国民党视为“眼中钉”,多次组织武装力量血洗南山。

根据当地史料记载,南山村所在的曹家山、冯家山、蔡家岭、李家包、陈家、四股垱、上屋堂多个聚居点,曾受到敌人疯狂偷袭和攻击,惨绝人寰,几乎所有房屋被烧,全部村民被杀,乃至于曾人丁兴旺的聚居点变成“无人村”,为中国革命作出巨大牺牲。

这是让所有村民都无法忘却的痛苦往事,如今那些被标记着“无人村”的遗址,残留着一堆堆残垣断壁,令人唏嘘。

历史 如烟,如今南山头“无人村”遗址、红军哨所、战壕、红军洞、阅兵场、刑场、红军路、古民居、指挥部旧址、烈士墓都成为南山村革命的见证。

上世纪90年代,当地政府在南山头金公祠旁建立了大冶南山头革命纪念馆,该纪念馆由将军像、将军亭、纪念碑和展厅组成,立于群山间的庄严将军塑像和巍巍的纪念碑,犹如一部南山村的英雄史。

旅游,彻底改变落后面貌?" img_height="450" img_width="600" data-src="//imgq7.q578.com/ef/0820/b9ef2edcd72a419d.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大冶市殷祖镇党委书记柯红云

“南山头无数革命先辈和烈士为建设新中国作出过巨大贡献,如何传承好红色精神,把老区建设好,让老区人民早日脱贫,这成为历届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大冶市殷祖镇党委书记柯红云对澎湃新闻称。

由于地处偏远,山高路远,信息闭塞,自然条件艰苦,南山村一度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脱贫致富是一道难题。

“我们南山村以前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和看病难,当地有句古话,有女不嫁南山头,可见当时经济条件之艰难。”大冶市殷祖镇南山村原党支部书记饶惠开回忆称。

“以前在老家没有任何出路,只有纷纷到沿海地区打工挣钱。”郑昌兵回忆称,他只读了一年书,此后他都是在城市路灯下读书学习。

郑昌兵是一位从南山村走出去的优秀创业者,曾在食品厂上班,当过清洁工,扫过公厕,开过出租车。

在当出租车司机期间,多次因工作表现优异,拾金不昧,他还荣获各级组织颁发的荣誉——“优秀先进个人”“工作标兵”和“文明驾驶员”; 2012年,他还荣获“首届感动大冶十大人物”,成为当地响当当的人物。

2014年,郑昌兵领着一帮老乡南下广东,赴汕头承包古建工程,积累了一定财富,还在当地买房定居。

虽已在他乡定居,但他却始终关心家乡发展。

“每次回到村里,看见村里大多孤独的老人我心里是不舒服的,道路狭窄,饮水困难。因为南山像我一样的年轻人,出去后就没有回来过。如果南山再这样发展下去的话,我们这个村就会变成一个没有希望的空巢村,给外面的游人就是一个最熟悉的陌生村。”郑昌兵说,他很早就有一个振兴南山村的梦想,只是一直觉得自己事业还不是特别成功,因此一直在等待机会回报家乡。

“我相信很多人出去创业,最终都是要回报家乡。”郑昌兵说,他爷爷也是一名老红军,先后多次和国民党战斗,故而他对先辈革命的理想和目标有所领悟。

“作为革命老区的后代,我们一定要有责任和义务来继承革命先烈遗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血牺牲,勇于担当向前进的精神。”郑昌兵说。

近年来,他看见国家加大乡村振兴扶持力度,当地领导也多次希望他能贡献力量,建设家乡。

郑昌兵结合自身的经济状况,他确定“时机到了”。

2020年5月,他终于下定决心,撇下在汕头的产业,毅然回到家乡南山村,参选南山村党支部书记,最终成功当选。

这是一个成本不低的决定,他早已衣食无忧,公司上下也已有百名员工,而此时抛掉事业,返乡当起了不起眼的村官,行为逻辑确实有些“反常”。

“起初我妻子并不同意我回来,原因是儿子才5岁,经我反复劝说才答应一起回来,后来我把全家安顿在市区居住,聘请保姆照顾孩子,还准备了一辆车,每月生活成本并不低。”郑昌兵说。

针对他的“反常”之举,起初绝大多数朋友和村民也都表示不理解,大家都有一个相似的疑问——“你放着外面好好的事业不做,跑回来过官瘾吗,南山现在开发有工程了,你想趁机会捞点什么吗?”

