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包括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原理性知识、程序性知识,这些知识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知识包括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原理性知识、程序性知识,这些知识之间的区别是什么,第1张

对“前概念”“事实性知识”“元认知”“前拥理解”概念的再此学习

一、对前概念的学习

前概念,又叫前科学概念,在教学中泛指学生在新课教学前,对所学知识已有的认识和了解。

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某个概念之前,已对周围与之相关的事物及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初步形成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些看法就是学生的前概念。学生的前概念有些是错误的,有些是模糊的,但也有一些是正确的。

前概念是学生对所要学习新知的已有的知识基础,是一些非本质的相关联的碎片而粗略的认识,学生所掌握的前概念的正确性与丰富性对新知的学习起着决定性作用。

解决前概念对教学的影响策略:

1、师生对话显示出学生的前概念,也就是通过师生对话,教师发现学生的已有知识,

2、创设各种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3、以实验验证、概念重释、比较鉴别等方式纠正前概念中的错误成分;

4、深刻讲授,特别是对于科学概念的教学要给学生以全面的理解。

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前概念没有被卷如其中,那么他们对新概念就无法理解,更不能运用。

二、事实性知识的学习

三类知识概念把只是分为三类:事实性知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策略性知识),这三类知识构成了人类的知识结构。

1、事实性知识又叫事实。比如说,这只猫身体是白色的,尾巴上有一点黑,这就是事实,属于事实性知识。描述的不是一类物体的共性,是点滴的,孤立的,抽象概括水平低。事实性知识的基础性:如儿童习得了自家养的宠物狗及邻居家养的宠物狗的一些事实,才有可能形成“狗”的概念。

2、概念性知识是一种较为抽象概括的、有组织的知识性类型。各门学科中的概念、原理、理论都属于这类知识。如从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图形角、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把有这些图形的共性特征抽象概括出来,就形成了有关这些图形的概念性知识。如加法的概念与减法和乘法概念密切相关,像这样,按一定结构组织起来的也属于概念性知识。

3、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事的一套程序或步骤。

程序性知识要回答如何做的问题,概念性知识则要回答为什么要这么做。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做事的步骤,强调的重点是如何做,而概念性知识则强调概念之间的关系,重点是在一定的关系中理解某一概念或原理。运用程序性知识可以获得概念性知识,而对概念性知识的理解则是程序性知识运用的前提条件。

三、元认知的学习

元认知就是个体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元认知策略是一种典型的学习策略,指学生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

元认知一般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元认知知识主要包括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认知活动的过程以及结果等方面的知识;元认知体验指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元认知监控指认知主体在认知过程中,以自己的认知活动为对象,进行自觉的监督、控制和调节。

元认知策略大致可分以下三种: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

四、前拥理解

对某一知识、现象等已有的认识、理解。相当于前概念。

获得守恒性和可逆性概念是在具体运算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处于皮亚杰

所划分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第三个阶段(7~12岁)。该阶段的思维有两个主要特点:

①守恒性。儿童能从一个概念的各种具体变化中抓住实质或本质的东西。

②能进行群集运算。群集运算包括组合性、逆向性、结合性、同一性

、重复性五个方面。

内容摘要

一、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二、以探究活动为载体,搭建平台

1、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2、合理利用现代化技术

3、合理利用教材阅读材料,开展探究活动

4、引导学生利用多种观察方法、外来工具等辅助探究

学习体会

概念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之一。当学生进入小学中高年级学习科学课时,将要学习许多科学概念。概念是具有共同的关键属性的一类对象、事件、情境或性质。学生掌握一个科学概念,实质上就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很显然,概念的形成是要经历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指导学生从许多客观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象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事物的共同特征归结在一起,概括形成概念或一般的原理,是中高年级科学启蒙教育必需深入研究的课题。这里就如何在动手活动中准确把握科学探究的内涵作简单的分析、探讨,以阐述儿童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1、我们如何教学生形成科学概念?在我们的教学中,概念是抽象出来的吗?是由谁抽象出来的?是在什么基础上,怎样抽象出来的?

帮助学生习得概念最基本的一点是必须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概念化,也就是说,学生需要对概念的各个属性形成一个清晰的认知地图,能分辨出正例和反例。学生如果只是知道了概念的名称和定义(字面上的),那他头脑中关于概念的印象便会很模糊、不准确或者根本就没有任何印象。能准确地陈述读过或听过的定义而不能概念化,这表明学生并没有学好概念而只是在死记硬背。另一方面,如果学生已经形成概念化,那他就能够分辨新的反例,清晰地将正例与反例区别开来,并创造出新的范例。无论什么样的情形,他都能通过指出这个范例具有或不具有概念的某个属性来分辨。学生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对概念的属性已经有了一个很清晰的认知地图。

2、什么叫做日常科学概念?

日常概念是从日常生活和个人经验中掌握的。学生的日常经验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初浅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由此而产生的概念的内涵受狭隘知识范围的限制,或者没有把对象的主要特征包括进去,或者没有同不重要的东西清楚地分开。例如在没有经过教学前,许多学生认为茎就是植物的枝干或枝条,于是认为“爬山虎的脚”是茎,“茅草根”不是茎。问题在于他们建立茎的概念的内涵中没有包括“有节”这一本质特征。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经验的积累,特别是在教学的影响下,日常概念才会逐渐提高到科学概念。

3、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结果,概念教学的一般 *** 作程序应该是怎样的呢?

