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微软,大家会想到什么呢?Office办公软件、Windows *** 作系统,或者是它的创始人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不过这些都是二十多年前微软已经有的标签,相比于苹果一年一度备受关注的iPhone发布会,微软似乎“沉寂”许多,但是微软市值在近10年翻了17倍,超过了苹果公司的13倍,并且在今年11月市值达到2.49万亿美元,超过了苹果公司的2.45万亿美元,登顶全球市值最高公司。
微软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在了解微软如何崛起之前,我们不妨了解一下他曾经是如何发展和陨落的。
时间回到10年前,微软的处境可用“泥潭中的大象”形容,作为曾经PC时代的霸主,微软接连错过了PC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名利场》杂志直接称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是微软“失去的十年”,在此期间市值一点没涨,相反它的死对头苹果公司在乔布斯的带领下市值狂涨近70倍,并在2010年市值成功超越微软,《纽约时报》当时评论称“这是新时代的开始,也是旧时代的结束”。
我时常会想一个问题,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多的朝代,为什么总也避免不了从建国初期的发展,到中期的鼎盛,最后衰亡的怪圈,仿佛被施了魔咒一般。而且,即便后来的朝代总是会总结前人的教训,努力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但也总也避免不了再次成为后来人的前车之鉴。
在商业界,同样的魔咒也频频上演,不知道屏幕前有没有曾经用过诺基亚手机小伙伴,在iPhone出现之前的功能机当道的时代,诺基亚在手机行业中的地位远超今日的iPhone,巅峰时期全球每卖出10部手机,就有7部是诺基亚,然而今天除了发售几款200块钱包邮的老人机,诺基亚在主流市场中已经完全销声匿迹。同样遭遇的还有柯达,在胶卷时代,柯达占据全美胶卷市场份额的90%,然而由于没有跟上数码时代的步伐,被佳能、索尼、富士等竞争对手远远甩在了身后,并于2012年正式申请破产保护,讽刺的是,世界第一款数码相机却是柯达自己发明的。
诺基亚手机
微软、诺基亚、柯达这类大企业通常具有充裕的资金、丰富的人才、完善的组织架构,但是为什么会失败呢?很多人总结这些他们衰败的原因,会说是由于作为行业巨头他们缺乏远见、固步自封、傲慢自大,导致得了“大企业病”,导致对行业变化趋势洞察不足。这样说当然没有错,却没有太多营养,就像你说这个人胖是因为他吃得太多运动太少了,讲得对但不深入。
对于大企业为什么会失败,《创新者窘境》这本书中认为,行业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延续性创新”,另一类是“破坏性创新”。“延续性创新”是对主要市场的主流客户关注的性能不断优化,不断满足主流客户的性能需求,特定行业的大多数技术进步从本质上说都具有延续性。而“破坏性创新”不是向主流市场上的消费者提供功能更强大的产品, 而是通过引入与现有产品相比性能尚不够好,但却比较简单、更加便利与廉价的产品, 吸引小众消费者, 在细分市场站稳脚跟后,通过快速的技术进步迅速逼近了主流产品的性能水平,夺走了主流产品的用户,最终使旧产品彻底丧失市场。这样说可能有些晦涩,我们以汽车行业为例,以丰田为代表的传统汽车制造商是“延续性创新”的代表,通过一代又一代的新车型的研发,在车辆外观、内饰、油耗、动力性能、驾驶体验方面不断提升,但车辆行驶还是以燃油驱动。而以特斯拉为代表的电动车企,则采用新能源动力电池作为动力,在环保性和动力成本方面向前跃进了一大步,就属于典型的“破坏性创新”。
《创新者的窘境》
