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servlet程序都是和浏览器客户以HTTP协议进行通信的,这需要编程人员对程序的基本功能和HTTP协议的具体 *** 作有深入的理解。在学习
servlet和Jsp编程时,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是对HTTP协议的 *** 作过程和数据格式足够熟悉,其次要灵活应用servlet的API中的有关方法
正确高效地处理有关数据。
一、HTTP客户请求的数据格式说明
HTTP请求包括三部分:请求行(Request
Line),头部(Headers)和数据体(Body)。其中,请求行由请求方法(method),请求网址Request-URI和协议
(Protocol)构成,而请求头包括多个属性,数据体则可以被认为是附加在请求之后的文本或二进制文件。
下面这个例子显示了一个HTTP请求的Header内容,这些数据是真正以网络HTTP协议从IE浏览器传递到Tomcat服务器上的。
GET /icwork/? search=product HTTP/1.1
Accept:image/gif,image/x-xbitmap,image/jpeg,image/pjpeg,application/vnd.ms-powerpoint,application/vnd.ms-excel,application/msword,*.*
Accept-Language:en-us
Accept-Encoding:gzip,deflate
User-Agent:Mozilla/4.0(compatibleMSIE 5.01Windows NT 5.0DigExt)
Host:www.icconcept.com:8080
Referer:http://www.yoursite.com/header.html
Connection:Keep-Alive
这段程序使用了6个Header,还有一些Header没有出现。我们参考这个例子具体解释HTTP请求格式。
1.HTTP请求行:请求行格式为Method Request-URI Protocol。在上面这个例子里,“GET /icwork/? search=pruduct HTTP/1.1”是请求行。
2.Accept:指浏览器或其他客户可以接爱的MIME文件格式。Servlet可以根据它判断并返回适当的文件格式。
3.Accept-Charset:指出浏览器可以接受的字符编码。英文浏览器的默认值是ISO-8859-1.
4.Accept-Language:指出浏览器可以接受的语言种类,如en或en-us,指英语。
5.Accept-Encoding:指出浏览器可以接受的编码方式。编码方式不同于文件格式,它是为了压缩文件并加速文件传递速度。浏览器在接收到Web响应之后先解码,然后再检查文件格式。
6.Authorization:当使用密码机制时用来标识浏览器。
7.Cache-Control:设置关于请求被代理服务器存储的相关选项。一般servlet用不到。
8.Connection:用来告诉服务器是否可以维持固定的HTTP连接。HTTP/1.1使用Keep-Alive为默认值,这样,当浏览器需要多个文件时(比如一个HTML文件和相关的图形文件),不需要每次都建立连接。
9.Content-Type:用来表名request的内容类型。可以用HttpServletRequest的getContentType()方法取得。
10.Cookie:浏览器用这个属性向服务器发送Cookie。Cookie是在浏览器中寄存的小型数据体,它可以记载和服务器相关的用户信息,也可以用来实现会话功能。
11.Expect:表时客户预期的响应状态。
12.From:给出客户端HTTP请求负责人的email地址。
13.Host:对应网址URL中的Web名称和端口号。
14.If-Match:供PUT方法使用。
15.If-Modified-Since:客户使用这个属性表明它只需要在指定日期之后更改过的网页。因为浏览器可以使用其存储的文件而不必从服务器请求,这样节省了Web资源。由于Servlet是动态生成的网页,一般不需要使用这个属性。
16.If-None-Match:和If-Match相反的 *** 作,供PUT方法使用。
17.If-Unmodified-Since:和If-Match-Since相反。
18.Pragma:这个属性只有一种值,即Pragma:no-cache,表明如果servlet充当代理服务器,即使其有已经存储的网页,也要将请求传递给目的服务器。
19.Proxy-Authorization:代理服务器使用这个属性,Servlet一般用不到。
20.Range:如果客户有部分网页,这个属性可以请求剩余部分。
21.Referer:表明产生请求的网页URL。如比从网页/icconcept/index.jsp中点击一个链接到网页/icwork
/search,在向服务器发送的GET/icwork/search中的请求中,Referer是http://hostname:8080
/icconcept/index.jsp。这个属性可以用来跟踪Web请求是从什么网站来的。
22.Upgrage:客户通过这个属性设定可以使用与HTTP/1.1不同的协议。
23.User-Agent:是客户浏览器名称。
24.Via:用来记录Web请求经过的代理服务器或Web通道。
25.Warning:用来由客户声明传递或存储(cache)错误。
补充.Transfer-Encoding:
当不能预先确定报文体的长度时,不可能在头中包含Content-Length域来指明报文体长度,此时就需要通过Transfer-Encoding域来确定报文体长度。
通常情况下,Transfer-Encoding域的值应当为chunked,表明采用chunked编码方式来进行报文体的传输。chunked编码是HTTP/1.1 RFC里定义的一种编码方式,因此所有的HTTP/1.1应用都应当支持此方式。
chunked编码的基本方法是将大块数据分解成多块小数据,每块都可以自指定长度
二、下面是一个分析并显示客户请求的Header信息的servlet(tomcat下测试通过):
java 代码
Code:
import javax.servlet.*
import javax.servlet.http.*
import java.io.*
import java.util.Enumeration
