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的程序员总被称为码农

为什么中国的程序员总被称为码农,第1张

实际上IT行业在中国并不是特别差的行业,而程序员的工资也并不低,但为什么中国的程序员总被称作码农或者说是苦逼的程序员?中国的程序员生活和欧美的有什么不一样?之前,研发频道曾发过《东方程序员怎么看西方程序员》和《西方同行眼中的东方程序员》这两篇文章。来自世界各地的程序员们各抒己见。或许,从上面两篇文章中也多少能得出“”下面是来自知乎网上各位大牛的看法。让我们来一起看下!一位叫吴涛的程序员的回答:编程活动和机械电子一样可以视为一种工艺(craftsmanship),从事此类工艺活动的人可以叫做工匠或者工程师。经历过工业革命的欧美国家,有深厚的工程根底,从机械到电子再到软件,都是国家产业的支柱,滋养着社会中坚力量的中产阶级。工程师的社会地位普遍比较高,他们有工艺的传承,有文化圈,有产业的历史。而国内目前的软件工业和制造业非常相似,以来料加工式的低水平重复劳动为主。就好像农民仰赖着老天提供种子、土壤、阳光和水,中国程序员仰赖着洋人提供设备、技术和理念,从微处理器、 *** 作系统、编程语言、编译器、IDE、编程框架到应用程序,除了做晶圆的沙子是本地产的,几乎没有什么属于自己,每天的工作内容主要就是把别人已有的东西按照自己的——甚至不是自己的——需求装配一下,没有什么创造性,也很少有业界的技术积累和传承出现,即便有也流传不开,毕竟程序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有知识,没文化」,就是说这样的状况。记得劣质盗版VCD满天飞的时代,有个程序员做出一款丑陋但是解码容错能力很好的播放器,贴合国情,一炮成名,结果好容易写本书,没有几个句子能写通顺的。这种技术书籍的拙劣状况一直保持到现在,而且拙劣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了。没有技术传承,没有文化圈,不乏有人上大学之前对编程一窍不通,学计算机只是因为计算机「热门」而已。如同包办的婚姻,没有一丝爱情,最后以编程为业,只是因为也不会做别的什么了。另一方面,国内程序员不论薪水如何,的确很苦。许多人长期被迫加班,最后甚至会成为一种自愿的习惯。可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并未因此而提高,就像千百年来用惯锄头和镰刀的农夫,很少有人会想要去学习、改进自己使用的工具和习惯,甚至对于新兴的思潮和方法抱有非理性的抵触情绪。生活如此悲惨,却又如此不思进取,和农民的问题很相似。再加上,就好像城里人眼中的乡下人一样,程序员们木讷、邋遢、缺乏情调、土。可偏偏又自负而且互相看不起。总而言之,在中国做一个程序员,很少有什么事情能让人觉得自己从事的工作很体面。那么,在整个社会以自嘲为风尚、许多行业都喜欢好勇斗狠地自轻自贱的状况中,使劲贬低自己的职业,自嘲和群吵时,就不会有什么心理包袱。不过,就好像黑人可以自称或者互称「黑鬼」,但是白人如果敢讲立刻会惹祸一样,喜欢以此自称的程序员并不见得能容忍其他人这样称呼自己。最后,英语有类似的说法,将带有隔断的办公室叫做cube farm,常见于传统的软件公司。以讽刺(但不限于)软件公司日常生活为主题的漫画Dilbert就有不少格子办公室里的场景。不过cube farm说的并不是程序员们像农民,而是说他们像地里的庄稼或者果树,产出成果,等待收割。毕竟,欧美发达国家的农民生活往往比程序员更好。高收入,农机劳作,大片的私有土地,宁静的田园生活。农民的生活在那里,如果不是令人向往,至少也并无贬义。补充:本版同文所说的code monkey在英语中的语用,与「码农」在中文里的用法并不一样。code monkey是指以计算机程序员或者那些以编码为生的人。这个术语可能包含轻微的贬义,这意味着开发者可能编写代码,但不能执行复杂点的任务,比如:构建软件结构、分析和设计,一般指初级程序员。如果一名code monkey正在努力增加知识和提升职业技能,那么会有另一个等级名词赋予他。其实code monkey这个术语在层次划分上还是有点困难的,因为像那些真正熟练的开发人员或程序员他们仍然在做编码工作。或许像这样划分会好一点:coder:编码员programmer:程序员software engineer:软件工程师software analyst:软件分析师software architect:软件架构师或许还可以在前面加“初级”、“中级”、“高级”这几个前缀。这些都反映了一定的等级、技能水平和薪资。请注意:它只能在小范围确定的某种层次结构,例如在一个公司、甚至一个部门。一个在A公司工作的“程序员”可能比B公司的中级架构师所要求的技能更多。下面是关注前端技术的邓陈华同学的回答:首先, 问题的题目”“是有一定的可辩论性的,因为我所了解的事实是,大多时候是“中国的程序员自称为码农”,很少有不同行的人称呼程序员为“码农”。当然,可能和我所处环境有关系。认可涛吴所说的“自称码农的程序员并不见得能容忍其他人这样称呼自己”,因为这就像他所举的例子,黑人允许自称,但不允许白人称呼,同样的词在熟人说来是亲切、是自嘲、甚至可以是自讽,但在外人说来,那不仅是不尊重,还有可能是侮辱。其次,身处互联网行业,程序员工作辛苦,加班再正常不过,项目进度、突发情况、公司文化都可能成为加班的理由,虽然收入不一定差,但够苦逼。另外一方面, 程序员鱼龙混杂,水平参差不齐,而互联网向来是一个强调能力的开放行业,有多少能力就拿多少工资,这样注定有相当大一部分因为水平不够,导致收入问题成为“码农”的心病。而“ 工作辛苦”、“收入低”和农民有类似,所以无论自嘲或者是被别人冠以“码农”的称谓,辛苦、收入低这两个标志包含其一的可能性非常大。如果两者兼有,那就是纯种‘码农’一枚,够苦逼。当然,还有第三种情况就是像赵劼姐夫这样,“d钢琴的码农”,已经做“码农”做到一种境界,并不一定强调其辛苦、更不会收入差,以“码农”调侃的口吻戏谑人生,这个心态和大家自称屌丝是一样的,更多的自嘲自讽。其实,这样收入高而且相对不这么辛苦的精英“码农”在行业内也不少。下面是在读研究生吴洲提供的,来自图灵中文社区电子杂志《码农》第一期的首卷语:《所谓码农》一文的解释:对于“码农”这个称呼,有些人喜爱有加,有些人不以为然。区别在于对待“农”这个字的感觉。农当然是指农民,这个词寓义很丰富,既可以说它伟大,也可以说它渺小。说它伟大,是因为我们的生存离不开农民,而且中国一直是个农业为本的国家,曾经说是百分之八十的人是农民,这意味着往前翻

