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合成地震记录 时深曲线如何求

人工合成地震记录 时深曲线如何求,第1张

人工合成记录的目的就是得到某个地区的时深曲线,通常使用测井序列中的声波曲线(DT、AC)和你选取的地震子波(雷克子波,零相位子波等)进行反褶积,就可以得到合成记录,同地震剖面进行对比,达到最大相似后,即确定这个是有效的合成记录,这样测井曲线的深度域和地震剖面的时间域有了很好的匹配,这个就是时深标定,生成的时深关系就是我们的目的

12按圈闭类型划分油气藏

有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三大类。后两类比较难于发现,勘探难度大,称为隐蔽圈闭油气藏。

13岩石分类

岩石分沉积岩、火成岩及变质岩三大类。多数油、气储存于沉积岩中,火成岩及变质岩中也可以储存油、气。常见的沉积岩有砂岩、砾岩、泥岩、页岩、石灰岩及白云岩等。

14地层及其单位

岩石(特别是沉积岩)常常是由老到新呈现为层状排列的,因而把这些排列在一起的岩石统称为地层。地层的单位有大有小,因其成因和时代及工作需要可把排列在一起的岩石划分为不同的地层单位和系统。

15地层时代划分

地层形成的年代有老有新,通常把地层的时代由老至新划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与“代”相对应的地层单位则称为“界”,如太古界、……新生界等。“代”可以细分为“纪”,如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分为第三纪、第四纪等,与“纪”相对应的地层单位称为“系”,如侏罗系、第三系等。“纪”和“系”还可以再详细划分,如油、气勘探开发工作中常用到的“×××组”和“×××层”,就是更小的地层单位。

16三维地震勘探

由于地震勘探的测线只提供了二维的信息,要了解一定面积内的地下情况需要把各条测线的地震剖面进行对比,找出相关的信息推断测线之间的地下情况,才能形成整体概念,这就可能产生相当大的人为误差。三维地震是在一定的面积上采用地下地震信息的方法,它可从三维空间(立体的)了解地下地质构造情况。这种方法可以提供剖面的、平面的,立体的地下地质图构造图象,大大地提高了地震勘探的精确度,对地下地质构造复杂多变的地区特别有效。

17高凝油

通常把凝固点在40℃以上,含蜡量高的原油叫高凝油。辽宁省的沈阳油田是我国最大的高凝油田,其原油的最高凝固点达67℃。

18稠油

稠油是沥青质和胶质含量较高、粘度较大的原油。通常把地面密度大于0943、地下粘度大于50厘泊的原油叫稠油。因为稠油的密度大,也叫做重油。我国第一个年产上百万吨的稠油油田是辽宁省高升油田。

19天然气

地下采出的可燃气体称做天然气。它是石蜡族低分子饱和烃气体和少量非烃气体的混合物。天然气按成因一般分为三类:与石油共生的叫油型气(石油伴生气);与煤共生的叫煤成气(煤型气);有机质被细菌分解发酵生成的叫沼气。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

20干气和湿气

1石油

石油是一种液态的,以碳氢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矿产品。原油是从地下采出的石油,或称天然石油。人造石油是从煤或油页岩中提炼出的液态碳氢化合物。组成原油的主要元素是碳、氢、硫、氮、氧。

2石油成因的学说

主要有无机成因和有机成因学说。多数学者认为石油主要是有机成因的。

3生油岩

按照有机成因学说,大量的微体生物遗骸与泥砂或碳酸质沉淀物埋藏在地下,经过长时期的物理化学作用,形成富含有机质的岩石,其中的生物遗骸转化为石油。这种岩石称为生油岩。

4储集层

是指能够储存和渗滤油气的岩层,它必须具有储存空间(孔隙性)和储存空间一定的连通性(渗透性)。储集层中可以阻止油气向前继续运移,并在其中贮存聚集起来的一种场所,称为圈闭或储油气圈闭。

5油气藏

圈闭内储集了相当多的油气,就称为油气藏。

6油气田

在地质意义上,油气田是一定(连续)的产油面积内各油气藏的总称。该产油面积是受单一的或多种的地质因素控制的地质单位。

7油气聚集带

油气聚集带是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位置邻近的一系列油气藏或油气田的总和。它具有明确的地质边界区,形成年产原油430万吨和天然气38亿立方米生产能力。

8含油气盆地

在地质历史上某一时期的沉降区,接受同一时期的沉积物,有统一边界,其中可形成并储集油气的地质单元,称做含油气盆地。

9生油门限

生油岩在地质历史中随着埋藏在地下的深度加大,受到的压力和温度增加,其中的有机质逐步转变成油或气。当生油岩的埋藏到达大量生成石油的深度(也是与深度相应温度)时,叫进入生油门限。

10油气地质储量及其分级

油气地质储量就是油气在地下油藏或油田中的蕴藏量,油以重量(吨 )为计量单位,气以体积(立方米)为计量单位。地质储量按控制程度及精确性由低到高分为预测储量、控制储量和探明储量三级。地处豫西南的南阳盆地,矿区横跨南阳、驻马店、平顶山三地市,分布在新野、唐河等8县境内。已累计找到14个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7亿吨及含油面积1179平方公里。1995年年产原油192万吨。

11油(气)按储量可分

按最终可采储量值可分成4种:特大油(气)田:石油最终可采储量大于7亿吨(50亿桶)的油田。天然气可按1137米3气=1吨原油折算。大型油(气)田:石油最终可采储量07~7亿吨(5~50亿桶)的油(气)田。中型油(气)田:石油最终可采储量710~7100万吨(05~5亿桶)的油(气)田。小型油(气)田:石油最终可采储量小于710万吨(5000万桶)的油(气)田。

油田的伴生天然气,经过脱水、净化和轻烃回收工艺,提取出液化气和轻质油以后,主要成分是甲烷的处理天然气叫干气。一般来说,天然气中甲烷含量在90%以上的叫干气。甲烷含量低于90%,而乙烷、丙烷等烷烃的含量在10%以上的叫湿气。

21天然气与液化石油气区别

天然气是指蕴藏在地层内的可燃性气体,主要是低分子烷烃的混合物,可分为干气天然气和湿天然气两种。干气成分主要是甲烷,湿天然气除含大量甲烷外,还含有较多的乙烷、丙烷和丁烷等。液化石油气是指在炼油厂生产,特别是催化裂化、热裂化、焦化时所产生的气体,经压缩、分离而得到的混合烃,主要成分是丙烷、丙烯、丁烷、丁烯等。

22沉积相

指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岩石组合。在沉积环境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同,一般把沉积相分为陆相、海相和海陆过渡相。

23油气盆地数值模拟技术

油气盆地数值模拟技术主要是从盆地石油地质成因机制出发,将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合为一体,充分研究各种地质参数,建立数字化动态模型,并形成一维~三维的计算机软件,全方位的描述一个盆地的油气资源形成及地质演化过程。

24石油勘探

所谓石油勘探,就是为了寻找和查明油气资源,而利用各种勘探手段了解地下的地质状况,认识生油、储油、油气运移、聚集、保存等条件,综合评价含油气远景,确定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找到储油气的圈闭,并探明油气田面积,搞清油气层情况和产出能力的过程。

25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中一种最重要的的方法。它的原理是由人工制造强烈的震动(一般是在地下不深处的爆炸)所引起的d性波在岩石中传播时,当遇着岩层的分界面,便产生反射波或折射波,在它返回地面时用高度灵敏的仪器记录下来,根据波的传播路线和时间,确定发生反射波或折射波的岩层界面的埋藏深度和形状,认识地下地质构造,以寻找油气圈闭。

26多次覆盖

多次覆盖是指采用一定的观测系统获得对地下每个反射点多次重复观测的采集地震波讯号的方法。它可以消除一些局部的干扰,有利于求得较准确的讯号。

27地震剖面

地震勘探方法是在地面上布置一条条的测线,沿各条测线进行地震施工采集地震信息,然后经过电子计算机处理就得出一张张地震剖面图。经过地质解释的地震剖面图就象从地面向下切了一刀,在二维空间(长度和深度方向)上显示了地下的地质构造情况。

28地震勘探的数据处理

把记录采集到地震信息的磁带上的大量数据输入到专用的电子计算机中,按照不同的要求用一系列功能不同的程序进行处理运算,把数据进行归类编排,突出有效的,除去无效和错误的,最后把经过各种处理的数据以波形、线形的形式绘制在胶片上或静电纸上,形成一张张地震剖面。这个过程就称做数据处理。

29地震勘探中所说的速度

地震勘探所说的速度即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常用的是平均速度,它是地震波垂直穿过某一岩层界面以上各地层的总厚度与各层传播时间总和之比,可以用来把地震记录的时间转换为深度(距离)。此外,还有层速度、均方根速度、叠加速度等。

30水平叠加剖面

在用多次覆盖方法采集的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把共同反射点的许多道的记录经动校正以后叠加起来,以提高讯噪比(高讯号与噪声的比例),压制干扰,用这种方法处理所得到的地震剖面叫水平叠加剖面。

