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计算机在医学方面的应用有哪些

4. 计算机在医学方面的应用有哪些,第1张

计算机医学中的应用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技术已渗透到医学及其管理的各个领域,可利用计算机获取、存储、传输、处理和利用医学及医学管理的各种信息。经过30多年的实践和发展,医学信息处理学已成为一门新兴的、医学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对医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电子计算机的组成部分 计算机分硬件和软件两大系统。硬件系统指计算机的各种具体的电子和机械设备;而软件系统则指各种类型的计算机语言和程序。

 计算机硬件部分包括中央处理器、内存储器、外存储器、接口电路、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等。通过总线连接,组成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硬件系统。人们通过输入设备(常用的是键盘)输入命令、数据等,并可利用内、外存储器给予存储,还可命令中央处理器对数据进行要求的运算处理,最后还可将结果通过输出设备(常用的有显示器和打印机)输出。

 计算机软件部分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软件有语言与程序之别。计算机语言是由可供人们用于编写程序的 有一定结构的计算机能够识别的各个命令(及指令组成)。所谓“高级语言”就是计算机语言的一种。程序就是人们用计算机语言按一定顺序排列编写的一系列语句,计算机将按顺序一个语句接一个语句地执行,以完成人们的某些要求。系统软件包括计算机语言、 *** 作系统(一组程序,人们可以通过它方便地 *** 作计算机)、数据库管理系统(一种计算机数据管理技术)等;应用软件指人们为某个特定要求而编写的程序。系统软件由计算机厂商随计算机硬件一起提供给用户,而应用软件则需由用户根据自身工作需要进行开发(这就是所谓的“二次开发”),或从软件公司购买。

 计算机在医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共有下列12个方面:

 计算机辅助诊断和辅助决策系统(CAD&CMD) 可以帮助医生缩短诊断时间;避免疏漏;减轻劳动强度;提供其他专家诊治意见,以便尽快作出诊断,提出治疗方案。诊治的过程是医生收集病人的信息(症状、体征、各种检查结果、病史包括家族史以及治疗效果等等),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作出结论。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则是通过医生和计算机工作者相结合,运用模糊数学、概率统计以至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上建立数学模型,对病人的信息进行处理,提出诊断意见和治疗方案。这样的信息处理过程,速度较快,考虑到的因素较全面,逻辑判断也较严谨。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编制的辅助诊治系统,一般称为“医疗专家系统”。人工智能是当代计算机应用的前沿。医疗专家系统是根据医生提供的知识,模拟医生诊治时的推理过程,为疾病等的诊治提供帮助。医疗专家系统的核心由知识库和推理机构成。知识库包括书本知识和医生个人的具体经验,以规则、网络、框架等形式表示知识,存贮于计算机中。推理机是一个控制机构,根据病人的信息,决定采用知识库中的什么知识,采用何种推理策略进行推理,得出结论。由于在诊治中有许多不确定性,人工智能技术能够较好地解决这种不精确推理问题,使医疗专家系统更接近医生诊治的思维过程,获得较好的结论。有的专家系统还具有自学功能,能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再获得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诊治水平。

 这类系统较好的实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的 MYCIN系统,它能识别出引起疾病的细菌种类,提出适当的抗菌药物。在中国类似的系统有中医专家系统,或称“中医专家咨询系统”。

 医院信息系统(HIS) 用以收集、处理、分析、储存和传递医疗信息、医院管理信息。一个完整的医院信息系统可以完成如下任务:病人登记、预约、病历管理、病房管理、临床监护、膳食管理、医院行政管理、健康检查登记、药房和药库管理、病人结帐和出院、医疗辅助诊断决策、医学图书资料检索、教育和训练、会诊和转院、统计分析、实验室自动化和接口。

 这些系统中较著名的如美国复员军人医院的DHCP;马萨诸塞综合医院用 MUMPS语言开发的COSTAR等。中国从1970年起,就开发了一些医院信息系统,并统一规划开发了医院统计、病案、人事、器材、药品、财务管理软件包。