public class headerinfo extends HttpServlet{
public void doPost(HttpServletRequest req,HttpServletResponse resp)
throws ServletException,IOException
{
/*
Enumeration e = req.getHeaderNames()
while (e.hasMoreElements()) {
String s = (String) e.nextElement()
System.out.println("header: " + s + " " + req.getHeader(s))
}
e = req.getAttributeNames()
while (e.hasMoreElements()) {
String s = (String) e.nextElement()
System.out.println("attribute: " + s + " " + req.getAttribute(s))
}
e = req.getParameterNames()
while (e.hasMoreElements()) {
String s = (String) e.nextElement()
System.out.println("parameter: " + s + " " + req.getParameter(s))
}*/
resp.setContentType("text/htmlcharset=GBK")
PrintWriter out = resp.getWriter()
out.println("<html><head><title>FormParameterServlet</title></head>")
out.println("<body bgcolor=\"white\">")
out.println("<center><font color=\"#009999\" size=\"4\" face=\"Arial\">")
out.println("<strong>List of all Headers in Servlet Request</strong>")
out.println("</font></center>")
out.println("<hr>")
out.println("<H3>Request Line is:</H3>")
out.println("<b>Method:</b>"+req.getMethod()+"<br>")
out.println("<b>URI:</b>"+req.getRequestURI()+"<br>")
out.println("<b>Protocol</b>"+req.getProtocol()+"<br>")
out.println("<center><h3>Header Name and Values</h3></center>")
out.println("<table border=1 align=center>")
out.println("<tr bgcolor='#99cee6'><th>Name</th><th>value</th></tr>")
Enumeration headernames = req.getHeaderNames()
while(headernames.hasMoreElements()){
String headername = (String)headernames.nextElement()
out.println("<tr><td>"+headername+"</td><td>"+req.getHeader(headername)+"</td></tr>")
}
out.println("</table></body></html>")
out.flush()
}
public void doGet(HttpServletRequest req,HttpServletResponse resp)
throws ServletException,IOException
{
doPost(req,resp)
}
}
Http之Get/Post请求区别1.HTTP请求格式:
<request line>
<headers>
<blank line>
[<request-body>]
在HTTP请求中,第一行必须是一个请求行(request line),用来说明请求类型、要访问的资源以及使用的HTTP版本。紧接着是一个首部(header)小节,用来说明服务器要使用的附加信息。在首部之后是一个空行,再此之后可以添加任意的其他数据[称之为主体(body)]。
1. get是从服务器上获取数据,post是向服务器传送数据。
get 和 post只是一种传递数据的方式,get也可以把数据传到服务器,他们的本质都是发送请求和接收结果。只是组织格式和数据量上面有差别,http协议里面有介绍
2. get是把参数数据队列加到提交表单的ACTION属性所指的URL中,值和表单内各个字段一一对应,在URL中可以看到。post是通过HTTP post机制,将表单内各个字段与其内容放置在HTML HEADER内一起传送到ACTION属性所指的URL地址。用户看不到这个过程。
因为get设计成传输小数据,而且最好是不修改服务器的数据,所以浏览器一般都在地址栏里面可以看到,但post一般都用来传递大数据,或比较隐私的数据,所以在地址栏看不到,能不能看到不是协议规定,是浏览器规定的。
3. 对于get方式,服务器端用Request.QueryString获取变量的值,对于post方式,服务器端用Request.Form获取提交的数据。
没明白,怎么获得变量和你的服务器有关,和get或post无关,服务器都对这些请求做了封装
4. get传送的数据量较小,不能大于2KB。post传送的数据量较大,一般被默认为不受限制。但理论上,IIS4中最大量为80KB,IIS5中为100KB。
post基本没有限制,我想大家都上传过文件,都是用post方式的。只不过要修改form里面的那个type参数
5. get安全性非常低,post安全性较高。
如果没有加密,他们安全级别都是一样的,随便一个监听器都可以把所有的数据监听到,不信你自己下一个监听网络资源的软件,
Get是向服务器发索取数据的一种请求,而Post是向服务器提交数据的一种请求,在FORM(表单)中,Method默认为"GET",实质上,GET和POST只是发送机制不同,并不是一个取一个发!