31叠加偏移剖面

在地震资料处理中,在水平叠加的基础上,实现反射层的空间自动归位,用这种方法处理得到的地震剖面,就是叠加偏移剖面。

32垂直地震剖面

地震源放置于地面,接收的检波器置于深井中,地面激发震动后由不同深度的检波器接收地震波讯号,这种方法获得的地震波讯号是单程的,而不是反射或折射回来的,对分析和认识地下地质构造情况更为准确。

33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是把经过处理的地震信息变成地质成果的过程,包括运用波动理论和地质知识,综合地质、钻井、测井等各项资料,做出构造解释、地层解释,岩性和烃类检测解释及综合解释,绘出有关的成果图件,对测区作出含油气评价,提出钻井位置等。

34地震地层学

地震地层学是把地层学和沉积学特别是岩性、岩相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地震解释工作中,把地震资料中蕴藏的地层和沉积特征的信息充分利用起来,做出系统解释的方法。

35地震层序

地震层序是沉积层序在地震剖面图上的反映。在地震剖面图上找出两个相邻的反映地层不整合接触的界面,则两个界面之间的地层叫做一个地震层序。但因为受不整合面影响,其间的地层即地震层序是不完整的,沿不整合面追踪到地层变成整合的之后,这个地震层序才是完整的。

36层序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是在地震地层学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新学科,是综合地质、地震资料,详细划分并确立地下地层的层序,从而研究其构造活动、沉积环境的变化、岩相分布等。

37地震相

地震相是指沉积物(岩层)在地震剖面图上所反映的主要特征的总和。地震相标志分为:内部反射结构;反射连续性;反射振幅;反射频率;外部几何形态及其伴生关系。

38合成地震记录

合成地震记录是用声波测井或垂直地震剖面资料经过人工合成转换成的地震记录(地震道)。它是地震模型技术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也是层位标定、油藏描述等工作的基础,是把地质模型转化为地震信息的中间媒介。

39油气检测技术

油气检测技术是一种综合利用烃类存在的多种地震特性参数(速度、频率、振幅、相位等)来确定油气富集带的方法。这类技术有许多种,目前常用的有亮点技术和AVO技术等。

40储集层预测技术

储集层预测技术是综合应用地震、地质、钻井、测井等各项资料对地下储集层的分布、厚度及岩性和物理性质变化进行追踪和预测的一项先进技术。

41地震横波勘探

地震波(d性波)的传播有纵波与横波两种,纵波质点位移的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平行,横波的质点位移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现在通用的地震勘探方法采集的是纵波的讯号,采集横波讯号的称做地震横波勘探。横波在判断岩性、裂缝和含油气性方面有其固有的优点。此种勘探方法在我国正处于研究和实验阶段。

42重力勘探

各种岩石和矿物的密度(质量)是不同,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其引力也不相同。椐此研究出重力测量仪器,测量地面上各个部位的地球引力(即重力),排除区域性引力(重力场)的影响,就可得出局部的重力差值,发现异常区,这一方法称做重力勘探。它就是利用岩石和矿物的密度与重力场值之间的内在联系来研究地下的地质构造。

43磁力勘探

各种岩石和矿物的磁性是不同的,测定地面上各部位的磁力强弱以研究地下岩石矿物的分布和地质构造,称做磁力勘探。由于地球本身就是个大磁体,所以对磁力的预测值应进行校正,求出只与岩石矿物磁性有关的磁力异常。一般铁磁性矿物含量愈高,磁性愈强。在油气田区,由于烃类向地面渗漏而形成还原环境,可把岩石或土壤中的氧化铁还原成磁铁矿,用高精度的磁力仪可以测出这种磁异常,从而与其它勘探手段配合,发现油气田。�

44电法勘探

电法勘探的实质是利用岩石和矿物(包括其中的流体)的电阻率不同,在地面测量地下不同深度地层介质电性差异,用以研究各层地质构造的方法,对高电阻率岩层如石灰岩等效果明显。电法勘探种类较多,我国目前石油电法勘探一般用直流电测深、大地电磁测深、可控源声频大地电磁测深等方法,近期又发展了差分标定电法、大地电场岩性探测法等新方法。

快速检索地址>

袁庆 付艳 李德庆

摘要 胜坨油田沙三段下亚段—沙二段下亚段沉积时期,生储盖条件非常优越,易形成岩性油藏。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新区产能的建设也将面向中深层岩性油藏或一些特殊岩性体油藏,并从沉积模式的确定、滚动跟踪、测井约束反演以及多手段方案优化等方面,对油气田地下地质及开发方案的编制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开发阶段的地震储集层预测技术的应用,使中深层岩性油藏的开发成为可能。该文以坨142块滚动开发为例,对滚动跟踪、测井约束反演和相控储集层描述等技术的成功运用进行详细的阐述;并针对中深层隐蔽油气藏的复杂性,总结了一套完整的滚动开发技术。

关键词 中深层 隐蔽油气藏 滚动跟踪 测井约束反演 相控储集层描述

一、概况

目前,胜坨油田主体已进入特高含水期,正处于产量递减阶段。通过几轮的精细油藏描述发现,主力油组的剩余油分布零散,开采工艺要求高,仅靠挖潜稳产的难度很大。胜坨油田处于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并具有多种油气藏类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带,沙三段—沙二段下亚段沉积时期,来自北部陈家庄凸起和东部东营三角洲前缘河口坝沉积以及滑塌沉积的洪积扇、水下扇和浊积扇,形成了各类砂岩岩性油气藏。随着探区勘探程度的提高和勘探技术的进步,寻找该类隐蔽油气藏已成为增储稳产的重要目标。新区产能的建设也将面向中深层岩性油藏或一些特殊岩性体油藏。中深层隐蔽油气藏在胜坨油田开发初期个别井就已经钻遇,但由于勘探程度以及开发技术的制约,一直未能形成规模。开发阶段的地震储集层预测技术的应用,使中深层岩性油藏的快速开发成为可能。

“八五”以来,地震储集层预测技术在国内的应用发展较快,应用成果也比较显著。其中,测井约束地震反演技术代表了地震储集层预测技术发展的趋势。近几年,开发地震界以优化复杂岩性油藏开发部署,提高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为目标,开展了高精度的地震储集层预测研究,对于浅层(深度小于2000m)岩性油藏,地震储集层预测精度较高,在1口约束井/km2的情况下,地震储集层预测的深度误差一般小于5m,厚度误差一般小于3m。对于中深层油藏,地震储集层预测精度相对较差,但通过及时跟踪,滚动布井,对复杂岩性油藏的开发仍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胜坨油田胜三区沙二段15砂组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河口坝沉积。1999年在解释该地区三维资料时发现了沙二段15砂组,从沙二段1~7油组加密井中,挑选了处于砂体有利部位的第一口关键井3-4-216井进行加深钻探,于沙二段151层钻遇油层1层102m,在沙二段152层钻遇油层1层143m,并获工业油流,从而发现了该油藏。之后,利用该井的资料进行了第一次测井约束反演,并部署了第二批关键井坨142-1(取心)、坨142-2井,全部钻遇沙二段15砂组并获得工业油流,从而揭开了坨142块滚动开发的序幕。

坨142沙二段15砂组地层厚约150m,储集层发育于其上部,坨142井区构造简单,东北为胜北大断层,向西、向南为岩性尖灭,是一个倾向东南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较陡,约8°,油层埋深2580~2800m,构造高差220m。该块经滚动开发,已探明含油面积23km2,地质储量560×104t。

二、精细地质综合研究建立地质概念模型

1沉积相确定

坨142砂体夹于暗色泥岩中,经岩心观察,结合薄片鉴定及区域沉积资料,认为该砂体属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河口砂坝,物源来自于东北部。砂体平面呈指状,向湖心方向加厚分叉。

(1)岩石特征

由坨142-1井的粒度资料分析,其岩石类型应属于含粉砂细砂岩,平均粒度中值013mmm,最大粒度中值0245mm,最小粒度中值0062mm;泥质含量62%,分选系数167,分选中等。

铸体薄片分析表明,砂岩中石英含量平均43%,长石含量27%,岩屑含量25%,岩石类型为长石岩屑砂岩,分选中—好,磨圆度为次棱角状,点—线胶结,反映了砂岩的成分成熟度及结构成熟度中等。

(2)沉积构造及生物化石

该砂体岩心中水平层理、波状交错层理和泥岩互层反映了三角洲前缘远砂坝的沉积特点;碳质夹层反映了静水的分支间湾沉积,螺化石的出现则印证了三角洲平原的分支间湾的存在。

(3)概率曲线与C-M图

该砂体S型的C-M图以及其中RS段的发育,表明了不随深度变化的完全悬浮的搬运方式(图1);图2反映的是牵引流的概率分布。

2地震相模式

地震相系指有一定分布范围的地震反射单元。其地震反射参数如反射结构、几何外形、振幅、频率、连续性和层速度,皆与相邻单元不同。对于沉积体而论,地震相可以理解为沉积相在地震反射剖面主要特征的总和。对沉积相进行精细研究之后,将之与地震反射剖面上的主要特征反复对比分析,认为坨142块的楔状的地震反射特征符合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河口砂坝。

