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游”山西十大古关隘 雄关古道锻造长城文旅新品牌(上)

“云游”山西十大古关隘 雄关古道锻造长城文旅新品牌(上),第1张

【云游山西·十大关隘】 关隘的设置在我国由来已久,古代关隘出现在夏、商、周三代,最早的用途是朝廷在边境上所设的收税关卡,后随着关隘与长城的有机结合,成了抵御外来之敌的屏障。 山西长城的修筑史,上起战国,下迄明清,几乎涵盖中国修筑长城的所有 历史 时期。又因山西特有的以表里山河为特征的地形地貌,所以,名关险隘在山西的分布有史以来尤其密集。 如今, 长城和关隘,已经变成一份独特的文化遗产平型关、杀虎口、雁门关、偏头关、宁武关、娘子关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山西长城和关隘地标。本期《山西青年报》带你“云游”山西十大古关隘,感受长城最绚烂的遗存,聆听长城最精彩的故事。

雁门关 天下第一关半部华夏史

雁门关,位于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是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塞北游牧民族区与中原农耕区的分界地。

雁门关的围城随山势而建,周长5公里多。城墙的南端分别与关城的东西两翼相连,向北则沿着山脊延伸到谷底合围,合围处建有城门。围城以外还筑有3道大石墙和25道小石墙,起到屏障的作用。

雁门关景区是以雁门关军事防御体系 历史 遗存、遗址为主要景观资源的边塞文化、长城文化、关隘文化的 旅游 区,苍凉、凝重、雄浑、大气的边关特色风情 旅游 资源,展现了这座 历史 名关的功能作用和兴衰历程,也讲述着3000多年来的沧桑 历史 和风云际会。雁门关与新广武口相接,新广武口处于两山之间,东西两侧有长城遗迹。

当前,雁门关景区正积极开展5A复核专项行动,全方位进行对标自检自查工作。除每日定时消杀,所有游客均经过核验双码、体温检测、实名登记等流程进入景区。 日前,山西省文化和 旅游 厅 调研组在雁门关景区进行调研时要求, 要进一步突出地域特色,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充分盘活景区资源,讲好雁门故事;要把握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的良好机遇,拓展 旅游 项目,丰富 旅游 业态,做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工作,依托雁门关整体带动全县及邻近县市的文旅产业活起来、火起来。

平型关 历史 上很早就是戍守之地

平型关,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白崖台乡,明正德年间修筑内长城时经过平型岭,并在关岭上修建关楼。平型关城虎踞于平型岭南麓,古称瓶形寨,以周围地形如瓶而得名。后改今名。 历史 上很早就是戍守之地,周围900余丈,南北东各置一门。“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八路军军歌》中所唱的就是平型关大捷。这场激烈的战斗就发生在大同市灵丘县与忻州市繁峙县的分水岭上,明代内长城的重要关口——平型关。

平型关北面有恒山,南面有五台山,海拔都在1500米以上。两山之间有一条不是很宽的低地,平型关所在的平型岭是这条低地中的隆起部分,所以形势很险要,曾在无数战争中发挥着防御作用。平型关战役遗址内保存有115师指挥所(关帝庙)、平型关战役指挥所在地等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等。1969年,在此建立了平型关战役纪念馆。目前,平型关景区临时关闭维护中。

自2006年起, 灵丘县连续举办了十三届平型关文化 旅游 节,打造灵丘 旅游 品牌。 文化节以“红色平型关”品牌为龙头,以县城传统庙会、物资交流活动为基础,开展红色文艺进景区、 旅游 推介会、实景演出、民俗非遗文化展演等丰富的活动,全面展示灵丘县深厚的文化底蕴和 历史 遗产、自然景观等 旅游 资源,将平型关红色 旅游 与传统文化交流相融。

杀虎口 晋商的发源地和主通道。

杀虎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塞上绿洲”右玉县境内,紧邻晋蒙两省交接处。这里的古长城关隘却有青葱点缀。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游人的增多,右玉杀虎口的西口古道也热闹了起来。 明朝大同镇七十二城堡的右卫城说的就是现在的右卫镇,有名的杀虎口就在这里。《明神宗实录》记载“大同杀胡口为云中第一要冲地。” 明清时期,杀虎口还成为晋商的发源地和主通道。曾经盛极一时的“大盛魁”商号的发祥地就在这里。

另外,“走西口”中的西口,即是杀虎口。 杀虎口是明清山西 历史 的缩影,是中国近代金融贸易兴衰的实证。 游人来到这里,登上古长城,一览边塞风光。此外,游人还可以到右玉长城 历史 博物馆,了解这座军事要塞和边贸重镇,感受这里的多元文化。

