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第1张

应急预案指面对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重特大事故、环境公害及人为破坏的应急管理、指挥、救援计划等。它一般应建立在综合防灾规划上。其几大重要子系统为:完善的应急组织管理指挥系统;强有力的应急工程救援保障体系;综合协调、应对自如的相互支持系统;充分备灾的保障供应体系;体现综合救援的应急队伍等。应急预案体系的构成

应急预案应形成体系,针对各级各类可能发生的事故和所有危险源制定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并明确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的各个过程中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的职责。生产规模小、危险因素少的生产经营单位,综合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可以合并编写。1、综合应急预案综合应急预案是从总体上阐述事故的应急方针、政策,应急组织结构及相关应急职责,应急行动、措施和保障等基本要求和程序,是应对各类事故的综合性文件。2、专项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是针对具体的事故类别(如煤矿瓦斯爆炸、危险化学品泄漏等事故)、危险源和应急保障而制定的计划或方案,是综合应急预案的组成部分,应按照应急预案的程序和要求组织制定,并作为综合应急预案的附件。专项应急预案应制定明确的救援程序和具体的应急救援措施。3、现场处置方案现场处置方案是针对具体的装置、场所或设施、岗位所制定的应急处置措施。现场处置方案应具体、简单、针对性强。现场处置方案应根据风险评估及危险性控制措施逐一编制,做到事故相关人员应知应会,熟练掌握,并通过应急演练,做到迅速反应、正确处置。

一、健全应急响应体系。制定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山洪灾害预警叫应和应急响应联动机制,进一步厘清预警叫应规则,强化预警与应急响应联动,做到预警信息及时共享、及时发布,预警与响应及时联动,确保第一时间做出响应、第一时间应急处置。出台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方案,将包括防汛防台抗旱、地质灾害等突发事件应急联动响应程序各绘制一张流程图,以图表化的形式规范了应急处置流程。建立了救灾物资储备使用管理联动机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有序开展救灾物资采购、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等工作,切实做好救灾物资保障服务。

二、健全应急预案体系。针对极端灾害天气情况,编制印发《开化县应对极端天气灾害(洪涝台风)“五停”指导意见》《开化县应对“五断”等极端情况应急联动指导意见》《开化县城区超标洪水防御预案》《开化县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等专项预案方案。修编乡镇(办事处)防汛防台抗旱应急预案15个,更新村级防汛防台形势图262个,明确不同响应等级下采取的应对措施,确保科学化、规范化处置防汛防台各类突发事件。创新编制《开化县防灾减灾一本通》,涵盖风险隐患点、管控对象、物资装备等基础信息数据3232条,为工作决策和部署提供依据和参考。

三、健全应急保障体系。一是不断完善物资储备。我县有6个县级应急抢险救灾物资仓库、15个乡级应急抢险救灾物资储备库、266个村级应急抢险救灾物资储备点,全县共储备197个物资品种、155797万件应急物资,总价值39854万元。今年,我县补充3043万元的乡村级防汛抢险救灾物资2600件,其中防汛三大件卫星电话236台、发电机165台、排水泵216台,保障15个乡镇及重点村落重要物资供应。二是持续强化队伍建设。持续建设我县综合应急救援主力军和社会、专业应急救援力量,提升应急救援队伍综合素质,构建“4+3+3+15+X”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全县共有专业半专业应急救援队伍22支、队员678人,社会救援队伍3支、队员100人。

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编制应急预案指南

(征求意见稿)

1 目的和依据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下简称《固体法》)关于“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制定意外事故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的规定,指导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制定应急预案,有效应对意外事故,特制定《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编制应急预案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2 适用范围

21 《指南》规定了制定应急预案的原则要求、基本框架、保证措施、编制步骤、文本格式等。适用于从事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单位(以下简称“危险废物经营单位”)。

22 产生、收集、运输危险废物的单位及其他相关单位制定应急预案可参考本《指南》。

3 原则要求

31 符合法律法规以及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32 体现应急工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责任到人的原则。

