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5棉花价格波动

02-05棉花价格波动,第1张

你指的是国际棉花价格还是国内棉花价格

2002/03年情况

棉花进出口情况:据海关统计,2002国棉花进出口总计17.66万吨,同比增长196.2%,其中一般贸易进口4.23万吨,加工贸易进口13.27万吨,分别占进口总量的24%和75%,从美国进口的棉花为9.05万吨,同比增长 167.69%,占总量51.24%,其次是西非棉和中亚棉的进口。我国的山东省进口量最大,为9.96万吨,其次为广东2.57万吨,2002年我国出口棉花近14.95万吨,同比增长180%,棉花主要出口到东南亚国家,其中出口到台湾地区、东盟及韩国的棉花分别为4.94万吨、4.27万吨、3.12万吨;从新疆出口的棉花为13.96万吨,占93.38%,棉花的进出口数,指棉纺用未梳原棉。综上可见,棉花进出的贸易逆差为2.71万吨(见下图)。

国内棉花价格走势,2002年年初国内棉花市场行情总体处于恢复阶段;其中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上升幅度最大、速度最快,并与8月中旬达到全年最高峰。而进入新年度以后(2002年9月—一2003年8月),新棉价格仅在上市初期出现短暂的下降,之后有逐步上行,因此在新棉大量上市之际,新棉购销行情持续上涨,并在产区出现了人为的资源紧张局面。至2002年底,国内棉花价格仍呈攀涨之势,相比2002年初,l-3级棉价分别上涨了27.8%、37.8%及 42.3%。在进入 2003年后已经显露继续上涨之势。

2002年国内棉花价格的行情走势成因分析如下:

(1)国内棉花产量下降,需求量上升,当年度棉花供需缺口较大,国内棉花供求形势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这是2002年国内棉花价格上涨的最根本的原因。

(2)由于棉花产量减少、需求上升,2002/03年度新棉收购价上涨幅度过大,上涨时间过早,造成新棉收购成本大幅上涨。

(3)棉花销售企业惜售心理较重,人为造成新棉上市高峰时资源相对紧张,致使新棉销售价格坚挺。

(4)由于国内最大产棉区新疆(约占全国产量的31.25%)的棉花产量基本变化不大,加之新疆因运输紧张,棉花运出量有限,加剧了内地棉价的上涨程度。

(5)国际棉价的影响。2002年5月上旬以前,国际棉价表现为小幅走低,在进入新年度以后,国际棉价持续攀涨,其上涨势头较为明显。2002年底国际棉价Cotlook A指数上涨至56.5美分/磅,折合国内港口价11966元/吨,高于同期国内同等级棉价近1000元/吨,拉动了国内棉价的上涨。

综合以上因素,由于供求形势的改变,本年度国内棉价相比去年上涨应是情理之中,但从整个年度来讲,其涨价时间过早;相对下游纺织品的涨价幅度,其涨价幅度过大,并给下游纺织品的出口带来不利影响。由于棉纱涨价,下游坯布因难以消化而利润下降,在2002年7、8月份时国内纺织企业丢失外单现象较多。一些小型织布厂因原料涨价、产品滞销、库存上升而不得不减产或停产。

2、国际棉花市场

从上图可以看出,1-5月份 Cotlook A指数与纽约棉花期货虽波动幅度不同,但总体趋势均向下,并均在5月上旬达到最低,至此持续向上。

2002年国际棉花价格的行情走势成因分析如下:

(1)据当时预测,2001年度国际棉花总资源供大于求,因此在2002年10月份触底反d后的国际棉价一时还难以走出低谷,而美棉在国际市场上报价过低,加上工厂需求疲软,从而导致2002年上半年国际棉价仍只能低谷盘整,并于5月上旬达到本年最低。

(2)在进入5月份后,美国等用棉大国的用棉量呈增加趋势,而主产国因不堪棉价过低,在2002年度棉花播种面积均有所减少;且各主产国在棉花播种、生长期气候条件不利,全球棉花产量明显下降,致使国际棉商对其后市看好,进而导致棉价反d走高。

(3) 进入新年度后,全球棉花产量明显下降,同期全球消费量却增长,库存大幅减少,全球棉花供求形势好转,且当年度资源缺口较大,导致国际棉价持续上升(见下表)。

目前国际棉价复苏固然有美国经济复苏等实际利好因素,但主要原因是本年度全球供求形势的变化所致。另外,2002年中国因产量下降、棉价大幅上升而增加进口,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棉价的回升。