据了解,右玉县坚持以生态为特色、文化为内涵、 旅游 为载体,先后开发了杀虎口风景名胜区、南山森林公园、右卫古城等一批景区景点,承办了二青会马术项目比赛,创新和推广了“西口 风情生态文化 旅游 招商系列活动”“西口风情冰雪嘉年华”两大品牌 ,举办了国际赛马公开赛、生态国际马拉松、全国公路自行车联赛等各类文化 体育 活动, 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生态文化 旅游 产业体系 ,为持续叫响春有探春之旅、夏有避暑之旅、秋有丰收之旅、冬有冰雪之旅“ 四季之旅 ”生态文化 旅游 品牌注入了新动力。

偏头关 明长城外三关之首

偏头关,位于忻州市偏关县黄河边。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中华三关,是明代长城外三关之首。偏关县境内,内长城和外长城交汇的地方在柏杨岭堡,始筑于明朝弘治二年,堡内独存的那座空心敌楼,人称“九窑十八洞”,外观独特。 忻州市偏关县,有“晋之屏藩、三关首镇”之称。

这里是内外长城相汇的地方,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偏关境内处处设关,步步设防,墩台多达上千座,城堡多达40余座,长城遗址密度居全国各县之最。 来到堪称长城博物馆的偏关县,绝对要去“馆藏”之一的水泉堡看一看。水泉堡建于明朝宣德九年,位于偏关县城东北处,与内蒙古清水河县北堡乡仅隔一“墙”,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相传,北宋杨家将曾率兵驻扎于此。

2020年,晋北传统四合院“偏头关”院落落户忻州古城中心地带,这是偏关县全力打造的集文化展示、非遗传承、餐饮住宿为一体的主题院落,有效提高了游客的获得感。

如今,在 偏关县开通运行的“长城一号” 旅游 公路,将境内的滑石古城堡、草垛山古城堡、水泉堡、老营古城堡等名胜古迹串联起来 ,沿线还建设了自行车慢享道、自驾车营地、帐篷营地、观景台和漫游步道等,让游客近距离感受偏头关的长城文化。

宁武关 明长城段唯一水关

宁武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宁武关曾与偏头关、雁门关联结成内长城一线,是横亘晋北五百里的一道巨大屏障。因其地处三关中路,素有“北屏大同,南扼太原,西应偏关,东援雁门”之说。值得一提的是,宁武关建在恢河河谷中,是中国明长城段唯一的水关。

宁武关是三关中历代战争最频繁的关隘,为农耕民族抵御游牧民族的劫掠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宁武关千百年来的战争纪录中,最后一场大仗发生在明末崇祯年间。当时,李自成奋战七昼夜,以惨重的代价,击败镇守雁门关的三关总兵周遇吉,为夺取北京扫清了障碍。如今,在宁武恢河东岸,仍有周遇吉之墓,为砖石所筑。

雁门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下面一起来看看雁门关历史介绍。

雁门关历史介绍是什么

1、雁门关被称为“中华第一关”,是因为历代它都属于军事重地。在战国时期开始,赵武灵王就看重了这个要塞,开始建立雁门关来防备匈奴。雁门关在现在陕西省的北部,在古代是塞北少数民族入侵内地的一个通道。过了雁门关,相当于敲开了入侵的门,这里发生了很多场战争,经过那么多年,这一座雁门关简直可以书写出半部的华夏历。

2、“四海于今正一家,生民何处不桑麻。重关独居千寻岭,深夏犹飞六出花。云暗白杨连马邑,天围青冢渺龙沙。凭高吊古情无尽,空对西风数去鸦。”-自《雁门关外》。

3、“汉高祖北征”、“昭君出塞”、“宋钦徽二帝北掳”、“杨家将镇守三关”这些历史故事都跟雁门关有关系。“汉高祖北征”和“昭君出塞”,就是汉高祖刘邦带着大军追击匈奴,满身煞气,没想到匈奴用的是诱兵之计。刘邦和他的军队只能被困了七天七夜,后来谋士陈平收买了单于的妻子,才让刘邦有机会逃回。后来汉朝君王派卫青、霍去病、李广等人多次击打匈奴,才有了后来历史上的和亲。

4、“昭君出塞”是通过雁门关去了塞外,给当时带来一定时期的和平和经济的发展。“宋钦徽二帝北掳”,宋钦宗和宋徽宗他俩本人,和他们的老婆、公主等被人全部打包掳走。通过雁门关被运到大金国土,更是被折磨和监禁三十多年。

以上的就是关于雁门关历史介绍是什么的内容介绍了。

雁门关是我国万里长城最古老、最重要的关隘。《舆图志》记载:“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雁门关东陉关上又镶有对联“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

“两关四口十八隘”,是雁门关独特的军事防御体系。两关即东陉关、西陉关;四口,即太和岭口、南口、白草口、广武口;十八隘,即水峪、胡峪、马兰、茹越、小石、大石、北楼、太安、团城、平刑、太和、水芹、吊桥、庙岭、石匣、阳武峪、玄冈、芦板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90857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4
下一篇 2023-04-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