“我从来就没有什么官瘾,更从没想过要当什么官,更不想捞点什么,从哪里或是谁的手上得到点什么好处费这样的想法,但是谁信呢?”郑昌兵说。

他最终给出了一个相对合理的解释。

“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想与私心,但我的梦想私心就是因为我从小心里就有一个梦,一个南山梦,一个乡村振兴的南山梦。”

旅游,彻底改变落后面貌?" img_height="450" img_width="600" data-src="//imgq7.q578.com/ef/0820/75b9a7a067a593ce.jpg" src="/a2020/img/data-img.jpg">

当地政府正加大投入,修缮古民居,增强红色和文化 旅游 的元素。

打造“红色文化 旅游 第一村”

如何充分利用南山村的红色 旅游 ,实现乡村振兴,当地政府也早已开始行动。

《黄石日报》2016年的一篇报道称,为加快老区脱贫攻坚步伐,黄石、大冶两市以增强南山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根本,以环境改善为基础,以景点景区为依托,以发展红色 旅游 为重点,集中力量解决南山发展面临的突出困难,并力争在五年内将南山村建成“湖北红色文化 旅游 第一村”。

这是一个庞大的建设计划。根据《大冶市 旅游 总体规划》针对南山村制订的 旅游 发展三年计划和五年规划,多项建设都已启动。比如按照 旅游 公路标准,新建一条从316国道至南山村的对接公路;改建南山村委会并在附近建设一处游客接待中心和多家星级农家乐、红色庄园;修缮彭德怀将军、谢振亚将军、何长工将军、南山头手q队旧居和饶惠谭将军故居,对破旧的红十二军建军旧址以及 历史 遗留下的战壕、哨所等文物进行修复;扩建彭德怀阅兵场,作为全市“公祭日”活动重点场所;彭德怀小学改建为大冶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分校,打造红色文化基地;引进高附加值的特色种植业和林果业,建成楠竹、油茶、杂果、 养生 四大基地。

为力争把南山村打造为“红色 旅游 第一村”,大冶市委还成立南山村红色 旅游 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黄石市委也决定将南山村纳入地市级建档立卡贫困村,增派市委、市政府多部门组成驻村工作队,合力推进南山村建设。

“大冶只是一个县级市,开发 旅游 方面可调动的资金并不多。但为开发南山村的红色 旅游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针对南山村这样红色 旅游 如此丰富的地方,我们投入专项资金,并积极向国家和省一级相关部门争取相应资金,针对红色 旅游 资源予以修缮和建设,包括针对周边的房屋进行改造。”大冶市文化 旅游 局副局长吕叙军对澎湃新闻称。

黄石、大冶两级政府把南山村红色 旅游 开发放在重要位置,进一步激发了当地的内生动力。

“南山村的乡村振兴之路,首要任务是开发红色 旅游 ,我们很早开始聘请专家学者到南山村采风,把当年红色 历史 和故事进行深入研究和整理。其次是争取上级政府支持,改变当地的基础设施,比如修建道路、维修房屋和饮水工程都至关重要。”柯红云称。

如何讲好南山村的红色故事呢?

目前大冶正在积极筹拍一部红色战争题材电影——《师出南山头》。这部电影由湖北和江苏两家文化企业合作拍摄,以1929年12月的“大冶兵暴”为故事题材,讲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南山头留下的英雄事迹。

除了以红色文化为先导,如何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和发展当地产业也是关键。

郑昌兵当选为南山村党支部书记后,他的目标很明确——带领全村百姓修路、找水源和开发红色 旅游 。

摆在他面前首要任务是解决饮水难题。由于南山村地处偏远,自来水无法送达,村民喝的都是蓄水池接的水。一旦天气干旱,村民就只能靠村委会去想办法接水。

他上任两个多月后,当地持续高温天气造成村里严重缺水,他看见蓄水池已经干涸,村民基本生活用水都难以保证。万分焦急之下,只能自掏腰包下山采购矿泉水,由村委会干部送到每家每户。

此举让村民很感动,但他们认为送水不是长久之计,若想从根本上解决饮水难题,必须找到新的水源。

郑昌兵听完后一边向村民打听哪里有古井,同时向上级汇报,邀请湖北省地质局技术勘探队伍,帮助寻找水源。经过专业勘探,他们在南山村找到多处水源点,既有老古井,也有隐于深山和树木丛中的新水源。

为便于供水,郑昌兵还出资8万余元,修建起通向水源点的山路和水塔,此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供水难题。

在完善南山村基础建设过程中,郑昌兵经常需要自掏腰包。

“2018年至今,我已为村里基础建设倒贴了160多万元。”郑昌兵说,他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把南山村变成以红色 旅游 为主导的4A级景区,全面推进南山的红色 旅游 和绿色产业发展,努力打造具有南山村特色的农果产品和休闲 旅游 的生态产业发展基地。