3电相模式

沙二段15砂组1砂体储集层岩性主要为粉细砂岩,岩性组合为反韵律,自然电位曲线以漏斗形为主,少数为箱形。沙二段15砂组2砂体储集层顶部的自然电位为钟形,岩性组合为正韵律;中下部以漏斗—箱形为主,岩性以夹细砂的粉细砂岩为主,岩性组合应为反韵律为主的复合韵律。

图1 坨142-1井沙二段15砂组样品 C-M图

图2 坨142-1井沙二段15砂组样品粒度概率分布图

综合以上特征相标志,可以确定沉积相类型;结合沉积相模式,在测井约束反演的解释过程中加以运用,保证了解释结果的合理性和可信性。

三、利用测井约束反演技术处理三维地震资料

测井约束地震反演是一种基于模型的波阻抗反演技术。这种方法利用测井资料,以地震解释的层位为控制,从井点出发进行外推内插,形成初始波阻抗模型;然后利用共轭梯度法,对初始波阻抗模型不断更新,使模型的合成记录最接近于实际地震记录,所得的波阻抗模型便是反演结果。

1测井约束反演的可行性分析

坨142砂体为三角洲前缘河口坝沉积的储集体,储集层的速度为3550m/s,密度226g/m3,泥岩的速度为2990m/s,密度242g/m3,二者阻抗之差为787g/(m2·s)。坨142砂体埋藏深度2700m左右,平均单砂体厚度大于12m,在围岩足够厚的条件下,该地区地震资料在2700m深度可分辨砂体的最小厚度只有12m,进行测井约束反演有一定的难度。

目前,深层地震储集层预测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为了提高预测精度,有效地指导该地区的开发部署,特别是为了证实测井约束反演的可行性,通过正演模型验证地震同相轴的反射为砂体的反射,证实了坨142砂体的存在。

2合理选取参数,滚动跟踪测井约束反演

坨142砂体自上而下精细划分为沙二段15砂组1~5砂体共5个独立的砂体,151、152砂体厚度和分布规模相对大一些,对应地震剖面有较好的响应,而153、154、155砂体的厚度和分布范围都比较小,受地震资料分辨率的限制,它们在地震剖面上均无响应。通过反演处理,仅对151、152砂体的边界、形态和厚度变化进行了预测。

在预测过程中,从实际资料出发,精心制作合成地震记录,并且以实际井抽稀的方式优选各个参数,力求反演结果能更真实地反映地下地质情况。

由于该块储集层预测的地震地质条件相对较差,所以预测精度不高。为了有效地指导井位部署,对坨142块进行了6次滚动跟踪反演。根据第一次反演结果,部署了第一批关键井,完钻后发现砂体厚度和预测结果有一定的差别,便增加新井进行第二次反演,同样的原因,增加新井进行第三次反演。根据第三次储集层预测结果,结合地质和油藏工作,编制了年建产能102×104t的方案并获通过。

方案实施过程中,边打井边跟踪,不仅利用反演剖面指导打井,同时还利用钻井资料对反演情况进行调整,以期下一次反演更切合实际。方案井实施完毕,钻井成功率为100%。其中,沙二段15砂组1砂体有9口井钻遇,平均有效厚度4m,沙二段15砂组2砂体有16口井钻遇,平均有效厚度127m。

利用方案实施后钻井资料,对坨142块进行了第四次反演,扩大了砂体面积,并重新编制了图件,结合地质以及油藏工程的新认识,增加了石油地质储量193×104t。

第五、六次反演,再一次扩大砂体面积,又新增石油地质储量442×104t,编制了年建产能141×104t的扩边方案。

3测井约束反演的精度分析

四次约束反演在中深层储集层的应用,结果虽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对于纵向上层较厚、横向上相变快、速度变化明显的储集层,反演以后没有显示,但其上、下的储集层均有显示,怎样正确建立其反映地层变化的初始波阻抗模型,如何给出合适的约束条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研究工作。胜北大断层附近的储集层在反演剖面上呈现空白,说明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受断层的影响较大。

表1 测井约束反演预测精度表

从表1中可以看出,储集层厚度小于12m、大于8m的储集层反演结果为顶面界面较清晰,但厚度的确定不理想,说明中深层的纵向分辨率为12m以上。实践证明,测井约束反演在胜坨中深层储集层预测应用中是比较成功的,但也存在地震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在中深层降低的问题。

四、相控储集层解释技术在中深层储集层预测中的应用

中深层隐蔽油气藏的相控储集层解释技术是地震储集层预测技术中最重要的环节。其目的是利用建立的该油气藏的沉积模式、地震相模式,完成地震相与沉积相的相互转换、相互印证,再利用测井约束反演处理后的地震剖面对储集层进行描述、预测。因为地震相与沉积相的相互转换和相互印证的过程是个近似抽象的过程,由于地震相的多解性,特别是地震分辨率的限制及构造假象和地震速度陷阱等因素影响,它的成功取决于地质家的经验、以及各种资料的可信程度。因此,结合钻井、测井、地层、地球化学等资料,在确定各隐蔽油气藏的沉积相基础之上,建立岩心相、测井相、地震相的对应关系,克服地震相的多解性,提高隐蔽油气藏预测、描述的精度。遵循这一原则,相控储集层解释技术应做到地震与地质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应用前人建立的沉积相模式对相同(相似)成因的油气藏建立相同(相似)的地震相模式,利用测井约束反演处理后的剖面对其加以描述与预测。

1相控储集层解释技术的提出

胜北大断层附近的储集层在反演剖面上呈现空白,最早解释其为一个孤立的、向断层一侧很厚的一个楔状的砂体,和断层之间有200~300m的空白带,这和地质家头脑中的三角洲前缘亚相河口砂坝的相模式有一定的差距。确定沉积相之后,在河口坝的物缘方向、断层附近的空白带部署了一口滚动井,完钻后钻遇沙二段15砂组90余m。

图3 相控储集层预测技术流程

2相控储集层解释技术的流程

结合钻井、测井、地层、地球化学等资料,在确定各隐蔽油气藏的沉积相基础之上,建立岩心相、测井相、地震相的对应关系,克服单纯使用地震相的多解性,以提高隐蔽油气藏预测、描述的精度。之后,经过正演的验证,才能将反演的结果应用于储集层的定量描述之中(图3)。

五、精选各项参数优化方案设计

油藏工程参数的优选直接关系到开发方案的合理编制和实施,因此,应采用多方法对其进行优化,通过对同类油藏的类比、经验公式以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同一油藏工程参数进行合理的确定,以保障油藏的合理开发利用。

1开发动态分析及认识

坨142块目前完钻井数共37口,投产29口井,初期平均单井产油313t/d,截至2000年5月1日,平均单井产油257t/d,平均动液面为10490m,累积采油2293×104t,不含水,采出程度254%。依据对29口试采井的动态资料分析,对油藏有以下认识:①油井初期产量较高,但递减较快;②油藏边底水能量不充足;③该块将有较长的无水采油期。

2开发方式及开采方式

由于油藏边底水能量不足,天然能量主要是油藏d性能量。利用数模方法计算坨142块d性采收率仅为61%,依靠天然能量开采,采收率低;而注水开发与之相比,采收率可提高30%,因此,从提高采收率和经济效益两方面考虑,注水开发是此块较为合适的开发方式。

3注水时机的优选

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地层能量开采,选择合理的注水时机非常关键。应用数模优化并结合生产压差和相邻区块进行分析,油井含水后须放大生产压差保持稳产,地层压力保持不宜太低。借鉴相邻区块坨7块11、12砂体转注前地层总压降为7MPa,故坨142块初步选定坨142块地层总压降为7MPa时转注,即地层压力保持在20MPa左右作为注水开发地层压力的保持水平。

目前,坨142块地层压力已接近其应保持的水平,而油井产量都有较大程度的递减,区块内油井的平均动液面低于1000m,说明边水能量供给不足,应该按原方案设计及时转注补充地层能量。

4开发层系

根据层系划分与组合的一般原则,要保证层系有一定的油层厚度、地质储量和产能,层系内油层物性和油性差别较小,层系间有稳定的隔、夹层等,并以主力层为主要对象,兼顾次要层。坨142块主力砂体为沙二段的152砂体,沙二段151、153、154+5砂体都有一定的储量,但规模较小。根据油藏地质及油藏工程综合研究,该油藏具有以下特点:①砂体间有稳定的隔层;②各砂体均有较高的产能;③各砂体都具有独立的油水系统;④砂体间原油性质有一定的差异;⑤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沙二段151砂体储量为49×104t,沙二段152砂体储量为584×104t,沙二段153砂体储量为195×104t,沙二段154+5砂体储量为74×104t,分别占总储量的543%、6474%、2162%和821%。

因此该块具有分层开采的条件,根据以上原则,结合实际情况,将此块划分为3套层系进行开采:分别是沙二段151-2砂体、沙二段153砂体、沙二段154+5砂体。

5井网井距

随着井网的加密,油田最终采收率和可采储量增加,而在井网加密到一定程度后,再加密井网,因可采储量的增加而产生的新增产值将小于增加的投资额。因此,合理井网密度就是加密井网增加后的新增产值与投资额相等时的井网密度。

