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候伯子男是中国的爵位体系,但恰逢西方的也将爵位划分为五等,所以近代就拿着中国的爵位对照着翻译了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是中国王朝时代的五等异姓爵位,公认起源于周代。
周朝建国后,确立天下之主为周天子,称号为“王”。
“王”以下设有公、候、伯、子、男五等爵位,以此分封给宗室和功勋大臣,每一级所享受的俸禄、冠冕服饰、宅邸规格都是不一样。
比如,当时的鲁国,国君的爵位就是侯爵,因此鲁国是一个侯爵国。
而鲁国北面更加强大的齐国反而在爵位上要比鲁国低一级,是伯爵国。
这是因为鲁国国君是周天子的宗室,是周公的后裔,所以在爵位上要高于齐国。
除此以外,像是楚国、吴国这些曾经称霸诸侯的国家,因为出身不高,爵位都比较低,像是楚国就是个子爵。
周代以后,秦代和汉代各自建立了自己的爵位体系。
但到了曹魏以后,历朝历代又基本上延续了周代的爵位制度,只是每朝都会有自己的调整。
明朝建立后,明政府废止了子爵和男爵,只保留了公候伯三等爵位,是个朝代中爵位最少的。
但到了清代,不仅恢复了公候伯子男五等爵位,还在每一等上加以细分,外加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共计二十七等,让清帝国的爵位的数量一举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多的朝代。
以上所列的爵位都是异姓爵位。
从秦代以后,汉代开始,因为最高统治者改称为“皇帝”,所以“王”也成为一个爵位,主要赐给皇族成员。
(明代亲王衣冠)到了明代,王爵分为亲王和郡王两级,在平时只封给皇子、皇孙。
但在战时也能够赐予有功大将,以鼓励其为国征战。
像是明末抗清英雄郑成功,其封爵就是延平郡王。
而南明肱骨大将李定国更是被封为汉王,属于亲王爵位,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的爵位了。
(郑成功最初被封为亲王爵,但他认为不和礼制和法规,坚辞不受,最后改封郡王爵)而至于西方的爵位划分大体与中国相当,也是划分有五级:Duke(公爵)、Marquis(侯爵)、Earl(伯爵)、Viscount(子爵)和Baron(男爵)。
因为爵位数量与中国的主要爵位一样,所以就拿中国的公候伯子男对应着翻译了。
公侯伯子男是中国本来就有的爵位。
只是西方也有五等爵位,在翻译的时候为了更形象更便于理解,就没有音译,而是一一对应翻译成了中国人熟悉的“公侯伯子男”。
但二者其实是不一样的,最大的区别就是中国的爵位是晋升的,比如从子爵晋升伯爵,那你就不再是子爵。
而西方爵位是可以累加的,比如你是伯爵,但又获得了一块男爵土地,你就是某某伯爵兼某某男爵。
(齐国国君原为侯爵,齐桓公时获封公爵,齐国成为公爵国)中国周代封列国诸侯,就有公侯伯子男五等。
不用诸侯国国君的爵位不同,封地面积、富饶程度、国君使用的物品随从规格都不一样。
比如宋国是公爵国,齐国是侯爵国,许国是男爵国等等。
但不是一成不变的。
比如齐桓公尊王攘夷、会盟诸侯后,周天子加封齐桓公为公爵,齐国就变成了公爵国。
春秋战国时代,诸侯纷争不断,周天子的命令也被无视,原始的爵位不再重要,到战国各国纷纷称王,也不在乎这些爵位了。
(和珅在清代获封一等忠襄公爵位)之后历朝历代,爵位各有变迁,有的朝代不用这五种爵位,比如秦朝,军功爵制,自成体系。
有的部分用,比如汉代,只有王爵(只有皇族才能获得)和侯爵,侯爵分为县侯、乡侯、亭侯等,如果哪个大臣成了侯爵之上的公爵,那基本就是篡位的先兆了(比如安汉公王莽、魏公曹 *** )。
明代有公、侯、伯三等爵位(宗室爵位另成体系),到了清代,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下还有轻车都尉、骑都尉等低级爵位。
而这只是封给功臣的,宗室另有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直至奉恩将军等十几个级别,不一一赘述了。
在汉代之后,绝大多数时间,中国的爵位都只有封地财权,没有治权。
公侯伯子男们可以享受到至少部分封地的赋税。
而有些时代比如清朝,爵位是虚封,没有封地,只代表你享受的待遇等级。
(威廉王子身兼一个公爵、一个伯爵、一个男爵)说完了中国的,就说一下西方的。
西方的爵位跟中国有不同的情况。
西方的爵位是各个地方的领主。
领主的称号根据土地大小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如果身兼几个土地的领主,就会身兼好几个爵位。
我们举一个例子。
英国威廉王子,他的爵位就是剑桥公爵、斯特拉森伯爵、卡里克弗格斯男爵。
所以他是剑桥这个地方的公爵领主、斯特拉森这个地方的伯爵领主,又是卡里克弗格斯的男爵领主,同时身兼三地领主。
(曹 *** 爵位从亭侯到县侯到公爵到王爵)但这种爵位在中国是不会出现的。
比如说曹 *** ,在其父曹嵩死后袭封费亭侯爵位,是列侯最低一等亭侯,后来被汉献帝封为武平侯,是县侯,他就不再是费亭侯了,之后晋升魏公,成为公爵,又不再是武平侯,最后成为魏王,是王爵,也不再有公爵爵位。
中国的爵位是晋升的,不能兼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