“我一定会向这个目标去打造,我相信三到五年以后,南山村一定会发生巨变。”郑昌兵说。

沂蒙,铭刻“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革命精神高地。沂蒙山,随物赋形,八百里山河以标志性的人文地理概念在这片红色沃土插上沂蒙精神旗帜,冲锋号角吹响齐鲁大地,战鼓声声激荡新的征程。

进入新时代,作为中央以省命名的唯一一个革命老区,承载着初心和时代使命,实现以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革命理想,闯出一片美丽乡村新天地。 探索 “以红带景,用儒释今,红色新儒学与城乡融合的共建共享的乡村振兴实践。”

“红色新儒学”概念的提出 是山东革命老区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经典再现,在本土化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共同构成山东红色文化的新时期价值观,为老区新生注入不竭的动力与自信。

“红色”是一部铸就永不褪色的时代经典。 中国共产党领导山东军民创造形成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已形成沂蒙、胶东、渤海、鲁西等四个保护利用片区。从革命战争年代留下的英雄故事到文化传承,从家国情怀到道德规范,作为中国革命战争时期三大革命根据地之一,沂蒙,始终闪耀着红色智慧与强大的正向国际影响。

“新”是一个见证乡村振兴的文旅样板。 为实现“充分发挥农业大省优势,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的目标。全力打造沂蒙山区乡村 旅游 连片发展的实践模式,以红色+生态、红色+文化、红色+文明等一系列红色样板强势崛起,实现粗放的数量集合变为红色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乡村脱贫致富,成为书写革命老区新生活的“红宝书”和红色文化“根据地”。

“红色新儒学”是一次聚力全域 旅游 的创新实践。 山东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曲阜更是孔孟之乡,独特的价值体系早已根植在齐鲁儿女心中,其深厚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在近现代展现磅礴伟力。红色新儒学,体现的是山东人独特的精神世界,以红色象征的本质与全域 旅游 化打造新乡建空间,保持红色审美与传统经典的高度契合,并以儒学的现实价值凝结 旅游 成果,是山东红色文化价值体系对全国做出的示范与模版。

齐鲁样板“三年答卷”,红色 旅游 “一年一个新台阶”。

——政策指引。 2018年,山东省文化和 旅游 厅挂牌成立,积极发展红色 旅游 ,提升“好客山东”品牌影响力,纳入《山东省全域 旅游 发展总体规划(2018-2025年)》。同月,《山东省红色文化研学旅行实施方案》出台。打造“新时代山水圣人”红色 旅游 精品线路,成立山东红色 旅游 推广联盟。

——文保协同。 2019年,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方案》和《山东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意见》,提出在3年内实施7项革命文物保护工程,发挥革命文物资源在推进山东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法规建设。 2020年11月,山东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山东省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条例》,是全国第一部全面规范红色遗存和革命精神的省级地方性法规;同时指导革命文物丰富的地市出台专门法规,如2020年4月临沂市制定出台《临沂市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条例》,红色资源保护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目前,全省已建成红色 旅游 景区近百个,其中A级景区49个(5A级景区3个、4A级景区11个)、全国红色 旅游 经典景区24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8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34个。红色 旅游 累计接待游客超过两亿人次,收入超过1000亿元,带动就业60多万人。发布8大主题,100条山东红色 旅游 线路,串联乡村田园与都市文博,形成跨区域、阅古今的大型红色文化遗产廊道。山东省入选《全国红色 旅游 经典景区名录》中,沂蒙地区的景区数量占据半数,全面展现沂蒙红色 旅游 的独特魅力和蓬勃活力。

一、乡村红色 旅游 发展格局

2021年,山东确定构建“一群两心三圈”的区域发展格局,其中,沂蒙山区的大部分区域都分布在鲁中南山地丘陵,即“三圈”中鲁南三大经济圈区腹地。与此同时,沂蒙作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与胶东、鲁西形成连片保护,统筹展示的大战略布局,更加强调红色 旅游 的区域合作和一体化发展。

狭义上的沂蒙山区指鲁中区的沂蒙专区,主要包括沂水、沂南、蒙阴、沂源的全部以及费县北部、平邑北部、新泰东部的区域。构成沂蒙山人文地理骨架的沂山、蒙山、鲁山、孟良崮等群山腹地,正是革命老区实现乡村振兴的新时期发展的“革命根据地”。