依据以上思路,坨142块三套层系的合理井网密度计算结果为:沙二段151~2砂体,井网密度768口/m2,总井数44口,井距315m;沙二段153砂体,井网密度565口/m2,总井数12口,井距360m;沙二段154+5,井网密度327口/m2,总井数8口,井距490m。

6产能的确定

(1)直井产能确定

依据试采井的资料测算,油井的生产压差为37~77MPa,参考相邻坨7块的实际生产压差为27~28MPa,由于该块渗透率等物性较坨7块差,综合考虑,坨142块生产压差取值4MPa。由试采资料分析,采油指数为197~1834t/(d·MPa),每米采油指数应为0179~122t/(d·MPa),平均采油指数为6447t/(d·MPa),平均每米采油指数为055t/(d·MPa)。

考虑油藏要细分层系开采,因此每米采油指数应分层系进行测算,则沙二段151、152、153砂体采油指数分别为075、052、047、056t/(d·MPa)。

根据确定的生产压差和米采油指数分别计算了四个砂体的初期单井产能;沙二段151砂体10t/d,沙二段152砂体20t/d,沙二段153砂体20t/d,沙二段154+5砂体10t/d。

(2)水平井产能确定

由于该块沙二段153、155砂体有底水,若采用水平井开采可有效的抑制底水锥进,控制含水上升,提高经济效益。按目前水平井筛选标准,该块沙二段151、152、153、154+5砂体均符合水平井开采标准,由于沙二段152砂体井网基本完善、沙二段154+5砂体有利部位已为直井开发,因此选择沙二段151、153砂体有利部位部署水平井开发。

水平井初期产能确定应依据静态参数,并利用水平井单井产能经验计算公式,经计算采油指数为33t/(d·MPa),考虑边底水影响,生产压差不宜过高,取值15MPa,则水平井产能为495t/d,取值400t/d。

7方案部署及指标汇总

依据实际情况,应用胜坨油田常用的七点法井网,对该块进行了整体部署开发。部署总井数为65口,油井47口,其中利用老井19口,新井28口(水平井4口)。前三年年建产能235×104t,10年后采出程度为2012%,含水852%。

六、结束语

隐蔽油气藏的滚动开发技术是笔者针对胜坨油田中深层隐蔽油气藏开发方案编制的总结。坨142块沙二段15砂层岩性油藏滚动开发的研究,为类似的油气藏的滚动开发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对于中深层隐蔽油气藏的滚动开发,测井约束反演预测精度相对较差,必须通过及时跟踪,滚动布井,才能对复杂岩性油藏的开发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

7211 多井约束地震波阻抗反演方法原理

这是基于稀疏脉冲反褶积基础上的一种传统递推反演方法,采用多井约束,仅限于声波曲线反演地震波阻抗剖面,其主要方法是约束稀疏脉冲反演(CSSI)。该方法适合于井数较少的地区,主要优点是能获得宽频带的反射系数,从而使反演得到的波阻抗模型更趋于真实。

该方法的基本出发点是认为地下的反射系数不是连续分布而是稀疏分布的,即地层反射系数由一系列叠加于高斯背景上的强轴组成。具体做法是从地震道中根据稀疏的原则抽取反射系数,与子波褶积生成合成地震记录道,利用合成地震记录与原始地震道的残差修改反射系数,得到新的反射系数序列,再做合成记录,如此迭代,得到一个能最佳逼近原始地震道的反射序列,然后求得相对波阻抗,再与各井绝对波阻抗曲线拟合的阻抗趋势(低频背景)相加,就得到了绝对阻抗。该反演结果的应用主要是利用各套地层波阻抗存在的差异进行地层对比以及根据储层横向变化引起的波阻抗差来识别具突出特征的储层。

7212 用地震约束的测井曲线反演方法原理

该反演是将测井资料与地震资料紧密结合,两者相互约束,在时间、深度域上通过声波曲线建立正确的时深关系,从而对整个地震数据体进行各类测井曲线反演。

注意,反演过程中主要有4个严格的约束条件,即:

1)原始测井曲线与反演出的测井曲线闭合差达最小;

2)反演出的第i道与i+1道闭合差达最小;

3)实际地震记录与合成地震记录闭合差达最小;

4)反演出的地震厚度与钻井厚度闭合差达最小。

7213 反演处理流程

(1)地震反演的资料要求及措施

反演的基础资料主要是两大类,一类是测井曲线,另一类是地震数据。

为尽可能识别薄层砂岩储集体,保证反演质量,以满足储层横向预测的精度要求,一是必须减小地震采样间隔(达1ms),提高其分辨率;同时选择测井资料品质好、且距测线近的井资料用于反演处理。

(2)测井资料的标准化处理

测井曲线标准化工作对反演来讲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测井曲线经过各种校正后,不同的测井曲线在数值上还存在着差异,必须对全区的测井曲线进行标准化处理。常用的方法是对测井响应值在某一层段作概率分布图,确定各井各曲线的测井响应分布特征,然后求出这一层段各井测井响应值的平均值,作为该层测井响应值,最后求各井的响应值与平均值的差异作为各井的校正量,将各井的曲线校正值加到对应的测井曲线上。

(3)地震资料解释

根据反演的需要,选定地震反射层,首先是用井资料制作合成地震记录,对地震记录进行层位标定;再开展地震对比解释工作,以确保每个测井解释储层与地震记录间都有可靠的对应关系,并为反演时的地质建模提供构造和厚度等信息。

在地震测井资料准备就绪后,就可以开展地震资料的反演处理工作。

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它发源于地下某一点,该点称为震源(focus)。振动从震源传出,在地球中传播。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

球的结构就象鸡蛋,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蛋黄”-地核;中间是“蛋清”-地幔;外层是“蛋壳”-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从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地方叫震中。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深度。震源浓度小于70公里的地震为浅源地震,在7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超过300公里的地震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最深的地震是1963年发生印度尼西亚伊里安查亚省北部海域的58级地震,震源深度786公里。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也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某地与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远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达水平晃动。

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级表示,根据地震时释放的d性波能量大小来确定震级,我国一般采用里氏震级。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1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0倍。比如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5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从时间上看,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地震带。太平洋地震带几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0千米~70千米),全部的中源(70千米~300千米)和深源地震,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部能量的80%。

地震时一定点地面震动强弱的程度叫地震烈度。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

震级与烈度,两者虽然都可反映地震的强弱,但含义并有一样。同一个地震,震级只有一个,但烈度却因地而异,不同的地方,烈度值不一样。例如,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有人说在苏州是4级,在无锡是3级,这是错的。无论在何处,只能说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但这次地震,在太仓的沙溪镇地震烈度是6度,在苏州地震烈度是4度,在无锡地震烈度是3度。

地震烈度是经常使用的一个名词。划分烈度有定性和定量标准。在中国地震烈度表上(见下表),对人的感觉、一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现象作了描述,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基本依据。

地震起因

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

1.构造地震

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图 1—1)。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塌陷地震

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4.诱发地震

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5.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作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我国最著名的八大地震

地震名称 日期 时间 震级(Ms) 震中烈度 震源深度(Km)

1 河北邢台地震 196638 05:29:140 68 IX 10

河北宁晋东汪 1966322 16:19:460 72 X 10

2 云南通海地震 197015 01:00:370 77 X 13

3 四川炉霍地震 197326 18:37:083 79 X 17

4 云南昭通地震 1974511 03:25:183 71 IX 14

5 辽宁海城地震 1975204 19:36:060 73 IX 12

6 云南龙陵地震 1976529 20:23:180 73 IX 24

1976529 22:00:225 74 IX 20

7 河北唐山地震 1976728 03:42:538 78 XI 22

8 四川松潘地震 1976816 22:06:462 72 IX 24

1976823 11:30:100 72 VIII 23

地震时的应急防护原则

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防护的较好方法。所谓就近躲避,就是因地制宜地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对策。

学校人员避震

在学校中,地震时最需要的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冷静与果断。有中长期地震预报的地区,平时要结合教学活动,向学生们讲述地震和防、避震知识。震前要安排好学生转移、撤离的路线和场地;震后沉着地指挥学生有秩序地撤离。在比较坚固、安全的房屋里,可以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教学楼内的学生可以到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决不可让学生们乱跑或跳楼。

地震时,在街上行走避震

地震发生时,高层建筑物的玻璃碎片和大楼外侧混凝土碎块、以及广告招牌,马口铁板、霓红灯架等,可能掉下伤人,因此在街上走时,最好将身边的皮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无物品时也可用手护在头上,尽可能作好自我防御的准备,要镇静,应该迅速离开电线杆和围墙,跑向比较开阔的地区躲避。

车间工人避震

车间工人可以躲在车、机床及较高大设备下,不可惊慌乱跑,特殊岗位上的工人要首先关闭易燃易爆、有毒气体阀门,及时降低高温、高压管道的温度和压力,关闭运转设备。大部分人员可撤离工作现场,在有安全防护的前提下,少部分人员留在现场随时监视险情,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地震发生时行驶的车辆应急避震

(1)司机应尽快减速,逐步刹闸;