 生物-医学统计及流行学调查软件包 在临床研究、实验研究及流行学调查研究中,需要处理大量信息。应用计算机可以准确快速地对这些数据进行运算和处理。为了这方面的需要,用各种计算机语言开发了不少软件包。较著名的有SAS、SPSS、SYSTAT及中国的RDAS等。

 卫生行政管理信息系统 (MIS) 利用计算机开发的“卫生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又称“卫生管理信息/决策系统”,能根据大量的统计资料给卫生行政决策部门提供信息和决策咨询。一个完整的卫生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包括三部分:①数据自动处理系统(ADP),主要功能是收集与整理数据、汇总成各类统计报表与图表。②信息库,是指能使单位与其外部机构之间,以及单位内部各种职能之间相互共享信息资源的一种模式。信息来源有法定的和非法定的(一次性调查),还有来自计算机日常收集到的各种活动所产生的信息流。设立信息库的主要目的是沟通各项活动和修正工作人员的行动。③决策咨询模型,又称信息决策模型,可根据必要信息用它作出可行或优化方案,预测事业的发展。传统的方法(即非信息/决策系统)主要依赖过去的资料,考虑当前决策,或估计今后的发展,它不能产生比较有效而且迅速的应变措施,信息/决策的数学模型,若建立的数学模型比较合理,便可以及时由当前活动中,指出即将发生的偏差,预见未来,以支持管理决策反应不断改变。

 医学情报检索系统 利用计算机的数据库技术和通讯网络技术对医学图书、期刊、各种医学资料进行管理。通过关键词等即可迅速查找出所需文献资料。

 计算机情报检索工作可分为三个部分:①情报的标引处理;②情报的存贮与检索;③提供多种情报服务,可向用户提供实时检索,进行定期专题服务,以及自动编制书本式索引。

 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制的“医学文献分析与检索系统”(MEDLARS)是国际上较著名的软件系统,这是一个比较完善的实时联机检索的网络检索系统。通过该馆的IBM3081计算机系统能提供联机检索和定题检索服务,通过通讯网络、卫星通讯或数据库磁带的方法,在16个国家和地区中形成世界性计算机检索网络。其他著名的系统如IBM4361,MEDLARS等。中国开发了一些专题的医学情报资料检索系统,如中医药文献、典籍的检索系统。

 药物代谢动力学软件包 药物代谢动力学运用数学模型和数学方法定量地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转化和排泄等动态变化的规律性。人体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不可能也不容易直接测定,因此常用血尿等样品进行测量,通过适当的数学模型来描述和推断药物在体内各部分的浓度和运动特点。在药代动力学的研究中,最常用的数学方法有房室模型、生理模型、线性系统分析、统计矩和随机模型等。这些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与应用,都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分不开。已开发了不少的药代动力学专用软件包,其中较著名的有NONLIN程序(一种非线性最小二乘法程序)。

 疾病预测预报系统 疾病在人群中流行的规律,与环境、社会、人群免疫等多方面因素有关,计算机可根据存贮的有关因素的信息并根据它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作出人群中疾病流行情况的预测预报,供决策部门参考。荷兰、挪威等国还建立了职业病事故信息库,因此能有效地控制和预测职业危害的影响。中国上海、辽宁等地卫生防疫部门,对气象因素与气管炎、某些地方病、流行病(如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膜炎等)的关系作了大量分析,并建立了数学模型,用这些模型在微型机上可成功地作出这些疾病的预测预报。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医学科学知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更好地利用医学知识库和检索医学文献;教员可以利用它编写教材,并可通过电子邮件与同事和学生保持联系,讨论问题,改进学习和考察学习成绩;医务人员可根据各自的需要和进度,进行学习和补充新医学专门知识。目前在一些医学研究和教学单位里已建立了可由远程终端通过电话网络访问的各种 CAI医学课程。利用计算机进行医学教育的另一种重要途径是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即用计算机模拟人体或实验动物,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实验环境和手段,使学生能更方便地观察人体或实验动物,在条件参数改变下的各种状态,其中有些状态在一般动物实验条件下往往是难于观察到的。由于光盘技术、语言识别、触摸式屏幕显示等新技术的发展,教学用的计算机模拟病例光盘等已试制成功,并作为商品在市场上供应,利用这种光盘可方便地显示手术室等现场实际图景和情况,或有关教科书和文献资料,供学生学习。