沂水县院东头镇桃棵子村,是沂蒙红嫂祖秀莲救治八路军战士郭伍士事迹的发生地,《沂蒙颂》《红嫂》《沂蒙山的故事》皆是以此为原型创作成文艺作品,以挖掘“一位好红嫂、一名好战士、一个好故事”的精神内涵,棵子村党支部领办成立了“沂水县红嫂故里 旅游 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管理、统一运营”的模式,注入桃棵子村 旅游 扶贫的实践路径,确定了以红色文化引领,结合青山绿水、传统古村落特色,打造“红农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桃棵子村红色 旅游 产业发展及乡村 旅游 连片打造引领下,全县形成“红色 旅游 +”的发展形态。发展沂蒙山根据地景区和桃棵子红色 旅游 区,两个3A级红色 旅游 景区;夏蔚镇王庄村、夏蔚镇云头峪村、院东头镇桃棵子村、西墙峪村、泉庄镇尹家峪村等5个村被列入全市第一批红色堡垒村。

“红嫂”祖秀莲纪念馆

沂南县是山东抗战中心区域,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战斗生活过,同时涌现出“沂蒙红嫂”“沂蒙大姐”等一批“百姓红人”,是“军民鱼水情”的 情感 原型,“沂蒙精神”的诞生原乡。

位于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的沂蒙红嫂家乡 旅游 区,通过发展红色 旅游 和影视产业,采用“农户+开发商+政府”的开发模式打造红嫂家乡 旅游 区暨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先后建成“古山村”“沂州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乡梦工场”“沂蒙红色写生基地”等5部分。景区直接安置当地农民200余人,带动景区内及景区周边发展“农家乐”宾馆饭店、手工艺品制作、土特产销售等30多家。

通过“一景带四员”“一中心三基地”等创新形式,带动当地1400多村民利用农闲时节从事群众演员、剧组用工、建设用工等工作。孵化乡村创客制作基地,以此建立手工加工等就业加工基地,实现景区连点成片,乡村集群共谋致富路的新局面,由此,常山庄村也被誉为中国“山村好莱坞”“中华红色堡垒第一村”。

从沂蒙精神发源的核心地区再向外扩展到更大的地理区域,就是广义上所说的沂蒙山区,包括临沂市的三区九县,日照市的绝大部分,淄博市的沂源县,潍坊市的临朐县,济宁市的泗水县,枣庄市中区、峄城区、台儿庄区、山亭区的一部分,泰安部分区域以及江苏省连云港市、邳州、新沂、赣榆、东海等县市的一部分地区。

这些地区红色资源富集度不高,甚至不能作为乡村 旅游 发展支柱,但是通过对革命精神内涵发掘,革命文物活化利用,革命教育宣传阐释,提炼出“红+蓝”“红+文”等多种模式,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红色 旅游 的实践路径。

知青小院

日照市红色 旅游 以“红蓝交织”的英雄本色,展现波澜壮阔的革命人诗篇。涌现出王尽美、安哲等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代表、莒县浮来山支部旧址、本色老党员“红色群落”展览馆、柏庄北海银行等红色纪念馆、展览馆、革命旧址、革命大事件发生地等借助打造全域 旅游 示范区、省级 旅游 强乡镇为契机,推动红色 旅游 与城乡共建、共推的协同发展模式;通过“莒国礼物”等文旅产品打造与三产融合,实现红色产业链的上下游联动,创造新的价值。

潍坊市临朐县以淌水崖水库精神为主题诠释红色革命精神,建成淌水崖水库纪念馆,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打造“红色文化,精神传递”一条龙式红色教育,即采用现场教学、参观展馆、讲授课程、编排现代戏剧、观看专题片、开展宣讲报告等“六个一”教学形式,铸造临朐红旅金名片,已有十多个国家水电专家代表团前来参观考察。

红色 旅游 秉持“见人见物见精神”的文化精髓,通过文物遗存、英雄事迹进行红色教育,保持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在广泛的 社会 层面及受众群体接受红色洗礼。

山东红色 旅游 在助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发展过程中,突破“红色”或者是“ 旅游 ”的本体解读,延展出具有时代精神的价值新内涵。从红色文化审美到乡村生活之美,从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到产业化构建,成为国际品牌输出,从革命老区的乡村复兴,我们看到这些信仰之地铸就的红色丰碑,经过时间检验依然闪烁如金。

红色文化引领乡风文明

二、红色 旅游 内涵的创新输出

红色 旅游 不同于享乐型 旅游 ,作为一种爱国主义教育,要塑造大众对革命 历史 的认同感,积极践行 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文化的演绎与创新表达在保证 社会 价值和教育意义的同时,就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创新,讲好红色故事,创造超越一般意义的精神之旅。