(2)乘客(特别在火车上)应用手牢牢抓住拉手、柱子或座席等,并注意防止行李从架上掉下伤人,面朝行车方向的人,要将胳膊靠在前坐席的椅垫上,护住面部,身体倾向通道,两手护住头部;背朝行车方向的人,要两手护住后脑部,并抬膝护腹,紧缩身体,作好防御姿势。

楼房内人员地震时应急避震

地震一旦发生,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判别震动状况,千万不可在慌乱中跳楼,这一点极为重要。其次,可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小的厨房、厕所去暂避一时。因为这些地方结合力强,尤其是管道经过处理,具有较好的支撑力,抗震系数较大。总之,震时可根据建筑物布局和室内状况,审时度势,寻找安全空间和通道进行躲避,减少人员伤亡。

在商店遇震应急避震

在百货公司遇到地震时,要保持镇静。由于人员慌乱,商品下落,可能使避难通道阻塞。此时,应躲在近处的大柱子和大商品旁边(避开商品陈列橱),或朝着没有障碍的通道躲避,然后屈身蹲下,等待地震平息。处于楼上位置,原则上向底层转移为好。但楼梯往往是建筑物抗震的薄弱部位,因此,要看准脱险的合适时机。服务员要组织群众就近躲避,震后安全撤离。

震后自救

地震时如被埋压在废墟下,周围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极小的空间,你一定不要惊慌,要沉着,树立生存的信心,相信会有人来救你,要千方百计保护自己。

地震后,往往还有多次余震发生,处境可能继续恶化,为了免遭新的伤害,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环境。此时,如果应急包在身旁,将会为你脱险起很大作用。

在这种极不利的环境下,首先要保护呼吸畅通,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衣服等物捂住口、鼻;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和其它容易引起掉落的物体;扩大和稳定生存空间,用砖块、术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发生后,环境进一步恶化。

设法脱离险境。如果找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这样会大量消耗精力和体力,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 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如果受伤,要想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

维持生命。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救援人员未到,或者没有听到呼救信号,就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防震包的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

震后互救

震后,外界救灾队伍不可能立即赶到救灾现场,在这种情况下,为使更多被埋压在废墟下的人员,获得宝贵的生命,灾区群众积极投入互救,是减轻人员伤亡最及时、最有效的办法,也体现了"救人于危难之中",的崇高美德。

抢救时间及时,获救的希望就越大。据有关资料显示,震后20分钟获救的救活率达98%以上,震后一小时获救的救活率下降到63%,震后2小时还无法获救的人员中,窒息死亡人数占死亡人数的58%。他们不是在地震中因建筑物垮塌砸死,而是室息死亡,如能及时救助,是完全可以获得生命的。唐山大地震中有几十万人被埋压在废墟中,灾区群众通过自救、互救使大部分被埋压人员重新获得生命。由灾区群众参与的互救行动,在整个抗震救灾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震后救人时间要快

震后救人,力求时间要快、目标准确、方法恰当,互救队伍不断壮大的原则。具体做法是:先救近处的,不论是家人、邻居,还是陌生人,不要舍近求远;先救容易救的人,这样,可迅速壮大互救队伍;先救青壮年和医务人员,可使他们在救灾中充分发挥作用;先救"生",后救"人"。唐山地震中一农村妇女,每救一个人,只把其头部露出,避免窒息,接着再去救另一个人,在很短时间内使几十人获救。

救人的方法

应根据震后环境和条件的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施救方法,目的就是将被埋压人员,安全地从废墟中救出来。

通过了解、搜寻,确定废墟中有人员埋压后,判断其埋压位置,向废墟中喊话或敲击等方法传递营救信号。

营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埋压人员的安全。一是使用的工具(如铁棒、锄头、棍棒等)不要伤及埋压人员;二是不要破坏了埋压人员所处空间周围的支撑条件,引起新的垮塌,使埋压人员再次遇险;三是应尽快与埋压人员的封闭空间沟通,使新鲜空气流人,挖扒中如尘土太大应喷水降尘,以免埋压者窒息;四是埋压时间较长,一时又难以救出,可设法向埋压者输送饮用水、食品和药品,以维持其生命。

在进行营救行动之前,要有计划、有步骤,哪里该挖,哪里不该挖,哪里该用锄头,哪里该用棍棒,都要有所考虑。

过去曾发生过救援人员盲目行动,踩塌被埋压者头上的房盖,砸死被埋人员,因此在营救过程中要有科学的分析和行动,才能收到好的营救效果,盲目行动,往往会给营救对象造成新的伤害。

施救和护理

先将被埋压人员的头部,从废墟中暴露出来,清除口鼻内的尘土,以保证其呼吸畅通,对于伤害严重,不能自行离开埋压处的人员,应该设法小心地清除其身上和周围的埋压物,再将被埋压人员抬出废虚,切忌强拉硬拖。

对饥渴、受伤、窒息较严重,埋压时间又较长的人员,被救出后要用深色布料蒙上眼睛,避免强光刺激,对伤者,根据受伤轻重,采取包扎或送医疗点抢救治疗。

避震要点

震时是跑还是躲,我国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处开阔、安全的地方。

身体应采取的姿势:

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

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

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

学校避震

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

在 *** 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不要回到教室去。

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

千万不要跳楼!不要站在窗外! 不要到阳台上去!

必要时应在室外上课。

家庭避震

地震预警时间短暂,室内避震更具有现实性,而室内房屋倒塌后形成的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这主要是指大块倒塌体与支撑物构成的空间。

室内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是:

炕沿下、坚固家具附近;

内墙墙根、墙角;

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

公共场所避震

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免拥挤,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

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

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

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

用书包等保护头部;

等地震过去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在商场、书店、展览、地铁等处:

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 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 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 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或悬挂物。

在行驶的电(汽)车内:

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 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

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户外避震

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

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

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

不要随便返回室内。

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

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

过街桥、立交桥;

高烟囱、水塔下。

避开危险物、高耸或悬挂物:

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

广告牌、吊车等。

避开其他危险场所:

狭窄的街道;

危旧房屋,危墙;

女儿墙、高门脸、雨篷下;

砖瓦、木料等物的堆放处。

强震过后如何自救

1、地震发生后,应积极参与救助工作,可将耳朵靠墙,听听是否有幸存者声音。

2、使伤者先暴露头部,保持呼吸畅通,如有窒息,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3、一旦被埋压,要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并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加固环境。

4、地震是一瞬间发生的,任何人应先保存自己,再展开救助。先救易,后救难;先救近,后救远。

地震谣言如何甄别

1、正确认识国内外当前地震预报的实际水平,人类目前作出的较大时间尺度的中长期预报已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临预报的成功率还相对较低。

2、要明确,在我国,发布地震预报的权限在政府,任何其他单位或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消息。对待地震谣传,要做到不相信、不传播、及时报告。

3、学习地震常识,消除恐震心理。

4、不要轻信谣言,盲目抢购。

大震来临时,家庭成员该如何避震,专家建议掌握三条原则:

原则一:因地制宜,正确抉择。震时每个人所处的环境、状况千差万别,避震方式也不可能千篇一律,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些情况包括:是住平房还是住楼房,地震发生在白天还是晚上,房子是不是坚固,室内有没有避震空间,你所处的位置离房门远近,室外是否开阔、安全。

原则二:行动果断、切忌犹豫。避震能否成功,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决不能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如住平房避震时,更要行动果断,或就近躲避,或紧急外出,切勿往返。

原则三:伏而待定,不可疾出。古人在《地震录》里曾记载:"卒然闻变,不可疾出,伏而待定,纵有覆巢,可冀完卵",意思就是说,发生地震时,不要急着跑出室外,而应抓紧求生时间寻找合适的避震场所,采取蹲下或坐下的方式,静待地震过去,这样即使房屋倒塌,人亦可安然无恙。

高楼避震三大策略

专家建议,在北京这样以楼房为主的大都市中,居民应该有意识地掌握一些科学适用的避震策略。

策略一:震时保持冷静,震后走到户外。这是避震的国际通用守则,国内外许多起地震实例表明,在地震发生的短暂瞬间,人们在进入或离开建筑物时,被砸死砸伤的概率最大。因此专家告诫,室内避震条件好的,首先要选择室内避震。如果建筑物抗震能力差,则尽可能从室内跑出去。

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北京地区居民楼房应具有抵御烈度为8度的地震破坏的能力。专家建议,地震发生时先不要慌,保持视野开阔和机动性,以便相机行事。特别要牢记的是,不要滞留床上;不可跑向阳台;不可跑到楼道等人员拥挤的地方去;不可跳楼;不可使用电梯,若震时在电梯里应尽快离开,若门打不开时要抱头蹲下。另外,要立即灭火断电,防止烫伤触电和发生火情。