 最佳放射治疗计划软件 计算机在放疗中的应用,主要是计算剂量分布和制订放疗计划。以往用手工计算,由于计算过程复杂,所以要花费许多时间。因而,在手工计算的情况下,通常只能选择几个代表点来计算剂量值。利用计算机,则只要花很短时间,而且误差不超过5%,这样,对同一个病人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几次计算,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的放射治疗计划就成为可能。所谓最佳放射治疗计划就是对病人制订治疗计划,包括确定照射源、放射野面积、放射源与体表的距离、入射角以及射野中心位置等,然后再由计算机根据治疗机性能和各种计算公式,算出相应的剂量分布,在彩色监视器上形象地显示出来。对同一个病人,经过反复改变照射条件,进行计算、分析和比较,就可以得出最理想的剂量分布,使放射线照射方向上伤害正常组织细胞最少,放疗疗效最佳,这就是最佳放射治疗计划。同时,可将此剂量分布图用绘图仪记录下来,存入病历,以供治疗时使用或长期保存。

 计算机医学图像处理与图像识别 医学研究与临床诊断中许多重要信息都是以图像形式出现,医学对图像信息的依赖是十分紧密的。医学图像一般分为二类:一是信息随时间变化的一维图像,多数医学信号均属此一类,如心电图、脑电图等;另一是信息在空间分布的多维图像,如X射线照片、组织切片、细胞立体图像等等。在医学领域中有大量的图像需要处理和识别,以往都是采用人工方式,其优点是可以由有经验的医生对临床医学图像进行综合分析,但分析速度慢,正确率随医生而异。计算机高速度、高精度、大容量的特点,可弥补上述不足。特别是有一些医学图像,如脑电图的分析,凭人工观察,只能提取少量信息,大量有用信息白白浪费。而利用计算机可作复杂的计算,能提取其中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另外进行肿瘤普查时,往往要在显微镜下观看数以万计的组织切片;日常化验或研究工作中常需要作某种细胞的计数。这些工作既费力又费时,若使用计算机,就将节省大量人力并缩短时间。利用计算机处理、识别医学图像,在有的情况下,可以做人工做不到的工作。如心血管造影,当用手工测量容积,导出血压容积曲线时,只能分析出心脏收缩和舒张的特点。若利用计算机计算,每张片子只需一秒钟,并可以得到瞬时速度、加速度、面积和容积等有用的参数。此外,不管上述那一类工作中,计算机还能完成人工不能完成的另一类工作即图像的增强和复原。1970年代医学图像处理在计算机体层摄影成像术(CT)方面的突出成就,和磁共振成像仪、数字减影心血管造影仪等新装置的相继出现,以及超声等其他医学成像仪器的进一步完善,使人们对放射和核医学图像的处理及模式识别研究的兴趣更为浓厚。显微图像在医学诊断和医学研究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计算机图像处理与分析方法已用于检测显微图像中的重要特征,人们已能用图像处理技术和体视学方法半定量与定量地研究细胞学图像以至组织学图像。计算机三维动态图像技术已使心脏动态功能的定量分析成为可能。

 生物化学指标、生理信息的自动分析和医疗设备智能化 医疗设备智能化是指现代医疗仪器与计算机技术及其各种软件结合的应用,它使这些设备具有自动采样、自动分析、自动数据处理等功能,并可进行实时控制,它是医疗仪器发展的一个方向。