Http定义了与服务器交互的不同方法,最基本的方法有4种,分别是GET,POST,PUT,DELETE。URL全称是资源描述符,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一个URL地址,它用于描述一个网络上的资源,而HTTP中的GET,POST,PUT,DELETE就对应着对这个资源的查,改,增,删4个 *** 作。到这里,大家应该有个大概的了解了,GET一般用于获取/查询资源信息,而POST一般用于更新资源信息。
1.根据HTTP规范,GET用于信息获取,而且应该是安全的和幂等的。
(1).所谓安全的意味着该 *** 作用于获取信息而非修改信息。换句话说,GET 请求一般不应产生副作用。就是说,它仅仅是获取资源信息,就像数据库查询一样,不会修改,增加数据,不会影响资源的状态。
首先http是一个应用层的协议,在这个层的协议,只是一种通讯规范,也就是因为双方要进行通讯,大家要事先约定一个规范。1.连接 当我们输入这样一个请求时,首先要建立一个socket连接,因为socket是通过ip和端口建立的,所以之前还有一个DNS解析过程,把www.mycompany.com变成ip,如果url里不包含端口号,则会使用该协议的默认端口号。
DNS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我们知道我们本地的机器上在配置网络时都会填写DNS,这样本机就会把这个url发给这个配置的DNS服务器,如果能够
找到相应的url则返回其ip,否则该DNS将继续将该解析请求发送给上级DNS,整个DNS可以看做是一个树状结构,该请求将一直发送到根直到得到结
果。现在已经拥有了目标ip和端口号,这样我们就可以打开socket连接了。
2.请求 连接成功建立后,开始向web服务器发送请求,这个请求一般是GET或POST命令(POST用于FORM参数的传递)。GET命令的格式为:GET 路径/文件名 HTTP/1.0
文件名指出所访问的文件,HTTP/1.0指出Web浏览器使用的HTTP版本。现在可以发送GET命令:
GET /mydir/index.html HTTP/1.0,
3.应答 web服务器收到这个请求,进行处理。从它的文档空间中搜索子目录mydir的文件index.html。如果找到该文件,Web服务器把该文件内容传送给相应的Web浏览器。
为了告知浏览器,,Web服务器首先传送一些HTTP头信息,然后传送具体内容(即HTTP体信息),HTTP头信息和HTTP体信息之间用一个空行分开。
常用的HTTP头信息有:
① HTTP 1.0 200 OK 这是Web服务器应答的第一行,列出服务器正在运行的HTTP版本号和应答代码。代码"200 OK"表示请求完成。
② MIME_Version:1.0 它指示MIME类型的版本。
③ content_type:类型 这个头信息非常重要,它指示HTTP体信息的MIME类型。如:content_type:text/html指示传送的数据是HTML文档。
④ content_length:长度值 它指示HTTP体信息的长度(字节)。
4.关闭连接:当应答结束后,Web浏览器与Web服务器必须断开,以保证其它Web浏览器能够与Web服务器建立连接。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其中的数据包在网络中漫游的经历
在网络分层结构中,各层之间是严格单向依赖的。“服务”是描述各层之间关系的抽象概念,即网络中各层向紧邻上层提供的一组 *** 作。下层是服务提供者,
上层是请求服务的用户。服务的表现形式是原语(primitive),如系统调用或库函数。系统调用是 *** 作系统内核向网络应用程序或高层协议提供的服务原
语。网络中的n层总要向n+1层提供比n-1层更完备的服务,否则n层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传输层实现的是“端到端”通信,引进网间进程通信概念,同时也要解决差错控制,流量控制,数据排序(报文排序),连接管理等问题,为此提供不同的服
务方式。通常传输层的服务通过系统调用的方式提供,以socket的方式。对于客户端,要想建立一个socket连接,需要调用这样一些函数socket
() bind() connect(),然后就可以通过send()进行数据发送。
现在看数据包在网络中的穿行过程:
应用层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在应用层,根据当前的需求和动作,结合应用层的协议,有我们确定发送的数据内容,我们把这些数据放到一个缓冲区内,然后形成了应用层的报文data。
传输层
这些数据通过传输层发送,比如tcp协议。所以它们会被送到传输层处理,在这里报文打上了传输头的包头,主要包含端口号,以及tcp的各种制信息,这些信息是直接得到的,因为接口中需要指定端口。这样就组成了tcp的数据传送单位segment。tcp
是一种端到端的协议,利用这些信息,比如tcp首部中的序号确认序号,根据这些数字,发送的一方不断的进行发送等待确认,发送一个数据段后,会开启一个计
数器,只有当收到确认后才会发送下一个,如果超过计数时间仍未收到确认则进行重发,在接受端如果收到错误数据,则将其丢弃,这将导致发送端超时重发。通过
tcp协议,控制了数据包的发送序列的产生,不断的调整发送序列,实现流控和数据完整。
网络层
然后待发送的数据段送到网络层,在网络层被打包,这样封装上了网络层的包头,包头内部含有源及目的的ip地址,该层数据发送单位被称为packet。网络层开始负责将这样的数据包在网络上传输,如何穿过路由器,最终到达目的地址。在这里,根据目的ip地址,就需要查找下一跳路由的地址。首先在本机,要查找本机的路由表,在windows上运行route print就可以看到当前路由表内容,有如下几项:
Active Routes Default Route Persistent Route.