那企业成败与这些又有什么关系呢?简单点说,企业成败就取决于对“破坏性创新”技术的的态度。首先,大企业通常既有人又有钱,有能力成为行业新技术的引领者,但却不一定会把这些资源分配给新技术的产品化开发上来,因为大企业尤其是上市企业有明确的财务指标的要求以及严格的控制资源配置的管理制度,而新技术的开发及实现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且回报周期相对更长。因此,大企业通常会将焦点放在主流消费者核心需求,而漠视新技术新趋势多对应的更小的细分市场的需求;其次,新技术可能会对当前的产品存在替代作用,从而对企业核心的现金牛构成威胁,这也是很多大企业对于新技术畏手畏脚的原因之一,毕竟革自己的命这种事情不是每个人都有魄力做到的,何况对于上万人组成的企业组织;此外,新技术可能并不等于真实的市场需求,如果一家食品企业花费巨资研发一种能自主抓老鼠的智能机器人放在仓库中用于灭鼠,那么这种产品将毫无市场需求,因为如果花几百块钱买几只猫放在仓库中也许能起到同样的作用。
总结来说的话,就是成熟的大企业在面对新技术新趋势出现的时候,往往因为背负着历史包袱,反而不如小企业能够放开手脚做出成绩,等到新技术发展到足以对抗甚至颠覆企业旧业务时候,原先的小企业已经成为巨人,大企业再想入局新市场已经太晚了。
微软早期的发展以及10年前的衰落便是是上述理论的最佳诠释。
微软成立于美国“堕落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毒品、暴力、性解放、自我放纵是那个年代的关键词,社会意识和信息技术均处于深刻变革中,微软的发展之路也充斥着天才与创新、贪婪与傲慢的混合味道。
1975年,一家叫MITS的微处理器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款个人微型计算机,与现在普遍见到的计算机不同,他没有屏幕、没有鼠标,没有键盘,也不能打印,说是一款计算机,还不如说是一堆电子元件的组合,普通人根本无法 *** 作。但是正在哈佛读书的比尔盖茨敏锐地意识到个人计算机的时代即将到来,他和好友保罗艾伦在短短3周时间内便为这款计算机开发了一款编译器,所谓编译器,类似于处理器和高级编程语言之间翻译,让计算机能够理解人们的意图并执行对应的 *** 作,他们以18万美元的价格卖给这家公司,成功赚取了第一桶金。
比尔盖茨与保罗艾伦
真正让微软腾飞的机会出现在1980年,微软获得了为IBM新推出的个人计算机提供 *** 作系统的合同。当时的IBM是年营收超过300亿美元的蓝色巨人,而微软只是众多竞标方中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IBM为何最终选择了微软呢?一是因为IBM当时的核心业务还是大型机,个人计算机毕竟是一个新业务,对营收的贡献小,所以IBM并没有特别的重视;其次要多亏了盖茨母亲的帮忙,盖茨的母亲也是一名商界女强人,并且与IBM总裁是好友,于是向IBM推荐了自己儿子的公司,当IBM总裁问她“你的儿子只上了两年大学,他能干什么呢?”,她回答说“我以自己的成就和人格为我的爱子作最好的担保”,微软顺利赢得了IBM的大订单。
当时和IBM签订的协议要求微软必须在3个月内交付 *** 作系统,但是微软当时根本还没开始设计,时间紧任务重,那该怎么办呢?盖茨充分发扬“拿来主义”的作风,当时一家叫西雅图电脑公司的企业已经开发了一套应用于英特尔8086处理器的 *** 作系统,比尔盖茨觉得可以在此基础上修修改改做出一套符合IBM要求的 *** 作系统来交差。于是他隐藏了微软与IBM和合作内容,仅以5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了这套 *** 作系统的所有权,并转手卖给了IBM。这次“空手套白狼”固然表现了盖茨鸡贼的一面,却也展示了他的天才和超凡远见,由于他知道IBM在个人电脑上并没有自行开发硬件技术,而是采用其他厂商的元件组装,因此其他厂商也可以轻而易举的仿制IBM的产品,他没有选择把所有权一次性出售,而是以授权使用费的卖给IBM,同时协议有一个漏洞,没有限制微软的 *** 作系统只能给IBM使用,因此微软也将此 *** 作系统授权给其他厂商使用,这样每卖出一台电脑,微软都可以获得5美元的授权使用费。
1981年,IBM个人电脑隆重上市并大受欢迎,其他厂商也纷纷推出类似的仿制品,微软一跃而成为 *** 作系统的霸主。若非当年盖茨的远见卓识,只把 *** 作系统所有权卖给了IBM,也许后来统治PC桌面40年之久的就是IBM而非微软了。
早期IBM个人电脑
不过,拿下与IBM的合作并没有让盖茨高兴太久。这一次他遇到IT史上另一位风云人物,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1981年,同为26岁的两人第一次会面,这次会面也许是乔布斯这辈子犯的最大的错误,而如果没有这次会面,整个IT世界的版图也许完全是另外一番模样。