33 注意与上级主管部门、政府相关部门或其他外部单位的应急预案相衔接,相兼容。

34 因地制宜,切合实际。以本《指南》为基础,可适当增减相关内容。充分考虑内部及外界(如自然灾害或临近单位的危险源)的事故诱因;正常工作时段及节假日和夜间等时段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事故或紧急状态对单位内外人员和环境的威胁以及单位自救和社会救援等。

4 基本框架(见附录A)

41 应急预案简介

411 应急预案编制目的

应急预案应当着眼于最大限度降低因火灾、爆炸或其他意外的突发或非突发事件导致的危险废物或危险废物组分泄漏到空气、土壤或水体中而产生的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412 应急预案适用范围

明确应急预案的适用范围。一般应针对各个危险废物经营设施所在场所分别制定应急预案;并细化到各个生产班组、生产岗位和人员。

413 应急预案文本管理及修订

明确应急预案在单位内的发放范围及应当进行修订的情形。

42 单位基本情况及周围环境综述

421 单位基本情况

422 危险废物及其经营设施基本情况

423 周边环境状况

43 启动应急预案的情形

明确启动应急预案的条件和标准。如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危险废物溢出、火灾、爆炸等事故时,应当启动应急预案。

44 应急组织机构

441 应急组织机构、人员与职责

明确事故报警、响应、善后处置等环节的主管部门与协作部门及其职责。要建立应急协调人制度。应急协调人必须常驻单位/厂区内或能够迅速到达单位/厂区应对紧急状态,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熟悉应急预案。

442 外部应急/救援力量

明确发生事故时应请求支援的外部应急/救援力量名单及其可保障的支持方式和能力。

45 应急响应程序-事故发现及报警(发现紧急状态时)

明确发现事故时,应当采取的措施及有关报警、求援、报告等程序、方式、时限要求、内容等。明确哪些状态下应当报告外部应急/救援力量并请求支援,哪些状态下应当向邻近单位及人员报警和通知。

451 内部事故信息报警和通知

452 向外部应急/救援力量报警和通知

453 向邻近单位及人员报警和通知

46 应急响应程序-事故控制(紧急状态控制阶段)

明确发生事故后,各应急机构应当采取的具体行动措施。包括响应分级、警戒治安、应急监测、现场处置等。

461 响应分级

明确事故的响应级别。可根据事故的影响范围和可控性,分成完全紧急状态、有限的紧急状态和潜在的紧急状态等三级。

462 警戒与治安

463 应急监测

明确事故状态下的监测方案,包括监测泄漏、压力集聚情况,气体发生的情况,阀门、管道或其他装置的破裂情况,以及污染物的排放情况等。

464 现场应急处置措施

明确各事故类型的现场应急处置的工作方案。包括控制污染扩散和消除污染的紧急措施;预防和控制污染事故扩大或恶化的措施;污染事故可能扩大后的应对措施等。

465 应急响应终止程序

47 应急响应程序-后续事项(紧急状态控制后阶段)

明确事故得到控制后的工作内容。如组织进行后期污染监测和治理;确保不在被影响的区域进行任何与泄漏材料性质不相容的废物处理贮存或处置活动,确保所有应急设备进行清洁处理并且恢复原有功能后方可恢复生产等安全措施。

48 人员安全救护

明确紧急状态下,对伤员现场急救、安全转送、人员撤离以及危害区域内人员防护等方案。撤离方案应明确什么状态下应当建议撤离。

49 应急装备

列明应急装备、设施和器材清单,包括种类、名称、数量、存放位置、规格、性能、用途和用法等信息。

410 应急预防和保障措施

411 事故报告

规定向政府部门或其他外部门报告事故的时限、程序、方式和内容等。一般应当在发生事故后立即以电话或其他形式报告,在发生事故后5-15 日以书面方式报告,事故处理完毕后应及时书面报告处理结果。

412 事故的新闻发布

413 应急预案实施和生效时间

414 附件

5 应急预案保证措施

应急预案是在紧急状态期间的行动方案。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应当采取措施,确保紧急状态期间应急预案的有效实施。包括:

1.对全体员工,特别是对应急工作组进行培训和演练。一般应当针对事故易发环节,每年至少开展一次预案演练。应急响应一般程序是:(1)评估紧急状态;(2)隔离并防止人员进入受影响的现场,撤离有关人员或进入避难场所;(3)必要时,提供紧急医疗救助;(4)通知响应机构和设施响应人员;(5)如果可行,控制事故(如控制泄漏等),但要注意安全,工作人员要受过训练并使用合适的装备;(6)为公共机构响应人员提供支持;(7)清理和处理现场,结束;(8)后续事项:报告,评估。