(一)沉浸式场景演出

沂南常山庄推出“小院沉浸式演出”,以原汁原味的老院石屋为剧场,不同小院分别上演“民兵连”“妇救会” “战地医院” “识字班”“跟着共产党走”五个剧目,剧目与剧目之间既有时空交叉也有事件重合,有的以演员串场,有的以故事为线索,观众走进一个个院落,近距离观赏,通过演员的表演触摸那个充满硝烟的年代。

这些剧目中,既有像“战地医院”中年轻战士奉献生命的感人事迹;也有在黑暗中等待黎明的革命人创作歌曲的振奋时刻。在这种身临其境的场景式表演中,观众以超越生死的感悟叩响心灵赞歌。

常山庄创新沉浸式表演,从白天延伸至夜晚,打造红色夜戏《沂蒙四季·红嫂》,剧场坐落在山村里,舞台下小溪流淌,舞台外户户炊烟,当地人演当地戏,容纳千人的旋转舞台,与生活场景,故事背景,舞台艺术融为一体。以演出平台为依托延长文化产业链,打造建设沂蒙红色影视演艺小镇。

小院沉浸演绎《识字班》

小院沉浸演绎《跟着共产党走》

沉浸式演绎以情动人

(二)数字化平台再造

依托互联网平台打造以知识科普直播IP栏目《行走的文明》,开创了国内首个以视频化IP为核心驱动的省级红色文旅数字化升级计划。栏目通过“短视频+直播”组合拳的视频化展现形式,挖掘齐鲁大地红色文化,带领观众体验式“云 旅游 ”。

尼山镇的儒乡印象打造9D VR全息游学体验中心,针对青少年团体设计形式活泼,颜色鲜艳的画面场景,寓教于乐。借助VR、AR、5G、AI、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对企事业单位满足场景设计需求,做到无缝对接。

针对文化馆、博物馆、展览馆、村史馆等场景空间,通过加大对在线体验技术的提质改造,实现全方位、全时空、全要素的红色 旅游 沉浸式体验、个性化定制和智能互动,优化和拓展红色 旅游 的空间,共享数字红利。

“儒乡印象”数字化场景应用

(三)政治品牌转化为市场品牌

红色文化具有较高知名度,文化品牌占有优势地位,然而,作为以政府宣传为主导的传播更多是一种政治任务形象,转化为市场化、大众化、亲民型 旅游 品牌,需要理念和手段上的创新。

枣庄市台儿庄古城作为二战纪念之城,以浓厚的了 历史 色彩赋予古城红色魅力。依托古运河,古城重建,复活了18个汪塘和30华里的水街水巷,也唤醒了大运河生态文化区域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刘家吊窑泥塑、铁艺、布艺、杂耍表演等传统工艺从乡村走进古城,共同创造“齐鲁文化新地标”。

三、“红色儒学”的研学创新

在民族复兴、文化强国、乡村振兴的复调背景下,以“儒学经典,红色传承”的主题逻辑是山东省乡村 旅游 升级的创新指导。“乡村 旅游 ,既要塑形,也要塑魂”,齐鲁之魂在儒学,沂蒙之魂在红学,当儒家思想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与红色经典“家国情怀、为政以德”时代交融,两者都是具有 历史 积淀,磅礴文化载体的新时代所需的精神价值。

济宁市泗水县被列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在一穷二白的荒村之上,通过打造艺术群落,实现在地性元素及农村农业相融合,形成了以设计、文化、地方生态与乡村振兴共同繁荣,走上了文化与艺术转化成新动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曾经废弃的战备粮库“变废为宝”,通过乡村能人建设为“等闲谷艺术粮仓”,包括多媒体文化交流会议室、美术体验写生中心、国画与书法创作室、乡村博物馆、悦读济宁泗水众筹图书馆、艺舍艺术工作室、咖啡吧、厨艺工作室、艺术餐厅、艺术民宿的多元化业态,形成以“研学+文创+艺术+教育+农业+ 旅游 ”模式运营的多功能、文创型乡村文化和艺术综合体。

泗水县下辖302个乡村儒学讲堂成为乡风文明传播的窗口,打开村民“红色记忆”。在这里,儒学讲师志愿者也是红色 旅游 讲解员,作为接受教育的对象,村民不仅可以听党史、学礼仪,还能放飞歌声。以讲述当地革命故事树立现代英雄楷模,爱党、爱国、爱家是红色追求,乡村儒学课堂担负起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空间任务。