 计算机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计算机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主要分为三个方面:①护理,包括护理记录、护理检查、病人监护、药物管理等。②护士教育,包括护理 CAI教育、护士教学计划与学习成绩记录管理。③护士管理,包括护士服务计划调度、人力资源管理、护士工作质量的检查或评比等。

转自清华大学本科招生网

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BME)学科是理、工、医、生物等学科高度交叉的新兴学科。该学科致力于人的防病、治病、康复和健康,致力于为探索生命现象,提供高水平的科学方法和工程技术手段。因此,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将始终是朝阳学科。

由于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应用最先进的理工科理论与方法来研究人的生命现象与规律,因此其研究领域极其广泛,其研究方向也非常多,主要有:生物医学信号的检测与处理;医学成像;生物医学材料;人工器官;康复工程;远程医疗;生物芯片等等。在每一个研究方向上又有着非常宽广的内容。因此,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也是今后几十年内最容易出现理论突破和技术创新的学科领域之一

基本概况

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源于1979年创建的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专业。随着清华大学医学院的成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于2001年被调整到医学院,并成立了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我校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具有学士、硕士及博士授予权的一级学科,并建立有独立的博士后流动站,其以高质量的教学和科研在全国同行中获得了广泛的称赞,并在2001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清华大学的校领导曾多次表示,要在今后几年内重点支持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力争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2011年)之际,使我校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本学科设有5个教学实验室(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与处理实验室;医学成像与医学图像处理实验室;医疗仪器实验室;电生理实验室;清华大学-TI联合DSP实验室)和5个研究室(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与处理研究室;医学工程与健康技术研究室;优生工程与认知科学研究室;医学信息工程研究室;人体运动信息检测研究室)。

生物医学工程系拥有一支精干的、知名的教师队伍。现有教师11人,绝大部分教师具有在国外留学或工作的经历。其中教授、博士生导师4人,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尽快在国内外公开招聘一流的学科带头人,并力争在五年内达到50人的教师规模。

此外,生物医学工程系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正在脑科学、重大疾病检测新方法、数字化人体仿真平台建设、人体运动信息检测等方面参与组织国家重大课题研究,并与美国MIT、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美国西北大学、香港震雄集团、美国TI、IBM、HP、Motorola等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通过吸引外资加强了基地建设,通过互访合作提高了科研教学的整体水平。

主要研究方向与成果

本专业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有:生物医学信号的检测与处理;医学成像与医学图像处理;生理系统建模与仿真;人体运动及无损检测;医学信息及智能化医学仪器。

生物医学工程系在生物医学信息的无创检测、处理与传输、生理系统的建模与仿真、超声成像技术等领域有着长期的系统的研究,其水平处于国内前列;在脑机接口、心血管系统仿真、人体运动信息检测、神经肌肉仿真、胎儿监护、耳声发射检测、远程家庭监护等方面具有较明显特色,处于国内领先和国际前沿水平。先后发表论文800多篇,其中有50多篇发表在本领域国际公认的高水平期刊上,被SCI收录的有20多篇,被EI收录的有100多篇。本系的老师中,有三人先后应邀担任IEEE在该领域的三个汇刊(IEEE Trans on BME, IEEE Trans on ITB, IEEE Trans on Rehab)的编委以及AUTOMADICA的心血管仿真特刊客座主编,且有12人在国内7个学会以及9个期刊任职,白净教授还当选为IEEE Fellow。

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

生物医学工程系的目标是培养在本学科领域,能够从事理论研究的高水平科学家和应用开发方面的杰出人才。

生物医学工程系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与选用方面都参照国外著名研究型大学同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框架,并结合本系自己的特点,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本科生培养体系。我们强调学生学习要打好基础,重视对其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实施“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注重实践环节,相对增加选修课,取消限选课,从而拓宽了学生选课空间与个性发展的余地。

本专业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医学和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要结合医学学科的特点深入扎实地学习电子、信息类的专业知识,如医学电子学、医学信号的检测和处理、医学成像与医学图像处理、医学模式识别、医疗仪器原理及设计等。此外,本专业还非常重视提高学生数学和外语水平。