2003年/04年情况

2003/2004年度的棉花市场,棉价大起大落,进入2004/2005年度的棉花市场,棉价持续平稳。2004年6月1日中国棉花期货上市交易,尽管目前还不成熟,但仍然给各参与棉花市场的方方面面一个希望的前景。

2003/2004年中国、国际棉价走势图来分析棉花市场的基本情况。2003年国庆日前,中国与国际棉价基本相同,在棉花大幅减产和中国需求旺盛的背景下,进入10月,中国棉价一路攀升,中国329级标准棉花的价格达17500元/吨以上,且有价无市,尤其是高等级棉叫缺,低等级棉中国与国际COTLOOK A指数的棉花价差达1700元/吨以上,高等级棉的价差更高达2000元/吨,局面持续直至年初一季度,严重影响了棉纺织企业的正常生产,在棉纺织企业乃至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的积极呼吁下,国家宏观调控部门在3月增发了100万吨棉花进口配额,随著进口棉花的大量到港,棉花价格开始下跌,中国外棉差价缩小,棉花价格出现理性回归。

但5月份以后,一些棉花流通企业由於判断中国棉花市场的失误,认为到5、6月份之后棉花仍会出现明显缺口,价格还会上涨,因而选择继续不出手高位价格的棉花,由此失去了避免巨额亏损的良机;与此同时,一些棉纺织企业也同样判断失误,高价购进了许多棉花,加大了成本,不但挤掉了原本很少的利润,甚至造成了亏损。正是由於中国外棉花价格较大的差距,以及国际棉花价格的不断下跌,这一不正常的状态,给中国棉纺织品的出口带来不利影响,许多定单流失;6月,棉纺织企业签订进口的棉大量到港,在进口棉的极大冲击下,中国棉花的采购量急剧下降,导致中国棉花价格逐渐下跌,接著又给产业链的各环节带来严重影响。

与此同时的6月,国家对部分行业实施银根收紧的调控政策,一方面棉纺企业缺少流动资金,另一方面棉花流通企业加快销售棉花,棉花从买方市场变成了卖方市场,价格开始快速、大幅度下降,到6月底,棉价降到2003年10月之前的状态,随后棉花的价格小幅波动并一直处於稳中下降的趋势。

天气帮忙,7、8月份多数棉区棉花长势喜人,棉花将获大丰收已成定局。考虑到全世界棉花产量增加、国家宏观调控等因素,棉纺织企业预测棉价还会走低,因此整个夏季一直尽量减少棉花库存以避免价格下跌带来的损失。进入新的棉花年度,棉价正如预期大幅度平稳下降,此后到年底棉价基本在11000-12000元/吨之间,尽管期间的棉价也有一些波动,但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在涉棉企业的理性判断下,棉花市场总体比较平稳。

2004年的棉价从最高点的17500多元/吨,下降到11000元/吨左右,每吨价差超过6000元/吨,棉价震荡的幅度,对产业链造成的伤害,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此外2004年中国棉价平均高於国际棉价1300元/吨以上,而2003年仅高300元/吨左右。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既有天灾等不可控制因素,也有政策调控不及时、人为抄作等因素,教训是极为深刻的。

04/05年情况

2005年回顾

2005年,棉花向上运行的态势明确,1~5月,加入WTO后,中国纺织品产业的巨大竞争优势充分显露出来,激增的出口量不仅带来对棉花需求的增加,同时也为年中出现的中美、中欧纺织品贸易争端埋下了隐患。

在经过八轮的艰苦谈判,中美之间的纺织品贸易争端终于达成双方可以接受方案。同时,国内棉花生产的减少,国内供需矛盾进一步突出,触发市场将对后市的观点从消极的观望调整到积极的准备,现货价格的上行与期价的上涨配合,棉花期价在年后段再走出淋漓升市。以下我们结合图表进行分析。(图一)

从我们对图一的解释看,年内始终有一条主线在影响甚至是主导着期价的运行:这就是纺织品的对外贸易!