用音乐艺术唤醒乡村

在研学群体构成上,在校学生群体和党政企事业单位是两大客源市场,针对客源群体的身份不同、背景不同,设计研学课程。通过对在校学生学习思想品德、政治、 历史 课程结合革命老区在地化红色资源, 历史 事件、 历史 人物、纪念设施场所等形成校内学习,校外实习的红色课堂。

针对党政企事业单位开拓以团队建设,发挥凝聚力的核心目标与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利用党性教育基地、烈士陵园、纪念广场等公共性红色空间作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传承地,做红色教育传承人。

鲁源新村打造“红色新儒学”乡村 旅游

曲阜尼山镇南接邹城,北邻泗水,是处于三县市交界处的省级 历史 文化名镇,入选全国特色小镇。小镇包括宫像区、尼山孔庙、夫子洞、耕读书院、景区集散中心鲁源新村、配套服务区和一个环湖文旅产业带。

位于尼山脚下的鲁源新村按照“儒韵乡风、文化传承”的主题,把儒学文化与红色经典紧密糅合,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内四大展馆分别以“鲁之源-鲁之风-鲁之雅-鲁之颂”为主题展示鲁源起源、乡村记忆、非遗传承、鲁源传颂等。用现代化 科技 手段推进智能化社区建设,建立了智能鲁源党群服务系统。通过手机智能鲁源APP一站式服务覆盖百姓日常生活各个领域。通过把党群服务功能、乡风文明建设融入儒学文化,鲁源乡村 旅游 实施公司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和品牌化营销,不断植入符合鲁源的 旅游 元素。

夫子洞请喝茶

无论是取自论语命名的“里仁美宿”还是通过 科技 化手段创新的“儒乡印象”,以“儒”之美,以“红”之名,都是作为文化载体表现和传递,内化人心中所需的召唤和觉悟,开启乡村文化自觉。打造出“蒙山沂水”“尼山圣境”等知名游学地标品牌。

“里仁为美”的新乡村建设

历史 事实、革命人物、文化遗址的地方性是 旅游 的独特存在。虽然不同子文化和地域特色以及 历史 事件,打造出红色 旅游 主题不同,但在国家尺度范围内,红色是对外确立的一种经典形象。在红色意义的建构里,乡村是文化交融,城乡共谋的基础和纽带,红色儒学为导向的山东乡村不断创造,不断更新,彰显民族智慧与富有生命力故事的中国式表达。

摄影/孔放天 王凯鑫

红色旅游是文旅深度融合的重要形式之一,近年已成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最闪亮的增长点。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地活化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用景观语言创建爱国主义教育课堂,在旅途中解读红色故事、激活红色热情,从而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增添动能。

当前,广东正在开拓一条兼具创新性和吸引力的红色文化传承路径,让红色资源活起来、动起来,在年轻人以及家庭游客中营造红色旅游的旅游消费新风尚。在建党百年之际,广东亮出更“潮”、更亮的文化底色,加上“主动打卡”的民间氛围,形成了推动本土红色文旅持续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

文脉现状:群众旅行中自发学党史 红色文旅消费选择多

用“存量丰富、形态多样”来形容广东的红色旅游资源,毫不夸张。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广东红色革命历史跨度长、事件影响大,百余年来留下了中央苏区、粤北红色堡垒、东江纵队抗战、爱国名人侨乡等数不胜数的红色资源,为红色旅游开发提供了天然沃土。

数据显示,广东目前共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51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处,省级单位105处,革命文物的数量与级别均位居全国前列。在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评选中,广东省1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中有3条入选。

当前,广东正在发挥文化和旅游业的优势,推出系列红色展览、惠民红色展演及系列宣讲活动与红色精品线路等,让红色资源全方位活起来、动起来。“主动打卡”氛围日渐浓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及家庭游客以假日旅行的方式自发学党史、主动体验红色文化,红色旅游在民间蔚然成风。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全省纳入监测的13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共接待游客104.9万人次(同比增长176.7%,较2019年同期增长4.9%)。“五一”期间,“红色旅游”关键词搜索量较4月同期环比提升约7倍;对比2019年同期,红色旅游景区订单量实现约375%的增长。

在广东各地,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开发及宣传力度逐年递增,极大丰富了居民的红色文旅消费选择。以广州为例,截至目前,共普查出各类红色旅游资源619项,其中已公布的红色史迹(不可移动文物)115处,全市初步形成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景区体系。作为广州红色资源最集中的区域,越秀区正在创建“国家红色文化建设示范区”,用一条全程约6公里的“红色文化步径”将观音山战斗遗址、中山纪念堂、杨匏安旧居、广州起义纪念馆等11个经典红色景点串珠成链,让省内外游客深深感受到广州这座城市的英雄底色。此外,广州推出的6条“不忘初心红色之旅”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以及精心策划的红色主题巴士等,也成为市民节假日休闲出游的人气之选。