2.建立应急队伍。大中型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应当建立专业的应急队伍(如火灾小组、爆炸小组等);小型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兼职的应急队伍。

3.安排应急专项资金,用于隐患排查整改、危险源监控、应急队伍建设、物资设备购置、应急预案演练、应急知识培训和宣传教育等工作。

4.与周围社区和临近企业、外部应急/救援力量建立定期沟通机制,促进相互配合。

5.将应急预案依法报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备案。

6.在事故应急期间,按照地方政府的统一要求,做好各项应急措施的衔接和配合。

6 编制步骤

61 准备工作

611 成立应急预案制定小组

小组应当由熟悉单位自身情况的人员和各方面(如安全、环境保护、工程技术、组织管理、医疗急救等)的专业人员或专家组成。必要时,可邀请危险废物产生单位人员参加或利用专家系统。

612 制定工作计划

制定详细周密计划,确保应急预案的制定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613 收集资料和信息

包括但不限于:(1)适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2)单位安全与环保记录、生产事故及环境污染事故情况;(3)国内外同类单位环境污染事故资料;(4)地理、环境、气象资料;(5)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外部相关单位的应急预案;等。

614 分析评估

分析评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1)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2)环境污染事故后果;(3)环境污染事故的有效预防措施;(4)环境污染事故案例及可借鉴的经验;(5)环境污染事故可能影响区域;(6)应急组织机构的模式、职责、权力和义务、相关工作程序;(7)报警方式、方法;(8)有效通讯方式;(9)自身能力和具备的资源;(10)可用的外部援助资源及****;等。

62 起草应急预案

组织编写应急预案。要特别考虑分析评估时针对应急工作各方面不足提出的改进建议。

63 审定、发布实施并备案

邀请有关机构和专家对应急预案草案的合理性,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应急过程中是否会产生新的危害等进行科学评价和审核。经审核后,报单位主管领导审定后发布实施,并依法报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64 修订应急预案

7 文本格式要求

应急预案文本应:(1)便于查询。合理组织各章节,便于每个不同的使用者能够快速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2)便于兼容。应急预案的内容尽量采用一致的逻辑结构和规范的格式,以便各级应急预案能更好地协调和对应。

71 文本格式

711 封面

标题、单位名称、预案编号、实施日期(修订日期)、签发人(签字)、公章。

712 目录

713 引言、概况

714 术语、符号和代号

715 预案内容

716 附录

717 附加说明

72 文本要求

721 使用A4 白色胶版纸。

722 正文采用仿宋4 号字,125 倍行间距,两端对齐。

附录A 应急预案基本框架说明

附录A 根据《指南》第4 部分“基本框架”,对如何编制应急预案做进一步阐释和说明。

本应急预案基本框架不要求照搬。应急预案也可采用以“应急环节”为单位的模块化编排方式,即将与某一环节相关的内容都编排到一个模块。如将“应急监测”作为一个模块,在该模块中规定所有涉及应急监测的内容,包括指挥管理、执行程序、执行者、联系方法、监测设备、监测方案、技术资料、相关图表等。

1 应急预案简介

13 应急预案文本管理及修订

明确应急预案在单位内的发放范围。如规定在每个经营场所至少存放一份完整的应急预案副本,在每个相关设施或设备点至少存放一份简洁明确的应急响应程序图或行动表。对外发放的,应列出获得应急预案副本的外单位(如上级主管部门、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和有关外部应急/救援力量)名单。必要时,应急预案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应当分发给可能受其事故影响的周边单位,如学校、医院等。

明确应急预案应及时修订,不断充实、完善和提高。一般在以下情况下应当及时进行修订:适用法律法规变化;应急预案在紧急状态下暴露不足和缺陷,甚至完全失效;危险废物经营设施的设计、建设、 *** 作、维护改变;可能导致爆炸、火灾或泄漏风险提高的其他条件改变;应急协调人改变;应急装备改变;应急技术和能力的变化;各个生产班组、生产岗位发生变化;等。