第一阶段:1~5月 从年初的纺织品出口量井喷,短短5个月内,对欧盟,对美国的出口量就已经达到甚至超出2004年全年的规模,市场一派繁荣景象;

第二阶段:5~9月 到4月28日欧盟委员会正式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九类纺织品发起“特殊保障”调查,以决定是否对这些纺织品采取“特保”措施和在5月13日:美国商务部宣布,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作出了对来自中国的棉制针织衬衫、棉制裤子、棉及化纤制内衣采取纺织品特别限制措施的决定开始,欧盟和美国不断对中国纺织品做出“特保”限制措施。中国纺织品贸易跌入低谷,市场需求也紧急刹车。棉花价格开始。

第三阶段10~12月 尽管中欧之间在纺织品贸易上的纷争在6月11日得到快速的解决,欧盟终止对部分中国纺织品的特保调查,并就未来进口基数和年增长率达成一致。但中国纺织品的最大出口国美国的态度却非常强硬,双方在经过8轮的马拉松谈判方才终于在11月8日达成一致。与此相对应的是随着谈判格局和分歧要点的逐步澄清,以及谈判的逐步进展,棉花价格也开始从下降的通道中挣脱出来,再次进入上升趋势运行。并维持高位运行。

当前,接近年底,对期价的新影响因素相当有限,期价主要跟随美国棉花期货价格波动和并受到仓单数量影响。

表1 2005年中国纺织品贸易争端大事记

时 间

事 件

1月1日

中国商务部决定从 1月1日起开始提高148项纺织产品的出口关税。

4月4日

美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 (CITA)宣布对我国三种纺织品(棉制裤子、棉制针织衬衫和棉制及化纤内衣)自主启动特别限制措施调查

4月28日

欧盟委员会正式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九类纺织品发起 “特殊保障”调查,

5月13日

美国商务部宣布,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作出了对来自中国的棉制针织衬衫、棉制裤子、棉及化纤制内衣采取纺织品特别限制措施的决定。

5月18日

美国商务部宣布,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作出了对来自中国的化纤制针织衬衫、化纤制裤子、棉及化纤制梭织男衬衫和精梳棉纱采取纺织品特别限制措施的决定。

5月20日

中国宣布再大幅上调 74种纺织品的出口关税。

5月23日

欧盟纺织品委员会同意对由中国进口的 T恤和麻纱启动“紧急特保”程序,要求与中国方面就这两类纺织品的进口问题进行正式磋商。同日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宣布,再次对4类中国纺织品实行进口配额限制。

6月10日

中欧纺织品问题磋商,双方达成一致。

6月17日

中美就纺织品问题举行了第一轮正式磋商。

7月8日

中美双方技术级官员举行了第二轮磋商。但未签署任何实质性协议。

8月1日

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又受理了美有关纺织行业组织对中国输美裙子、睡衣、泳衣、女式梭织衬衫、袜子 5种纺织品的设限申请。

8月16日

中美双方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了第三轮关于纺织品问题的磋商,但结果让人失望。

8月30日

中美第四轮纺织品谈判持续两天半,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9月1日

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宣布对中国出口美国的胸衣和其他合成纤维织物两种纺织品做出设限决定,同时再次推迟决定是否对针织布等 4种纺织品设限。

9月16日

中美在美国举行第五轮磋商。此轮磋商取得积极进展,但双方仍存在一些分歧。双方同意尽快举行下一轮磋商。

9月30日

美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宣布,再次推迟对针织布等 4种中国输美纺织品做出是否设限的决定至11月30日。

10月5日

美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宣布同意考虑业界提出的对中国输美棉制衬衫等 9种正在受限纺织品的“重复设限”申请和其他4种纺织品的新设限申请。中方坚决反对。

10月13日

中美第六轮纺织品磋商在北京结束,双方没有达成任何协议

10月30日

中美第七轮纺织品磋商结束,双方观点趋向一致。

11月8日

经过 8轮磋商,中美纺织品贸易终于达成一致方案。

资料来源:新华社

从表1可见,中美两国围绕纺织品贸易所反复出现的交锋是重中之重。由于纺织品产业在两国之间的产业地位完全不同,且美方的相对优势地位,我们认为,纺织品贸易争端仍将是两国间不能避免的话题。

在2005年,国内棉花现货价格总体维持向上运行格局。截止12月2日,代表328B级棉花现货价格水平的中棉328B指数(CC INDEX328B)14168,较年初上涨2900元/吨。中棉527B指数12658,上涨2320元/吨。而中棉229B指数14656,上涨2767元/吨。价格上行的态势明确。我们结合图表进行分析。