广东红色旅游火热,小学生特地穿上正装、戴上红领巾前来“打卡”

正装打卡极具仪式感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广东红色旅游消费的主体,渐渐年轻化、家庭化。苏香旭2015年就开始在广州起义纪念馆担任讲解工作,亲身见证了这一变化:“以前我们以接待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生团体为主,自2020年起,家庭游客数量全面反超,成为观众的主要组成部分。很多父母或爷爷奶奶带着小朋友来参观,也有一家三代人一起来打卡的。”

8月的一天,记者在广州起义纪念馆现场亲眼目睹了这一景象:正值暑假,当天馆内几乎一半以上的游客是青少年,其中大部分为跟随父母前来的小学生。一些孩子特地穿上正装、戴上红领巾,参观之余还不忘在馆内巨幅党旗前“打卡”留念,极具“仪式感”。

同程旅游相关调查显示,当前我国红色旅游核心人群中,40岁以下人群占比近九成,其中“00后”“90后”为主力人群。携程的统计数据也显示,上半年红色旅游景区门票预订群体中,亲子家庭占比超三成,以“80后”带娃家庭最多。

对此,广东中旅总经理罗彪认为,年轻一代正在接受比以往更加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文化熏陶,他们了解革命历史的途径和手段也前所未有地丰富。应当说,红色旅游只以中老年客群为主的状况一去不返了:年轻人自发的爱国主义情怀,让聆听红色故事、致敬英雄模范的“红色打卡游”成为市场主流,推动业界挖掘红色旅游更新、更潮、更丰富多元的内涵,让红色旅游变得比以往更加“接地气”。

“红色旅游及红色文化已经开始真正融入广东的许多家庭,成为一场‘心灵洗礼’。”罗彪说,近年来,随着各类高科技手段的普及与红色文化历史研究的深入,广东对红色资源的旅游开发不仅越发精品化,不少项目也更具有写实性和代入感。“红色+生态”“红色+研学”“红色+乡村”等由红色旅游延伸出来的“红色+”多元业态,形式越发多样,吸引的受众也越来越广泛。

红色文物见证革命历史

倒逼景区修炼再出发

游客对红色旅游景区的期待和要求与时俱进,这也倒逼红色景区以更加潮流、开放的心态不断推陈出新、修炼内功。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谢莹表示,红色景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方式方法在近几年有了明显变化:“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过去‘参观+讲解’的单一体验方式,而是希望有更多元的参观体验。红色景区正在大量运用高科技手段提升自身对公众的吸引力,也致力于打造自己的品牌IP。”

记者了解到,在增加沉浸式参观体验方面,省内不少红色景区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如利用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增加展览的“现场感”,策划各类沉浸式互动体验,打造红色主题话剧、音乐剧、木偶剧等。同时,在对已有的红色资源及其精神内涵不断深挖的过程中,更不乏令人耳目一新的跨界 *** 作。

今年7月,“永远的红色——广州起义组曲”广东音乐赏析活动在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下辖的广州起义纪念馆奏响。这一组曲由广东音乐名家屈庆在上世纪50年代呕心创作而成,是广东音乐的第一部组曲式交响史诗,却一度被束之高阁。在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与广东音乐曲艺团的联手策划下,该曲被重新整理编排,最终得以与公众见面。

据谢莹介绍,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推出的“红色广州+”系列活动,正是通过跨领域、多形式的融合,以红色历史加音乐、话剧、电影等形式,用沉浸式体验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此外,该馆打造的“红色文化轻骑兵之追寻革命足迹”活动,沿广州起义部队(红四师)的转战路线,经花都、龙门、紫金、海丰、普宁等地一路追寻革命足迹;通过与研学机构合作,化身旅游产品设计者,策划推出了相关红色研学及党史学习教育路线,将进行系列后续研发,正努力将“红色文化轻骑兵”打造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让文物走出展馆,让生活与历史相连接。”据了解,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的这一思路和做法,已渐渐成为省内众多红色场馆及景区的共识。“主动走出去”的红色景区,正在让党史学习教育更好地触达全省各地党员群众的“家门口”。

文脉案例:一支铁锥话革命 以情动人更“走心”

在国家文物局最新公布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革命文物百佳讲述人”名单中,广东省有四人入选,苏香旭是其中一位。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85后”姑娘的讲述对象,既非感天动地的英雄故事,也不是什么稀世文物,只是广州起义纪念馆内一支锈迹斑斑的铁锥。