策略二:避震位置至关重要。住楼房避震,可根据建筑物布局和室内状况,审时度势,寻找安全空间躲避。最好找一个可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蹲在暖气旁较安全,暖气的承载力较大,金属管道的网络性结构和d性不易被撕裂,即使在地震大幅度晃动时也不易被甩出去;暖气管道通气性好,不容易造成人员窒息;管道内的存水还可延长存活期。更重要的一点是,被困人员可采用击打暖气管道的方式向外界传递信息,而暖气靠外墙的位置有利于最快获得救助。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躲在厨房、卫生间这样的小开间时,尽量离炉具、煤气管道及易破碎的碗碟远些。若厨房、卫生间处在建筑物的犄角旮旯里,且隔断墙为薄板墙时,就不要把它选择为最佳避震场所。此外,不要钻进柜子或箱子里,因为人一旦钻进去后便立刻丧失机动性,视野受阻,四肢被缚,不仅会错过逃生机会还不利于被救;躺卧的姿势也不好,人体的平面面积加大,被击中的概率要比站立大5倍,而且很难机动变位。

策略三:近水不近火,靠外不靠内。这是确保在都市震灾中获得他人及时救助的重要原则。不要靠近煤气灶、煤气管道和家用电器;不要选择建筑物的内侧位置,尽量靠近外墙,但不可躲在窗户下面;尽量靠近水源处,一旦被困,要设法与外界联系,除用手机联系外,可敲击管道和暖气片,也可打开手电筒。(蔡文清 傅洋)

家庭避震秘笈

1.抓紧时间紧急避险。如果感觉晃动很轻,说明震源比较远,只需躲在坚实的家具底下就可以。大地震从开始到振动过程结束,时间不过十几秒到几十秒,因此抓紧时间进行避震最为关键,不要耽误时间。

2.选择合适避震空间。室内较安全的避震空间有:承重墙墙根、墙角;有水管和暖气管道等处。屋内最不利避震的场所是:没有支撑物的床上;吊顶、吊灯下;周围无支撑的地板上;玻璃(包括镜子)和大窗户旁。

3.做好自我保护。首先要镇静,选择好躲避处后应蹲下或坐下,脸朝下,额头枕在两臂上;或抓住桌腿等身边牢固的物体,以免震时摔倒或因身体失控移位而受伤;保护头颈部,低头,用手护住头部或后颈;保护眼睛,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保护口、鼻,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

1叠前 AVO属性处理

(1)AVO速度调整和层速度场的建立

除了振幅处理不当会造成 AVO 分析陷阱外,如果速度分析处理不当也可能造成技术陷阱,同时也会影响到资料的品质和横向分辨率。虽然常规处理中已经产生了一个比较准确的速度场,但这个速度场由于考虑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并不能完全适应AVO属性处理。

因此,在AVO 速度分析中,首先对信噪比低的剖面段继续采用细致的常速扫描与谱点加密的方法,保证速度拾取的精确程度 (图5-17),从而获得精度较高的叠加速度场。由于本区地层为倾斜地层,因此叠加速度场与均方根速度场之间存在以下关系:

VRMS=VSTK×cosθ

图5-17 精细速度调整

式中:VRMS为均方根 速度;VSTK为 叠 加 速度;θ为地层倾角。

根据实际资料,本工区地层倾角在10°~15°之间,cosθ约在097~099之间,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以上的公式将叠加速度场近似转换为均方根速度场。

对叠加速度场进行平滑 (图5-18),然后将平滑后的叠加速度场转化为层速度,结合地质层位解释对层速度场进行调整 (图5-19),最后利用该速度场完成初次AVO 处理并对处理结果进行分析,根据实际处理效果情况再次调整速度场,完成最终 AVO速度场的建立 (图5-20)。

图5-18 叠加速度场

图5-19 均方根速度场转化的层速度场

图5-20 排2井三维 AVO速度场建立流程

(2)AVO入射角度的试算与选择

入射角=tan-1(offset/2 H)

式中:offset代表偏移距;H 代表目的层深度。

从共 中 心 点 面 元 道 集 内 的 高 差 变 化 情 况 看, 过 排 2 井 道 集 (x:313980,y:4982130)高程在 289~2922m 之间,最 大 高 差 为 32m;工 区 南 部 农 田 区 道 集 (x:309000,y:4974410)高程在2978~3025m之间,最大高差为47m;工区南部水库区道集 (x:309000,y:4963400)高程在3194~3064m之间,最大高差为13m。在完成近地表校正后,共中心点面元道集内的高差对 AVO 入射角计算的影响很小,可忽略不计。

排2井三维地层埋深差异较大,同一地层最大埋深差达1500m,因此取500~2750m为目的层深度范围。根据现有资料,排2井油层深度为1014m,经分析,该层对应地震资料最大偏移距为1070m,根据 AVO 入射角计算公式,满足 AVO 分析的最大入射角为43°;排2井石炭系深度为1374m,经分析该层对应地震资料最大偏移距为1400m,根据AVO入射角计算公式,满足 AVO分析的最大入射角为45°;三维工区内石炭系最大地层埋深为2750m,按最大偏移距2870m 计算,满足 AVO分析的最大入射角为46°。综合分析,试处理中确定的最大入射角为45°。

为了保证 AVO 属性分析的效果,对 AVO 属性分析的角度进行试算,分别试算了0°~30°、0°~35°、0°~40°、0°~45°(图5-21~图5-24)。最终 确 定 0°~35°作 为 本 区 AVO属性分析试处理的入射角。

图5-21 入射角0°~45°碳氢检测剖面

图5-22 入射角0°~40°碳氢检测剖面

图5-23 入射角0°~35°碳氢检测剖面

图5-24 入射角0°~30°碳氢检测剖面

(3)AVO属性体处理

应用分选出的0°~35°角度限制道集,结合全区层速度场,利用Shuey近似公式进行AVO属性体的叠加处理,得到 AVO属性体。

另外也对另一种近似方程——Richards方程,抽取过排2井的纵线进行了试处理,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图5-25,图5-26)。

图5-25 过排2井(排8井)纵线λ剖面

图5-26 过排2井(排8井)纵线μ剖面

(4)P波数据体的后续处理

为了满足后续反演处理和综合分析的要求,还要对P波数据体进行后续的处理工作,主要是应用 Omega处理系统的STOLT偏移方法对 P波数据体进行叠后偏移处理;应用零相位反褶积、蓝色滤波提高P波数据体的分辨率;应用三维 RNA提高P波数据体的信噪比 (图5-27,图5-28)。

图5-27 P波偏移剖面

图5-28 提频去噪后P波偏移剖面

对于P波属性数据体和成果数据体,尤其是过井线,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认为P波数据体与成果数据体基本相当,从合成记录对比 (图5-29,图5-30)上看,两者的频率、相位、能量都一致,同样都可以很好地反映地质现象,但在细节方面,P波剖面振幅的强弱关系反映更明显,保幅性更好 (图5-31~图5-46)。

图5-29 过排2井成果剖面标定图

图5-30 过排2井P波剖面标定图

图5-31 过排2井P波剖面

图5-32 过排2井纵线成果剖面

图5-33 过排8井P波剖面

图5-34 过排8井纵线成果剖面

(5)AVO属性体的归位处理

由于 AVO属性处理是直接应用叠前道集进行属性体的叠加,因此 AVO 属性体的归位一直是一个难题。

图5-35 过排201井纵线成果剖面

图5-36 过排201井P波剖面

图5-37 过排208井纵线成果剖面

图5-38 过排208井P波剖面

图5-39 过排9井纵线成果剖面

图5-40 过排9井P波剖面

图5-41 过排12井纵线成果剖面

图5-42 过排12井P波剖面

图5-43 过排16井纵线成果剖面

图5-44 过排16井P波剖面

图5-45 过排17井纵线成果剖面

图5-46 过排17井P波剖面

在本次处理中,把P波数据体和梯度 G 数据体分别进行偏移,再将偏移后的 P、G数据体进行相应运算,获得偏移归位后的碳氢检测、拟波松比等属性体,彻底解决了这个难题,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图5-47,图5-48)。

图5-47 偏移前过排2井-排8井纵线碳氢检测剖面

图5-48 偏移归位后过排2井-排8井纵线碳氢检测剖面

(6)AVO属性处理效果分析

AVO叠前属性处理取得了较好的处理效果。在过排2井附近的道集上 (图5-49)可以看到明显的 AVO正异常现象。

从过排2井 (排8井)P波剖面、碳氢检测剖面、拟泊松比剖面上可以看到,油井与负相位砂体吻合很好 (图5-50~图2-52)。

图5-49 过排2井道集 AVO正异常显示

图5-50 过排2井-排8井纵线P波剖面

图5-51 过排2井-排8井纵线碳氢检测剖面

图5-52 过排2井-排8井纵线拟泊松比剖面

而过排201井 (排204井)、排203井、排208井P波剖面、碳氢检测剖面上,没有明显的反映 (图5-53~图5-58)。

图5-53 过排201井-排204井纵线P波剖面

图5-54 过排201井-排204井纵线碳氢检测剖面

图5-55 过排203井纵线P波剖面

图5-56 过排203井纵线碳氢检测剖面

图5-57 过排208井纵线P波剖面

图5-58 过排208井纵线碳氢检测剖面

排9井、排12井、排16井和排17井在碳氢检测剖面等属性剖面上均没有明显 AVO反映 (图5-59~图5-66),这与实钻结果也是吻合的。

图5-59 过排9井纵线P波剖面

图5-60 过排9井纵线碳氢检测剖面

图5-61 过排12井纵线P波剖面

图5-62 过排12井纵线碳氢检测剖面

图5-63 过排16井纵线P波剖面

图5-64 过排16井纵线碳氢检测剖面

图5-65 过排17井纵线P波剖面

图5-66 过排17井纵线碳氢检测剖面

2叠后属性处理

当储层物性和充填在储层中的流体性质发生变化时,会造成地震反射系数、传播速度、振幅、频率等多种属性的变化。这些变化表现为波形、能量、频率、相位等一系列基于运动学、动力学的地震属性的变化。地震属性比地震剖面在检测储层或流体性质变化方面敏感得多,并且许多地震属性都是非线性的,它将增加预测的准确性。鉴于本区目前勘探存在的困难,有必要开展叠后属性处理工作,提高勘探的成功率。