2 单位基本情况及周围环境综述

本节的作用是让各方应急力量(包括外部应急/救援力量)事先熟悉和掌握单位的基本情况及周边环境的有关情况,以利于保证应急行动的顺利开展。

21 单位基本情况

如:(1)单位基本情况概述。包括本单位及危险废物经营场所(危险废物经营设施所在地)的地址/地理位置、经济性质、经营种类、从业人数、隶属关系、危险废物经营的种类和规模等内容。

(2)单位的空间格局。包括本单位及危险废物经营场所的厂区布置、主要道路、疏散通道、紧急集合区等(可附图)。

(3)单位人员。包括本单位及危险废物经营场所人员的构成、数量和在生产区域的分布情况等。在介绍单位人员情况时,可以按照与危险废物接触的紧密程度来划分单位人员类别,以便于管理和应急沟通。

22 危险废物及其经营设施基本情况

如:(1)所经营主要危险废物情况。包括危险废物的种类、数量、形态、特性、主要危害等,可列表。

(2)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相关设施情况。说明各设施在厂区内的位置,各个生产环节的装置设备及其运行状态,生产工艺和能力等。

对危险废物贮存设施,有必要说明其建设标准、配套装置、贮存能力及区域环境等情况。

(3)利用、处置危险废物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及最终物质。

(4)危险区域。根据(1)、(2)、(3)的情况,说明单位危险区域的分布情况。

23 周边环境状况

说明本单位周边一定范围(如1 千米)内地形地貌、气候气象、工程地质、水文及水文地质、植被土壤等情况;周围的敏感对象情况。

说明周围的主要危险源(即周边可能对本单位产生不利影响或危及本单位安全状态的危险源)情况。

敏感对象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下列特征的区域:

(1)需特殊保护地区: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世界遗产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地等。

(2)生态敏感与脆弱区:如沙尘暴源区、荒漠绿洲、珍稀动植物栖息地、热带雨林、红树林、珊瑚礁、鱼虾产卵场、重要湿地和天然渔场等。

(3)社会关注区:人口密集区、文教区、党政机关集中的办公区、医院等。

3 启动应急预案的情形

明确启动应急预案的条件和标准。如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以下事故时,应当启动应急预案:

(1)危险废物溢出。如①危险废物溢出导致易燃液体或气体泄漏,可能造成火灾或气体爆炸;②危险废物溢出导致有毒液体或气体泄漏;③危险废物的溢出不能控制在厂区内,导致厂区外土壤污染或者水体污染。

(2)火灾。如①火灾导致有毒烟气产生或泄漏;②火灾蔓延,可能导致其他区域材料起火或导致热引发的爆炸;③火灾蔓延至厂区外;④使用水或化学灭火剂可能产生被污染的水流。

(3)爆炸。如①存在发生爆炸的危险,并可能因产生爆炸碎片或冲击波导致安全风险;②存在发生爆炸的危险,并可能引燃厂区内其他危险废物;③存在发生爆炸的危险,并可能导致有毒材料泄漏;④已经发生爆炸。

分析事故危害程度应当考虑:

(1)危险废物的理化特性(如腐蚀性、爆炸性、易燃性、反应性、毒性或感染性等),其危害人体健康或污染环境的机理,以及在环境中累积、迁移和扩散等特性。

(2)敏感区域。判别事故影响的敏感区域应当考虑风向和风速、水流方向和速度、污染物可达的影响距离、在影响范围内的影响时限、敏感对象的响应时间等多个要素。例如,大气风向在10 到30分钟内发生较大变化的概率较低,若污染物持续释放的时间超过30分钟,则影响范围可能因风向变化而明显大于单风向条件下的影响范围。

4 应急组织机构

41 应急组织机构、人员与职责

以事故应急响应为主线,明确事故报警、响应、结束、善后处置等环节的主管部门与协作部门及其职责;以应急准备及保障机构为支线,明确各应急日常管理部门及其职责;要体现应急联动机制要求。如建立:

(1)应急领导机构:在日常工作中,负责制订和管理应急预案,配置应急人员、应急装备,对外签订相关应急支援协议等;在事故发生时,负责应急指挥、调度、协调等工作,包括就是否需要外部应急/救援力量做出决策。

