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的年号中统出自哪个学派

忽必烈的年号中统出自哪个学派,第1张

忽必烈的年号中统出自哪个学派 从属相纪年到年号纪年,忽必烈为何选择“中统”作为年号?

古代最常见的纪年方式有两种,帝王纪年和干支纪年。

“年”其实就是一套累加的系统,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把哪一年当作第一年。

古代用帝王年号来纪年,比如万历十五年、崇祯二年等等,就是把皇帝当政的那一年当作第一年。

元世祖忽必烈在建立元朝的时候,为了国号的问题,还专门下了一道诏书,说《周易》里面有四个字叫“大哉乾元”,以后我们的国号就叫“大元”了。

忽必烈这么做,是因为他作为蒙古人,要在汉人的土地上建立新王朝,就必然要利用汉人的儒家文化。

《周易》是儒家的重要经典,用《周易》来起国号,就等于宣告蒙古人认同了汉人的儒家文化,这有利于树立新王朝的正当性。

其实,国号的精彩之处还不止这些,它还暗含了中国历史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中国社会是怎样变迁的。

古代中国的国号都是怎么来的?我们从最常见的说起,很多国号都来自地名。

比如关于商朝的国号,王国维先生就说,“商”原本是地名,商人的始祖曾经被封到“商”这个地方,后来他们建立国家以后,就把“商”作为国号。

周朝的祖先曾经生活在陕西渭河流域的“周原”,所以在他们建立国家以后,就把“周”作为国号。

不过,很多王朝的国号看似来源于地名,这个地名可不简单,它其实是开国之君从前朝那里获得的封号。

比如隋朝的创立者杨坚,在称帝以前就继承了父亲杨忠的“随国公”爵位,所以称帝以后就把国号改为“隋”。

当然,这个“隋”字是经过改动的,改动的原因我在开头已经说过了。

再比如唐朝的国号也来自封号,李渊在称帝以前,就曾经被隋朝封为“唐国公”。

宋朝的创立者赵匡胤虽然没有获得过封号,但他曾经在宋州这个地方担任节度使,所以他即位以后就把国号定为“宋”,从广义上来说也可以算作这一类。

在这里我们要讲一个特例,那就是汉朝。

汉朝的国号看上去来自封号,刘邦曾经被项羽封为“汉王”,但刘邦其实曾经对这个封号很不满,因为这个封号来自汉中。

汉中在当时比较偏僻,他觉得自己这是被流放了。

张良就安慰他,说“汉”这个封号不错啊,你看天上的银河,被称为“天汉”,我们在地上的这个“汉”,和天上那个汉是彼此呼应的,我们打出“汉”这个旗号,一定可以得到上天的保佑。

所以,汉朝的这个“汉”,表面上来自封号,其实也和含义有关。

用封号做国号,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主流。

你可能还注意过一类现象,有一些政权的国号和之前的王朝是相同的,这一般是因为后面这个王朝想要抬高自己的身价。

举个例子,汉朝灭亡以后,中国历史上还出现过好几个国号叫“汉”的政权,而且建立者一般都姓刘。

光是在五代十国时期就有三个:五代中的后汉,建立者叫刘知远;十国中的北汉,建立者叫刘旻;十国中还有个南汉,建立者叫刘䶮。

这些姓刘的都把国号定为汉,主要就是跟刘邦建立的汉朝套近乎,显得自己的政权比较有背景。

再比如唐朝灭亡以后,历史上又出现了两个叫“唐”的政权,而且建立者都姓李:一个是李克用建立的后唐,另一个是李昇建立的南唐。

不用说你也知道,这两个政权打出的都是复兴唐朝的旗号。

除此以外,有一些国号表现得特立独行,它们来自谶语

所谓谶语,就是一种带有政治意义的预言,意思都比较模糊,只能靠猜。

三国时期的曹魏政权,国号就和一句谶语有关,这句谶语叫“代汉者当涂高”。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取代汉朝的是当涂高,但这个“当涂高”是什么呢?东汉末年有人就猜,当涂高就是挡在路上的那个高大建筑物,这不就是“魏”吗?古代皇宫大门上都有一座高耸的城楼,那个叫“魏阙”,“魏”就是高大的,“阙”就是门。

