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英国留学

带孩子英国留学,第1张

带孩子英国留学

去年8月,从英国回来的大学英语老师杨先生一落地,就迫不及待地带着和他一起回国的儿子乐乐去找课外辅导班。我高三开学,在英国待了半年。不知道儿子作业能不能跟得上。杨老师比任何人都清楚中考的残酷和重要。送儿子去一对一补习班后,杨先生坐下来告诉记者,带儿子去英国半年的经历“太值了”。

现状

大学老师参观学校,带孩子出国转班,悄然流行。

她和杨老师一样,申请出国留学,带着孩子出去短期借款。在她周围的圈子里,转学当地学校的经历不在少数。出发前,她咨询了很多带孩子出国留学的前辈,和这次和她一起出国,带孩子去英国的同事商量。回国后,很多同事朋友都向她取经,准备很快办理手续。“每年带孩子出去,在高校是常有的事。父母有的是访问学者,有的是留学博士。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带孩子去体验一次国外的教育。”

“在合适的年龄送孩子出去体验体验是非常重要的。”杨老师的同事,“有经验的人”,吴妈妈说。2004年,她申请了国家奖学金委员会的公派项目,每天带着10岁的儿子去美国插班,读到五年级。“那是男孩子最调皮、最倔强、最不听话的年纪。国内的教育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让我们的父母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有了这个机会,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带孩子去试试。”

吴妈妈认为,带孩子出国,可以帮助孩子留在身边,了解孩子的日常教育。我曾经在孩子3岁多的时候去奥地利留学一年。回家后,觉得孩子很奇怪,很害羞。“我意识到我不能离开我的孩子很长时间,尤其是当他还在上学的时候”。

广州一所外国语学校的小学英语老师周老师说,因为父母和家庭原因出去读书的学生不多,但不时听到“大部分父母有条件出国一段时间就会出去”。学校的态度是客观的,普遍支持。

例子

强调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良好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是按照一个孩子的成长周期一步步培养出来的。

采访中发现,在这群条件优越、对教育要求很高的高级知识分子眼中,子女在国外接受基础教育的很多细节都让他们感到“震撼”和“印象深刻”。

在国外基础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在吴妈妈看来,是“养成教育”——良好的素养和健全的人格是在美国根据孩子的成长周期逐渐培养出来的,并一点一滴落实到日常教育中。

在美国,养成良好的习惯,“守规矩”和“有责任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老师带20多个孩子。每天中午到中午,是这个班的午饭时间。每个人都必须遵守。之后就是下一节课了。在饭堂里,每天会安排一个孩子“值班”,负责为学生们推门,轮流值班。孩子从小就养成了帮后面的人扶着门的习惯。“孩子每次回家后给别人推门,外人都觉得他是个正人君子。其实这已经成了他的习惯。”但吴女士也无奈地说,刚回国的时候,儿子会习惯性地把垃圾桶外的垃圾捡起来扔进去,但在国内坚持不了多久。“环境影响对孩子太重要了!”

在公民意识的培养上,美国人特别注重平等和隐私,照顾他人的感受。在美国,如果一个孩子对他的同学说:“我的数学比你好”,他的老师会教他:“你不能这样说话。”他需要及时道歉并通知父母。因为会伤害别人的感情。

没有作业负担,但阅读量惊人。

国外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方方面面都体现出“完全人格教育”的影子。

没有作业负担,但阅读量惊人。吴妈妈说,学校从不留作业,每天孩子都带回几张图。“但是,小学五年级的阅读量相当于我国大一的阅读量,涵盖历史、社会、科学等。,都是按章(章)读,在阅读课上完成的。”

与中国不同,美国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就没有自己的课本。书是学校的,都是装帧精美厚重的读物,回收利用,不用带回家。“每个孩子都有学号。比如今年你是第17届,那么你用的教材就是以前每届17号用的教材,以后还会继续传到17号。”孩子回家后,每天会被要求课后阅读20分钟,家长会签字,大大提高了孩子的词汇量和知识面。“关键是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当孩子在课堂上不听课、不完成任务时,老师从不直接批评,而是先表扬,再机智地指出,并与家长沟通配合。家长会从来不是全班集体开,而是一个一个进办公室和老师私聊,非常注意保护孩子的隐私和自尊。在这种言行中,孩子自然会特别注意与人相处的细节。

历史课讲到内战的时候,老师会带着孩子们去美国公墓,让他们去寻找因为内战而死在自己城市的士兵。孩子们会趴在墓碑上,抄写逝者的墓志铭。老师不刻意区分敌我,只教他们了解战争本身。孩子会认为双方只是赢家和输家,而不是敌人。所有为国捐躯的人都值得尊敬。这种历史教育给吴妈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们可以更客观地看待历史,而不是制造仇恨,夸大冲突。

关先生是广州一家公司的经理。因为公司派他去新加坡长期开展业务,他带着女儿上幼儿园和小学。“幼儿园里5岁的孩子在讨论老师抛出的问题。迈克尔杰克逊为什么会死,他得了什么病?一年级要求孩子准备PPT在班里发言。如果他们见到奥巴马总统,他们会问他什么问题,为什么。让我大吃一惊。”

关老师说,从小引导孩子关注社会问题,培养综合素质,是新加坡的教育理念。“情 *** 的培养可以带给一个孩子一生的幸福”。他们重视基础教育。他们应该在广泛的学科上“撒胡椒面”,等到工作后再深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新加坡的教育可能很难产生专家,但每个公民都很有表现力,知识面很广。”

孩子的父母

回国后成绩还能跟上吗?