(2)应急保障机构。在日常工作中,负责应急准备工作,如应急所需物资、设施、装备、器材的准备及其维护等;在事故发生时,负责提供物资、动力、能源、交通运输等事故应急的保障工作。

(3)信息管理和联络机构。在事故发生时,负责对内对外信息报送和传达等任务。

(4)应急响应机构。主要是在发生事故时,负责警戒治安、应急监测、事故处置、人员安全救护等工作。

各应急组织机构应建立A、B 角制度,即明确第一负责人及其各配角,规定有关负责人缺位时的各配角的补位顺序。重要的应急岗位(如消防岗位)应当有后备人员。

应急预案应列出所有参与应急指挥、协调活动的负责人员的姓名、所处部门、职务和联系电话,并定期更新。各级联系列表均应当将首要联系人列在首位,并按照联系的先后次序排列所有联系人。

42 外部应急/救援力量

明确发生事故时应请求支援的外部应急/救援力量名单及其可保障的支持方式和支持能力,装备水平、联系人员及****、抵达时限等,并定期更新。联系列表应当将第一联系单位列在首位,并按照联系的先后次序排列所有联系对象。

外部应急/救援力量主要包括上级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公安、消防、环保、医疗卫生等主管部门,专业应急组织及其他应急咨询或支持机构等。

5 应急响应程序-事故发现及报警(发现紧急状态时)

51 内部事故信息报警和通知

规定单位内部发现紧急状态时,应当采取的措施及有关报警、求援、报告等程序、方式、时限要求、内容等。

52 向外部应急/救援力量报告

明确哪些状态下(如泄漏、火灾或爆炸可能威胁单位/厂区外的环境或人体健康时)应当报告外部应急/救援力量并请求支援。

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及政府应急预案的要求,一般需要向消防、公安、环保、医疗卫生、安监等政府主管部门报告。

53 向邻近单位及人员发出警报

明确哪些状态下(如在事故可能影响到厂外的情况下)应当自行或协助地方政府向周边邻近单位、社区、受影响区域人群发出警报信息以及警报方式。

6 应急响应程序-事故控制(紧急状态控制阶段)

明确接到发生事故后,各应急机构应当采取的具体行动措施。包括响应分级,警戒治安、应急监测、现场处置等。

61 响应分级

明确应急预案的启动级别及条件。

事故的实际级别与响应级别密切相关,但可能有所不同。《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关于特别重大环境事件(Ⅰ级)、重大环境事件(Ⅱ级)、较大环境事件(Ⅲ级)和一般环境事件(Ⅳ级)的分级是事件级别,不是响应分级。

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可根据事故的影响范围和可控性,将响应级别分成如下三级:①I 级:完全紧急状态;②II 级:有限的紧急状态;③III 级:潜在的紧急状态。事故的影响范围和可控性取决于所处理危险废物的类型,发生火灾、爆炸或泄漏等事故的可能性,事故对人体健康和安全的即时影响,事故对外界环境的潜在危害,以及事故单位自身应急响应的资源和能力等一系列因素。

①I 级:完全紧急状态

事故范围大,难以控制,如超出了本单位的范围,使临近的单位受到影响,或者产生连锁反应,影响事故现场之外的周围地区;或危害严重,对生命和财产构成极端威胁,可能需要大范围撤离;或需要外部力量,如政府派专家、资源进行支援的事故。例如:危险废物大量溢出并向下游河流快速扩散。

②II 级:有限的紧急状态

较大范围的事故,如限制在单位内的现场周边地区或只有有限的扩散范围,影响到相邻的生产单元;或较大威胁的事故,该事故对生命和财产构成潜在威胁,周边区域的人员需要有限撤离。例如:液态污染物在某个危险废物经营单位范围内以面状方式扩散;储罐、管线起火,有较多的危险废物泄漏,但可以安全隔离。

③III 级:潜在的紧急状态

某个事故或泄漏可以被第一反应人控制,一般不需要外部援助。除所涉及的设施及其邻近设施的人员外,不需要额外撤离其他人员。事故限制在单位内的小区域范围内,不立即对生命财产构成威胁。例如:某个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的某一生产装置发生固态污染物泄漏;可以很快扑灭的小型火灾;可以很快隔离、控制和清理的危险废物小型泄漏。