除外语、数学、物理、人文及体育等学校公共课程以外,本科生要学习(或选修)的课程主要有:现代生物学导论;生理学;生物学专题;生物医学工程概论;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应用;计算机图形学;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自动控制原理;人体运动信息检测与处理;生物医学电子学;医用电子仪器;医学仪器设计;医学图像处理等等。

实践环节有:电子工艺实习;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生理学实验;电子技术综合实验;专业实践综合训练;生产实习;论文综合训练等。

毕业前景

由于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新兴性、前沿性以及其研究和应用领域的广泛性,使其所培养的学生大有“用武之地”。生物医学工程系毕业生的就业领域为:医疗仪器企业的研发机构;生物医学工程及相关学科的科研单位;大型医院的设备中心;高等院校;国家公务员;相关行业(如IT,仪器仪表等)。

根据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1999-2003年5年的统计,在毕业的近160名本科生中:出国深造者30人左右,约占20%;继续读研究生者100人左右,约占60%;毕业分配者30人左右,约占20%,他们就业的主要方向是外企、电子和信息类大公司。

其实这个专业和医学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基本上是机械+计算机

国内最好的是上海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

超声波是声波大家族中的一员。

声波是物体机械振动状态(或能量)的传播形式。所谓振动是指物质的质点在其平衡位置附近进行的往返运动。譬如,鼓面经敲击后,它就上下振动,这种振动状态通过空气媒质向四面八方传播,这便是声波。

超声波是指振动频率大于20KHz以上的,人在自然环境下无法听到和感受到的声波。

超声波治疗的概念:

超声治疗学是超声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超声治疗时将超声波能量作用于人体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疾患和促进机体康复的目的。

在全球,超声波广泛运用于诊断学、治疗学、工程学、生物学等领域。赛福瑞家用超声治疗机属于超声波治疗学的运用范畴。

(一)工程学方面的应用:水下定位与通讯、地下资源勘查等

(二)生物学方面的应用:剪切大分子、生物工程及处理种子等

(三)诊断学方面的应用:A型、B型、M型、D型、双功及彩超等

(四)治疗学方面的应用:理疗、治癌、外科、体外碎石、牙科等

超声波的特点:

1、超声波在传播时,方向性强,能量易于集中。

2、超声波能在各种不同媒质中传播,且可传播足够远的距离。

3、超声与传声媒质的相互作用适中,易于携带有关传声媒质状态的信息(诊断或对传声媒质产生效应。(治疗)

超声波是一种波动形式,它可以作为探测与负载信息的载体或媒介(如B超等用作诊断);超声波同时又是一种能量形式,当其强度超过一定值时,它就可以通过与传播超声波的媒质的相互作用,去影响,改变以致破坏后者的状态,性质及结构(用作治疗)。

超声波的发展史:

一、国际方面:

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物理学上发现了压电效应与反压电效应之后,人们解决了利用电子学技术产生超声波的办法,从此迅速揭开了发展与推广超声技术的历史篇章。

1922年,德国出现了首例超声波治疗的发明专利。

1939年发表了有关超声波治疗取得临床效果的文献报道。

40年代末期超声治疗在欧美兴起,直到1949年召开的第一次国际医学超声波学术会议上,才有了超声治疗方面的论文交流,为超声治疗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6年第二届国际超声医学学术会议上已有许多论文发表,超声治疗进入了实用成熟阶段。

二、国内方面:

国内在超声治疗领域起步稍晚,于20世纪50年代初才只有少数医院开展超声治疗工作,从1950年首先在北京开始用800KHz频率的超声治疗机治疗多种疾病,至50年代开始逐步推广,并有了国产仪器。公开的文献报道始见于1957年。到了70年代有了各型国产超声治疗仪,超声疗法普及到全国各大型医院。