图四 中国棉花现货价格

中国棉花现货价格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数据来源:成都倍特

从中国棉花各品级价格指数的运行看,年内价格运行态势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一:1月~5月上涨期。由于加入WTO,纺织品出口量急剧增加,对棉花的需求增加,棉花价格从偏低位置连续上涨。中棉328B从11300上涨到13500,中棉527B从10400上涨到11700。

阶段二:5月~9月高位震荡期。由于中欧、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相继发生,纺织企业对后市的看法转淡,相应减少对棉花的采购。棉价转入高位震荡阶段。同时。由于总体出口规模依旧庞大,现货价格运行态势依旧稳定,没有跟随期价出现剧烈波动。中棉328B波动区间13600~13200,中棉527B波动区间11400~12000。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从中棉527B 的实际波动看,由于前期与328B级棉花的价格差异放大到2000元/吨的高位,导致纺织品企业追求替代价值。该阶段对低等级棉花的需求加大,实际促使527B指数仍是维持小幅上扬态势。

阶段三:9月~11月价格再次上涨。由于中国棉花主产区在秋季遭遇强降水,使产量受到严重损失,加上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的基本解决,使棉花在来年的供需格局基本清晰,供不足需的矛盾也相应突出。新棉收购价的率先启动,拉动现货价格再次上涨。中棉328B从13300上涨到14300,中棉527B从11900上涨到12700。

以上资料来源于:国花棉花网,新浪期货频道,期货日报,中国棉纺织报告,中国棉花网.

棉花积压亏损问题严重

目前我国棉花供求相对过剩,棉花经营面临库存积压和亏损挂帐两大难题。1998/99棉花年度期末(1999年8月底)我国棉花库存约为500万吨(即1亿担),同期剔除中国以外的世界棉花库存约为519万吨,也就是说,我国目前棉花库存几乎相当于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棉花库存总量。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结转库存与年产量的比率为37%,而我国今年同一比率值显著大于100%。

与过量库存相联系,国家棉花经营发生巨额亏损挂帐:截止1999年4月棉麻系统已实现222亿元亏损挂帐;纺织企业赊销亏损100多亿元;过量库存还包含相当大潜在亏损。值得注意的是,1995年以前我国棉花经营从未发生过全行业亏损。

 

棉价过高使国产棉需求被替代

造成目前棉花积压和亏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三不放开”是深层体制原因;部分棉麻企业经营不善以及亚洲经济危机影响也不容忽视;然而,从直接因果关系上看,国内棉花价格太高是关键原因。

图1显示近年国内棉花供应价与国际棉价比较情况。其中国际棉价是现货交易A-指数价格;国内供应价是收购价加上20%流通费用的估算数,并用汇率转换为与A-指数可比的美元价格。图形一目了然地显示出,从1995年9月到1999年9月整整四年间,国内棉价显著高于国际棉价。

 

棉花与其它大宗农产品比较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最终加工品枣纺织品面对一个竞争性市场环境,并具有较高的出口依存度。国产棉与进口棉以及进口纺织品之间存在竞争替代关系,国内棉价过高必然诱致对国产棉需求快速替代。实际情况是,一方面,来料加工的外资或合资棉纺企业,纷纷采用国外棉花:过去四年棉花净进口达230万吨,平均每年为57万吨,约占世界进口总量的十分之一。另一方面,棉花对化纤比价过高,促使纺织企业增加化纤使用量,大大提升了棉花被化纤替代的速度。在进口棉与化纤双重替代夹击下,国产棉花市场需求萎缩,棉花生产在较低水平上发生相对过剩(今年棉花产量比历史最高水平低三成以上),棉麻系统无法“顺价销售”并导致目前棉花严重积压和亏损挂帐。这是竞争性市场环境的一个法则:人为地给自己产品过高定价,无异于给竞争对手提供“补贴”。