62 警戒与治安

明确事故应急状态下的现场警戒与治安秩序维护的方案,包括单位内部警戒和治安的人员以及同当地公安机关的协作关系。事故应急状态下,必要时应当在事故现场周围建立警戒区域,维护现场治安秩序,防止与无关人员进入应急指挥中心或应急现场,保障救援队伍、物资运输和人群疏散等的交通畅通,避免发生不必要的伤亡。

63 应急监测

明确事故状态下的监测方案,包括监测泄漏、压力集聚情况,气体发生的情况,阀门、管道或其他装置的破裂情况,以及污染物的排放情况等。有关信息必须提供给应急人员,以确定选择合适的应急装备和个人防护设施。

环境监测方案可包括事故现场和环境敏感区域的监测方案等。监测方案应明确监测范围,采样布点方式,监测标准、方法、频次及程序,采用的仪器和药剂等。

64 现场应急处置措施

明确各事故类型的现场应急处置的工作方案。包括现场危险区、隔离区、安全区的设定方法和每个区域的人员管理规定;切断污染源和处置污染物所采用的技术措施及 *** 作程序;控制污染扩散和消除污染的紧急措施;预防和控制污染事故扩大或恶化(如确保不发生爆炸和泄漏,不重新发生或传播到单位/厂区内其他危险废物)的措施(如停止设施运行);污染事故可能扩大后的应对措施,有关现场应急过程记录的规定等。

65 应急响应终止程序

明确应急活动终止的条件,应急人员撤离与交接程序,发布应急终止命令的责任人和程序要求等。

7 应急响应程序-后续事项(紧急状态控制后阶段)

明确事故得到控制后的工作内容。如应急协调人必须组织进行后期污染监测和治理,包括处理、分类或处置所收集的废物、被污染的土壤或地表水或其他材料;清理事故现场;进行事故总结和责任认定;报告事故;将事故记录生产记录;补充和完善应急装备;在清理程序完成之前,确保不在被影响的区域进行任何与泄漏材料性质不相容的废物处理贮存或处置活动等安全措施;修订和完善应急预案;等。

8 人员安全及救护

事故通常会对人员产生伤害。因此,建议单列一节,明确紧急状态下,对伤员现场急救、安全转送、人员撤离以及危害区域内人员防护等方案。

9 应急装备

列明应急装备、设施和器材清单,清单应当包括种类、名称、数量以及存放位置(附各装备的位置图)、规格、性能、用途和用法等信息,以利于在紧急状态下使用。规定应急装备定期检查和维护措施,以保证其有效性。

应急设施、装备和器材包括:

①内部联络或警报系统(附使用指南)以及请求外部支援的设施。包括应急联络的电话、对讲机、传真等通信设备,进行事故报警、紧急救护或疏散等指令传递的广播、扩音器、警笛等装置等。

对重点单位,一般要求配备24 小时有效的报警装置,24 小时有效的通讯联络手段。

②消防系统。消防灭火器具、火灾控制装备、消防用水及其储池和相关设备,事故应急池(如储存消防产生的污水)、围堰等。

③切断、控制和消除污染物的设施、设备、药剂。如中和剂、灭火剂、解毒剂、吸收剂等,溢出控制装备等。

④预防发生次生火灾、爆炸或泄漏等事故的设施和设备。

⑤信息采集和监测设备。包括应急监测的设施、设备、药剂,以及进行事故信息统计、后果模拟的软件工具、气象监测设备(如风向标)等。

⑥应急辅助性设施和设备。如应急照明、应急供电系统等。

⑦安全防护用具。包括保障一般工作人员、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设备、器材、服装,安全警戒用围栏、警示牌等。常见的应急人员防护设备有:防护服、呼吸器、防毒面具、防毒口罩、安全帽、防酸碱手套及长统靴等。

⑧应急医疗救护设备和药品。

应急设施装备器材的保障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对其中任何一项信息的忽略都可能导致应急预案的失效。如没有风向标,则在发生大气污染事故时,可能由于风向辨别不清而造成应急措施失效;没有防护服和防毒面具,可能造成人身健康和安全伤害;不了解各应急设施装备器材的存放位置将不能保证其及时投入使用。