“魏阙”有时也简称“魏”,所以曹 *** 曾经要求汉献帝封他为“魏公”,也可能是为了呼应“代汉者当涂高”这个谶语,显示自己是天命所归。

后来“魏”这个字就从曹 *** 的封号,变成了曹魏政权的国号。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比如司马炎建立的晋朝,表面上来自封号也就是“晋国公”。

但有历史学家指出,其实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当年要求封为晋国公,也是为了去呼应“代汉者当涂高”的谶语。

当时汉朝还留了一个尾巴也就是蜀汉政权,司马昭认为魏国并没有真正地取代汉朝,这个任务将来要由司马家族来完成。

晋国公的这个“晋”字,就有“高升”的意思,所以会有“晋升”这个词,这也可以跟“代汉者当涂高”的谶语呼应起来。

还有一个更有意思的例子。

南北朝时期,南方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这四个政权,其中齐朝的国号也来自谶语。

齐朝的建立者是南朝宋的大将萧道成,他是通过篡位当上的皇帝。

在他篡位以前,有一句谶语很流行,叫作“金刀利刃齐刈之”,“刈”就是割断。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把金刀和利刃都一齐割断,背后其实大有玄机。

南朝宋的皇帝姓“刘”,所以南朝宋又叫“刘宋”。

繁体的“刘”字里面就含有“金”字和立刀旁,萧道成就把“金刀利刃齐刈之”里的“金刀”解释成刘宋政权,把一齐的“齐”字解释成未来的国号,这句话的意思就变成了“断送刘宋政权的新王朝是齐朝”。

萧道成就根据这句谶语,把国号定为了“齐”。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了,离我们最近的那三个王朝,也就是元、明、清三朝,怎么现在还没登场呢?这三个王朝的国号都可以划入一类,那就是根据含义来选择国号。

元朝的国号自周易里的四个字“大哉乾元”。

乾元就是万物之始,入主中原的蒙古人选择“大元”作为国号,目的就是宣告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

明朝的国号可能和当时的白莲教信仰有关,白莲教在元末农民起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它的核心教义是“明王”即将出世,救民于水火。

“明王”就是佛教中的阿弥陀佛,白莲教徒日常诵读的经典《大阿弥陀经》当中就把阿弥陀佛称为“诸佛光明之王”。

所以,元末红巾军领袖韩山童自称明王,他的儿子韩林儿后来被称为“小明王”。

感谢邀请!其实在忽必烈之前的,元朝历史是没有年号的,大多是依靠辽代历法为依据,至于忽必烈为何选择“中统”作为年号?其实是有一个插曲的,据野史记载,忽必烈在南下时,经过一座寺庙,里面也传来,朗朗颂书声。

经过南征北战的忽必烈,感觉难得有一片幽静之地,便前往庙堂,在庙堂中忽必烈看到一位僧人,便与之交谈,谈吐之间忽必烈对其有些好感,感到此人虽独在寺院,却知识渊博,是个人才,加上当时战乱不止,国家百废待兴,便请其,跟随自己。

偶然间的相遇,也许是命中的安排,这位僧人的历史背景也不简单,其祖辈也曾是官员,只是后来家境败落,自己又感到博学多才,得不到重用,便隐居于此。

遇到忽必烈后,此人也将才能,发挥到了极致,被后世称为元朝名相,他就是刘秉忠,也是一个肩比诸葛亮的人物。

在元朝成立后,刘秉忠说,既然国家建立了,就应该有自己的历法跟年号,因为历代中国朝代,都有年号,于是他就给忽必烈定下“中统”年号,意在表明,元朝是国家正统。

1260年在长兄去世后,忽必烈在开平继承汗位,定为 建元中统,开始按中国传统的王朝年号纪年。

在刘秉忠死后,他被葬在大都(北京),后来又被迁回老家邢台安葬,经过一千年的历史,现在其墓地也是,一片狼藉,就连墓碑也破损不堪,曾经叱咤风云的元朝宰相,落得如此地步,也是让人唏嘘不已。

后来“中统”这个年号,忽必烈也仅仅使用了四年,后面又被改为“至元”年号。

感谢大家阅读,如果您有什么建议,或者喜欢我的回答,不妨顺手关注下,我们共同去了解中华历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2070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3
下一篇 2022-10-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