国内棉花收购价1994年提高47%,1995年又提高了29%。1994年以前收购价过低,换算为美元价格不到45美分/磅,比过去十多年的国际棉花平均价位低三成以上;另外,1993年国内棉花供求比较紧缺;给定“三不放开”的体制性前提,当时适当提价是必要和合理的。1994年提价近一半,美元价将近72美分/磅,大体相当于国际市场棉花长期均衡价位。由于多方面体制性和程序性障碍,官方收购价一旦提升便难以下调,因而从与国际市场衔接角度看,1994年提价后便不宜再提升,否则便会与国际市场脱节,并对国产棉和纺织品竞争力产生消极影响。因而,理解棉花近年积压亏损原因,关键是分析为什么1995年再次大幅度提价。

 

棉花供求与价格的周期性

1995年再次提高棉价,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认识原因。客观原因至少有三点:第一,1993/94年国内棉花供求相对紧缺,有必要用价格手段刺激生产;当时通货膨胀严重,一种影响较大的观点认为农业增长缓慢是通货膨胀的首要原因,因而棉花再次提价似乎具有某种紧迫性。第二,1995年初国际棉价急剧上升,再次拉大了国内外棉价差距,为提价提供了外部理由。第三,当时地方和部门都有不同程度提价呼声,认为1994年提价幅度不到位;有的省份甚至认为1995年提价幅度还不够,在国家规定的700元/担基础上进一步加价。

从认识和分析层面看,1995年不适当提价,主要原因在于对国内和国际市场棉花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化周期性规律重视和理解不够。棉花与其它大宗农产品一样,供求关系变化存在周期性,经历相对紧缺,大体平衡,相对过剩这些不同阶段的周而复始变化过程。不同周期阶段(如紧缺或过剩到大体平衡)的转换通常至少要经历两三年,即便把价格提得再高,也难以超越滞后性作用在一年内完成从紧缺到平衡的调节。实际上,1993年棉花供求紧缺以及1994年棉花提价政策对刺激1994年棉花生产和供给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从数据上看,1994年国内棉花播种面积升幅高达11%,单产增加5%,总产上升了16%,国家收购量增长率更是高达26%。然而,周期性规律决定棉花相对紧缺态势不可能在1994年彻底改变。另外,较高通货膨胀环境下,棉花作为囤积成本较低的实物资产,对它的市场库存需求通常会比较高,这也使得相对紧缺局面难以很快改变。1995年不适当提价,显然是对上述周期性规律重视不够。

同样重要的是,对国际棉价变化的周期性也重视不够。图2表明,1995年上半年国际棉价确实上升很猛。然而,系统观察国际棉价长期变化情况,不难看出当时棉价飙升是反常现象,棉价变化周期性特征意味着它不久应会由升转降。由于体制性和程序性因素作用,国内收购价一旦提升便难以下调;对于具有某种体制性下调刚性的国家收购价而言,显然不应追踪国际市场周期性峰值。

实际上,1995年棉花价提过高与棉花经营困难的联系,不久就引起最高决策层的关注。在1997年8月召开的全国棉花工作会议上,一位中央领导人正确地指出了1995年棉花提价过高,并解释说“谁知道国际市场价格又下降了”。这一总结至少在两重意义上很有道理:第一,棉花或任何一种商品市场价格变化,受到包括市场参与者心理预期在内的极为复杂因素的影响,难以事先准确判断。第二,决策者不可能具体研究某种商品市场价格变化和规律,如果政策研究支持系统或具体职能部门没有提供具有说服力的分析性信息,决策者只能在假定无法判断价格走势条件下进行必要的决策。

 

然而,如果把研究支持系统和职能部门的职责和功能包括进来,这一解释也许有讨论的余地。上面提到,只要对国际棉价变化周期性特征有常识性了解,便不难在1995年上半年看出当时国际棉价已经直逼周期峰值,不久将会由升转降。国际棉价信息当时就存在,政府职能部门和研究机构很容易获得;从分析层面来说,形成有关棉价变化周期性以及价格走势拐点的大致判断也不存在特殊技术性困难;然而,它们被令人遗憾地忽视了。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国际棉花贸易商似乎普遍了解并实际运用了上述分析性信息:基于对国际棉价周期性以及1995年1-5月国际棉价飙升不可持续性的认识,精明的商家们大都停止了棉花现货进口交易,结果1995年6-7月北欧棉花贸易市场出现罕见的有价无市情形,导致棉花A-指数价格三十多年历史中唯一的一次两个月数据空缺。与此相比照,我们一个棉花生产和贸易大国,却未能在1995年考虑棉花提价政策时适当地运用这上述信息。这说明,在为决策提供必要的分析性信息服务方面,官方庞大的政策研究支持系统有时相当迟钝和缺乏效率,很有必要从体制和研究规范上分析根源并加以改进。这一点,与笔者有关我国90年代粮食流通政策的专题研究中所形成的分析结论极为类似。

