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和记者哪个好

编辑和记者哪个好,第1张

编辑记者哪个好 做记者和编辑是什么感受?

干那个活实在没有意思,感觉不如我和学生打交道好玩!曾经有一个阶段,中文系毕业做记者和编辑是首选,似乎比做人民教师要高人一等,所以我也曾经动过一段念头,也就是说,我想改行试试。

做教师的,改行倒有个时间优势——趁暑期去干一下,尝试尝试,适应适应,不行了再回来干老本行!不像其他行业,要改行,就必须要辞职,净身走人,另谋高就。

25年的暑假之前,我就联系了本系统电视台的一个好哥儿们。

他是个资深记者,答应带带我。

他给我鼓劲,说这玩意好干;写个稿子不难,也就初一年级的水平,会写人写事就可以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平日没事,扛着机子,跟我们走一趟,去学着录录像,回来试着编辑编辑就可以了。

我可没有他那么自信,就整天压力很大,怕这个哥儿们说,你看,还一个当老师的,竟然拿不下来一个稿子,上不了一次镜头,把我的教师名头给抹黑了。

没去两天,我们就提着摄像机和话筒去采访某市一个相当令人瞩目的要员了。

我提前做了充分准备,对于那几个问题是记得特别清楚。

到了要员的单位,外面一行做了自我介绍,之前宣传口的常委已经打过招呼了,对于上镜时间、采访主题、规格都做过了沟通;所以很快就到了会议室,等候要员过来接受采访。

我们采访的几个问题,实际上提前给了市办公室和政研室了。

要员来了,采访开始。

我们之间的采访没有观众所想象的什么“碰撞”,简直是平淡如水,形同走走过场;每个问题我们问一下,旁边的工作人员就把材料给他看一下,他照本宣科说一遍;如果他没有说准,就把稿子要过去再看一边;还有一个问题,他直接告诉我们说,这个问题他不能说,应该由某书记去说。

多半个下午,就那么三个问题,录了半天。

临结束,节目还需要一句总结性的话,来“鼓鼓劲“”加加油“,显示显示高度,我们几乎松了一口气,总算快结束了。

我把架子扛好,一个女记者把话筒伸好,等着领导表态发言。

结果令我们大失所望的是,领导说了很多话,都是我们用不上的,连领导自己都着急得满头大汗。

看到要员说不出一句恰当得体的话,办公室主任急得原地乱转悠,最后,他走到一边,找了一张纸,写了一句话,递给他。

事情妥了,总算大功告成了。

作为实习记者,我最后把这个稿做完了,总编审完,如期在一个特定日子顺利播出。

总编夸我们这次采访活动做得好,特别是夸领导的镜头好,领导自然,亲民,数据详实准确,一看就是实干家。

就干了一个星期,我就借故回老家度假了。

自己慨叹着,干这个活实在没有意思,还是和学生打交道好玩啊!原来,我们崇拜的一些人,就那么回事!

【传媒职务类话题】谢邀。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实行公务员制度的考录制度和社保制度一并落实,这一切都与地方和全国两会相关,即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完全同步。

而所有人的升学、择业、就医、养老,无一不在从单位人到社会人之中——行政职务(局处科)和专业职务(高中初),其中没有秘密可言,从业时间至关重要,所谓资历大致如此。

我这样说目的有二:一是行政和专业职务都要自下而上做起;二是层级管理大多要干一辈子。

行政和专业职务,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框架分类事宜,却经常被“官本位”有所误解。

职务或职称同属层级管理体制岗位职责与分配原则的基本设置,也是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责权利的具体体现。

仅以既有行政职务又有专业职务的报刊出版单位为例,所谓的职称,标准叫法是: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其中的编辑、记者均有专业技术职务一一新闻专业两个系列之一即编辑和记者(有采编合一的,编辑和记者,都持记者证)。

《首漂大界河——探秘黑龙江》那工作岗位呢?包括编辑和记者系列以外的管理层和管理者,而在采编校印发、编导摄录播的一条龙现代质量管理流程中——在纸媒中的新闻报刊,在电媒中的新闻视听,社长台长总编主编,大多职务和职称共荣,事业企业法人单位,即社务台务委员会或编辑政策委员会成员,一岗双责者居多数。