10 应急预防和保障方案

明确事故预防和应急保障的方案,包括但不限于:

①预防事故的方案。如重点区域的巡视检查方案。

②应急设施设备器材及药剂的配备、保存、更新、养护等方案。

③应急培训和演习方案。包括对事故应急人员进行应急行动的培训和演习,对单位一般工作人员(特别是新员工)的事故报警、自我保护和疏散撤离等的培训和演习等。应明确演习的内容和形式,范围和频次,组织与监督。

应急培训与演习应当把典型污染事故的应急作为重点内容;重点演习应急响应程序;要与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的场景紧密相关。应急培训可采取课堂学习和工作实际 *** 作相结合的形式。演习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可联合有关外部应急/救援力量共同进行。一般应针对事故易发环节,每年至少开展一次预案演练。

11 事故报告

规定向政府部门或其他外部门报告事故的时限、程序、方式和内容等。

《固体法》规定: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危险废物严重污染环境的单位,必须并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

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应当根据《固体法》、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或政府有关部门的要求,在发生事故后,向政府环保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报告。一般应当在发生事故后立即(如一小时内)以电话或其他形式报告,在发生事故后5-15 日以书面方式报告,事故处理完毕后应及时书面报告处理结果。

12 事故的新闻发布

明确本单位在事故新闻发布中的职责、负责处理公共信息的部门和人员,以确保提供准确信息,避免错误报道。

13 应急预案实施和生效时间

明确应急预案实施和生效的时间。

14 附件

附件是对文本部分的重要补充,为应急活动提供必要的技术性信息。可包括:

(1)组织机构名单

(2)值班联系通讯表

(3)组织应急响应有关人员联系通讯表

(4)危险废物相关方应急咨询服务通讯表

(5)外部应急/救援单位联系通讯表

(6)政府有关部门联系通讯表

(7)本单位平面布置图(特别标注危险及敏感位置)及撤离路线

(8)危险废物相关生产环节流程图

(9)危险物质理化特性及处理措施简表

(10)应急设施配置图

(11)周边区域道路交通示意图和疏散路线、交通管制示意图

(12)周边区域的单位、社区、重要基础设施分布图及有关****,供水、供电单位的****

(13)风险事故评估报告

(14)保障制度

(15)其他

可以参考以下应急预案,应该对你能有所帮助!如满意请评价下答案!谢谢

生产线安全应急预案

1目的

为保障工作场所内人员、财产之安全,随时掌控状况、防患未然,减少集团损失,有效处理一切突发事故,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2适用范围

本标准文件适用于厂处理火灾、水灾、人员伤害、台风、地震、重大传染性疾病、蓄意破坏行为等灾难事故及突发事件。

3权责

工厂安全小组:负责本单位各项安全事项制定、培训、预防及事故处理。

4定义

无。

5内容

51工厂安全小组组织框架图

52 事故处理

521火灾、水灾、工伤及其他紧急预案:

5211 火灾事故应急预案:

 火灾发生时,应立即报警,切断电源,开启紧急照明,及时使用灭火器扑灭火情,在场员工应先行抢救伤者及重要物件。

 及时通知消防队人员到位,并组织现场人员进行初步扑救。

 通知抢修队(由工务负责)、医疗组(由人力资源部负责)、运输队(管理部交通组负责)、处于应急待命状态。

 火灾现场人员进行疏散,使其尽快脱离危险区域。

 火灾扑灭后,应第一时间作火场监定,并通知保险公司。

5212 水灾事故应急预案:

 发生水灾时,应立即开启紧急照明灯;

 在场人员首先切断电源;

 切断现场水源;

 设法抢救重要文件和重要财产(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设备等)。

5213工伤事故(生产事故、交通事故)应急预案:

 发生工伤时,及时联系车辆送受伤人员去指定医院(必要时拨打120)

 代班干部要保护好工伤现场,同时对现场进行拍照。

 安全小组组长或其指定代理人需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召集安全小组成员,事故部门主管及代班干部进行事故原因分析查找,并确定事故类型,明确相关责任人及后续改善措施。