王小波是中国最早的程序员之一,也是中国最富有、最具艺术性的作家之一。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在中国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苦难和荒谬,但不幸的是,他英年早逝。在他早年的文学作品中我看到了他摒弃了中国现代文学谄媚的传统,对我们生活中所有的荒谬和苦难进行了最深刻的讽刺。

王小波是怎么当上程序员的。

因为王小波在大学时学的是贸易,所以经常要做统计。后来他直接用电脑做各种数据的分析。后来由于王小波对软件的要求过高,但那时候又没有符合他要求的软件。所以他萌生了为什么不自己写软件的想法。从那以后,王小波开始自学C,汇编,fortran等语言。后来经过他的努力做出了中文的编辑器和输入法。但是后面由于王小波对于软件的兴趣减弱,便没有继续深造。

王小波的文章对我有什么启发?

在放弃程序员工作后,王小波开始对小说感兴趣并开始写书。我曾经看过一些他的作品,我在他的作品中学会了独立思考。当时我喜欢学习别人的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变成了没有自己观点的盲目服从。王小波的文章让我明白了如何成为一个独立的思想家,如何避免听从别人的建议。我每次读王小波的文章,都提醒自己我是一个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我从王小波的文章中了解到了什么?

我从王小波的文章中了解到了,他从未见过有人敢于与日常生活的限制和规范作斗争。在他的眼中,人们总是生活在一个正常的生活结构中,甚至时间也应该被仔细划分。许多人不仅创造自己的生活,而且规范他人的生活。生活是一个无穷的限制。

以上就是关于为什么中国的程序员总被称为码农全部的内容,包括:为什么中国的程序员总被称为码农、王小波是中国第一代程序员吗从他身上能学到哪些、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97332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1
下一篇 2023-05-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