别小看这支长42厘米、看似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铁锥,它可是国家一级文物。以《铁锥铸信仰》为题,苏香旭讲述了一段平凡岁月中的革命历史。在1927年爆发的广州起义中,起义军、工农赤卫队就是靠着铁锥、尖串、锉刀这样极为简陋的武器,顽强对抗敌人的长q大炮。从铁锥到如今数不胜数的大国重器,强烈的今昔对比使人动容。

苏香旭表示,在参选时选择述说这样一件平凡的武器,恰恰是因为它象征着战争年代革命者的坚定信念。在2019年“八一”建军节当天,苏香旭接待了一位98岁高龄的老红军——贾献图爷爷。当她为这位坐着轮椅的前辈讲述铁锥的故事时,老人眼含泪花,喃喃道:“我用过。”这一幕,深深震撼了苏香旭的心灵。

“铁锥就像是一位历史老人,更像一座丰碑。”在苏香旭看来,只有让游客了解到最真实的历史,才能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尊重历史、崇尚英雄、自我激励。

曾多次带团前往省内各地开展红色主题游的广之旅资深导游曾玉菊也有类似的经历。她曾带过不少来穗交流的港澳学生团,这些孩子在参观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等经典红色景点时,不仅对当时的革命历史表现出浓厚兴趣,有的孩子在聆听故事时甚至会热泪盈眶,这让身为导游的她也颇为感动。

“青少年就像一张白纸,把真实的红色故事讲深、讲透,就像在白纸上画上了鲜红的色彩,这正是红色讲解员传承红色基因的光荣和动力所在。”曾玉菊告诉记者,丰富多元的高科技手段与各类沉浸式互动体验越来越多地在红色文旅中得到运用,近年来,游客从只能用眼看、用耳听的“旁观者”,变成可“亲历”历史事件的“参与者”,他们也因此更加喜爱红色旅游。但说到底,红色旅游最具持续性的吸引力,始终在于革命历史本身带来的情感联结:“真正用心讲述的红色故事丝毫不会枯燥,最容易引起情感的共鸣。”

文脉前瞻:“红色+智慧”方兴未艾 观众靠科技扮演英雄

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红色旅游出游人数超过1亿人次,整个“十三五”期间,红色旅游在国内旅游市场中维持11%以上的市场份额。在建党百年的历史契机下,全国各地都在加大红色旅游开发力度,用“红色+生态”“红色+民俗”“红色+研学”“红色+乡村”等多种融合业态拓宽红色旅游的市场覆盖,这当中,数字化科技成为红色旅游加速发展的强大助力。

走进声光电技术环绕的高科技红色场馆,依靠当下流行的VR、全息投影、5G等技术手段的辅助,观众可以观看革命故事、感受“q林d雨”,甚至可以和小伙伴一起组队,在高度还原的历史场景中尝试角色扮演,当一回革命英雄,深入感受革命事件的历史意义。这样的玩法带有“潮”“酷”以及深度探索的意味,让红色旅游越发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今年4月,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出的红色文旅护照正式发行,这一展示广东红色文旅资源及互动功能的新型智慧文创产品,内部嵌有RFID芯片,游客可通过线上学习+线下打卡+专题研学的沉浸式互动,在常规的文旅活动中叠加“游戏”“游乐”等多重体验。据悉,广东红色文旅护照涉及全省21个地市、30家红色文旅单位,护照配套打卡系统,可激励游客“打卡集章”、进行线上分享。

据悉,广东中旅在今年发布了“粤里红”小程序,为党性教育、廉政教育、乡村振兴旅游等提供集食、住、行、培训于一体的“指尖智慧服务”。通过小程序,可一键预约党史参观、红培课程及红色专家,一部手机即可玩转行前、行中全过程。据旅行社方面介绍,今年以来,旅行社企业红色培训业务增长达十多倍:“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可加倍提升红培业务的效率,更好地服务于市场。”

综观全省,红色文旅数字化升级方兴未艾,各地红色景区及目的地纷纷致力于打造智慧化博物馆、智慧化景区,推动“红色+智慧”体验创新。业内人士认为,新一轮数字化转型正在极大地改变红色旅游消费的市场格局,除科技外,游戏、旅拍、红色旅游演艺等新生代元素也被更多地融入红色旅游当中。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广东红色旅游景区项目产品及基础设施将迎来全新的调整升级,进一步助力红色旅游引领全民“新风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90237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4
下一篇 2023-04-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