此外,还须关联一定数量的业务、财务、法务人员,在全员聘用制和岗位责任制的大前提下,均须配以相应而相对稳定的全过程管理。

近年来有试点,在互联网领域,评聘新闻专业的编辑记者职务。

但现行记者证发放和使用可谓史上最严格的规定,不仅实名制,而且很透明;在管理机关备案、在互联网上公示,供被采访单位和相关个人即时核查。

编辑记者不是个人创作,在新闻单位的报道属于公务写作和摄制,档案工资按专业技术评聘,看职务工资加绩效工资:编辑和记者各分高级(1-4级)、副高级(5-7级)、中级(8-10级)、助理、见习(11-13级)。

《三极上苍鹰——雪域送光明》更具体一些说,新闻专业的编辑记者如何确保所写和发出消息的真实性,是从业者们视为眼睛乃至生命一样,时刻捍卫和整体维护的信誉保证;从大体上讲主要取决于消息来源,业内人士认为新闻是脚写的,意思就是消息四处跑来的,是记者调查的事实披露。

实际上,现代信息,亲眼所见的现场报道,也有局限性,不确保真实。

世间万物,表象与内质,不是一两个人,在一两天里边,说看懂就能够看懂的,调查研究,也是如此。

说点经验之谈,也许算是咨询。

我到报社,先跑文化,属于既跑线又包版那种采编合一的编辑记者。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台湾缩印《四库全书》来搞征订,某大学老师签到后发言,声称该校决定不买轿车也一定买这套《四库全书》。

在当时,这套书15万元多,可装一大卡车,显然是好新闻;我将该老师的话写进报道,按签到簿上他本人的亲笔签名某教授。

谁料见报当天该校组织部给我电话,说此公连副教授还在评审中,不是教授。

《五塔在震中——广元大救援》当年还发起《红楼梦》国际研讨会,刚到文化部工作的王蒙莅临讲话,此前还见《中国文化报》专访过他,副题“在部长办公室里”云云。

我发回消息见报有“文化部部长王蒙”,从会议酒店一早在报摊看到,其他报都称“文化部王蒙同志”,我写他是“文化部部长”,嘚,均以人大常委会和国家主席令为准⋯⋯我竟提前发布了足足有小半年(原因是我前一天去市委机关并直属单位开运动会,竟没开新闻通气会,就没拿到新闻通稿)。

经过以上两件事,我尤其懂得了什么叫现代汉语名词不能活用。

是就是,不是就不是,签到簿上的亲笔签名,如那老师,回忆录中的清晰描述,如王蒙一一经常说,自己某年某月当的文化部部长(近年他在《人民文学》写非虚构小说《女神》时还说自己何时当的部长,也是提前的)⋯⋯这都不可靠,都必须核实。

何时(when)、何地(where )、何事(what)、何因(why )、何人(who )等新闻五要素,必须准确无误。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奖章要肯定地、确定地说,准确、鲜明、生动——新闻五W要具体,具体到分分秒秒,哪就是哪,谁就是谁,是非曲直,黑白分明。

要知道,现代汉语名词不能活用,教授和副教授一字之差,不可以随便增删。

在一个会上抄录签到簿一一自己写的教授,见报后被指正在评副教授。

大局观是新闻报道政治站位的基本素质。

“新闻眼”要的是深刻度和透明度,可写可不写的不写,可发可不发的不发一一人云亦云,以讹传讹,更要实行一票否决。

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

从多媒体向融媒体过渡的今天,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媒体融合是历史选择。

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写,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很多时候,真就不一样;这主要反映在认识事物的角度、深度、维度,增量、减量、变量,多有不同一一抓不住“新闻眼”⋯⋯要抓住“新闻眼”,否则,一件事摆在面前,视若无睹、充耳不闻;会不会写新闻报道的关键恰在此处:“新闻眼”在概括力和判断力上,即形式逻辑能力。

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年纪念章这就需要,编辑替记者着想、记者替编辑着想,一切都要向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负责。

例如,写一则消息,先将主要事实即关键词,结构在十个左右字的标题上;导语为叙事提要,主体和背景陈述有层次感;结语就一句话⋯⋯逻辑能力看标点。

于是,可以认为,写一则消息一一看逻辑能力,主要看标点,是一逗到底呢,还是多有句号?敢于并善于用句号将造句及时锁定的人,逻辑脉络明显清晰;用惊叹号❗️则是胡来。

国家新闻出版署报刊书的出版,其中全国性大比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实行整体转企改制,仅新闻机构这一块分为时政类报刊(主要指日报)和非时政类报刊(比如说晚报),至于说行业报或企业报属后一类,一切均已有无新闻记者证为准。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直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纯新闻外,搞文艺人员中,晚会编导演人员,也有持新闻记者证的;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的人,则很少有人持新闻记者证。

《兰颂手记》在孔夫子旧书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bake/32351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4
下一篇 2022-10-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