学术落后可以补救,但观念和习惯的影响国内无法补救。

除非直接移民或者留在当地上大学,一般来说,这些跟随父母短期出国留学的孩子还是要回国继续学业的。面对无情的升学压力和完全不同的教育环境,孩子能适应吗?

关先生的女儿在新加坡从幼儿园一直上小学三年级,完全习惯了国外的教育。“如果她以后回国,只能送她去国际学校。虽然她的母语没有丢,但是国内同年级的课程应该跟不上。”

的母亲鲁先生是一位大学教师,曾在英国呆了半年,他对此有些担忧:“中国的应试教育非常注重一门学科知识的连续性。童童回来发现数学知识点有错,还是有影响的。”虽然经过几个月的调整,情况有所好转,但陆老师还是担心会影响的升学。

吴妈妈不认为这是个问题。“比起在国内落下作业的那一年,孩子在国外的这一年受到观念的影响,养成习惯,是值得的。孩子回来后,可以通过补课来补上,但这样的经历在国内是补不上的。”

出门在外的家长为了不落下太多作业,一般会提前买好国产教材和辅导书,有空的时候再帮孩子自学。周舟的母亲,她的孩子在美国上了三年小学,也说她的孩子回国后直接上了四年级。当时她把语文全忘了,数学题也看不懂。不过,上了一个夏天的化妆课,似乎对她影响不大。后来她考上了一所不错的中学,“在国外锻炼出来的英语优势对他帮助很大”。

吴妈妈也指出,短期留学,如果只是单纯的体验,作为一个国外教育的旁观者,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并不是只要你去了,就像进了保险柜,就意味着你的孩子一定会有很大的变化,变得优秀。关键在于家长和孩子的融合,努力吸收国外教育的优点,变得更好。”

教师

家长要注意回国应对应试教育。

一直跟着学校走的中国孩子,做题和考试都比较好。

作为一名外国语学校的老师,周老师看到的这样的学生比其他学校多一点。在她眼里,这些孩子回来后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英语的飞速发展。“语感特别好,语音语调很美,对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理解提高很快。当然,人们更加自信了。”但周老师认为,“因为这样的孩子有知识差距,所以更难考出尖子,做题和考试一直跟着学校的中国孩子更好。”

谈及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周老师举了隔壁班一个学生的“反面”例子。四年级随父母出国一年的男生很期待。回国后,虽然他在英语发音上赢得了大家的特别关注,课堂上也经常爆出一些地道的俚语,但“他是同学中最不受欢迎的人,因为在行为习惯上不被接受”。据周老师介绍,回国后,喜欢标新立异,喜欢拿别人开玩笑,有时上课随意走动,上课插嘴,有时又不守纪律,让班主任感到“很头疼,甚至厌烦”,“班级的荣誉经常被他一个人影响”。但在潘潘的父母看来,这些所谓的“哗众取宠”都是这个年龄段孩子自由发展的正常表现,只是男孩子稍微瘦一点,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学校不反对学生在国外呆一段时间,”周先生说。“这是父母的选择,但他们回国应对应试教育时要注意的问题。"

既然天才是无法培养的,

然后培养公民!

采访中,我听这些中国社会的高级知识分子和商业精英没完没了地讲他们的孩子在国外的精彩经历,一讲就是一两个小时。他们认同西方的教育制度和模式,甚至因为对孩子教育的关注而成为英美留学专家。

立臣留学360发现,他们认同的、举例说明的、展示的,并不是中国家长最关心的孩子成绩的提高,而是都围绕着“素养”和“人格”。他们说,国外培养的是合格的高素质公民,而不是天才,因为天才是培养不出来的,不是专家导师和书山战术“造”出来的。这就是天赋。他们更注重素质教育。在这些家长眼里,这是孩子出国转班最有收获的事情。

素质教育,多么熟悉的名词。喊了几年,一直没用。如拳绣腿的素质教育培训班,似乎终于演变成了升学加分的速成基地;减负多年,还是有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得不靠拉杆拖着沉重的书包。调皮的学生不受欢迎,被认为是拖后腿,但为什么这样的孩子在国外总能得到赞赏的微笑和鼓励的话语?

中外教育对“纪律”和“集体荣誉”的不同认知,确实让这些未成年的孩子感到困惑,甚至有压力。但这不应该是孩子们的尴尬,而是我们的尴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22926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25
下一篇 2022-07-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