 

棉花减亏与棉花库存释放时间表

目前国家棉花经营的财务负担可分三部分:实际亏损挂帐,赊销挂帐,过量库存潜在亏损;这些不同部分的可回收程度及最佳对策选择都不相同。从棉花库存潜在亏损来看,能否最大限度实现减亏目标,取决于政府如何释放过量库存?在什么价位上出售这些库存棉?其中一个重要关系是:处理过量棉花库存会对国际棉价产生影响,而国际棉价变动情况又对我国棉花减亏具有制约作用;因而,有必要从国际棉价变化规律角度来探讨压库减亏的最佳对策选择问题。

一个关键因素是国际棉价能否较快回升。我国一部分过量棉花库存不可避免要通过出口向国际市场释放。给定某个时期我国棉花净出口数量,则国际棉价越高,亏损数量越小;反之也然。然而,我国棉花压库减亏政策与国际棉价之间又客观存在着一个动态的相互制约关系:一方面,较好实现我国棉花减亏政策目标,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国际棉价较快回升;另一方面,库存释放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不确定性又可能抑制国际棉价较快回升,甚至可能出现一旦我国库存大体释放完毕国际棉价却强劲上升的局面。

目前国际棉价与1995年上半年周期峰值的的相差幅度已经高于60年代以来的任何一次周期;从棉价周期性变化属性看,应当已经处于低谷,存在止跌回升趋势。然而,短期内国际棉花市场受到预期因素显著影响,价格拐点出现时间以及回升速度则有相当大不确定性。我国棉花库存如何释放的不确定性,客观上对预期因素朝市场回升方向调整具有相当压力,不利于国际棉价较快回升。如果我们迫于库存压力过度地在目前很低价位上竞价抛售库存,可能会显著推迟棉价回升时间表,不利于我国实现棉花亏损最小化目标。

针对上述情况,我国应当主动制定并公布棉花库存释放时间表来消除库存变化的不确定性。具体思路是,有关部门发布我国未来棉花净出口计划,承诺无论国际价格未来走势怎样,在今后一定时期(比如三到五年)内,我国每年净出口不超过一定数量的棉花;即便棉价很高也不增加出口。这样有可能在相当程度上消除我国过量棉花库存不确定性对国际市场的压力,促使国际棉价格较快回升,从而最大限度实现我国棉花减亏目标。

合理制定棉花库存释放时间表的前提,是对未来三五年棉花供求关系进行必要的分析和预测。有关研究似应注意几点:第一,对国内棉花供求关系加以数量分析,不应脱离棉花相对价格水平。今年棉花价格放开并急剧走低,必然会通过时间长度不同的滞后期对国内供求不同部分发生显著调节作用,并逐步自发地吸收部分过量棉花库存。因而,不能简单依据前几年棉花高垄断价格背景下产量,消费量,库存变化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来预测今后三五年这些变量之间关系。第二,应当注意企业存货需求因素。一旦价格走势预期普遍改变,企业层面的存货需求会在短期内发生显著变化,对推动经济周期变化起着重要作用。这方面研究成果储备很缺乏,应尽快通过集中调研对某些重要相关参数形成判断。第三,把过量库存的国内消化和国际市场释放分开研究。国内产量调节存在一年滞后期,因而今年供求关系变化对过量库存吸收主要发生在进口下降和需求增加方面,调整的力度可能比较有限;明后年国内供求调节对棉花库存的吸收会显著增加。从80年代中期棉花过剩和调整的经验来看,估计一半以上棉花过量库存可能会在国内市场上吸收消化。第四,未来三五年内,国际市场释放库存可能接近200万吨左右,应当利用80年代棉花过剩期通过国际市场释放库存的经验教训以及有关数据,形成对某些关键参数(如国际棉价对我国棉花净出口d性)的估计,为目前棉花反过剩调节政策选择提供科学依据。第五,这一问题时效性较强,有关部门应充分发挥在动员研究资源方面的特殊优势,尽快组织研究并制定出最佳对策方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90289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4
下一篇 2023-04-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