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谁的书最好,实在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
不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自然会有一个排名。
提问者喜欢张先生的书,可惜我没有听过,实在不敢造次评价。
单田芳老先生的书,评价一个字“怪”。
单先生,嗓音独特,沙哑中包含厚重,厚重中包含响亮,响亮中带着亲切。
一般来说低沉的嗓音没有穿透力,但单先生的声音却不是这样,而是能够“打远”,能入人耳,入人心。
大学时期喜欢听单先生的《白眉大侠》,一句“白眉大侠徐良……”立即就把我带入书里。
我的同学也喜欢听,有一次听到高兴处,竟然在自习室笑起来,惹得大家惊诧侧目。
田连元先生声音响亮清脆,干净利落,又注重动作,善于表演。
可惜,只是听了一些田先生的小段。
袁阔成先生,是我最崇拜的评书演员。
可惜,提问者把先生的姓写错了。
更可惜的是,袁先生已经驾鹤西去,又没有能够传承先生艺术的人。
袁先生对传统评书和现代评书皆擅长,台风潇洒,声音浑厚,声情并茂。
袁先生特别善于讲中带评,边讲边评,带给观众故事外的知识和人生启迪。
《三国演义》是其代表作,也是评书中难以超越的作品。
《烈火金刚》,则是现代评书的精品。
自八十年代,听了袁先生很多的评书,真是声声入耳,字字入心,感谢袁先生,袁先生千古!说了不少,都是从听众的角度谈自己的感想,可能有不少外行话,就教于大方之家。
张少佐是四人中最年轻的说书人。
家传。
张先生说书很实在,不会不给书听,没有那么磨叽。
说书风格偏向于单田芳的处理方式。
优点是结构紧凑,不拖沓,缺点是太注重说书的感觉,以至于说书时有时力过而不及。
自己的情感不能很好的融入角色,有分离感。
不喜欢琢磨书的书友不会关注性听下去。
单田芳的评书为什么火?一句话概括一下:一个情字一部书。
单田芳先生说书会把自己的人生经历融入书中,这一点田连元先生也有,但是比单老差一些的。
单老说书虽然有拖沓之嫌疑,但是结构不松散,情节紧张,引人入胜。
悬念布置的好,扣子能抓住心,只要听就不舍得放下。
缺点是:处理书太油滑,细节上有不严谨的地方,比如楚汉相争,把一部正史书说的像传奇类型书,就特别不好。
个人喜欢他的短打书。
顺便说一句,有人说单老说书雷同的多,错误多,我说不必太在意,毕竟说的书太多,又需要钱养公司,老人家不易!田连元把评书的可看性提升啦。
我一个朋友说田老的动作在评书界已经无出其右,虽然有点夸张,但是,比较中肯。
先生的书,设计包袱着实下啦一番苦功夫,逻辑性包袱十分高档。
尤其人物语言刻画的非常好,没有千人一面的地方,刻画的非常生动,说书人一张嘴是千万人,但是,能够每人有不同的语言逻辑和特点,非常不易。
听书人物的语气,能辨出人物来,实在不易。
另外,先生虽然善于不给书听,但是,水词也值得学习,这是功夫,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我觉得,他水词功夫最好,津津有味,仿佛缺了一句话下面的就连接不上啦。
即便多余,也会为作品增色。
这是智慧,不是单靠功夫深就行的。
但是,田连元先生患得患失,因为注重啦电视评书,可看性增强,可听性减弱啦。
我和我的朋友们都不能十分专注的听广播里的田连元,这算是短板吧。
归纳为:坐着听书单田芳,坐着看书田连元。
袁阔成大家风范。
古有栁敬亭,今有袁阔成。
有一次,山东快书大家黄枫前辈用一口山东话告诉我:说书的,我就服袁阔成。
我小时候真没去听过先生的书,现在,偶尔听听他的三国,我惊为神书。
完全是教科式评书范本。
先生的古文功底我觉得是当今评书演员中最好的。
至于评书中技巧之类的,对于先生来说已经不是问题啦。
各种赞儿,手到拈来,拉典十分巧妙,历史上的典故,即使你知道这个故事,他说来也不觉得枯燥!抑扬顿挫,平铺直叙,娓娓道来,听完,神清气爽,回味无穷。
老先生的书,本人基本属于没听过,但是,由于多年听书的功底,一上耳,就知道牛,好!单田芳说:我师叔的能耐到现在我也不会!刘兰芳说:袁老师的书是评书界的阳春白雪!我知道,两位绝非过誉,出于真心赞美。
另外,老先生能够定位好书的类型,可见功夫深厚。
对于袁先生,知之甚少,只写于此,都是最近的心得。
但是,我知道,先生是生前就被大家认可的大师,不是逝世后大家追认的。
由此可见先生的本领,更见人品贵重。
最后,说出观点,袁老最好,功底深厚,口吐莲花,无可非议。
单老、田老各有特点,排在第二。
少佐先生说书真诚,但是缺少花哨,就好像再有才的女孩,不化妆也会缺少回头率,需要改变一下。
内在外在都重要。
依自己愚见答完,请书友们指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