40多年来,全国各大医院已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资料和比较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超声体外机械波碎石术和超声外科,是结石症治疗史上的重大突破。如今已在国际范围内推广应用。高强度聚焦超声无创外科,已使超声治疗在当代医疗技术中占据重要位置。而在21世纪(HIFU)超声聚焦外科已被誉为是21世纪治疗肿瘤的最新技术。

超声波治病机理:

1.机械效应:超声在介质中前进时所产生的效应。(超声在介质中传播是由反射而产生的机械效应)它可引起机体若干反应。超声振动可引起组织细胞内物质运动,由于超声的细微按摩,使细胞浆流动、细胞震荡、旋转、摩擦、从而产生细胞按摩的作用,也称为“内按摩”这是超声波治疗所独有的特性,可以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刺激细胞半透膜的弥散过程,促进新陈代谢、加速血液和淋巴循环、改善细胞缺血缺氧状态,改善组织营养、改变蛋白合成率、提高再生机能等。使细胞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导致细胞的功能变化,使坚硬的结缔组织延伸,松软。

超声波的机械作用可软化组织,增强渗透,提高代谢,促进血液循环,刺激神经系统和细胞功能,因此具有超声波独特的治疗意义。

2.温热效应:人体组织对超声能量有比较大的吸收本领,因此当超声波在人体组织中传播过程中,其能量不断地被组织吸收而变成热量,其结果是组织的自身温度升高。

产热过程既是机械能在介质中转变成热能的能量转换过程。即内生热。超声温热效应可增加血液循环,加速代谢,改善局部组织营养,增强酶活力。一般情况下,超声波的热作用以骨和结缔组织为显著,脂肪与血液为最少。

3.理化效应:超声的机械效应和温热效应均可促发若干物理化学变化。实践证明一些理化效应往往是上述效应的继发效应。TS-C型治疗机通过理化效应继发出下列五大作用:

A弥散作用:超声波可以提高生物膜的通透性,超声波作用后,细胞膜对钾,钙离子的通透性发生较强的改变。从而增强生物膜弥散过程,促进物质交换,加速代谢,改善组织营养。

B触变作用:超声作用下,可使凝胶转化为溶胶状态。对肌肉,肌腱的软化作用,以及对一些与组织缺水有关的病理改变。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变和关节、肌腱、韧带的退行性病变的治疗。

C空化作用:空化形成,或保持稳定的单向振动,或继发膨胀以致崩溃,细胞功能改变,细胞内钙水平增高。成纤维细胞受激活,蛋白合成增加,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形成加速,胶原张力增加。

D聚合作用与解聚作用:水分子聚合是将多个相同或相似的分子合成一个较大的分子过程。大分子解聚,是将大分子的化学物变成小分子的过程。可使关节内增加水解酶和原酶活性增加。

E消炎,修复细胞和分子:超声作用下,可使组织PH值向碱性方面发展。缓解炎症所伴有的局部酸中毒。超声可影响血流量,产生致炎症作用,抑制并起到抗炎作用。使白细胞移动,促进血管生成。胶原合成及成熟。促进或抑制损伤的修复和愈合过程。从而达到对受损细胞组织进行清理、激活、修复的过程。

(摘自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超声医学》、《实用超声治疗学》和《物理治疗全书》):

1、可以配戴眼镜来矫正视力。

2、两眼裸视力或者矫正视力达到对数视力表49以上即可。

扩展资料:

健康体检的程序一般是在空腹的前提下完成抽血化验(包括血常规、血生化、血免疫、肿瘤标志物、激素、微量元素等项目)和腹部超声检查。还有不需空腹的内、外、眼科、耳鼻喉科、口腔、妇科及中医等临床科检查,心电图、胸部透视、骨密度、经颅多普勒等辅检科检查,当然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再选做其它项目。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体检程序

以上就是关于4. 计算机在医学方面的应用有哪些全部的内容,包括:4. 计算机在医学方面的应用有哪些、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都学哪些教材、超声波有什么作用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96859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30
下一篇 2023-04-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