整个查找过程是这样的:
(1)根据目的地址,得到目的网络号,如果处在同一个内网,则可以直接发送。
(2)如果不是,则查询路由表,找到一个路由。
(3)如果找不到明确的路由,此时在路由表中还会有默认网关,也可称为缺省网关,IP用缺省的网关地址将一个数据传送给下一个指定的路由器,所以网关也可能是路由器,也可能只是内网向特定路由器传输数据的网关。
(4)
路由器收到数据后,它再次为远程主机或网络查询路由,若还未找到路由,该数据包将发送到该路由器的缺省网关地址。而数据包中包含一个最大路由跳数,如果超
过这个跳数,就会丢弃数据包,这样可以防止无限传递。路由器收到数据包后,只会查看网络层的包裹数据,目的ip。所以说它是工作在网络层,传输层的数据对
它来说则是透明的。
如果上面这些步骤都没有成功,那么该数据报就不能被传送。如果不能传送的数据报来自本机,那么一般会向生成数据报的应用程序返回一个“主机不可达”或 “网络不可达”的错误。
以windows下主机的路由表为例,看路由的查找过程
======================================================================
Active Routes:
Network DestinationNetmask Gateway Interface Metric
0.0.0.0 0.0.0.0 192.168.1.2 192.168.1.101 10
127.0.0.0 255.0.0.0 127.0.0.1 127.0.0.1 1
192.168.1.0 255.255.255.0 192.168.1.101 192.168.1.101 10
192.168.1.101 255.255.255.255 127.0.0.1 127.0.0.1 10
192.168.1.255 255.255.255.255 192.168.1.101 192.168.1.101 10
224.0.0.0240.0.0.0 192.168.1.101 192.168.1.101 10
255.255.255.255 255.255.255.255 192.168.1.101 192.168.1.101 1
Default Gateway:192.168.1.2
Network Destination 目的网段
Netmask 子网掩码
Gateway 下一跳路由器入口的ip,路由器通过interface和gateway定义一调到下一个路由器的链路,通常情况下,interface和gateway是同一网段的。
Interface 到达该目的地的本路由器的出口ip(对于我们的个人pc来说,通常由机算机A的网卡,用该网卡的IP地址标识,当然一个pc也可以有多个网卡)。
网关这个概念,主要用于不同子网间的交互,当两个子网内主机A,B要进行通讯时,首先A要将数据发送到它的本地网关,然后网关再将数据发送给B所在的网关,然后网关再发送给B。
默认网关,当一个数据包的目的网段不在你的路由记录中,那么,你的路由器该把那个数据包发送到哪里!缺省路由的网关是由你的连接上的default gateway决定的,也就是我们通常在网络连接里配置的那个值。
通常interface和gateway处在一个子网内,对于路由器来说,因为可能具有不同的interface,当数据包到达时,根据
Network
Destination寻找匹配的条目,如果找到,interface则指明了应当从该路由器的那个接口出去,gateway则代表了那个子网的网关地
址。
第一条 0.0.0.0 0.0.0.0 192.168.1.2192.168.1.101 10
0.0.0.0
代表了缺省路由。该路由记录的意思是:当我接收到一个数据包的目的网段不在我的路由记录中,我会将该数据包通过192.168.1.101这个接口发送到
192.168.1.2这个地址,这个地址是下一个路由器的一个接口,这样这个数据包就可以交付给下一个路由器处理,与我无关。该路由记录的线路质量
10。当有多个条目匹配时,会选择具有较小Metric值的那个。
第三条 192.168.1.0 255.255.255.0 192.168.1.101 192.168.1.101 10
直
联网段的路由记录:当路由器收到发往直联网段的数据包时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路由记录的interface和gateway是同一个。当我接收到一个数
据包的目的网段是192.168.1.0时,我会将该数据包通过192.168.1.101这个接口直接发送出去,因为这个端口直接连接着