(1)精细标定及构造解释

精细构造解释是进行属性提取工作的基础,只有如此才能保证所提取的地震属性能够准确反映所研究目的层段或储层的特征。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极性判断:首先进行正演分析对比法。采取正极性子波和负极性子波分别进行排2井自激自收正演,可以看到正极性子波正演结果中储层附近波组特征表现为上弱波峰,下强波峰,中间夹一个强波谷的特点 (图5-67)。而表现负极性子波正演结果中储层附近波组为两个相对弱的波峰夹一个相对强波谷的特征 (图5-68)。对照过排2井的地震剖面,可以发现地震剖面上储层处的地震响应特征与正极性子波正演结果一致 (图5-69)。其次采用能量判识方法——选择排2井靠近塔西河组下部的一套较厚的含砾细砂岩,厚度13m,地震资料可以分辨其顶底。其顶底分别对应地震的波峰和波谷。从反射系数曲线上可以看到顶部反射系数大于底部反射系数 (图5-70),所以顶部反射在地震资料反射中对应能量应该大于底部反射能量。从地震资料读取该反射层附近的能量,可以看到波谷能量最大在-1300附近,而波峰能量最大达到5000左右 (图5-71),从对应关系上看,波峰顶应该对应含砾细砂岩的顶,这只有在使用正极性子波条件下才能达到该条件,使合成记录道和地震道相对应。再其次采用正负子波标定对比法——从排2井正负子波合成记录对比标定剖面上 (图5-72)可以看到正极性子波与负极性子波在目的层段标定效果都不错,但在11~12s处正极性子波合成记录波组与地震波组更加匹配。最后采用多口井综合标定法——采用多口井标定对比,发现正极性子波标定结果与实际地震道对应效果良好。综合以上四种方法,判定该区地震资料为正极性。

图5-67 排2井正极性子波正演结果

图5-68 排2井负极性子波正演结果

层位及储层标定:本次研究对车排子地区已钻探井均进行了合成地震记录标定,标定采用如下原则——以井点附近地震道提取子波、利用VSP做为时深关系指导、以塔西河组及沙湾组底部反射为标志层,在此基础上进行细微的调整。通过标定认识到塔西河组底界以及沙湾组底界为连续强振幅波谷反射同相轴,全区可追踪,对应地震反射层为TN1t、TN1s,沙一段1砂组底部为较强连续振幅反射同相轴,全区基本可追踪,对应地震反层为 TN1s1。为方便层位解释,采用了波峰反射的解释作为控制层位 (图5-73)。

图5-69 排2井地震剖面正极性子波标定结果

图5-70 排2井塔西河组下部含砾细砂岩顶底反射系数对比

图5-71 排2井塔西河组下部含砾细砂岩顶底反射能量对比

图5-72 排2井正负极性子波标定结果对比

图5-73 排2井区标准层、控制层位、储层标定结果

由于排2井油层只有39m 厚,因此地震资料对其分辨能力及其在地震剖面上的对应关系需要精细标定。从声波时差曲线上计算得到,排2井油层砂岩平均速度2120m/s,泥岩平均速度2450~2600m/s,在油层顶为正反射系数,油层底为负反射系数,因地震资料为正极性资料,故而波谷对应油层顶界,波峰对应油层底界。由于地震资料视主频70Hz,以1/4波长产生调谐波为最大分辨率,最大分辨厚度应为9m。对于39m 的砂层无法区分,但由于排2井油层发育在泥岩段中,理论情况下只有砂体顶界面会产生地震反射,并且三维地震资料有效频宽大至10~110Hz,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垂向分辨率,使得排2井砂层在地震剖面上有响应。因此得到结论:①排2井区三维地震资料,在沙一段1砂组对应的地震反射中,强振幅波谷反映了砂岩存在,并对应砂岩顶界,强波谷的横向变化反映了砂层的横向变化;②砂层顶界对应强振幅波谷,下部较强振幅波峰与强波谷相连,波峰与强波谷之间反映了多个砂层存在,砂层总厚度较大。

断层及层位解释:研究区内构造解释采用断裂和控制层位同时进行解释的方案,并对整个三维工区地震资料进行了解释。主要利用了时间切片、相干体、三维可视化等多种技术,理顺了断裂结构,落实了构造 (图5-74);编制了车排子地区排2井三维区塔西河组底界、沙一段1砂组底界、沙湾组底界、白垩系底界等4层构造图 (图5-75)。

图5-74 排2三维断裂系统图

图5-75 排2三维四层构造图

(2)地震属性提取技术研究

地震属性的提取方式有剖面提取属性和层面提取属性两种。剖面提取属性可以获得研究目标的纵向信息以及点与点之间横向变化情况。沿层提取属性获得的是各类属性沿界面横向变化的信息,常用来预测薄储层和与断层有关的隐蔽油气藏。各种不同属性分类都有对应的地质意义 (表5-4),用来指导工作中采用合理的属性提取方法。

表5-4 地震属性分类表

另外还有其他常用属性:

方差体属性:利用地震数据中相邻道之间地震信号的相关性,通过计算样点的方差值,揭示数据体中的不连续信息。其作用在于进行断层 、岩性识别 (大时窗利于分析大断层,小时窗利于分析岩性体、小断层)。

地震波吸收衰减:该现象是由岩石基质的固有黏d性,包括颗粒之间和裂隙表面的内摩擦损耗、孔隙岩石内液体相对流动、局部饱和效应以及几何漫射等引起的。影响地震波吸收衰减的主要因素有岩石性质、岩石孔隙度和孔隙内流体成分等。当地震波在地下传播时,随着离震源的距离的增加,能量逐渐衰减。而一些特定的因素可能加速能量的吸收,如天然气的存在能引起高频段的地震波异常高的吸收率。在一定的时窗内,分析地震能量的吸收,作为频率的函数测量能量衰减的速度,可以检测储层的变化。对于裂缝性油藏,裂缝、溶孔以及含油气性都会引起储层的孔隙度、饱和度、层速度和地震振幅频率等属性的变化,从而引起地震吸收系数的变化。因此,可以利用地震能量吸收分析预测裂缝储层的发育情况。

工作中结合工区储层特征提取敏感地震属性共6种:以排2井钻遇油层为例 (图5-76),振幅类属性提取了均方根振幅、累加负振幅、平均波谷振幅;复地震道属性提取了瞬时频率、瞬时相位;频能统计类提取了弧线长度。另外提取了方差体、地震波吸收衰减等两种属性。

从地震资料与属性对比图 (图5-77)中可以看出,所提取的属性异常边界与地震资料同相轴波形、能量变化点相对应,可以说,所提取的属性是能够反映所研究的地质目标的。

图5-76 沿排2油层多种属性平面图

图5-77 沿排2油层多种属性异常边界与地震同相轴边界对比图

图5-78 沿排2油层平均波谷振幅属性分频段平面图

为更加深入研究频率、速度谱信息,还采用了分频段属性分析、时频分析、速度谱分析等技术手段。

分频段属性分析:从地震资料有效频段中按 10~30Hz、30~50Hz、50~70Hz、70~90Hz、90~110Hz共5种频段范围分别进行地 震 资 料 6 种 敏 感 属 性 提 取 试 验(图5-78)。通过对比分析,认识到该地震资料 50~70Hz是最佳的属性频段。由于50~70Hz地震资料的理论分辨厚度范围为8~11m,而工 区 中 钻 遇 油 层 厚 度 范 围 为2~5m,因此,所提取的各种属性中体现的异常并不反映砂层厚度概念,仅是地层物性、含流体性等变化的反映。

时频分析技术:为拓展和提高该区纵向(时间轴方向)频率属性研究的深度,针对有利地震资料频段50~70Hz范围,开展此项技术研究,期望能够发现油层段在时间轴方向存在有规律异常。工作中采用以下工作流程——首先从三维地震资料中抽取过井的二维测线,然后对其进行50~70Hz带通滤波,再对滤波结果求取瞬时频率属性,最后抽取过井点CDP处瞬时频率值与时间交汇得到成果图件,如图5-79。通过分析钻遇油层井油层位置频率特征及相邻井对应段的频率特征认识到时频变化没有规律,因此,该技术不能应用于该区储层研究。