5214其他事故紧急处理预案:

 属打架、盗窃等等治安事故,当发生人身伤亡事故时,应先救人,再理事,同时事发现场人员马上报安全小组成员、保安队,由安全小组或保安队逐级向上呈报,核准后电话报警处理,电话:110或派出所值班电话,并保护好事故现场,派出所人员到场后,协助配合相关调查工作。代班干部要保护好工伤现场,同时对现场进行拍照。

 属临时停电等突发性事故,应及时联系工务部电工或工务部主管进行维修,各工厂启用应急照明系统,并做好本部门人员之管控,各门岗要做好相关门禁及人员管控,同时逐级向上呈报。

 属突遇暴力,财产遭受损失事故,若不能自行解决,应认清对方的形象,抓住其人和物的特征(如人的高、矮、胖、瘦、相貌,车型、车牌号码等),同时注意保护现场,收集现场人证、物证并拨打110电话救援。

 属员工闹事事故,在处理过程中应派人潜入闹事员工队伍中详细调查事故的经过,查清谁是组织者、参与者,主要原因、经过,员工有什么要求等,同时要录像或拍照、录间记录,保存好第一手资料,依法、依管规灵活、妥善、快速处理,使损失降到最低。

5215事故后续处理:

 对受伤人员,安全小组根据事件的处理进度,安排人员对员工本人及其家属进行慰问,并安抚情绪,了解员工及家属的要求,进行合理性处理。

522工厂生产线应急预案:

5221前段异常应急预案:

前段生产过程中出现异常时,根据异常情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具体措施详见《利乐包牛奶制程异常处理作业办法》;

5222杀菌充填段应急预案:

该段出现停电、停水、停汽异常时,产品按照程序设定将直接排地处理,设备根据具体停机原因采取不同措施详见《利乐包牛奶制程异常处理作业办法》;

523工厂外围设备应急预案:

5231水处理设备应急预案:

A突然出现外部停水时,水处理 *** 作人员立即汇报给直接主管,水处理主管立即打电话给县自来水公司了解停水原因,何时修复,通知传达给水处理 *** 作人员;

B水处理 *** 作人员根据车间储水池的蓄水量,预估可以维持生产时间,随后立即电话通知生产厂长及生产现场主管做好相应准备;

C关闭总厂自来水总阀,开启蓄水池的备用水泵给全厂供应生产及生活用自来水;

D水处理负责人随时和县自来水公司联系,及时了解故障维修进度,保证尽快回复生产用水。

5232锅炉房应急预案:

A突然出现外部停汽时,蒸汽压力 一旦出现波动压力降低,锅炉房 *** 作人员会立即电话通知生产车间现场主管做好相应的准备,采取一定措施;

B锅炉房 *** 作人员关闭厂区外蒸汽总阀门,并且立即启动备用锅炉给生产车间供汽,保证生产用汽压力;

C锅炉房 *** 作人员电话联系县供热公司了解停汽原因,故障维修进度,并随时保持联系,一旦外部蒸汽回复正常将关闭锅炉,用外购蒸汽给车间供汽。

5233配电室应急预案:

突然出现外部停电时,配电室值班人员立即汇报给直接主管,电气组主管立即打电话给调度室询问原因,何时修复,并通知配电室值班人员做好停送电准备。如修复时间未确定时,我部立即启动备用发电机进行应急用电。

5234空压机应急预案:突然出现因设备故障停气时,空压制冷人员立即汇报给直接主管,并及时启动备用空压机,,公共组主管到现场查明原因并进行修复待用。

53 奖惩规定

如因处理不及时造成集团严重损失,将追踪相关责任人,并给与相应惩处。

54 其他相关事项

541 发生安全事件时,未经安全小组组长允许,不得擅自接受媒体访问。

542 安全小组应建立安全事件档案,并定期检讨。

543 安全事件若有虚报或者故意掩饰之人员,以专案呈报惩处,对重大事项处理果断,减少事故损失的人员呈报予以奖励。

6相关文件

无。

7流程图

以上就是关于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全部的内容,包括: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应急管理防汛防台全覆盖体系是什么、有没有企业版危险废物应急预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94482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8
下一篇 2023-04-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