当时,乔布斯在IT界的地位远非盖茨所能比,所以并没有把盖茨放在眼里。苹果公司正在研发新一代苹果电脑,他希望微软为这款新电脑开发应用软件,并邀请盖茨参观苹果正在研发中的麦金塔电脑,见到苹果新款电脑的那一刻,盖茨被惊呆了。当时微软的 *** 作系统还是DOS,并非后来广为人知的Windows系统,区别在于DOS没法通过鼠标直接 *** 作,而是需要用户通过键盘输入一串串指令来实现 *** 作,不仅 *** 作不便,用户也需要记忆大量的指令。而眼前的这款苹果电脑完全采用了图形化用户界面,不需要再通过输入命令而只需通过鼠标就能 *** 作, *** 作方式已经与现在的电脑非常类似。在苹果的新品面前,微软的DOS *** 作系统显得过时陈旧、黯然失色,盖茨知道麦金塔电脑的图形化交互界面才是未来的趋势,一旦这款电脑上市,他的DOS *** 作系统注定将会被取代。
盖茨极力控制着自己的震惊与恐惧,他知道他和他的微软被逼上了绝路。
他不甘心在这次千载难逢的计算机革命中当一个配角,他要绝地反击重夺 *** 作系统的控制权!
好在苹果的麦金塔电脑尚在研发之中,距离它上市还有4年时间。事后来看,盖茨充分利用了这4年的时间,并做了非常正确的战略布局,而如果在诸多环节中走错一步,微软都将难以成为最后的霸主。
盖茨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他答应乔布斯会为麦金塔电脑开发应用软件,一方面可以了解苹果麦金塔电脑的研发进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偷师苹果的技术。第二,低调地研发自己的图形化 *** 作系统,并靠诚意和大把股票招揽了做图形界面方面最优秀的人才。但是做到了以上两点只能确保微软能够做出自己的图形化界面的 *** 作系统,而在研发进度上苹果已经遥遥领先于微软,并必将在微软之前面世,如何避免市面上微软的DOS *** 作系统不被苹果所取代呢。
盖茨祭出了“人民战争”的大旗!微软以近乎免费的价格,将自家的DOS预装在IBM的PC机上,迅速扩大了自己 *** 作系统的市场占有率,足够高的市场占有率吸引了众多应用软件公司和计算机爱好者在上面开发 *** 作系统,丰富的应用生态使得用户对DOS系统产生了依赖。
盖茨与乔布斯
“人民战争”的策略就能帮微软赢得这场 *** 作系统的战争么?答案是不能,前面讲过DOS是一种存在明显缺陷的 *** 作系统,而4年之后麦金塔电脑就将面世,微软要等到9年后才能推出真正的图形界面的Windows *** 作系统。那微软如何最终绝地反击,成功逆转呢?
兵法有云“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微软最终的逆转除了自身的努力,也要归功于对手苹果的战略错误。苹果的 *** 作系统虽然领先了微软整整一代,但是它走的是封闭式道路和纯技术路线,软件和硬件必须一起卖,这体现了乔布斯追求极致用户体验的独特的产品设计哲学,但在当时却把苹果摆在了人民群众的对立面。当时的苹果 *** 作系统只能在麦金塔电脑上运行,而微软的DOS *** 作系统授权给任何PC厂商使用。虽然麦金塔电脑有一批死忠粉,但是微软的阵营却获得了更大的市场。
最终微软凭借人民的力量支撑到了1990年,这一年,微软的Windows *** 作系统终于面世,赢得了市场的热烈反响,而当时的苹果正处于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乔布斯也早已被逼离开了他自己创建的公司,苹果竟然组织不起一次像样的反击便一溃千里。
苹果麦金塔电脑
Windows的成功奠定了微软在 *** 作系统中的霸主地位,接下来微软相继开发出了现在大家所熟知的Word、Excel等Office软件,通过与Windows *** 作系统的捆绑销售,Office迅速占领办公软件市场,Windows *** 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成为支撑微软帝国的两大核心产品。IT行业迎来了微软的时代。
如同许多故事里,屠龙少年杀死恶龙之后,自己变成了恶龙。成为霸主的微软利用市场支配地位,肆意发泄着贪婪与傲慢,最终造成了他“失去的十年”,我们下一篇接着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