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反问句的构成

小学反问句的构成,第1张

一般认为,反问是修辞方法,属于修辞。自从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将反问与设问同时纳入修辞范畴以来,反问属于修辞成了经典性的结论。但是另一方面,语法领域中对反问句的研究也从未中断过。王力先生的《中国现代语法》讲到“反诘语气”,张志公先生的《语法学习》讲到“无疑而问”,说的都是反问句。尤其是丁声树先生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把疑问语气的句子分成特指问、是非问、选择问、反复问、反问五类,这个分法影响很大,现在已被中学语文教材和不少大中专汉语教材采用。影响所及,致使有些修辞学教材只讲设问,不讲反问;人们似乎觉得,反问又应属语法了。其实,反问句同修辞有关,也同语法有关,但是它既不属于修辞,也不属于语法,它属于语义。语义是语言的意义,它主要研究符号跟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句子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符号,它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不同类型的句子各有不同的特点。反问句是一种形式与意义相反的疑问句:肯定的形式表达否定的意义,否定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义。反问句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在语言研究系统中的地位:反问句是语义的类。但是由于传统语义学以研究词义为中心,抛弃了对句义的研究,所以语法学为增强自身的实用性,在对句子作语法结构的深入研究的同时,也将句义的研究纳入了自己的研究范畴。例如对句子语气的研究,对句子用途(即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的研究,实际上都是对句子意义的研究。

从语义上看问句,反问句只是问句的一种。与之相对的是“正问”和“测问”。张静先生在《汉语语法问题》(1987)一书中把疑问句从语义上分为三类:正问、反问、半问。正问是“有疑而问”,从正面提出问题;反问是“无疑而问”,从反面提出问题;半问在“信疑之间”,半问半答。半问,我们称作“测问”。因为它实际上是在表达一种推测。以下例句①是反问,②是正问,③是测问:

①这不是呆气的表现吗?(《呆气》

②这张传单是谁写的?(《挺进报》)

③你是董昆同志吧?(《猎户》)

由于人们对反问句的学科地位认识不清,所以把它看作一种特殊的语法类型,并努力寻找反问句语法形式上的标志,结果未能如愿。例如“难道”曾被看作反问句形式上的标志,但是终被语言现实所否定:

①·难·道又出了林彪这样的坏人?(《为了周总理的嘱托……》)

②(但是看见灯光,我却忽然感到安慰,得到鼓舞。)·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它被噩梦引入了迷阵,到这时才找到归路?(《灯》)

这两例都有“难道”一词,但它们都不是反问句,而是表达一种推测,是测问句。可见,反问句没有独自的语法形式。原来,反问句以疑问句的语法结构作为自己的结构。它们可以是特指问式的,也可以是是非问式的,也可以是选择问式的。这一点,丁声树、朱德熙等先生在其专着中都作过明确的阐述。[

陈述句改为反问句方法:

1、将句中的否定词改为肯定词,或将肯定词改为否定词。即有“不”去“不”;无“不”加“不”。

2、在句中的恰当位置添加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何尝等)。

3、在句末添加对应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句号改为问号。

最后看句子是否通顺,适当做些调整,但不能改动太大,影响原句意思。

改写参考:

我说的是对的。

改为反问:难道我说的不是对的吗?

反问句

(1)、定义:

反问句 ,也不同于一般的疑问句,它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示 肯定或否定。

(2)、特点:

反问句,只问不答,问中有答。

(3)、种类:

反问句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 :是用否定的形式,来表示肯定的内容。

这种反问句的语气,比一般肯定句还要强。

第二种: 是用肯定的形式,来表示否定的内容。

这种反问句的语气,比一般否定句还要强。

(4)、作用:

反问句的主要作用是 :加强语气,发人深醒。

(5)、用途:

它常用于一般文章 ,特别是在议论文中。

(6)、变换:

在写作中,

有时, 为了加强语气,把一般陈述句变成反问句。

变化时,如原句是肯定 的,则加 否定词,变成疑问形式;

如果原句是否定 的, 则去掉 否定词, 变成疑问形式。

有的 反问句,还要加 “难道”、“岂 ”等字样。

有时 ,反问句 还和设问句连用 ,用反问句去充当设问句的答句 ,这样,能同时发挥这两种句式的作用,收到更好的效果。

(7)、注意:

运用反问句 时要注意三点 :

A、反问是只问不答,问中有答 。这就要求隐含在问句中的答案必须明确 。

B、反问句常用在叙述、描写 、抒情的后面 ,以加强语气。

C、反问时,要问得自然,不要强问 。

以上就是关于小学反问句的构成全部的内容,包括:小学反问句的构成、变反问句怎么变、反问句特点和作用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96087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30
下一篇 2023-04-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