概念教学的一般 *** 作程序如下:(一).引导——创设情境、激发思维、引入概念。概念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引入概念。概念如何引入,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接受。小学生学习概念一般以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感性认知开始的。重视问题情境创设,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的心向训练。(二).探究——直观 *** 作、深化思维、理解概念。概念的理解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概念的获得是学生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结果。只有在概念引入之后,引导学生自己主动探索,激发、深化学生思维,才能理解概念。学生把猫、牛、猴、狗子的外形、繁殖、喂养后代等方面的特点结合起来,说出这4种动物共有的特点。通过比较,学生可以发现:体表有毛、胎生、哺乳是这几种动物特有的属性。这是进一步的归纳。至此,可以说学生已把握了这几种动物共有属性。(三).发现——分析归纳、强化思维、形成概念。概念的抽象与概括要注意多层次地进行,概念的形成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要经过一个反复的过程,经过多层次的比较、分析与综合,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思维结构,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理解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三者在含义、作用以及教学策略设计上有根本的区别。

首先事实性知识的含义是事实性知识又叫事实,是一种重要的知识类型,安德森等人认为是指学习者通晓一门学科或解决其中的问题所必须知道的基本要素。伊根等人认为事实性知识是一种单独出现的、存在于过去和当前多的、不具有预测价值并且只能通过观察过程而获得的内容类型。

从这两个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事实性知识有以下这些特点。一是事实性知识的点滴性或孤立性。比如我们在回答“皖”是我国哪个省份的简称的时候,我们会回答是安徽省的简称,而不需要知道安徽为什么简称“皖”、安徽的地理位置等方面的信息,因而这条属于点滴性的事实性知识。

二是这种知识的抽象概括水平较低。工如学生能陈述“1824年鸦片战争爆发”,即证明了他掌握了一条历史方面的事实性知识。三是事实性知识的基础性。如儿童习得了自家养的宠物狗及邻居家养的宠物狗的一些事实,才有可能形成“狗"的概念。

概念性知识是一种较为抽象概括的、有组织的知识性类型。各门学科中的概念、原理、理论都属于这类知识。概念性知识的特点是抽象概括性和组织性。如儿童第一次见到某只猫,知道这只猫右耳朵,嘴巴旁边长有胡须,有四条腿,会喵喵地叫。

这些特征对所有的猫来说是共同具有的,儿童此时的认识就超越了单个猫的特征而有了一定的概括性,也可以说,儿童形成了有关猫的概念性知识。又如, “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心率较慢”描述不是我们认只的单个人的情况,但我们能够理解他们心率通常较常人慢的特点。

这种知识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也属于概念性知识。猫的概念还与宠物、老鼠、动物等概念密切联系,按一定结构组织起来的就属于概念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事的一套程序或步骤。程序性知识与概念性知识有联系也有区别。运用程序性知识可以获得概念性知识,而对概念性知识的理解则是程序性知识运用的前提条件,但程序性知识要回答如何做的问题,而概念性知识则要回答为什么要这么做的问题。

概念性知识与事实性知识的区别在地理和历史学科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如地理老师唱将地理学科知识分为“地”和“理”两方面。这里的“地”主要指具体的地理知识,而“理”则有一定的抽象概念性,因而,他们分别想当与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

历史学科的老师也常将历史学科的知识分为具体知识和规律性知识,前者体现历史发展过程的体事件、现象、人物活动等,后者主要指揭示历史现象本质的历史概念、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等。

如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这是具体的知识,而其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农民阶级在当时并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这就揭示了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属于规律性知识。历史学科中的运两类知识也分别相应于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不同于概念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是一套做事的步骤,强调的重点是如何做;而概念性知识则强调概念之间的关系,重点是在一定的关系中理解某一概念或原理。

在下面例子中体现得较突出。一位教师执教求平均数应用题: “五年级一班分成三组投篮球,优秀组6人,共投中42个;联系组21人,共投中63个;提高组3人,共投中3个。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学生用“总数量/总分数=平均数”求平均数的基本数量关系式很快列出算式平均为36个。

对其他条件有所变换的题目,学生运用这一关系式能得心应手地做。但在如下问题上,全班的正常率只有28%;某公司要招聘20名员工,年龄40岁以下,高中以上文凭,月平均工资不低于1000元。一位受聘者第一个月只领到800元工资,他到法院上控告该公司未履行合同。

这位员工的官司能打赢吗这两道题都是关于求平均数的问题,学生的反应为何不同?第二题题目则要求学生具备有关平均数的概念性知识,即学生要理解一些列原始数据的大小与平均数大小之间的关系。

班上大多数学生正是缺少这种对平均数理解的概念性知识才不能正确回答后一道题,相反,他们对求平均数的程序性知识则掌握得很好。对概念性知识的理解是运用程序性知识的前提条件。

在学生遇到新颖的问题时,只有当他将新问题识别为某一概念性知识的例证而对其予以理解时,才能运用相关的程序性知识。

扩展资料:

元认知策略分类

计划策略:

计划策略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活动之前制定计划,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计其有效性,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监控策略:

监控策略是在认知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任职行动、策略的效果,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

调节策略:

调节策略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或者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元认知策略

以上就是关于知识包括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原理性知识、程序性知识,这些知识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知识包括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原理性知识、程序性知识,这些知识之间的区别是什么、获得守恒性和可逆性概念是在哪个阶段、如何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zz/98131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2
下一篇 2023-05-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