192.168.1.0这个网段,该路由记录的线路质量
10 (因interface和gateway是同一个,表示数据包直接传送给目的地址,不需要再转给路由器)。
一般就分这两种情况,目的地址与当前路由器接口是否在同一子网。如果是则直接发送,不需再转给路由器,否则还需要转发给下一个路由器继续进行处理。
查找到下一跳ip地址后,还需要知道它的mac地址,这个地址要作为链路层数据装进链路层头部。这时需要arp协议,具体过程是这样的,查找arp
缓冲,windows下运行arp
-a可以查看当前arp缓冲内容。如果里面含有对应ip的mac地址,则直接返回。否则需要发生arp请求,该请求包含源的ip和mac地址,还有目的地
的ip地址,在网内进行广播,所有的主机会检查自己的ip与该请求中的目的ip是否一样,如果刚好对应则返回自己的mac地址,同时将请求者的ip
mac保存。这样就得到了目标ip的mac地址。
链路层
将mac地址及链路层控制信息加到数据包里,形成Frame,Frame在链路层协议下,完成了相邻的节点间的数据传输,完成连接建立,控制传输速度,数据完整。
物理层
物理线路则只负责该数据以bit为单位从主机传输到下一个目的地。
下一个目的地接受到数据后,从物理层得到数据然后经过逐层的解包 到 链路层 到 网络层,然后开始上述的处理,在经网络层 链路层 物理层将数据封装好继续传往下一个地址。
在上面的过程中,可以看到有一个路由表查询过程,而这个路由表的建立则依赖于路由算法。也就是说路由算法实际上只是用来路由器之间更新维护路由表,
真正的数据传输过程并不执行这个算法,只查看路由表。这个概念也很重要,需要理解常用的路由算法。而整个tcp协议比较复杂,跟链路层的协议有些相似,其
中有很重要的一些机制或者概念需要认真理解,比如编号与确认,流量控制,重发机制,发送接受窗口。
tcp/ip基本模型及概念
物理层
设备,中继器(repeater),集线器(hub)。对于这一层来说,从一个端口收到数据,会转发到所有端口。
链路层
协议:SDLC(Synchronous Data Link Control)HDLC(High-level Data Link
Control)
ppp协议独立的链路设备中最常见的当属网卡,网桥也是链路产品。集线器MODEM的某些功能有人认为属于链路层,对此还有些争议认为属于物理层设备。除
此之外,所有的交换机都需要工作在数据链路层,但仅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的仅是二层交换机。其他像三层交换机、四层交换机和七层交换机虽然可对应工作在OSI
的三层、四层和七层,但二层功能仍是它们基本的功能。
因为有了MAC地址表,所以才充分避免了冲突,因为交换机通过目的MAC地址知道应该把这个数据转发到哪个端口。而不会像HUB一样,会转发到所有滴端口。所以,交换机是可以划分冲突域滴。
网络层
四个主要的协议:
网际协议IP:负责在主机和网络之间寻址和路由数据包。
地址解析协议ARP:获得同一物理网络中的硬件主机地址。
网际控制消息协议ICMP:发送消息,并报告有关数据包的传送错误。
互联组管理协议IGMP:被IP主机拿来向本地多路广播路由器报告主机组成员。
该层设备有三层交换机,路由器。
传输层
两个重要协议 TCP 和 UDP 。
端口概念:TCP/UDP 使用 IP 地址标识网上主机,使用端口号来标识应用进程,即 TCP/UDP 用主机 IP
地址和为应用进程分配的端口号来标识应用进程。端口号是 16 位的无符号整数, TCP 的端口号和 UDP
的端口号是两个独立的序列。尽管相互独立,如果 TCP 和 UDP
同时提供某种知名服务,两个协议通常选择相同的端口号。这纯粹是为了使用方便,而不是协议本身的要求。利用端口号,一台主机上多个进程可以同时使用
TCP/UDP 提供的传输服务,并且这种通信是端到端的,它的数据由 IP 传递,但与 IP
数据报的传递路径无关。网络通信中用一个三元组可以在全局唯一标志一个应用进程:(协议,本地地址,本地端口号)。
也就是说tcp和udp可以使用相同的端口。
可以看到通过(协议,源端口,源ip,目的端口,目的ip)就可以用来完全标识一组网络连接。
应用层
基于tcp:Telnet FTP SMTP DNS HTTP
基于udp:RIP NTP(网落时间协议)和DNS (DNS也使用TCP)SNMP TFTP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