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性知识由概念和什么组成

程序性知识由概念和什么组成,第1张

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办事的 *** 作步骤,在本质上,它们由概念和规则构成。

1、程序知识包括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但不含动作技能。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办事的 *** 作步骤,在本质上,它们由概念和规则构成。根据运用概念和规则办事的指向性,程序性知识又分为两个亚类。

2、一类为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另一类为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前一类被称为智慧技能,后一类被称为认知策略。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运用习得的概念和规则加工外在的信息,后者运用习得的概念和规则调控自己的加工活动。

程序性知识的含义:

1、现代知识观根据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 *** 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怎么想”“怎么做”的问题,主要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2、美国心理学家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包括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两个亚类。心智技能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加工外在的信息。认知策略也可叫策略性知识,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动。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区别定义和学习方式不同。

1、定义不同:陈述性知识是描述事实、概念和原理等的知识,也称为“知道性知识”,如“太阳是一颗恒星”等。程序性知识是描述如何执行某个任务的知识,也称为“知怎么做”,如“如何煮一杯咖啡”等。

2、学习方式不同: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阅读、听讲、观察等被动学习方式,强调记忆和理解。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实践、演练、模仿等主动学习方式,强调技能和熟练度。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都是学校教学的重中之重的任务。怎样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呢?这一直是各派教学理论争论的一个焦点,也是当前教学理论与实践应该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

一、教学中的掌握知识目标

我们首先讨论知识的含义,然后讨论两大类知识,即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范围及在教学目标中的意义。

(一)知识的概念

“知识”是一个十分常用、普通的术语,但人们对它的理解却存在很大的分歧。许多西方教育家、心理学家认为,知识不仅包括“知什么”(know what),而且包括“知如何”(know how to),即不仅包括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反映所得的认识结果,而且包括知道怎样去 *** 作、行动。

一是“知什么”的知识,称为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这种知识包括我们所知道的事实,它可以用语言来表达和传递;

二是“知如何”的知识,即知道如何进行的知识称为程序性知识,这种知识往往不能言传,它实际上包括当代心理学家通常所说的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和动作技能。

梅耶(RE Mayer)认为知识包括以下三种类型:语义知识,即关于“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即用于具体情境的算法或 *** 作步骤;策略性知识,即关于如何进行学习的知识,包括记忆、解决问题和自我控制的一般方法、策略。

综上所述,广义的知识包括两大类:一是陈述性知识,即“知什么”;二是程序性知识即“知如何”,它包括理智技能和认知策略,此外还包括动作技能中的认知成分。狭义的知识指的是陈述性知识。

关于“如何做”的知识,程序性知识主要包括智慧技能,动作技能中的认知成分,认知策略三类。

认知策略是学生用来调节自己内部认知活动如注意,学习、记忆,思维等过程的技能,我们平常所说的学习方法,实际上主要是指认知策略,我们通常说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实质上主要就是使学生掌握有效的认知策略。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策略是能够学会的,而且当学会了这些策略时,它们能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

认知策略在教学的目标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首先,认知策略是制约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学,才能掌握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的好坏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会学习。其次,认知策略具有长远的甚至终身的价值,掌握了有效的认知策略,会使一个人终身受益。学校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大量的现成的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形成有效的认知策略,使他们能够在走出学校之后,不断地、有效地学习。这一点,在当今要求人们终身学习的学习化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的知识,而是主体的经验,解释和假设。在学习和教学行为中,我们都隐含这一套对知识的理解。常常把知识当做无形的东西来看待。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被人发现的东西,而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面对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所做出的暂定性的解释和假设而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同一事物,现象和问题都存在这不同的看法。他们都是一种暂定性的解释,假设而已。所以这种知识观对学习和教学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力。

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观点是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一、决策贯穿管理的全过程,决策是管理的核心。西蒙指出组织中经理人员的重要职能就是作决策。他认为,任何作业开始之前都要先做决策,制定计划就是决策,组织、领导和控制也都离不开决策。

二、系统阐述了决策原理。西蒙对决策的程序、准则、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的异同及其决策技术等作了分析。西蒙提出决策过程包括4个阶段:搜集情况阶段;拟定计划阶段;选定计划阶段;评价计划阶段。这四个阶段中的每一个阶段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

三、在决策标准上,用“令人满意”的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以往的管理学家往往把人看成是以“绝对的理性”为指导,按最优化准则行动的理性人。西蒙认为事实上这是做不到的,应该用“管理人”假设代替“理性人”假设,“管理人”不考虑一切可能的复杂情况,只考虑与问题有关的情况,采用“令人满意”的决策准则,从而可以做出令人满意的决策。

四、一个组织的决策根据其活动是否反复出现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决策。经常性的活动的决策应程序化以降低决策过程的成本,只有非经常性的活动,才需要进行非程序化的决策。

以上就是关于程序性知识由概念和什么组成全部的内容,包括:程序性知识由概念和什么组成、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93550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7
下一篇 2023-04-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