速度谱分析:速度谱资料往往在油气分布处有异常反映,可以凭借该特征辅助判定油气的存在。为研究该区速度谱特征,在原有高精度速度谱基础上,针对目的层段,缩小速度扫描时窗,提高速度谱变化精细程度,期望能够发现有利规律。但速度谱资料在研究目的层段没有针对油层或可能储层的速度异常现象,因此该技术不适用于该区(图5-80)。

图5-79 排8及附近井储层时频分析图

图5-80 排2、排201井点处速度谱图

3多井约束反演处理

(1)合成记录标定与子波求取

反演过程中的合成记录不同于层位解释时的合成记录,它的标定要求细节更加精细,合成记录道中每个同相轴都有地震道同相轴相对应,这样才能将地质和地震精确对应起来。

合成记录标定的过程是反射系数与子波褶积的过程,子波求取的过程是合成记录与反射系数反褶积的过程,两者是正反运算的有机整体。合成记录与地震子波是影响反演处理过程中的时深关系、初始波阻抗模型与波阻抗反演结果是否准确的重要因素,而一个高质量的合成记录与地震子波的获得是一个循环反馈过程:利用实际地震资料多道记录自相关统计的方法,在一个经验时深关系 (排2井 VSP速度)的控制下,先利用一个主频70Hz初始标准雷克子波 (实际地震资料的主频为70Hz)作最初的合成记录道,将此合成记录道与井旁地震道对比,做测井曲线与实际地震资料之间的时深关系校正,在校正后合成记录上选目的层段的合适的时窗提取子波,并用此子波重作合成记录,校正时深关系,如此反复,直到合成记录与实际地震资料在能量、相位、频率等方面都匹配程度很高时,认为所得到的合成记录与所提取的地震子波是合适的。

为保证合成记录标定的可靠程度,在完成单井标定后,提取标定速度与本区 VSP速度进行比较,从对比图 (如图5-81)中可以看到所有井的标定速度与 VSP速度一致性良好,这说明标定是可靠的。单井标定完成后,为保证标定结果在横向上一致,还需要进行多井横向标定。图5-82中可以 看 到 标 定结 果 在 横 向 上是一致 的,特别是排2井、排8井钻遇的储层情况与实际地质情况一致。

图5-81 各井标定速度与本区 VSP速度对比图

图5-82 排2、排8井连井标定剖面

(2)地质模型的建立

建立尽可能接近实际地层沉积情况的波阻抗约束模型,是减少反演最终结果多解性的十分重要的环节。建立波阻抗模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地震界面信息与测井波阻抗信息正确结合起来的过程。地震资料包含着区域的构造信息,控制模型的横向变化;测井资料包含丰富的高、低频信息,控制模型的纵向阻抗变化关系,为波阻抗界面间的地层赋予合适的波阻抗信息。声波、密度测井资料在纵向上详细揭示了岩层的波阻抗变化细节,三维地震资料则在三维空间内记录了波阻抗界面的地震反射。测井资料在三维地震地质反射界面内合理内插外推的结合,为精确地反演出地层波阻抗数据提供了有效的先验约束模型。

地下沉积体的空间接触关系是十分复杂的,计算机无法一次确定各个层位之间的拓扑关系,因此建立地质框架是通过地质框架结构表按沉积体的沉积顺序,从下往上逐层定义各层与其他层的接触关系。由于本区存在着上超这种现象,因此在模型的建立过程中,必须在地质框架结构表中定义出来。通过合理的定义上下层位的接触关系,使建立的初始波阻抗模型 (图5-83)符合实际的地下沉积模式,沙一段1砂组表现为从北向南逐渐加厚的特征,2、3砂组则表现为基本厚度一致的特征。

图5-83 排2三维反演初始波阻抗模型图

(3)反演参数选择

针对不同地区的资料特点选择适合该区的反演参数是反演项目的质量保证。结合对该区基础资料及地质特征的认识,对稀疏脉冲反演中的多个敏感参数进行试验和选择,特别针对λ、子波影响、频带补偿、色标范围调试等四个方面。根据稀疏脉冲反演的目标函数可知,地震反射系数的稀疏和合成记录与原始地震道的残差最小这两项是相互矛盾的,这是由于在算法上,它遵循以下原则:λ值小,强调反射系数之和最小,即强调稀疏性,稀疏脉冲反演剖面细节少,分辨率低,残差大;否则反之。但是λ值太大,过分强调地震残差最小,一味地使合成记录与原始地震道吻合,结果使一些噪音也加到了反演剖面中,同时由于忽略了反射系数的稀疏,使得反演结果失去了波阻抗纵向变化的低频背景。因此,在反演参数调试中很重要的一步就是寻找一个合适的λ值,使得反演剖面既保持细节又不损失低频背景,这个工作是通过对井旁边合成记录与原始地震道吻合程度的控制来完成的。λ值可以用Jason软件反演的质量控制工具来确定。据此选定本次反演应用的λ值为16。

该区反演面积比较大,实际地震子波受施工因素及实际地层物性特征的影响在能量、相位、频率等特征上会有微小差异,针对这种情况,采用空间特征变化的空变子波进行反演 (图5-84),这有助于对地下地层特征进行正确反演,使得到的反演结果更加接近地下岩层的真实地质特征。保证空变子波在有效频带范围内基本稳定而略有差异,满足了该区反演的实际需要。

图5-84 排2三维空变子波图

针对本区储层,尤其是油层厚度薄的情况,采取了合理的高频补偿,补偿示意图见图5-85,这使得储层分辨率得到合理的提高。

图5-85 排2三维反演高频补偿示意图

色标调试是正确反映储层的关键步骤之一。本次反演采用了剖面色标调试和三维立体色标调试两种方法。剖面色标调试采用将油层顶底投在剖面上,调整色标,逐渐使色标变化范围与厚度一致,同时注重储层横向变化 (图5-86),最终得到色标调试结果。三维立体色标调试采用三维立体镂空方法,将钻遇油层范围镂空出,调整色标范围,使油层范围与实际钻探范围一致,并记录色标变化点 (图5-87)。结合两种色标调试方法,再精细调整,最终得到合理色标范围,并将油层颜色调整为醒目的黄红色。

图5-86 排2三维反演结果剖面色标调试图

图5-87 排2反演结果三维立体色标调试图

(4)稀疏脉冲反演处理

上述合理的时深关系、准确的层位断层数据、校正过的测井数据、空变子波及高精度的三维约束模型等是下一步反演处理的数据基础。在反演处理时首先选择多条二维连井骨架剖面进行了大量、反复的试验,采用严格的质量控制,检查并适当调整反演参数,最大程度地保障反演结果的可靠性。

考虑到反演出的波阻抗数据体仍然相对缺乏高频、低频信息,我们对其做了高低频信息补偿。将前面生成的含有丰富高频和低频信息的初始模型数据体与所得到的带陷阱的反演波阻抗结果做匹配合并,补偿其缺乏的频率成分。

约束地震反演过程,是所用测井数据、钻井、试采数据、构造层位解释数据、地震数据等各种数据紧密结合反演,并根据地质储层变化情况不断加深认识、反复修正,逐步完善反演结果的过程。每反演出一次结果,处理、解释人员就结合在一起,对效果进行反复对比、分析,根据掌握的地质和各井钻探,钻采资料提出下一次反演处理应改进的问题和措施,如此反复循环处理。通过以上处理技术和质量控制手段,得到最终反演数据体。

(5)反演效果分析

稀疏脉冲反演是测井约束地震反演技术中最为可靠的技术,在目前的储层描述与评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技术成功地将地震资料与高频丰富的测井资料相结合,充分发挥了地震在平面上连续采集、测井在纵向上分辨率高的优势,使点与面达到和谐的统一,把用于构造解释的常规地震资料的界面型剖面转换成可与钻井资料直接对比的岩层型测井剖面,给储层的追踪、描述以及预测工作带来了方便。其反演结果与地震资料所具有的振幅、频率、相位等特征都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纵观反演结果,其具有以下显著特点:常规地震剖面,其波峰、波谷的极值点对应地层的分界面,是界面型剖面;而测井反演处理的资料,其波峰、波谷对应的是岩层,是岩层型界面,实质是层速度剖面。

反演结果如何,可以通过以下两点分析:

1)井点处反演的结果与井的吻合程度。反演结果是否与实钻井吻合,可以通过参与反演的井和未参与反演的井加以验证。反演结果与排2井、排8井等的钻井结果吻合的很好 (图5-88)。

2)反演结果符合地质变化规律。可以从反演资料同一层系地层波阻抗的变化是否均匀,反演结果的沉积模式是否与地质规律吻合等进行验证。如排201-排204连井反演剖面(图5-89)上,排201井钻遇沙湾组I砂层,排204井没钻到该砂体,这与实际地质情况是吻合的。

图5-88 过排2-排8井反演剖面

图5-89 过排201-排2-排204井反演剖面

以上就是关于人工合成地震记录 时深曲线如何求全部的内容,包括:人工合成地震记录 时深曲线如何求、急寻地质专业名词解释、中深层隐蔽油气藏滚动开发技术——以胜坨油田坨块沙二段砂组岩性油藏为例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97645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1
下一篇 2023-05-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